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系“凤凰·留声机”丛书之一,以古典音乐大家柴可夫斯基为品鉴对象,以世界权威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杂志中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素材,精选数十篇精彩的深度乐评,自成体系。从当代作曲家、演奏者、评论者、听众等不同维度,对其音乐进行全方位解读,以专业性的解析和分享,为读者提供听懂、享受这些古典乐的路径。“凤凰·留声机”系列丛书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英国《留声机》杂志的深度出版合作,着力打造“凤凰·留声机”这一古典音乐高端赏鉴读物品牌。 柴可夫斯基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是个标志性的人物。在他之前,俄罗斯虽地跨欧亚,幅员辽阔,却是音乐上的边陲小国;在他之后,短短百年,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巨匠也是群星闪耀,迅速崛起成为音乐大国。本书收录了近十多年英国《留声机》杂志上柴可夫斯基音乐录音和唱片的评论,有当今世界一流演奏家、评论家的演绎和解读,有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研究成果,有对过往近百年柴可夫斯基唱片版本的纵览。从乐谱、演奏、欣赏多个维度,走进这位俄罗斯大作曲家的音乐世界。 作者简介 刘亚,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现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曾担任果壳网和《自然》杂志中英文稿件译者。 目录 柴可夫斯基生平 初遭冷遇,终成经典 ——《第一钢琴协奏曲》 ◎乐人乐谱 终于可以听到柴可夫斯基想让我们听到的音乐了 ◎专辑赏析 马祖耶夫演奏《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 生命与灵魂 ——《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 炫技与抒情并重的治愈之歌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把炸药 ——《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录音纵览 “我们的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 ◎版本收藏 《第四交响曲》录音纵览 “我不能这样活着” ——《第五交响曲》 一曲成谶 ——《第六交响曲“悲怆”》 ◎专辑赏析 特奥多尔·克雷提兹《第六交响曲“悲怆”》录音 芭蕾音乐的里程碑 ——《天鹅湖》 一份老少同嗜的圣诞“甜食” ——《胡桃夹子》录音纵览 钟、炮齐鸣的节日景观 ——《1812序曲》 灵魂与世界欣喜地相遇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斯人已逝,歌以永志 ——《a小调钢琴三重奏》 最伟大的50张柴可夫斯基唱片 序言 《留声机》致中国读者 致中国读者: 《留声机》杂志成立于 1923年,在这近一个世纪 的时间里,我们致力于探索 和颂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古 典音乐。我们通过评介新唱 片,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 最佳专辑上并激励他们去聆 听;我们也通过采访伟大的 艺术家,拉近读者与音乐创 作的距离。与此同时,探索 著名作曲家的生活和作品,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 们经久不衰的音乐。在整个 过程中,我们的目标自始至 终是鼓励相关主题的作者奉 献最有知识性和最具吸引力 的文章。 本书汇集了来自《留声 机》杂志有关柴可夫斯基的 最佳的文章,我们希望通过 与演绎柴可夫斯基音乐的一 些最杰出的演奏家的讨论, 让你对柴可夫斯基许多重要 的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音乐厅或歌剧院听古 典音乐当然是一种美妙而非 凡的体验,这是不可替代的 。但录音不仅使我们能够随 时随地聆听任何作品,深入 地探索作品,而且极易比较 不同演奏者对同一部音乐作 品的演绎方法,从而进一步 丰富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这 也意味着,我们还是可以聆 听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伟大音 乐家的音乐演绎。作为《留 声机》的编辑,能让自己沉 浸在古典音乐中,仍然是一 种荣幸和灵感的源泉,像所 有热爱艺术的人一样,我对 音乐的欣赏也在不断加深, 我听得越多,发现得也越多 ——我希望接下来的内容也 能启发你,开启你一生聆听 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的 旅程。 马丁·卡林福德Martin Cullingford 英国《留声机》 (Gramophone)杂志主编, 出版人 导语 《留声机》执唱片评论之牛耳,历百年而江湖地位屹立不倒,专业性一直是有力的保障。《留声机》的作者,要像指挥一样熟读总谱,对作品的背景纵深知之甚详,还要听多识广,能历数过往的代表性录音版本。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这么多本领的加持,才能在听某个录音的时候,纵的方向对照作曲家的乐谱,横的方向比较前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解读,进而得出一个“透视”的印象。 全球古典音乐权威媒体《留声机》,柴可夫斯基作品经典乐评精选集。 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足以证明其已经超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我们通常说俄罗斯是战斗的民族,其实又何尝不是歌唱的民族。柴可夫斯基的旋律天赋里秉承着民族的歌唱基因。 