内容推荐 20世纪40年代初,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辗转西迁到贵州遵义、湄潭。 在遵义,在湄潭,以竺可桢、涂长望等为代表的当时最杰出的气象学家们云集于此,进行了长达7年的气象观测、科研和教学工作,为中华民族保护、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气象人才,对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中国气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目录 序一 湄潭风水宝地 气象人才辈出 序二 追踪大师足迹 探寻问天之路 序三 奠道湄潭远 观天更换天 第一章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气象研究发祥地——江苏南京 第二节 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陕西延安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丝可桢 第二章 中国气象与遵义、湄潭结缘 第一节 贵州气象事业起源 第二节 云贵小江南——贵州湄潭 第三节 武汉头等测候所建立 第四节 浙江大学西迁贵州遵义、湄潭 第五节 武汉头等测候所西迁到贵州湄潭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的气象教研中心 第一节 浙大史地系在遵义、湄潭、永兴 第二节 浙大附设遵义测候所 第三节 武汉头等测候所在湄潭 第四节 遵义、湄潭的气象研究与教学 第五节 气象为湄潭农业服务的成果 第四章 闪耀黔北的中国气象群星 第一节 曾为浙大史地系教师的气象学家 第二节 曾任武汉测候所主任的气象学家 第三节 浙大史地系毕业的气象学家 第四节 其他在遵义、湄潭工作学习过的气象专家 第五章 湄潭气象事业的现代行程 第一节 湄潭现代气象建设 第二节 传承老一辈气象学家精神 第三节 综合气象观测 第四节 气象服务 第五节 气象文化建设 第六节 历史的回音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在湄潭工作学习过的气象学家当时撰写的论文选 何以贵州高原天无三日晴 遵义天气分析 湄潭大气电位之观测 后记 导语 20世纪40年代初,在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寇入侵的历史节点上,浙江大学史地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西迁贵州遵义、湄潭,以竺可桢、涂长望等为代表的当时最杰出的气象学家们云集于此,从事气象观测、科研和教学工作,使遵义、湄潭成为当时中国气象事业的重要基地,保护、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气象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就讲述了这样一段筚路蓝缕的气象历史,记录了这样一群星光璀璨的气象人物。本书最后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湄潭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本书史料信实、文字朴素,是一部难得的中国近现代气象史料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