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路飞歌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公路文化的作品集。书中素材全部是从公路人中去寻找的,从那些曾经期盼公路、为公路而奋斗的父老乡亲中去寻找的,都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资料。作者把自己经历的一段段有关公路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奉献在大家面前,包括散文、诗歌、赋、碑记、楹联等,作者采用多种文学手段围绕“公路”这个主题展开,书中既可以看到筑路人的艰苦,也可以感受修路后的幸福,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筑路致富”的发展观。全面地诠释“挖掘公路文化,构建和谐交通”理念,将交通与文学结合起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桐庐交通发展,为桐庐交通资料存档提供宝贵的参考史料。 目录 国省道公路建设与改建 从古驿道上走来 一条在战备背景下修建起来的公路——桐浦公路建设纪实 一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 赢得彩练当空舞——05、16省道改建工程纪略 高速公路在桐庐横空出世——杭千高速公路建设纪略 20省道诗意盎然画境隽永——20省道改建纪略 迎来高铁新时代,千里桐江一日还——杭黄高铁建设纪略 县乡道公路建设与改建 风雨过后见彩虹——江南公路建设纪略 1978年深澳公社实现队队通公路的一次采访 告别探汉岭——岭源至洪坪公路建设纪略 雪山岭,不再寂寞——三源至新合公路建设纪略 我与公路再续缘——桐庐至钟山公路改建纪略 这里把我们进山的那天定为"时节"——旧县至尹峰公路建设纪实 两江桥梁与隧道建设 富春江上有了座公路大桥 桐浦界新添荡江岭桥——仁檀线荡江岭建桥纪略 大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改革开放30年桐庐交通建设成就回眸之一 再见吧!雪水岭 迎春大桥,托起城市的生命之舟 当年流行的一种新型桥梁——双曲拱桥 乡村康庄工程建设 喜看畲乡公路的嬗变 以路为弦奏新曲——合村乡牛水坞村公路建设纪略 这里的公路与蓝天接壤——横村镇白云村郑家边至峰坞公路建设纪实 在路上追梦的人——原莪山乡戴峰村公路建设纪略 一条路上的那些记忆——分水镇洪坑村公路建设纪略 山门,一扇扇被打开——分水镇朝阳村公路建设纪略 太阳编织的彩虹——原合村乡大溪村公路建设纪略 十八年的等待——外范村大山脚至大山村公路建设纪略 我翻越次数最多的岭——天井岭——歌舞至天井岭公路建设纪略 公路管理与养护 钟山乡新村:路的变迁——钟山乡新村公路建设纪略 一条为山村带来希望的公路——瑶溪村“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纪略 凤联,因路成了桐庐的“吐鲁番”——凤联村“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纪略 路通桥连,喜看龙潭嬗变——分水镇新龙村龙潭自然村公路建设纪略 舒家村,因路丽美丽——瑶琳镇舒家村公路建设纪略 子胥村与胥岭路——钟山乡子胥村至胥岭公路建设纪略 铺就农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2003~2005年“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纪略 部长来看我们修的路——2007年3月交通部黄先耀副部长来桐庐调研 从羊肠小道到康庄人道——改革开放30年桐庐县农村建设成就回眸 四通八达,打通农民致富“最后一公里”——桐庐县联网公路建设纪略 公路管理养护 冰雪冻不住交通人——2008年桐庐交通人抗冰雪灾害纪实 残疾养路农工吴根 钟胜阳,公路上的“老黄牛” 为公路贴上文化标签 参与编写的《桐庐县农村公路建没后评估报告》通过技术鉴定 “四好农村路”建设 “美丽资源”网路面变身“美丽经济”——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征文之一 “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琅要砝码——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征文之二 绿水青山踏路过——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征文之三 “四好农村路”一路风景一路涛 拥有现在 展望未来 美丽公路串联涛州名胜 展望未来,我们一路引吭高歌 公路诗赋碑记 江南公路赋 畲乡公路赋 合岭公路赋 桐庐县交通勘察没计有限公司企业赋 荡江岭桥碑记 为雪水岭隧道写的碑记 潘联大桥碑记 楹联 公路诗词 赞在公路上溯涉的交通人 桐庐老公路人许马尔素描(湖州 俞玉梁) 后记 序言 2007年11月29日,这是 我60周岁的生日。 