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屠杀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的幕后操纵者,他是天生的恶魔吗?在这部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叙事可读性的经典传记中,罗伯特·格瓦特试图为这一令人困惑的人性问题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通过对海德里希一生的剥丝抽茧式分析,格瓦特揭示了一个典型纳粹党徒的邪恶心路历程。 海德里希出生于德国中上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音乐家。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是一名具有专业水准的小提琴手。他还酷爱运动,有着卓越的运动技能。海德里希高中毕业后加入了德国海军,但在1931年春天,因私生活处理不当而被海军遣散。离开海军之后,陷入迷惘的海德里希深受其未婚妻一家的影响,开始拥抱纳粹主义,并经友人介绍结识了纳粹党卫军·高长官希姆莱。希姆莱让他负责党卫军的情报工作。海德里希熟谙并充分利用了纳粹政权官僚体系的丛林法则,在帮助希姆莱攫取更大权力的过程中,自身的权力野心也随之膨胀并得以实现,官至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代理总督,直至1942年5月在布拉格遇刺不治身亡。 目录 序言引言 第一章 卒于布拉格 第二章 年轻的莱因哈德 第三章 成为海德里希 第四章 打击帝国之敌 第五章 为战争演习 第六章 大屠杀实验 第七章 与世界交战 第八章 帝国总督 第九章 毁灭的余波 注释 导语 在纳粹政权中,海德里希无疑是☆为典型的纳粹党徒。他不是希姆莱的附属品,不会只是被动执行希姆莱的命令;他是希姆莱的大脑,为了帮助希姆莱攫取更大的权力,他充分利用纳粹政权内部的丛林法则,表现出了极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海德里希的恶是深入骨髓的,但其蜕变的过程是令人深思的。罗伯特·格瓦特通过对海德里希一生的剥丝抽茧式分析,深度揭示了一个典型纳粹党徒的邪恶心路历程。 后记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是公认的20世纪标志性大恶人 之一,甚至在纳粹精英当中也是个骇人的角色。由对邪 恶的痴迷所激发的数不清的电视纪录片,提供了有关其 神秘生活的流行画面,而对于他1942年遭遇的刺杀,以 及在对波希米亚利迪策村的复仇性毁灭中达到巅峰的前 所未有的纳粹报复性暴力浪潮,也不乏耸人听闻的描述 。“类人猿行动”—可能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 惊人的特勤行动—的历史及其暴力后果,自1942年起就 激发了大众的想象,为海因里希?曼的《利迪策》 (1943)、贝特霍尔德?弗里德里希?布莱希特的《刽子 手之死》(1943),以及最近赢得了龚古尔文学奖的洛 朗?比内的小说《刺杀盖世太保》(2010)提供了背景 。 大众对海德里希持续的痴迷很容易解释。尽管他 1942年6月于布拉格暴死的时候仅有三十八岁,但他在 希特勒快速膨胀的帝国里已积攒了三个要职。第一,作 为纳粹庞大的政治和刑事警察机构—该机构和强大的党 卫军情报机构保安局于1939年并入帝国安全总部—的头 目,海德里希统领着一支规模可观的盖世太保影子军队 ,以及对纳粹在本土和占领地的恐怖活动直接负责的保 安局官员队伍。因此,他在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和苏联的行动期间,也负责臭名昭著的特别行动队 。第二,在1941年9月,海德里希被希特勒任命为波希 米亚和摩拉维亚代理总督,这一职位让他成为这片前捷 克领土无可争议的统治者。在其统治下的布拉格的八个 月,以及他遇刺之后的余波,至今仍是捷克现代历史上 最黑暗的时代,并被人们所铭记。第三,在1941年,纳 粹德国的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授意海德里希去寻找并 实施一项欧洲“犹太人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在1942 年夏天之前,这项解决方案以对欧洲犹太人肆意、系统 的屠杀而达到巅峰。