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程裕淇是我国首位从事变质岩(混合岩)研究的学者,首次在我国划分了区域变质带,是我国变质岩石学奠基人。他与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概念,增强了区域找矿效果,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程裕淇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是我国著名的前寒武纪地质学家。程裕淇为推动我国地质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的地质科技水平,为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殚精竭虑。他在地质科研和科技管理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客观、全面、完整地记录了程裕淇院士为地质科学辛勤耕耘的一生,总结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敏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善于总结的学术作风和工作态度,彰显了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期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为年轻学子提供学习楷模,并激励他们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本书适合以求知为人生追求的青年学子和广大地质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潘云唐,四川省合江县人,男,1939年出生。1957~196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地层学专业,1978~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资班,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干事(现为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七届理事,并获“第三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1998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该年度“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2004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年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兼基础科学与高技术科普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任该协会终身名誉理事兼基础科学与高技术科普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曾被首都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校聘为兼职教授。担任中国地质图书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人物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报》特约记者、《教育艺术》社长助理、《化石》编委等职。 目录 总序 序 第一章 地质之路,人生抉择(1912—1938年) 一、时代孕育,承继家风 二、地质志向,清华岁月 三、地调所内,多方锤炼 四、英伦求学,找准方向 第二章 艰苦求索,努力前行(1939—1949年) 一、初战告捷,发现磷矿 二、北碚出发,扬帆起航 三、西康湘西,为国寻矿 四、再上西康,划变质带 五、天山南北,考察石油 六、默默耕耘,北碚收获 七、北美考察,捕获前沿 八、肩负重任,培育英才 第三章 热心报国,大展宏图(1949—1965年) 一、思想转变,体制变革 二、鞍本大冶,找铁建功 三、业务管理,服务基层 四、组建团队,不断开拓 五、两次访苏,落实合作 六、机构变更,再担重任 七、精雕细琢,锻造精品 八、情系川西,支援“三线” 九、“四清”运动,经受锻炼 第四章 艰苦岁月,迎难而上(1966—1976年) 一、十年动乱,时光蹉跎 二、太要铁矿,艰苦锻炼 三、调研考察,再谋发展 四、潜心研究,成矿系列 第五章 立足全局,改革发展(1977—1995年) 一、拨乱反正,勇挑重担 二、坚持开放,促进交流 三、做好工作,服务社会 四、推进立法,保护资源 五、建言献策,地矿改革 六、放眼全国,续写新篇 第六章 三大领域,奠基开拓(1935—2001年) 一、开山鼻祖,变质岩石 二、独具特色,成矿系列 三、不断发展,前寒武纪 第七章 严谨治学,大师风范(1962—2001年) 一、基础地质,填图调查 二、精益求精,治学严谨 三、谦虚谨慎,博采众长 四、八个结合,融会贯通 五、严格要求,诲人不倦 第八章 壮心不已,鞠躬尽瘁(1996—2002年) 一、编纂文献,留存历史 二、老骥伏枥,再结硕果 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大师远去,风范永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程裕淇年谱 附录二 程裕淇主要论著 后记 序言 程裕淇院士是国内外著 名地质学家,是我国现代地 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是“ 我国变质岩石学之父”、矿 床成矿系列理论的创立者和 前寒武纪地质的主要奠基人 。他在地质专业领域的许多 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程先生也是地质科技管理 方面的专家,在地质科技管 理体制、科技规划、学科设 置以及矿产资源立法、国际 科技合作交流方面做出了十 分重要的贡献。