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精怪故事大合集,狐妖、花魅、虎豹……近300个精怪故事一书收尽。 不可多得的家庭传承枕边书,一夜一故事,阖家阅读之乐。 溯探古老的故事幽林,传承唇舌间的精怪传说。本书由知名的民间戏曲、民俗研究者精心编选,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精怪故事汇编成册。这些故事源于神话,又不同于神话,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的价值观和智慧、传统。这些故事流传于民间,经过口口相传,最终演变成优美的民间童话。本书编写体例独到,语言精练,内容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特色,是反映社会、人生的文学故事,有很强的文学审美性。 全书图文并茂,既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年人阅读。 作者简介 车锡伦(1937—), 山东泰安人。1960年7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五年毕业,入中国文学史专业副博士研究班,1964年4月毕业。现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顾问等。出版著作(含合著、主编)20余部。专著《中国宝卷研究》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山花奖”等,另获江苏省政府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和江苏省艺术贡献奖。 目录 前言 狼精 狼妖精 猎手和狼精 白脸狼 狼姑娘 黄狼精 变成萨满的狼精 虎精 石虎精 虎妻 稚榜嫁虎 四梅香和虎精 鹿精 金鹿的故事 达布苏与梅花鹿姑娘 猴精 猴子精 猪精 猪姐 獐子精 香獐子 獐子姑娘 麂子精 黄猄仙子 兔子精 囱兔姑娘 古拉玛珲宝石 老鼠精 五鼠闹东京 金丝猫和老鼠精 周涛捉拿老鼠精 鼠仙堂 白老鼠精 老耗子皮 黄鼬精 黄夜仙 黄鼬报恩 李三与黄鼠狼 刺猬精 刺猬女 熊精 发髻的来历 马精 宝马 狐狸精 九尾狐 狐女 张金和张银 沈学生游华山 狐狸仙 胡大嫂 臼鹿书院的故事 九节狐狸戏皇帝 判官辟狐精 狐仙背粮食 牛精 花牛仙 小白牛 驴精 黑驴沟 黑驴精 羊精 三抠白羊精 绵羊石 老猎人和皇帝 尕孙子 凤凰精 凤凰山和鬼龙潭 凤仙传火 白鹭精 猎人和白鹭姑娘 白鹤精 白沙井 乌鸦精 乌鸦精 雁精 大雁姑娘 尼雅岛 燕子精 青燕仙子 燕娥姑娘 喜鹊精 织布格格 鹰精 山鹰姑娘 黄莺精 柳浪闻莺 鸽子精 王小和囱鸽 雀精 雀儿妻 火鸟精 火晶柿子 布谷精 钻石姑娘 鸡精 虎口屋 鸡冠亭 鸭精 黄水坝 鹅精 鹅姑娘 蛇精 二梅嫁蛇郎 蛇郎 公冶长与蛇精 汉龙和培善 白娘娘下山 白龙洞 法海洞 蛇娘娘 蛇媳妇 蛇为媳 青藤缠枫树 蟒精 蟒山小姐 蝎子精 蝎子精 荨麻草 定风珠 蝎子媳妇 蜈蚣精 君山方竹扁山锁 鸡公山 鸡冠花 孤儿和蜈蚣 蜒蚰精 蜒蚰精 蜘蛛精 蜘蛛挂线 蝙蝠精 迎客僧 无毒精 花兜兜的故事 蝴蝶精 神笛 书痴和蝶仙 情人洞 蚯蚓精 月月红 蚯蚓公主 春蛇的传说 蚊子精 蚊子精 蚕精 蚕姑姑 依西和蚕姑 鱼精 鲤鱼少年 鲤鱼精看戏 盗仙水 彩云 水花井 石香炉 黑鱼上礼 白鱼潭 绿鱼精 货郎与红尾鱼 鲍鱼 道士山 红泥鳅 孤儿和仙女 小孤山 鲫鱼贝子 冶塔仙灯 智斗泥鳅精 鱼儿子 獭猫精 獭猫精和赵匡胤 虾精 河堤柳的传说 石老人 龙精 小白龙 青龙泉 龙蛋 乌龟精 龟女婿 王八搬家 项大哥 乌龟石 青哥战龟精 鳖精 老鼋报恩 蜡台 鳖精变个鞋笸箩 鳖精画像 蛙精 玉蟾石 青蛙人 蛤蟆讨媳妇 隐山兴衰记 玉笛儿 蜊蛄精 大蜊蛄夹 蛘精 江蚌姑娘 珍珠门 西施贝 北珠 螺蛳精 螺蛳变人 美人对相公 