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总结高速铁路相关技术为目标,总结了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先进技术成果及运营经验,围绕高速铁路相关专业的基础设备、基础构造、基础原理3个方面进行编写,同时增加了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良好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平台。 全书内容共分为10章。第1章为概述,介绍了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第2章叙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的相关内容,容包括线路、轨道结构、路基、桥梁、隧道和车站6个部分,各部分以介绍设施特性、结构、技术要求为主要内容。第3章叙述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相关内容。第4章叙述了高速铁路动车组的相关内容,主要从设备特点、性能、结构、基础理论等方面介绍了动车组关键技术和系统,包括车体、转向架、制动及其控制、牵引与控制系统、辅助供电系统、网络控制系统、车内设备、车端连接等;介绍了国内外的主要动车组情况。第5章叙述了高速铁路信号与通信系统的相关内容,介绍了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组成、特点,从系统功能、系统结构两方面详细介绍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联锁系统和调度集中CTC系统,介绍了典 目录 1 绪论 1.1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2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3 高速铁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高速铁路技术经济特征 1.5 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 1.5.1 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体系 1.5.2 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2 高速铁路土建工程 2.1 概述 2.2 高速铁路空间线形 2.2.1 线路平面 2.2.2 线路纵断面 2.2.3 线间距 2.3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 2.3.1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类型 2.3.2 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 2.3.3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部件 2.3.4 跨区间无缝线路 2.4 高速铁路路基 2.4.1 高速铁路路基的特点 2.4.2 高速铁路路基的结构 2.4.3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 2.4.4 过渡段处理 2.5 高速铁路桥梁 2.5.1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 2.5.2 高速铁路桥梁主要结构形式 2.5.3 高速铁路桥梁的应用情况 2.6 高速铁路隧道 2.6.1 高速铁路隧道的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 2.6.2 高速列车在隧道的运行舒适度标准 2.6.3 减小空气动力学效应的主要工程措施 2.6.4 高速铁路隧道的横断面 2.7 高速铁路车站 2.7.1 高速铁路车站基本概念 2.7.2 高速铁路车站技术设备 2.7.3 高速铁路车站与对外交通接驳 2.7.4 高速铁路车站的综合开发 2.7.5 我国典型高速铁路客运站 3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 3.1 概述 3.1.1 牵引供电的基本原理 3.1.2 牵引供电方式 3.2 牵引变电所 3.2.1 牵引变压器 3.2.2 高压开关电器 3.2.3 高压互感器 3.2.4 避雷装置 3.3 高速铁路接触网 3.3.1 接触网的基本功能、组成和要求 3.3.2 接触悬挂方式 3.3.3 动车组过分相的方式 3.4 高速铁路的受流技术及其评价 3.5 牵引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 3.5.1 牵引供电系统的工作状态 3.5.2 继电保护的任务 3.5.3 继电保护的范围 3.6 牵引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 3.7 牵引供电系统的电磁兼容 3.7.1 电磁兼容概述 3.7.2 牵引变电所中的电磁兼容 3.8 京沪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3.8.1 牵引供电 3.8.2 牵引变电 3.8.3 接触网 4 高速铁路动车组 4.1 概述 4.1.1 动车组的基本概念 4.1.2 动车组的分类 4.2 动车组的构成 4.2.1 车体 4.2.2 转向架 4.2.3 牵引传动与控制系统 4.2.4 制动及其控制系统 4.2.5 辅助供电系统 4.2.6 车辆内部设备 4.2.7 网络控制系统 4.2.8 车辆连接装置 4.3 我国动车组情况 4.3.1 国产动车组概况 4.3.2 八种车型的性能对比 5 高速铁路信号与通信 5.1 概述 5.1.1 高速铁路信号与控制系统的组成 5.1.2 高速铁路信号与控制系统的特点 5.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5.2.1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5.2.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构成 5.2.3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分类 5.2.4 我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 5.3 车站联锁系统 5.3.1 高速铁路联锁的特点 5.3.2 计算机联锁系统功能和结构 5.3.3 计算机联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3.4 我国计算机联锁系统 5.4 调度集中系统 5.4.1 调度基本概念 5.4.2 调度集中系统的功能 5.4.3 调度集中系统基本结构 5.4.4 我国CTC系统 5.5 通信系统 5.5.1 高速铁路通信的基本概念 5.5.2 铁路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 5.5.3 高速铁路调度通信 5.5.4 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 5.5.5 高速铁路综合视频监控 6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 6.1 概述 6.1.