程先生一生 重视实践,他不仅踏遍了包 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及台湾地区的矿山和各 种地质点,还先后深入欧洲 、美洲和亚洲的17个国家进 行野外地质考察与地质矿产 研究,是我国进行实地地质 观察最多的地质工作者之一 。他多次率团参加国际地质 大会和国内外召开的许多专 业性国际学术交流会,先后 接待和会见国外著名地质学 家和国际会议组织者达数百 人,是我国从事国际交流最 多、最广的地质学家之一, 也是十分熟悉和了解国外地 质机构和地学发展趋势的科 学家之一。他对推动我国地 质科技进步和扩大我国地质 工作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付 出了辛勤的劳动,贡献很大 。他为我国早期与苏联的地 质科技合作、第30届国际地 质大会在中国的成功召开、 中法首轮青藏高原的合作研 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先生自1933年从清华 大学地学系毕业后即深入野 外从事各种地质矿产调查研 究工作。从1937年在英国 苏格兰地区研究变质岩开始 ,他始终把野外地质调查工 作作为地质研究的基础,一 直到他88岁高龄时还始终坚 持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正 是长期的野外工作和不断开 拓性的研究,使他在变质岩 (包括混合岩)的区域岩石 分类命名、变质基性火山岩 的原岩恢复、递增变质带和 区域变质带的划分、混合岩 化作用的成因类型划分、混 合岩化与成矿作用、变质深 熔作用、前寒武纪地层的多 次总结、早前寒武纪同位素 年代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 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工作。20 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加强 变质岩区的普查与区调工作 ,程先生与同事们合作编写 了《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 和工作方法》一书,该书在 当时对全国变质岩分布区的 地质填图和研究起到了很大 的指导与推动作用。程先生 在强调野外地质观察是基础 的同时,也强调了综合研究 对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作用 。他与同事们系统地总结了 我国铁矿的成因类型、分布 规律,并指出找矿方向,对 推动和提高我国铁矿的普查 找矿起到了理论指导和指明 方向的作用。与有关同志合 作后,在全面总结火成岩成 矿、沉积岩成矿和变质岩成 矿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矿 系列”的概念,后来经陈毓 川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已 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成矿理论 之一,在地质找矿方面已取 得重要成果。 程先生与杨遵仪、王鸿 祯合作,分工总结了我国区 域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特征与 演化规律,联合撰写了英文 版The Geology of China一 书,并在英国伦敦出版,对 国外地质学家了解中国地质 起了很大作用,扩大了中国 地质工作对国外的影响。程 先生还亲自组织部分省区的 地质专家总结编写了《中国 区域地质概论》,并修编了 1:500万中国地质图,为 发展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 重大贡献。程先生不仅重视 地质工作的基础调查和科学 研究,同时急国家之所急, 积极投身地质找矿实践。20 世纪30年代在云南首次发现 了磷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参加了新疆石油和长 江中下游等地区铁矿找矿工 作。50年代初期,参加了辽 宁鞍山式条带状铁矿的详查 和湖北大冶夕卡岩型铁矿的 详勘工作。程先生在地质部 地矿司工作期间,负责指导 全国黑色金属的普查找矿工 作,并亲自指导白云鄂博铁 矿的详勘和四川多种铁矿类 型的详查工作,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铁矿资源 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先生不仅在地质研究 和普查找矿中亲力亲为,还 十分关心地质工作的长期持 续发展。他参与或主持过多 次地质系统及全国性的地质 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如早 期的中苏合作计划、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 展规划》)的编制,以及地 质工作规范、重大地质勘查 和科研项目的制定。他预见 到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和有关 矿产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地质部宋应副部长的支 持下,于1956年首先在地 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前寒武 纪地质、变质岩和有关矿产 研究室,并亲自担任研究室 主任,为改变我国前寒武纪 研究的落后状况起到了引领 和带领作用。他预见到同位 素年代学在地质研究中的重 要性,于1957年赴苏联考 察,了解了苏联同位素地质 的研究情况后,率先在地质 研究所(地质矿产研究所于 1957年更名为地质研究所 )邀请苏联同位素地质专家 讲课,培养人才,引进设备 ,经多方筹备于1958年成 立同位素地质实验室,为后 来同位素地质的发展打下了 良好基础,这些都对我国地 质工作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 重大影响。 程先生长期担任各种地 质行政和科学技术领导职务 ,了解地质工作的性质,熟 悉地质工作和研究的规律, 向国务院和部领导提出了不 少地质工作的改革建议,不 少意见 导语 2022年是程先生110周年诞辰暨逝世20周年,本书得以出版。