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尔德传》记录了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作家和哲学家服尔德(今译伏尔泰)卫护正义和真理的一生。其有“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之誉。
《夏洛外传》全名是《卓别林创造的英雄——夏洛外传》,法国作家菲利普·苏卜以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角夏洛为原型,创造了这个角色。夏洛是一个卑微而又高贵的英雄,是这个社会中一切弱者的影子。本书的出版历经艰难,初版是傅雷以自费的形式出版的。以其卑微的高贵,夏洛成了众多读者心中的英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服尔德传·夏洛外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安德烈·莫洛亚//菲利普·苏卜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服尔德传》记录了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作家和哲学家服尔德(今译伏尔泰)卫护正义和真理的一生。其有“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之誉。 《夏洛外传》全名是《卓别林创造的英雄——夏洛外传》,法国作家菲利普·苏卜以卓别林电影中的主角夏洛为原型,创造了这个角色。夏洛是一个卑微而又高贵的英雄,是这个社会中一切弱者的影子。本书的出版历经艰难,初版是傅雷以自费的形式出版的。以其卑微的高贵,夏洛成了众多读者心中的英雄。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代表作有:《傅雷家书》、《约翰·克里斯多夫》、《巨人传》、巴尔扎克全系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 目录 《服尔德传》 译者附识 一、十八世纪的渊源与特征 二、童年与教育 三、喜剧 四、悲剧 五、服尔德在英国 六、成功与虐害 七、哲学书信 八、至高至上的爱弥丽 九、路易十四与弗雷德里克二世 一〇、得宠与失宠 一一、圣郎贝尔 一二、普鲁士王 一三、哲学家的三窟 一四、费尔奈的生活 一五、服尔德的哲学 一六、戇第特 一七、小品 一八、卡拉斯事件 一九、骑士拉巴尔事件 二〇、元老 二一、服尔德的加冕 二二、结论与批判 参考书 《夏洛外传》 卷头语 译者序 第一章 渊源 第二章 城市之焰 第三章 饥与渴译者附识 第四章 大自然生活 第五章 人的生活与狗的生活 第六章 回声 第七章 世界最大的城 第八章 纽约 第九章 战争 第十章 镜 第十一章 非时间,亦非空间 第十二章 爱情与黄金 第十三章 微笑的影子 第十四章 永恒的星 第十五章 终局致罗曼·罗兰 傅雷年谱 序言 随着“傅雷翻译出版奖” 在海内外声名鹊起,常有 法国人问我:能否撰写一 部傅雷传记?或者,有没 有好的傅雷传记可以译成 法语,让法国人也知道这 位伟大的翻译家? 一个民族,对于将自己 的文化传播至万里之外的 外国人士,往往并不懂得 感恩。至今在法国,知道 傅雷先生的人仅限于少数 专家。相反,对于那些将 他山之石搬移到母语文化 中的自己人,人们还是会 尊敬有加。无论是玄奘, 还是严复,都在中国文化 的圣山中有了自己庄严的 墓碑。 在中国文化的先贤祠中 ,傅雷先生也早已有了可 以告慰其在天之灵的尊贵 席位。2016年是他愤然、 悄然、寂然辞世50周年,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自 媒体上,都出现了海量的 纪念文章,足以为证。然 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 却是任何一位以翻译家之 名而流芳于世的人士都无 法相比的。