螺蛳姑娘 夜叉精 夜叉精 树精 松树姑娘 百鸟衣 樟拊心窝生蜡树 柳树仙子 柳状元 榆树姑娘 棒槌山上的老桑树 槐花仙子 桦树精求亲 椴树精 紫娟 猪婆藤精 金雀和树仙 竹精 青竹姑娘 翠竹仙子 竹妹 花精 姚黄和魏紫 黑牡丹 吕洞宾喜牡丹 牡丹姑娘 花为媒 杜鹃和牧羊郎 莲花石 莲花女走西湖 荷花仙 水仙格格 百合花 君山金桂 芍药仙子 梨花仙 上关花 花姑娘 夹竹桃的传说 山芽 菜精 白菜花 白菜仙子 灰菜姑爷 苋菜精 葫芦精 葫芦姑娘 葫芦套 葫芦藤 瓜精 冬瓜仔 西瓜女 瓜妹 果精 苹果姑娘 橘子姑娘 石榴公子 石榴花 葡萄精 桃姑嫁郎 玉仙园 杏花山 白果仙医 银杏姑娘 核桃格格 稻精 九仙姑 麦精 荞麦姑娘 人参精 红姑娘 参姑 人参娃 双胎参 红松和人参 柳郎和三妹 悬云寺 药精 灵芝姑娘 萧乌 首乌王 茯苓娃娃 茶精 崎峰茶 烟精 山旺和烟儿 星精 星娘 火星姑娘 负心的巴帝 雨精 雨水姐姐 雪精 雪美人 石精 日月石 石磙精 水晶石 水晶女 白石精 嘛尼堆堆 石人 石头儿子 狠石 石乌龟 玉精 碧玉仙子 象牙精 象牙姑娘 盐精 盐仙 矿物精 黑娃 银子精 朱砂人 碾盘精 碾盘姑姑 纸人精 纸扎媳妇 有富娶亲 弄假成真 画精 王小娶妻 纸娘生张良 泥人精 娶泥胎 泥人邱师 小泥人成精 风筝精 风筝姑娘 枕头精 枕头姑娘 灯精 灯姑娘 簸箕精 簸箕女 笤帚精 笤帚精姐妹 炊帚姑娘买花 钟精 铜钟和铁钟 炉精 化钱炉 棺板精 棺板精 车轱辘精 新媳妇识破尿炕精 再版后记 序言 精怪故事是以精怪及其 活动为描述对象的民间幻想 故事,它同神话、鬼话、仙 话一样,均在古老的民间信 仰基础上产生,并形成富有 中国特色的神、仙、鬼、怪 幻想故事系列。 所谓“精怪”,就是民间 传说中的“物精”“物怪”。“ 物”,包括人类自身以外的 世界上的各种物:既包括有 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也包括 山石、雨雪、日月、星辰等 无生命物,及人类制造和使 用的各种器物。这些物,因 自身获得某种灵性和神力, 或被某种灵性和神力所依凭 、主宰,而变化为精怪。它 们既能化形为人(或具有人 的某些特征),又能复现原 形;既通人性,又具物性。 它们介入人们的生活,造福 或遗祸于人。这类故事便是 精怪故事。 就产生的本源和基础来 说,神话、鬼话、精怪、仙 话均属中国社会早期信仰文 化的产物。神话产生最早, 它是通过原始初民的“幻想 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 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这种幻想的“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是建立在自然崇拜 、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原 始信仰观念基础上的原始思 维活动,由此而“加工”出一 个充满神灵的世界。在这神 灵世界中,后世称为“神话” 的文学艺术也孕育其中。各 种各样的神灵在原始人的生 活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 们同原始人为生存而进行的 斗争息息相关。人们在敬神 、娱神的活动中,表现出为 自身的生存而斗争的渴望和 意志,这就构成了原始神话 的战斗精神。 精怪的形象源于原始神 话中被神化的自然物。它们 多有半人半兽或状若人的形 体,有名字,人可以呼其名 ,甚至吃它们。它们所具有 的神力,给人带来祸或福。 因为这些原始的精怪具有神 性,所以一般被称为“精”或 “神”,不被视为“怪”。如《 管子·水地篇》中的涸泽精 庆忌:“涸泽数百岁,谷之 不徙,水之不绝者,生庆忌 。庆忌者,其状若人,其长 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 黄盖。乘小马,好疾驰。