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者欣赏(精华第25卷B)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读者欣赏杂志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读者欣赏》是《读者》的一份综合类艺术生活杂志。不为专业研讨,不是快餐文化,只为在机械年代,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带给读者高雅的情趣和至真至美的艺术享受。
本套书避免拘束,没有呆板,让您在都市的喧嚣中和家人一起经历视觉的奇妙旅程。
本书为精华第25卷B版,分为雅玩、行走等板块。
目录
云鬓簪事
雅玩
水墨之间,明清文士们的闲情雅致
莳蒲养心:文人案头的芥子须弥
人间四月天挽袖作新词
行走
巴巴多斯:灿若明霞尽绚烂
“飞龙之城”卢布尔雅那
西藏秘境天上阿里
鲜话说吧
千年抗疫——从“鬼神所作”到“寒暑错时”
“颠张醉素”的草书世界

酒香也怕巷子深,看古人怎么打广告
对酒当歌
导语
作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旗下刊物中唯一的高端杂志,《读者欣赏》以提升国人的艺术修养为目标,通过对艺术的通俗读解,努力打造中国人的美学读本。经过多年发展,《读者欣赏》无论发行量还是影响力,均在艺术综合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本书为精华第25卷B版。
书评(媒体评论)
《读者欣赏》是《读者
》的一份综合类艺术生活杂
志。不为专业研讨,不是快
餐文化,只为在机械年代,
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带给读
者高雅的情趣和至真至美的
艺术享受。避免拘束,没有
呆板,让您在都市的喧嚣中
和家人一起经历视觉的奇妙
旅程。
《读者欣赏》编辑部
精彩页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无法逃避疫病的威胁。瘟疫的流行给社会风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节令风俗中,常能见到与驱疫、避疫有关的内容,这一点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季冬记》云:“腊岁前一目,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先秦时期,人们在除夕这一天要举行驱傩仪式,用击鼓的方式驱逐“疫疠之鬼”,以保来年无病无灾。当今除夕的各种习俗,例如挂灯笼、放爆竹、贴门神等,都与驱疫有关。甚至“除夕”的“除”字,也是将疫病、鬼怪等不祥之物全部驱逐之意。
到了唐代,驱傩仪式已经演变为除夕夜里最热闹、最盛大的娱乐活动。诗人孟郊对此作有一首《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唯齿白。暗中奉奉拽茅鞭,裸足朱裨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诗人沈俭期在《守岁应制》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假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干春万国朝。”沈俭期在诗中提到的“岁酒”,是守岁时喝的一种药酒,据说可以压邪气。
原本出于避祸求生目的的祭祀活动,为何变成了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呢?这当然要归功于中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中国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治疗瘟疫的记载。如《素问》中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文中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黄帝内经》还记载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种方法已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瘟疫防治的一大进步,发生在东汉末年。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疫病流行,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上万的生命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曹植的《说疫气》记载了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文中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这说明那时的人们不再认为疫病是鬼神降祸,而是需要想办法医治。这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为防治瘟疫开启了一道门。
三国时期名医辈出。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可治疗流行性黄疸病。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新药。
东汉末年,真正对瘟疫做出巨大贡献的名医,是与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的张仲景(另外一位是董奉)。张仲景出身名门望族,官至长沙太守。按照汉朝的规定,官员是不能随意进入百姓住所的,而当时的医生却习惯于上门问诊。身为高官的张仲景为了给普通百姓治病,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矩:每月逢初一和十五,暂停处理政务,打开大门让需要看病的百姓前来问诊。这种坐诊等患者自行上门求医的做法,也被其他医生承袭下来。后来人们将坐诊称为“坐堂”,就是为了纪念最初在公堂为百姓诊病的张仲景。
即使这样,张仲景也没能阻挡瘟疫侵袭长沙郡。几番瘟疫过后,原本有200多人的张家,在短短10年间,仅剩下五六十人,其中有100多人死于伤寒。悲痛之余,张仲景辞官潜心研究医术。他翻遍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古书,寻访各地名医,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写下了中国第一部中医临床治疗的专著《伤寒杂病论》。书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有的药方被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方法更是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
为什么叫“伤寒”而不是“瘟疫”?因瘟疫多发生于底层民众,为贵族所不喜,故改称“伤寒”。《小品方》日:“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瘟疫,是由田舍问号耳。”因为历史久远,且连年战乱,再加上《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初受限于传播途径,此书流传并不广泛,以至如今所见《伤寒论》各版本均有缺失。
隋朝末年,又出了一位名医一“药王”孙思邈。他继承了前人防治瘟疫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讲究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强调“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认为人若善摄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认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使得他的医术得到广泛推广。
至唐朝,中国已经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抗击瘟疫的综合手段,无愧于当时世界头号强国的称号。
除了张仲景、华佗、董奉、孙思邈,还有很多名医奋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