“傅雷”二字所蕴 含的文化意义,也超过了 无数不论涉及何种语言的 优秀翻译家。可以说,以 翻译家成名,而意义远远 高于一切翻译家的人,唯 傅雷先生一人。能将自己 的信念与实践如此一贯地 付诸一生,亦唯有傅雷先 生一人。 究其由,从根本上看, 是因为傅雷先生的人格从 内到外的完整性,其文化 素养从西到中的互补性, 以及其风格从古到今的延 续性。而这一切,都完美 地体现在其对英雄传记的 热爱和翻译中。 傅译的五种传记,涉及 三位作者,三类不同的传 记形式,跨度大,涵盖多 种文艺门类:文学(托尔 斯泰),美术(米开朗琪 罗),音乐(贝多芬), 哲学(服尔德)。可以说 ,这些文艺门类都以不同 方式滋养了傅雷先生。这 些人有共同的特征,就是 他们都是“巨人”,或称“英 雄”。然而,这类英雄并非 简单的超人,而是深入人 世,虽历经苦难却依然为 人世做出无私奉献的人。 因此,这其中最为独特的 《夏洛外传》——因为夏 洛本身源自艺术虚构,而 非真实人物——反而最能 体现傅雷先生对这些传记 的认识:夏洛集卑微与伟 大于一身,完美地展现了 他的生存境遇。 同样,翻译也是集卑微 与伟大于一身的事业。傅 雷先生的意义远远超出了 翻译领域,但他的名字, 又确实与翻译紧紧联系在 一起,甚至成为翻译的代 名词,而这正是翻译的骄 傲。套用一句《夏洛外传 》的作者讲述夏洛与卓别 林之间关系的话:傅雷先 生的微贱就是翻译的微贱 ,傅雷先生的伟大,也就 是翻译的伟大。人们常问 ,傅雷有没有翻译理论? 我认为并没有。他有翻译 观,但没有翻译理论。又 问,傅雷有没有翻译风格 ?则明显有。但这种风格 ,并非来自现代理论家们 所说的主观投射,亦非许 多译者引以自豪的“透明”。 傅雷先生的翻译艺术精髓 ,在于一个“化”字。人们总 是津津乐道于“传神”,却忘 了艺术真正的境地是“出神 入化”。《说文解字》中有 囵字,许慎的解释是:囤 ,译也。这一解释,尽管 可以说留下了后患,为“译” 与“讹”打通了道路,却从字 源上为“译”与“化”建起了桥 梁。这也是为什么傅雷先 生在黄宾虹的绘画中找到 了自己可以“与归”的真正同 道,因为二者具有同样的 一种化境。一种封闭中蕴 含的开放,规则中体现的 变幻,古典中含苞欲放的 现代。现代的翻译理论, 往往推崇字面上的直译, 而且支撑这一倾向的最大 论据就是:直译可以为母 语带来最新鲜的语言表达 ,并在某种“异态”中,为母 语开拓出无穷的可能性。 这也是当年有不少初出茅 庐的年轻翻译家曾诟病傅 氏译作的原因。然而,他 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以一种“同态的”、表面 上并无变革和差异的中国 文字,从整体上完整讲述 原本由外语讲述的西方故 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开放 和革命。无数现代中国的 著名作家都觉得欠了傅雷 先生的“债”,正源于此。它 所拓展的,也许不是现代 语言学家或符号学家们所 谓的“能指”层面,却直接在 一种文明的内核中,引入 了他者的存在。这种存在 ,因语言的“非差异性”而显 得更为可信,更无隔离感 。傅氏译法使得不同语言 、不同文化境遇中的灵魂 之间的直视成为可能。而 灵魂的直视,也最强烈地 体现在传记之中,因为那 里蕴藏着人性的最强音。 一个“化”字,也体现在 傅雷先生的“重译”行为上。 以他独有的方式,傅雷先 生“朝花夕拾”,将自己早年 许多热爱的作家和热爱的 著作进行重译。有的书, 比如《贝多芬传》《高老 头》《约翰·克里斯朵夫》 ,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初译” 的面目。而且,他一生都 在进行这一重译工作。在 重译的过程中,他达到了 成熟,趋近尽善尽美。每 一次重译,都是对他年轻 时代的理想不忘初心的忠 诚,同时又是凤凰涅檠后 的重生。在这中间支撑的 ,是信仰。于是我们体会 到,傅雷先生的“化”,也是 教化的化,“变化气质,陶 冶性灵”的化。研究傅雷先 生翻译艺术的人,往往会 忽略这一点:傅雷是一位 通过翻译、重译而重建自 身的人。