书评(媒体评论) 意大利人去听威尔第, 俄罗斯人去听柴可夫斯基: 对从来去过音乐会、对音乐 一窍不通的俄罗斯人提起柴 可夫斯基,他们就开始落泪 ;对意大利人提起威尔第, 他们就如同在一尊神明面前 ! ——俄罗斯指挥家,谢米 扬·毕契科夫 你不指望贝多芬的交响 曲能把你带到一个戏剧世界 ;但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 ,你会立即开始想象服装、 色彩——它让你立即想到戏 剧。 ——俄罗斯指挥家,瓦莱 里·捷杰耶夫 他可以成为一个聚会的 生命与灵魂,孩子们喜欢和 他在一起,他钟爱漫长的散 步——他还热爱莫扎特。 ——英国钢琴家,史蒂芬 ·贺夫 精彩页 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矿业工程师,母亲则有艺术家气质又敏感,法国血统,是一名优秀的语言学家。彼得在她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个法国家庭教师,童年生活平稳安逸。不过,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早在他八岁时已经显现,往往在听音乐时发作。1848年,他的父亲辞去了政府职务,希望能在莫斯科谋得更好的职位。但这并未能实现,彼得和哥哥被一起送去了寄宿学校。1854年,他的母亲死于霍乱,这第二个相对安宁的时期结束了。他与母亲的关系深厚到了痴迷的地步,可以说他再也没有从这个打击中恢复。 由于在圣彼得堡法律学校的学习经历,他去司法部当了一名书记员,但他完全不适合这份工作。他决定离开的原因是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于1862年创办了音乐学校(后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可夫斯基跟随老师尼古拉斯查伦巴(Nicholas Zaremba)来到音乐学院,次年便辞去司法部职务,成为了一名全职音乐家。仅仅两年后,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邀请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声。 他住在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位于莫斯科的家中期间,他的早期大型作品逐渐成形(包括《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等)。他的神经失调又开始以结肠炎、疑病症、幻觉和手脚麻木的形式浮现。 1868年,比利时女高音歌唱家德西蕾阿尔托(Desiree Artot)作为访问圣彼得堡的歌剧团成员之一,与柴可夫斯基结缘,他一度考虑与她结为夫妻。然而,她的私生活作风和她的歌声一样出名,不久后她嫁给一名西班牙歌手。柴可夫斯基(至少在表面上)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这段恋情带来的音乐是他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第一版,这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包含他写过的最璀璨绚丽的爱情音乐。 接下来的几年,柴可夫斯基的事业波澜不惊地发展。他向莫斯科的报纸投稿音乐评论、多、欠出国旅行、教授并继续创作。尔后,一系列危机接踵而至。1874年末,他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并为尼古拉鲁宾斯担演奏,将其献给他。鲁宾斯坦却指责这部作品不堪入耳,无法演奏,令柴可夫斯基大吃一惊。鲁宾斯坦最终心软,开始热切推崇这部协奏曲,但柴可夫斯基却因鲁宾斯坦对作品的反应和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失败首演陷入了病态的抑郁。他厌倦了音乐学院的工作,被经济问题缠身,最重要的是,在脑海里一直萦绕的,是他的同性性取向带来的内疚感。 恰在此时,一位守护天使出现在他的生命中。经小提琴家高迪克(Kotek)介绍,一位富有、教养良好的寡妇娜杰日达冯梅克(Nadezkida von Meck)听说了柴可夫斯基的事迹,以巨额费用聘请他进行音乐创作。她是一位出色的45岁女性,育有11个孩子,对音乐极为热衷。但在相识梅克夫人后不久,柴可夫斯基又遭遇了一次危机。一名漂亮的金发女子、28岁的音乐学院学生安东尼娜米柳科娃(Antonina Milyukova)迷上了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没有向安东尼娜透露自己的真实性取向,也并不爱她,只是以为结婚可以洗刷眼面前关于他“变态”的传言,于1877年7月与她结婚。这是一场灾难。他们第一次独处时,他(自己承认)“想要尖叫”。五天后,他快疯了,逃到妹妹位于卡门卡(Kamenka)的庄园。后来他站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未遂。接着,他去圣彼得堡找弟弟阿纳托利,止身为律师的弟弟妥帖办理了分居手续。这对夫妇一直没有离婚,也再没有见过面。 柴可夫斯基一直向娜杰日达冯梅克通报着他和安东尼娜的关系(虽然他从未提及婚姻失败的真正原因),并于同年(1877年)收到她支付的(每年)6000卢布的津贴。他的“第四交响曲》(献给梅克夫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那部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只是柴可夫斯基得到经济保障不久后所著作品的其中三部。在之后的十三年中,他们非同寻常的关系一直持续着,是音乐史上最奇特、最动人的关系之一。对作曲家来说,这是一段完美关系,替代了他失去的母亲。这个女人对他没有任何私心和性趣,却在经济和情感上支持着他。在这段感人的友谊期间,他们从未见面。她慷慨资助的条件之一是他们决不能有个人层面的交往。 最初产出一批绝对的杰作之后,他经历了一个作品参差不齐的时期(歌剧《圣女贞德》,《第二钢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弦乐小夜曲》,《钢琴奏鸣曲》和《钢琴三重奏》)。到了1880年,他已名声大噪,备受尊重。然后,在1881年至1888年之间,他的灵感枯竭了。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