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11编凡40章。1~9编以单篇(册)作品为精读对象,文体为小说、散文和戏剧;10~11编为诗歌专题,在精读代表性诗人诗作的同时,动态呈现新诗发展史脉络。 本书打破文学史常规体例,以文本为中心,注重个案分析,讲求原著阅读的“精”与“深”。选取的文本和议题,或在文学史上具“原点”意义,或体现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史征候,或着眼于某一文学主题的流变历史,以此为纲,形成相互独立却有所呼应的单元组合,整体上形成对现当代中国文学历史走向与艺术思潮的观照与反省。本书各章作者均为在相关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学者,内容充分体现出经典选文与前沿研究的结合。同时,由于各章相对独立与完整,可令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领会学术论文的写作,既研习分析作品,又激发学术思维。本书广泛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以及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同时也可为爱好文学与写作的广大读者提供文学鉴赏的引导。 作者简介 杨联芬,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1994-20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执教,2013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执教。论文《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2003),《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恋爱”之发生与新文学观念变迁》获第四届王瑶学术奖(2016)。专著《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2004),《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2)。 目录 第一编 “人”的发现 第1章 《狂人日记》:鲁迅那代人的醒和怕 第2章 《潘金莲》:女性的发现 第3章 《石秀》:情欲的现代言说 第二编 “家”的破碎 第4章 《北京人》:诅咒之祝福 第5章 《离婚》:暧昧的复调 第6章 《金锁记》:“恐怖”的“日常” 第三编 故乡之“乡” 第7章 《果园城记》:荒原中的诗意 第8章 《青天在上》:另类的乡土情怀 第9章 《人生》: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 第10章 《透明的红萝卜》:虚实缠绕的乡土叙事 第四编 反省“现代” 第11章 《离婚》:吊诡的现代性 第12章 《缘缘堂随笔》:温热的玄想 第13章 《湘行散记》:历史长河中的生命与文化 第14章 《围城》:方鸿渐与钱锺书 第五编 “思”与“诗” 第15章 《灯下漫笔》:暗夜里的思想与写作 第16章 《野草》:“鲁迅的美学” 第17章 《伍子胥》:“断念者”的生成 第六编 性别之维 第18章 《伤逝》:独特的反讽 第19章 《生死场》:“民族”书写中的性别身份 第20章 《我在霞村的时候》:性别的政治与自我的革命 第21章 《无字》:“女性化”写作与宏大叙事 第七编 革命与历史 第22章 《白洋淀纪事》:战争与革命中的“诗”与“美” 第23章 《百合花》:“十七年文学”中的“奇葩” 第24章 《林海雪原》:英雄如何“传奇” 第八编 历史与创伤 第25章 《波动》:死去了的小资时代 第26章 《废都》:颓废的“文人”取代“知识分子” 第27章 《故乡面和花朵》:话语的飞升与意义之虚无 第28章 《受活》:招魂、轮回与历史的开启 第九编 先锋与寻根 第29章 《山南水北》: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 第30章 《小鲍庄》:语言洪水中的坝与碑 第31章 《棋王》:知青小说如何“寻根” 第32章 《山上的小屋》:恐惧和救赎中的历史讲述 第十编 “新诗”的创造 第33章 语言的革新与解放:从胡适、郭沫若到艾青 第34章 “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 第35章 从“青年”到“中年”:冯至、戴望舒等人的诗歌历程 第36章 “现实的荒野”:穆旦等诗人在四十年代的追求 第十一编 当代诗歌:见证与愉悦 第37章 “运杨柳的骆驼”与“悬崖边的树” 第38章 “新的转机”:七十年代前后“创造之手的传递”和新诗潮的兴起 第39章 “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诗歌” 第40章 “从这里,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