以 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 反报。此涸泽之精也。”又 如《竹书纪年》中的河精: “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 身,出曰:‘吾河精也。’呼 禹曰:‘文命治水。’言讫, 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 ,乃退入于渊。”当人们把 这些“精”“神”同“物”的特殊 变化联系起来,而进一步探 求其生成的原因的时候,它 们便被视为“怪”,而成为精 怪了。 鬼的信仰产生于灵魂不 灭的观念。《说文》:“人 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 鬼阴气贼害,从厶。”《小 戴记·祭法》:“大凡生于天 地之间者,皆日命,其万物 死,皆日折,人死,日鬼。 ”在原始神话中,鬼与神是 在同一幻想世界中,神是鬼 的统领。《论衡·订鬼》引 《山海经》佚文:“沧海之 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 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 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 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 在《韩非子·十过》记载黄 帝与蚩尤的神话中,黄帝曾 “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 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 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 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 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 鬼神,作为《清角》。”这 位威风凛凛的黄帝,是一切 神鬼、精怪的统领。后来由 于鬼和精怪常常作祟人间, 所以也常混同在一起。“人 死为鬼,物精为魅。”“鬼魅 ”便指神、仙之外的一切精 灵。 较之鬼话和精怪故事, 仙话从神话中分化出来要迟 一些。有研究者认为它产生 于春秋战国时期。《释名· 释长幼》:“老而不死日仙 。”人的肉体和精神阿以“老 而不死”?最早是认为获得 了“不死之药”。《山海经》 中所载“不死民”“不死国”的 神话中,便是吃了“甘木”( 不死树)而“不死”。神话中 的西王母·更被认为是掌握 了“不死药”的神人。其次是 修炼成仙。后来不仅人可修 炼成仙,凡有生命的动植物 ,乃至于鬼,都可以修炼成 仙。这样便产生了动物仙仙 话、植物仙仙话和鬼仙仙话 。鬼话、仙话和精怪故事在 此便产生了交叉重叠的现象 。 信仰文化就其本质上讲 ,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本 无,而信之有,把观念作为 思维的前提和基点;把某种 观念的显现,视为真实的、 神圣的存在。这种反科学的 、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正 是一切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基 础,并由此创造出众多神、 仙、鬼、怪等现实中并不存 在的形象。因此,神、仙、 鬼、怪故事的产生,最初都 不是自觉的文学艺术上的创 作,而是信仰文化观念的具 象显现。 中国信仰文化的发展有 其明显的特征,在中国始终 未形成视其他信仰为异端的 一神宗教。原始信仰和原始 宗教在国家建立后,仍被继 承下来,发展为国家的正统 宗教。