他翻译的每一部 传记,都是他自己的一部 分,是他灵魂得以栖身的 肉身。作为一个从旧中国 文化传统中诞生的 导语 傅译的五种传记,涉及三位作者,三类不同的传记形式,跨度大,涵盖多种文艺门类:文学(托尔斯泰),美术(米开朗琪罗),音乐(贝多芬),哲学(服尔德)。可以说,这些文艺门类都以不同方式滋养了傅雷先生。这些人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是“巨人”,或称“英雄”。然而,这类英雄并非简单的超人,而是深入人世,虽历经苦难却依然为人世做出无私奉献的人。因此,这其中最为独特的《夏洛外传》——因为夏洛本身源自艺术虚构,而非真实人物——反而最能体现傅雷先生对这些传记的认识。本书除了《夏洛外传》之外还收录了哲学名家服尔德的传记故事。 精彩页 黎塞留开创的事业,经过马萨林与路易十四两人方告完成。那些强大的诸侯,轻视国家的个人,在十七世纪中崩溃了。文学与社交,同时也发生戏剧的转变。内乱中的强悍的战士学习周旋于客厅中的礼仪。路易十四的宫廷中,大家都受着群居精神的熏陶。“武士一变而为绅士”佩剑一变而为装饰品。”军人在年富力强的时节已经被命退休,谈情说爱的勾当把他们羁縻住了。女人威势大增。谈话与文字的唯一的题材,是分析女子感人的或感到的种种情操。为表白细腻入微的区别起计,语言磨炼得准确、抽象、精练起来。于是古典精神诞生了。 在古典精神的发展史中,至少应当分成两时期。第一时期是高乃依、莫里哀、拉罗什富科、赛维尼夫人,古典精神是一种表现强烈情操时所必须采用的完善的形式。一个伟大的古典主义者决非麻木不仁的人。他有与浪漫主义者一样的情操。但“他在谈话写作思想诸方面,养成了以上流社会的听众为对象的习惯”。字汇是轻盈的。凡是专门的术语,迂腐的谈吐,粗俗的俚言,一切足以引起上流社会厌恶的字眼,作家都要避免。他们努力养成一种明白晓畅,直截了当的风格。他们表现个人的痛苦,也不用抒情的自白,而出之以一般格言的方式,因为剧烈的口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在格言之下,始终于隐约之间露出热情,而伟大的古典主义者的美,便在这种含蓄上面。 四五十年之后,古典精神腐化了。表面上还是精致光泽,内里却一无所有。趣味变得褊狭了;怕用具体字眼的结果,使文字与现实完全脱离关系。承继拉辛的是克雷比永与服尔德的悲剧。前此所表现的是就范于客厅生活的英武的贵族,此刻却是想望英雄情操而不得的客厅中的贵族。恋爱变成纵欲。“夫妇与男女社交之间满是混乱的现象。”可是寡廉丧耻在任何时代都足促成统治阶级的灭亡。贵族没落之后,出现了一般议论是非,专好讥讽的中产阶级,一部分被路易十四迫使退休的宫臣更去支持他们。青年的贵族梦想有一种新封建制度的运动,梦想有一种贵族的与平民的反响。 当时另一种深刻的思想运动是近代科学的形成。自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诸人而后,星球的运行,物体的降落,光线的射程,似乎都可由推理来计算预测。人的精神为这种新的力量陶醉了。理智高于一切。情欲啊,政治啊,上帝啊,都等它来解释。学习应用抽象的字汇,把原素当作代数上的符号一般,使伦理学家与哲学家以为一切问题可用纯理智来解决。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已把形而上学归纳为定理与系论。十八世纪的英法哲学家势将把合乎逻辑的推理来代替本能与传统。 他们虽已窥见实验科学的前途,但与促成十九、二十两世纪物理化学突飞猛进的严格的方法,以及对于事实的绝对的服从,究竟还差得很远。可是一般最有思想的人对于世界的观念,已经受到科学的影响而转变了。他们不复视世界为全知全能的神明所导演的简单的戏剧,却发现了无数细小的原因极复杂的游戏。人不复自以为万物的中心,而是迷失于宇宙的一隅的微渺的动物。这些思想减弱宗教的威信,正如爱好批评的中产阶级号愤懑不平的贵族阶级减弱专制政体的威信一样。十七世纪时支持法国的砥柱整个地倾倒了。 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