因为这次生日一过,我 就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 这时就越会试图去回忆过 去那些在生活中所发生的 细节,而且夜晚躺在床上 ,总会时时想到它。 我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如 电影般地在脑中一遍又一 遍地回放,尽管往事如烟 ,但今天重新追忆,有些 事,有些人,依旧会令人 动容。 过去的事情有些还很清 晰,有些就已经很模糊了 ,还好,能想起几个片段 。我就把这片段由人脑的 记忆往电脑的记录上转移 ,一有空慢慢地开始整理 ,然后把它变成完整的文 字,化作一种似水流年的 追忆。 退休后在原岗位又留用 了三四年,我的工作生涯 整整50年了,在交通系统 干过拉车、撑船的工作, 也曾当过航运、汽运、工 程等企业的主要领导,但 更多时间还是在桐庐的公 路建设战线度过的。 原来,提到“公路”,脑 海里会浮现出一条简简单 单的路。这路或平坦宽阔 或曲折蜿蜒,没有太多的 感情色彩。就算是每每走 在公路上,关注更多的恐 怕也只是公路两边的风景 而己。对于脚下的这条路 ,说实话,的确是没有过 多地关注过。 可谁知道进入而立之年 的我却选择了公路,一干 就是30多年,并且干 当年15岁的我(实际年 龄仅13岁多点),稚嫩的 肩上就早早地替父母亲分 担了生活的重担。参加工 作后我懂得一个道理:我 们这代人的一生是注定要 吃些苦的,不然,五味人 生,何以会丰满呢?其实 年轻人吃点苦,有时也是 一笔难得的财富。我在年 轻时吃过苦,后来的工作 再苦也不觉得苦了,在苦 难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增长许多见识,受益无穷 。 就目前的生活条件而言 ,吃苦不再是一种为生活 所迫的被动行为,而是做 人应有的一种优良品质。 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有缺 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 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 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 实的态度。1976年10月, 一纸调令,我从县农机厂 调至江南公路建设指挥部 ,与原本陌生的公路工作 打起了交道,从内心来讲 当时是不乐意的,但组织 的决定,当时必须无条件 服从。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 样的工作,在刚开始的时 候一定是激情满怀,对未 来充满着期待与热望,他 甚至可以看到在他面前是 一条铺满阳光的大道。但 是现实的生活中,往往不 是那么回事。我的工作性 质注定天天要与土方、石 头去打交道注定要头顶火 辣辣的太阳,忍受汗流浃 背的高温煎熬,戴顶草帽 ,肩上搭着毛巾走在公路 建设的工地上;注定要在 冰冷刺骨的严冬,站在寒 风呼啸、雪飘雨淋的工地 上,与工程建设者们一起 并肩作战。 其实,人一生都在默默 走路,在用脚丈量着自己 人生的高度和长度。当匆 匆忙忙地走过很长一段路 程,再回首去解读自己当 初的选择时,才会发现自 己有时候的选择也许是幸 运的。在公路行业工作了 30多年后,才发现自己与 路原来是有缘的。 也许没有人知道我们为 公路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 动,但那一米米延伸的公 路,却记载了我们曾有过 多少艰难的拼搏!因为, 那些延伸的公路里有我们 洒下的血汗,有我们难忘 的回忆啊……为公路我跑遍 了桐庐的山水田野、村庄 城镇。哪儿需要公路,我 们往往第一个出现在哪儿 ,把为老百姓修公路的事 当作自己的天职,使那个 没有路的地方变成有路, 原来有小路的变成大路, 坑坑洼洼的泥路改成沥青 或水泥路。最后,当一条 条公路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然后从身边向着远方飘 逸,j而这时我却老了,我 行将离开这深爱着的公路 事业了。但我无怨无悔, 因为仅仅这三十几年的工 夫,桐庐的公路在我的身 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满足了,我可以笑得 灿烂如花。 事实证明,30多年前我 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能够 成为桐庐公路人的一员, 这是我的骄傲。为公路的 事我深入一线,串村走户 ,翻山越岭,无论走到哪 里,都会看到老百姓期待 的眼神,他们在等着我们 的到来,父老乡亲都会用 一种异常的热情来接待我 们。 我知道,这里的人们太 需要公路了,我们所服务 的对象是多么需要小路改 大路、泥路改浇水泥路啊 !老百姓的一个眼神、一 次问候,都可能对我产生 极大的影响。当然,这种 影响是积极向上的,它要 求我们努力地为当地的老 百姓多做事、多修公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 和我的同事就这样辛勤地 耕耘在桐庐的公路事业上 ,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公路 建设事业上。