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 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由天神 、地祗、人鬼组成的神灵系 统,并制定了严格的祭祀、 礼仪制度。这只要查一下各 个王朝历史中的《祭祀志》 就十分清楚了。它虽然带有 封建国家的政治色彩,但同 原始宗教和信仰的联系十分 明显。比如对山川神的祭祀 ,便源于原始的山川崇拜; 敕封的山川神,则多出于神 话、传说中的山川 导语 中国精怪故事合集,资深学者精心编选! 狐狸精常见,布谷精少有;葫芦精可爱,象牙精善良…… 你想到想不到的动物植物、日月星辰、玉石器物,都可成精! 万物成精成怪,精怪无奇不有! 来自全国各地,生生不息的讲故事传统,快来找找有没有你家乡的故事! 后记 1960年11月,我进入复 旦大学中文系首届正式招生 的中国文学史专业副博士( 硕士)研究班,除了一道学 习朱东润、蒋天枢、王运熙 、赵景深诸位导师的系列古 代文学专题课,各位导师也 对名下的研究生另外安排学 习计划。我师赵景深先生安 排我结合编辑《古代儿歌资 料》《古代童话资料》,学 习中国民间文学史,其中“ 童话资料”便编人大量中国 古代精怪故事。 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 社民间文学编辑室主任徐华 龙先生提议,请上海社科院 文学所所长、上海民间文艺 家协会主席姜彬先生组织编 纂《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 。我应邀参加,任第一副主 编和歌谣作品分类主编。对 辞典的内容,姜彬先生提出 可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发 现的资料,对民间文学理论 体系和作品的范围、解释做 一些“突破”。参编者在讨论 “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时, 便增加了“仙话”“鬼话”两类 。我当时认为,从“神话”中 析出的“怪话”,也可作为中 国民间幻想故事类型之一; 但对“怪话”的整体情况尚不 能把握,所以仅提出了其中 流传最多的“精怪故事”,且 因没有系统研究,而没有编 入辞典。因此,我想先编一 部“中国精怪故事大典”,为 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这一设想,得到徐华龙 先生的极力支持,但他要求 只选辑当代民间流传的精怪 故事,同时作为民间故事读 物推广。他大概先在该社编 辑出版的畅销刊物《故事会 》一角发表了“启示”,征集 精怪故事。很快就收到大量 来稿,我背回扬州的就有一 大口袋。我同几位硕士研究 生(1987年入校)翻阅后 发现,许多是根据古代文献 和已出版的故事改编的作品 ,可用者很少。1990年8月 ,我以该社“民间文学编辑 室”的名义,向全国各省、 市(地区)和县民间文艺家 协会、群艺馆、民间文学“ 三套集成”办公室等单位发 出了“征集精怪故事启示”; 同时,我也向一些知名民间 故事搜集者征集。研究生学 习任务重,因此我正式邀请 时任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资 料室主任的好友孙叔瀛先生 参加编选工作。我们大量搜 集已出版的各地和各民族民 间故事集,其中包括上海文 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 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 系》几十册。根据上述两方 面的要求,我们先选出了约 350篇故事,后又经反复精 选、增删,最后确定入编 260篇(包括几篇故事异文 )。这些故事,以演化期( 态)的精怪故事为主,也收 入若干篇发展期(态)的故 事。