有了这三个职位,海德里希在第三 帝国复杂的权力体系中无疑扮演着一个中心的角色。 然而,尽管他对以纳粹德国名义犯下的一些最为严 重的暴行负有主要责任,而且历史学家和大众对希特勒 的独裁统治皆保持着兴趣,但在有关第三帝国的广博文 学作品中,海德里希却一直是个被不可思议忽视了的、 出奇模糊的形象。尽管已经出版了约四万种讲述纳粹德 国历史的书,其中还包括了几项重要的关于其他像希姆 莱、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阿道夫?艾希曼和维尔纳? 贝斯特这样身居高位的党卫军官员的研究,但并没有严 肃的学术传记来涵盖这位纳粹恐怖机关的关键人物的一 生。对于这个令人惊诧的忽视,唯一的例外是什洛莫? 阿隆森1967年的开创性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是关于海德 里希在盖世太保和保安局的早期所扮演的角色,不幸的 是,这一角色于1936年党卫军全权接管了德国警察后就 结束了。这篇论文是用德文写的,并且从来没有被翻译 成英文。阿隆森的研究像是一口矿,满是关于海德里希 早期生活的材料,而且不容后来研究该领域的历史学家 所忽视。但他的研究并不是一部传记,其初衷也从来不 是成为传记。 数位记者曾试图填补职业历史学家所留下的空缺。 尽管这不是没有一点好处,尤其是在搜集战后海德里希 的前党卫军同伴和儿时好友的证词方面,这些早期的海 德里希的传记反映了一种现在看来已大体过时了的对纳 粹领导人的理解,觉得他们要么是道德败坏的罪犯,要 么就是反常理性的台面杀手(desk-killers)—这种解 读是建立在战后来自纳粹受害者及前党卫军成员的证词 之上。1937年至1939年间担任但泽自由市国际联盟高级 专员的瑞士人卡尔?雅各布?布尔克哈特,于1935年夏在 一次对纳粹集中营的检查访问期间见过海德里希。在其 回忆录中,他广为人知地将海德里希描述为第三帝国的 “年轻又邪恶的死神”。前党卫军下属的战后回忆也同 样不敢恭维。海德里希多年的副手贝斯特博士则把他的 特征概括为“纳粹领导人中最凶恶的性格”,被一种“ 完全不在乎他所屠杀的那些人的非人性”所驱使。希姆 莱的个人副官卡尔?沃尔夫说海德里希是“魔鬼般的” ,同时,帝国安全总部的部门头目当中最年轻的瓦尔特 ?舍伦贝格回忆说,他的前任老板是个有着肆虐野心的 人,并“对别人的道德、人性、职业和政治上的弱点有 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敏锐感知”。“他非同一般的智力” ,舍伦贝格强调说,“伴随着像食肉动物般时刻保持警 惕的直觉”,他“在一群凶猛的狼当中,必须总要证明 自己是最强的那只”。 我们必须谨慎对待类似的来自前党卫军官员的战后 证词。海德里希、希姆莱和希特勒已死,第三帝国也毁 灭了,被盟军俘虏的贝斯特、沃尔夫、舍伦贝格和其他 党卫军高级官员渴望洗清他们自己的责任,并“证明” 他们只是因为领导太有权、太可怕,他们不得不服从, 才执行了领导的命令。然而,他们对于海德里希的描述 却和查尔斯?怀顿1962年的传记《海德里希:希特勒最 邪恶的党羽》这样的书所激起的大众想象相符。怀顿通 过解释海德里希的杀戮狂热而使得一个强大的传言延续 了下去:这个传言声称他有犹太人的家庭背景,它始于 海德里希的青 书评(媒体评论) 长久以来,能让专业和非专业读者都满意的关 于纳粹大屠杀冷酷策划者的严肃传记一直是缺失的 ,而罗伯特·格瓦特的《海德里希传》则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年后填补了这一标志性空白。它 所带来的惊人成果和新鲜解释,无疑会大大推进我 们对于纳粹作恶者的认识。 ——《明镜周刊》 在这部充满智慧并极具可读性的传记中,罗伯 特?格瓦特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驱使海德里希这个典型 纳粹党徒如此行事的深层动机,并解开了其一生中 的诸多谜团。 ——理查德·J.埃文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 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