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朋 友,也会建立起很多社会 关系,对我而言,最亲切 、最珍贵、最无条件的就 是那些共同为桐庐公路而 奋斗的战友。因为,我们 一起曾为公路建设共同筹 划;为公路的延伸曾一起 翻山越岭;为公路的质量 共同把关,在公路建设的 工地上同甘共苦。当然, 为公路的事我们也一起争 论过,有时还会争得面红 耳赤。在公路建设事业中 ,我曾感受到被人爱的那 种滋味,也学会了用爱心 去来关怀所有需要路的人 。 退休后,首先要做的就 是认真去理一理这30多年 的公路情缘。为此,我萌 发要写桐庐 导语 本书作者退休后要做的就是认真去理一理这30多年的公路情缘。为此,他萌发要写桐庐的《长路飞歌》,书稿的素材要到我们公路人之中去寻找,要到那些曾经期盼过公路、曾经为公路而奋斗的父老乡亲中去寻找。 能把自己所经历的一段段有关公路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奉献在大家面前,也算是作者对后人做了件有益之事,也算是为桐庐交通做点微薄贡献了。 后记 1984年,桐庐县交通局 编写《桐庐交通志》,时 任桐庐航运公司经理的我 ,当时负责水运口碑资料 的收集。我召开几次老船 工座谈会后,收集到了许 许多多当年船民的生存资 料。 就在这一刻,我感悟到 了肩上的使命,能看到上 一代的历史,这是自己的 幸运,而把这段历史通过 文字记录下来交给下一代 ,则是自己的责任。 2011年7月,离开工作 岗位整整9个年头了,作为 一名在公路战线干了几十 年的老交通,我目睹了改 革开放以来桐庐县公路发 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还亲 身融入到了公路建设的这 股新潮流中。就是在这个 生机勃勃的行业中,我放 飞着自己的梦想,挥洒着 耕耘的汗水,续写着奋斗 的篇章。30多年难以忘怀 的日子,让我真切地感悟 到:作为一名桐庐公路人 ,真的非常自豪! 今天,当我们驾车行驶 在桐庐境内的一条条公路 上时,心中就会充满无比 的喜悦与兴奋。当年尘埃 卷道的那种烦心场面,早 被那宽阔舒坦的沥青公路 所替代了。见到40多年来 的公路变化,我的心中就 会升腾起一种无尽的感动 和自豪。这宽阔平坦、畅 洁绿美、风景如画的公路 ,就是我们公路人不懈追 求和无私奉献的见证。它 承载着一代代人的青春与 活力,也承载着劳动人民 的勤劳与成就。 我是一名公路人,因在 公路延伸中平添了桐庐公 路人的真我风采。 1976年10月自接触公路 工作以来,我和同事们用 自己的年华作笔,圳心血 为墨,在人生岁月的长河 中描绘出桐庐最美最好的 公路图画。 今天,虽然人已经退休 了,但我的心仍系着桐庐 的公路,我要兑现当年曾 经许下的承诺,以我对公 路的那一份情感,记录下 桐庐公路的辉煌历程。 2021年7月,是中国共 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桐 庐境内第一条公蹈竣工通 车87周年。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 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 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 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 的趋势和格局。 为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 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 贵经验,向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进军。今天,我把 桐庐县百年来由古代道路 、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 个时期的历程,重点是改 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公路发 展历程给记录了下来,我 觉得这是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100周年的最好选题, 也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 。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 只有在民间中、在田野里 、在大众的生活里,我们 才能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 的深厚和可爱,而且,这 种感觉你都能呼吸得到。” 书中文章的很多素材,都 是我平时深入到公路战线 的生活之中,进行长期的 挖掘、搜集、整理而得到 的。 本书是应桐庐县档案局 之约而整理出版,对局领 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深表感谢。