选编的原则,首先考虑 确实来自民间口头流传,有 些方言尽量做了注释;其次 ,考虑故事流传的地区、民 族及精怪变化之物类,尽量 多一些,并根据有关资料, 尽量补足每篇故事流传的地 区、讲述者的民族(汉族故 事不注);第三,故事有可 读性,但不含低级趣味。最 后,我同孙先生讨论写出了 “前言”。 本书从起意编辑,到最 后定稿,前后经过了六七年 的时间。1993年完稿, 1995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正式出版。其“前言”以《中 国的精怪信仰和精怪故事— —兼谈神、仙、鬼、怪故事 系列》为名,先在《扬州师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上联名发表。 本书出版和论文发表,在学 界有很明显的影响。各地陆 续出版了多种古今妖魔鬼怪 故事作品集,也发表了一些 谈妖说怪和论述精怪故事的 著作和论文。友人台湾大学 著名教授曾永义先生认为精 怪故事是“新兴之研究题目” ,在其巨著《俗文学概论》 “次编”(第二编)“各类型 之‘故事’”中,主要根据本书 “前言”的论述,将“精怪故 事”列为第六类。本节“余言 ”中说:“精怪故事的种类形 形色色,如同鬼神一样,善 恶良窳皆有。……《中国精 怪故事》收有狼精、虎精、 鹿精、猴精、猪精、獐子精 、麂子精、兔子精、老鼠精 、黄鼬精、刺猬精、熊精、 马精、狐狸精、牛精、驴精 、羊精、凤凰精、白鹭精、 白鹤精、雁精、燕子精、喜 鹊精、鹰精、鸽子精、雀精 、火鸟精、布谷精、鸡精、 鸭精、鹅精、蛇精、蝎子精 、蜈蚣精、蜘蛛精、蝙蝠精 、无毒精、蝴蝶精、蚯蚓精 、蚊子精、蚕精、鱼精、龙 精、乌龟精、鳖精、虾精、 獭猫精、蛙精、蜊蛄精、螺 蛳精、夜叉精、树精、竹精 、花精、菜精、葫芦精、瓜 精、果精、稻精、麦精、人 参精、药精、茶精、烟精、 星精、雨精、雪精、石精、 玉精、象牙精、盐精、矿物 精、碾盘精、纸人精、画精 、泥人精、风筝精、枕头精 、灯精、簸箕精、笤帚精、 钟精、炉精、棺板精、尿坑 精等。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 中,无物不成精怪。” 在本书初版“后记”中, 我们曾指出:“演化期的精 怪故事,具有童话的特征, 适合儿童阅读。”我的孙女 嘉雯在小学二年级时 (2012年),从我的书架 上拿到这本书,开始是每天 完成大量的作业后,悄悄地 读;后来见我不反对,便公 开读。前后大概用了两个多 月的时间,读完全书。我感 到很惊奇,问她为什么读这 部书。她回答:“有趣。”这 是一名七八岁的儿童对本书 的评论。互联网上一位读者 的评论具体一些:《中国精 怪故事》“是一 书评(媒体评论) 要了解中国人的想象力 ,读诗之外,还要读各种各 样的幻想故事,包括神话、 仙话、鬼话以及精怪故事。 精怪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中源 远流长,直到今天,仍在各 地流衍。本书编选当代民间 精怪故事精品,可读性强, 既有区域标志,又具民间特 征,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思 维方式和信仰文化。 ——程章灿(南京大学古 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精怪故事》中 ,禽兽草木器物皆可成精, 与人类产生爱恨纠葛。精怪 的产地各异,呈现为“精怪 地图”的奇观,与此同时, 讲述者的身上裹挟着丰沛的 集体记忆与民间元气,史诗 和神话由此而生。 ——盛文强(作家,《海 怪简史》作者 精彩页 狼妖精 讲述:李伯洋 搜集整理:陶阳 流传地区:山东泰安 从前有一个老嬷嬷,她只有三个闺女,大闺女叫大门环,二闺女叫二门鼻,三闺女叫笤帚疙瘩,除此以外,没有别人。 有一天,她买了烧饼和香油果子香油果子:香油炸的油条。装了个篮子头篮子头:把点心和精细食品装在篮子里送亲戚,俗称篮子头。,去走娘家。她临走时嘱咐女儿说:“今天我上你老娘老娘:外婆。家去,不定回来不回来。你们晚上可早睡觉,千万别等我。