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本概念 6.1.2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 6.1.3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基本流程 6.2 高速铁路客流分析和预测 6.2.1 高速铁路客流调查 6.2.2 高速铁路客流特征 6.2.3 高速铁路客流预测 6.3 高速铁路运输计划 6.3.1 列车开行方案 6.3.2 列车运行图 6.3.3 动车组运用计划 6.3.4 乘务计划 6.4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 6.4.1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的概念 6.4.2 高速铁路运输能力的影响因素 6.4.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特点 6.4.4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 6.5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 6.5.1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的作用与特点 6.5.2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功能 6.5.3 我国高速铁路调度指挥 6.6 高速铁路客流组织应急及应对 6.6.1 始发客流大量滞留 6.6.2 列车停运 6.6.3 运行区段缩短 6.6.4 城市交通无法接驳 6.6.5 换乘接续失败 6.6.6 春运客流组织7高速铁路客运服务 7.1 概述 7.1.1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概念 7.1.2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分类 7.1.3 高速 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全面梳理我国高铁工程技术创新 成果、系统总结建设经验、推进高铁持续创新,国家铁 路局组织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 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写了“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 ,并请高铁工程领域资深权威专家全程指导、审定把关 。丛书共31册,本书为丛书之一。 高速铁路是集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制造工艺、 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由于它具有速 度高、运能大、能耗低、全天候、高效率等优点,且大 大缩短了地域间的时空距离,给旅客以安全、快速、便 捷、舒适、优雅的乘车环境及周到的服务,受到世界各 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普遍欢迎。 本书以高速铁路相关技术为目标,总结了国内外高 速铁路的先进技术成果及运营经验,围绕高速铁路相关 专业的基础设备、基础构造、基础原理3个方面进行编 写,同时增加了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所取得的一系 列技术成果,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能较为 全面了解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平台。 全书共分为10章。 第1章为概述,由北京交通大学韩宝明、李得伟编 写。本章介绍了世界各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概括了 高速铁路技术经济特征,介绍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规 划及高速铁路的系统构成。 第2章叙述了高速铁路土建工程的相关内容,由北 京交通大学李得伟编写。本章内容包括空间线形、轨道 结构、路基、桥梁、隧道和车站6个部分,各部分以介 绍设施特性、结构、技术要求为主要内容。 第3章叙述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相关内容, 由北京交通大学李得伟编写。本章介绍了高速铁路牵引 供电的基本原理、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受电装置,介 绍了牵引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和自动化系统,简要介绍 了电磁兼容、综合接地技术。 第4章叙述了高速铁路动车组的相关内容,由北京 交通大学李得伟、付慧伶编写。本章主要从设备特点、 性能、结构、基础理论等方面介绍了动车组关键技术和 系统,包括车体、转向架、牵引与控制系统、制动及其 控制系统、辅助供电系统、车内设备、网络控制系统、 车端连接等。 第5章叙述了高速铁路信号与通信系统的相关内容 ,由北京交通大学李得伟、蒋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 院曾险峰编写。本章介绍了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通信系 统的组成、特点,从系统功能、系统结构两方面详细介 绍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联锁系统和调度集中 CTC系统,介绍了高速铁路通信系统、铁路综合数字移 动通信系统(GSMR)及综合视频监控。 第6章叙述了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由北京交通大学 张琦,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张睿编写,主要介绍 了高速铁路客流调查与分析、运输计划、运输能力、调 度指挥和客流组织的应急及应对六个方面。 第7章叙述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相关内容,由北 京交通大学韩宝明编写。主要介绍了客运服务的设备和 相关系统。 第8章叙述了高速铁路养护维修,由北京交通大学 李得伟、蒋健编写,主要介绍了高速动车组检修、基础 设施检测技术和综合检测列车。 第9章叙述了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由北京交通 大学李得伟、蒋健,郑州铁路警察学院崔向前编写,主 要介绍了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保障体系、运营安全前控机 制、运营人员素质保障、环境安全检测技术、高速铁路 治安防范及高速铁路应急救援体系。 第10章叙述了未来高速铁路,由北京交通大学张琦 编写,介绍了未来的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智能化、 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全书由北京交通大学李得伟统稿,卢春房院士主审 ,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 冯双洲、王健飞以及北京交通大学杨浩、刘志刚、彭华 、李腾等专家参与审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硕士研 究生于婕、杨笑、代位、曹少娜、温诗睿、赵亚琼、钱 蕾、李佳欣、韩雁喆、董乐谦、汪永升、黄悦、渠静、 徐婷婷等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文字加工和图片处理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