该书的出版同 时得到历任县交通运输局 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并组织人员对书稿内容进 行审核,对此深表感谢。 该书由许马尔统稿主编, 由森月影像校对。桐庐籍 著名军旅书法家在10多年 前就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书中所采用的照片,除标 注摄影者的以外,其余皆 为作者本人拍摄。在此对 提供图片者,对所有关心 和帮助此书出版工作的领 导、专家、朋友,表示深 深的谢意! 限于编著者水平,书中 讹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 诸君海涵并批评指正。 精彩页 “公路”一词的出现,据考是1920年广东省成立“公路处,,才开始,其称呼遂普遍应用于国内。 中华民国的肇创者孙中山先生倡言,“道路是文明之母和财富之脉”,并有百万英里“碎石公路”的设想。虽未能实现,但倡导之功,不可泯灭。于是,国内各界开始认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商营公路、兵工筑路和以工代赈所修的道路,一时出现于沿海、华北、华东一带,也促进了当时浙江的道路发展。 ]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那堪公路,长30千米,但因工程艰巨,只修通龙州至鸭水滩一段,长17千米,此为中国首条公路。浙江省第一条公路创建是萧绍公路,于民国十五年(1926)2月,起自钱塘江南岸西兴,经萧山、钱清至绍兴北海畈公路,长48.58千米,时称浙闽正线的萧绍段筑成通车。 民国十八年(1929)9月,杭(州)长(兴)公路全线贯通。路基为7。3~7。5米,路面宽4。5~5。5米,通车时系土路面。28曰,杭州至湖州段通车典礼在湖州举行,省国民政府主席张人杰出席剪彩。这是浙江与邻省贯通的第一条公路,也是中国首条近代意义上的省际国道。 一个地方的道路,经过时间的洗礼,从羊肠小道逐渐拓宽至阳关大道,从曲径通幽逐渐发展成阡陌纵横,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精髓。同样,道路也承载了太多故事和感慨,我们今天所探寻的就是桐庐境内公路的发展历程。 桐庐境内第一条公路为贯严衢两属而至江西的杭广线,当时也称桐建线、杭兰线、杭衢线等,这是全浙公路之纲领的九干线之一,是纵横全省、为联络通都大邑之四条主动脉国道之一段。公路自县境上港至建德县杨村桥,当时建设里程为51.57千米,其中桐庐境内30千米。该公路于1932年12月开始全线测量施工,工程投资为36万元(国币)。 公路穿越县境段津山、排门山等地,依山临江,工程尤为艰巨,其路基半挖半填,特别是排门山,民工在悬崖峭壁间凿石开路,施工实属不易。居民国时期对该公路的有关描述:“杭广线之新桐、桐建及丽龙全线,非江囊商阻,即山峦重叠,开凿山石,连绵数十里,或峻岭当前,须迂回盘旋而上,交大江遥隔,宽度每达一二(数)百公尺者,设施困难,笔难尽述。”桐庐境内杭广线于1934年7月建成通车,当时路基宽度皆依双车道7·5米设计,唯开山困难之处,暂筑单车道,宽为4~5米,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而分水江横堑,一时殊难使之脉络贯通,在桐君山脚石屋坞至县城之间,配置木质汽车轮渡与渡船,以资接送过江汽车与旅人。 民国二十年(1931),浙江省设立导游局,桐庐严子陵钓台当时被列为全省17处名胜之一。1934年7月随着桐庐境内第一条杭兰线公路的建成通车,与杭兰公路连接的芝厦至旗门底通往严子陵钓台的6.24千米旅游支线也相继建成。该公路工程费为2.8万元银洋,为桐庐县第一条旅游专线公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境内的道路也在不断地变化。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浙江省政府在施政计划中提出“建立战时交通网”,浙西前线由浙西行署布置,修建於潜经分水至淳安独轮车道131.77千米,并于第二年完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分水县政府奉浙西行署电令,又修筑淳分、於分两段黄包车路,是年4月上旬征工修筑,8月底完成自安化(东辉)乡塔岭至南华(印渚)乡南堡36.07千米黄包车路,路宽为2米,架桥13座,征用民工3万工。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30日,为阻止日军犯境,国民党驻桐某师接上司命令转告桐庐县长朱海槎,共征工6160人,按照军事部门的要求,以不能行驶铁甲车为标准,破坏杭兰公路14.3千米。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28日,国民党第十、第二十一集团军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令,对该线公路又实行全面破坏,桐庐至芝厦段每隔20米,挖一个长8~10米、宽l米、深1米的线沟,实做18467工,共开挖土石方12312立方米、挖沟1359米。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