如果不是我叫门,谁来也不开。”说罢,提着篮子就出了门。 老嬷嬷走出庄头,遇到一个人,也是个老嬷嬷,这个人问她:“你到哪里去呀?” 她说:“我到村东去走娘家。” “正巧,我也到那个庄上有点事,咱俩一块走吧!两个人在路上拉着呱,不觉累就能到了。” 那个老嬷嬷又问:“你家里都有什么人呀?” “我家只有三个闺女。” “都是叫什么名字呀?” “大的叫大门环,二的叫二门鼻,三的叫笤帚疙瘩。” “那你住在哪一块呀?” “我住在庄东头南北胡同里,从南数第一个大门。” 原来路上碰见的这个老嬷嬷是个狼妖精。它把一切都记在心里。走到半路上,它一望四处没人了,就打主意吃她。它就又开口问:“你那篮子里提的什么东西?” 她说:“篮子里是烧饼和香油果子!” “你给我吃了行吧?” 她说:“那可不行,我这些东西是看俺娘的。” 它说:“你不叫我吃,我就把你吃了!” 她听了要吃她的话,这才抬头细看它,知道是个妖精变的,吓得了不得。想着逃命,就把篮子里的烧饼和果子给妖精吃了。 老嬷嬷趁妖精吃的工夫,她就向回跑开了。这个妖精霎时间就把篮子里的东西吃了个精光,拔腿就追老嬷嬷。追上老嬷嬷,一把抓住拉到高粱地里吃开了。只因妖精刚吃了些烧饼果子,没有吃完,把剩下的手脚放到篮子里,留着饿了再吃。 不多时,天渐渐地黑了。妖精就提着篮子向老嬷嬷家里走。走到大门口就学着老嬷嬷的嗓音叫:“大门环儿,二门鼻儿,笤帚疙瘩开屋门儿!” 三个闺女都听着是娘的叫声,一齐走到门口把门儿开开。女儿们问:“你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它说:“别提了,我走到半路肚子疼开了,所以回来晚了。” 大闺女说:“娘!咱点上灯吧!” 它说:“千万别点灯,点灯妨公公!” 二闺女说:“咱打火可行?” 它说:“千万别打火,打火妨婆婆。” 三闺女说:“黑着睡吗?” 它说:“黑着睡才好哇!” 说着四个人睡了觉。刚睡倒,三个闺女都觉着有一条尾巴,张口便问:“娘!你怎么还有一条长尾巴呢?” 它说:“你老娘家的人,今天都在地里干活,你老娘趁这个机会给我一匹麻。天晚了,忙得没放下。” 三个闺女也就相信了。一会儿听见咯吱咯吱地吃东西。 大闺女问:“娘呀娘,你吃的什么东西?” 它说:“我从你老娘家拿来的胡萝卜头子。” 三个闺女齐说:“俺们尝尝行吧?” 它说:“你们真嘴馋!只因天晚了,我在你老娘家也没吃好也没喝好。”不给吃。 三个闺女还是要尝尝。狼妖精赌气拿了几块扔过去,叫她们吃。 三个闺女拿到手里,觉着好像手指头和脚指头。放到嘴里一啃,果然是手指头和脚指头。她们都毛了,知道它是个妖精,亲娘一定叫它吃了。 大闺女心生一计,要拉屎,说:“娘呀娘,我要拉屎!” 它说:“你在床下拉吧!” 大闺女说:“不行,床下有床神。” 它说:“你到屋门后头拉。” 大闺女说:“可不行,屋门后头有门神。” “你到外头去好啦!” “我害怕!” “你和二闺女去!” 姊妹俩一块到了天井。三闺女独自更害怕,也说:“娘!我也拉屎!” “你也到门外找你两个姐姐去吧!” 三闺女急忙跑到外边,找到了大姐二姐。她三人商量好,把梯子竖到树上,三人都上了树,把梯子拔到树上放在树杈上。 这时,可巧外面有娶媳妇的,打起锣来了。姊妹仨商量,借这个巧头叫它出来看戏。 “娘呀娘,快出来看唱戏!” 狼妖精一听看戏,急急忙忙爬起来向天井跑,到了天井就问:“戏在什么地方?我也瞧瞧吧!” 三个闺女说:“戏在树上了,真好看呀!你要想看,得赶快搬出鏊子,拿出柴火,把鏊子放到树底下烧红。”不多时,狼妖精把鏊子烧得红红的。它问:“行了吧?” 三个闺女看看鏊子全烧红了,说:“行了!快到屋里东墙上拿根绳子捆住你的腰。” 它真的拿绳子捆住腰,把另一头拴在大闺女放下的绳头上,说:“好了!快拔我吧!” 大闺女说:“我年龄大,我有劲,我拔。”她用上全身的力气拔到树半截,猛一松,狼妖精正好落到鏊子上,烙得它直叫唤。 它开口就骂:“叫你们这些小臭妮子先作着孽,我上去一定饶不了你们!” 二闺女说:“我来拔你,大姐没劲!” 它说:“好吧!” 二闺女拔到树半截,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