程先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崇高品德,不断创新、勇攀地质科技高峰的开拓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勇于实践的优良学风,会对年轻一代地质人产生重要影响,并能把他的这些优良品德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对程先生最好的纪念。 后记 经过4年的编写,终于将 程裕淇院士丰富而精彩的地 质人生梳理出来,形成了这 部传记。4年来,我们不断 阅读程裕淇院士留给后人的 科学论著,体会他在地质科 学领域的建树和发展;不断 阅读和回忆程裕淇院士留给 我们的几十本日记,追寻他 的地质生涯足迹;不断阅读 和回忆纪念程裕淇院士的文 章,从中感悟他对我国地质 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程裕 淇院士传奇式的人生历程是 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不仅 学习到他不断为国奋斗、追 求真理的广阔胸怀,不断求 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而且学习到他一丝不苟、精 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等等。 程裕淇的一生和贡献不仅是 他个人的人生历程,而且反 映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 他的经历跨越了新旧中国两 个重要阶段,他的思维跨越 了野外实践与地质理论两个 重要方面,他的贡献跨越了 地质科学和管理科学两个不 同领域。由于作者水平所限 ,很可能还没有完全悟透程 裕淇院士波澜壮阔、贡献颇 丰的一生。但是我们竭力追 索和还原程裕淇院士一生的 经历,希望能留给读者一个 真实反映程裕淇院士人生足 迹和对我国地质事业贡献的 传记。 经中国科学院学部地学 部委员会第十六届第九次会 议批准,设立了程裕淇院士 的传记撰写项目。《程裕淇 传》的创作就是源于2018 年8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 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订的 传记项目任务书,项目负责 人是潘云唐和琚宜文,并获 得科学出版社的出版立项。 在传记撰写过程中,先由潘 云唐根据《程裕淇年谱》、 《程裕淇纪念文集》、程裕 淇日记,以及他本人前期撰 写的媒体报道等多种材料撰 写了编年体的《程裕淇传》 书稿,琚宜文进行了材料补 充、细节描写与文稿修改工 作。此后,琚宜文、王泽九 等组织召开了4次传记撰写 工作座谈会并征求相关人员 意见。由于撰写工作需要以 及潘云唐年老体迈等因素, 经会议讨论确定由耿元生、 潘云唐和琚宜文共同完成, 并由耿元生为主执笔传记初 稿。此后,耿元生根据大家 的意见,补充了相关素材, 对编年体的《程裕淇传》文 稿进行了重写,调整了传记 结构。在进一步征求意见的 基础上,琚宜文和耿元生对 传记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 和完善,从而彰显出程裕淇 院士一生的辉煌业绩。 沈其韩院士对这项工作 非常重视。在传记编写过程 中,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 见和建议,并订正了一些史 实。在百岁高龄时为该书撰 写了序言,在此深表感谢! 传记编写材料的收集和 整理是一件烦琐的工作,尤 其是程裕淇院士的日记。他 去世后,由作者之一的潘云 唐和朱沐、伍家善先生把程 先生的日记逐一录入计算机 中,形成word版材料,使 我们参阅和编辑起来更加方 便。为此,对他们的工作深 表感谢。 程裕淇院士的儿子程学 枢和程学林全力支持、配合 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 珍贵照片与有关素材,让我 们更全面地了解了程裕淇院 士的一生,在此向他们表示 感谢。 在资料收集、整理与本 书编写过程中,王泽九、陈 毓川院士、裴荣富院士、毕 孔彰、陆春榕、郭友钊、张 寿广、伍家善、陶惠亮、庄 育勋、万渝生、杨崇辉、丁 全利等为真实反映程裕淇的 人生经历与科学贡献,提高 传记的写作水平和质量提出 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宋会 侠、李午阳和冯宏业为几次 座谈会的召开,以及相关资 料的整理做了组织联络与服 务工作。对这些为我们提供 了帮助和支持的同志表示衷 心的感谢! 科学出版社的张莉编辑 对《程裕淇传》的撰写始终 给予热情的关注,并介绍了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 院士传记”丛书的总体要求 和其他科学家传记的特点, 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并对传 记文字进行了认真的编辑与 校对,在此深表谢意! 除此之外,还感谢为本 书的出版工作提供过支持和 帮助的领导、同事和朋友! 2022年是程裕淇110周年 诞辰暨逝世20周年,也是中 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 程裕淇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学 会第33届(1982-1988年) 理事长,在纪念程老110周 年诞辰、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10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本 书怀念尊敬的程裕淇院士, 庆祝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华诞 。 愿《程裕淇传》的出版 ,能够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和 地质工作者深入了解老科学 家的成长历程,传播科学家 精神,积极投身地质事业,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 2021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程裕淇先生是我国地质 事业的大师,在国内外享有 崇高的声望,特别是在岩石 、矿床研究和领导我国区域 地质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董申保 中国科学院 院士 我国100年来从一个“地 质科”发展成一个“地质大国 ”,是几代地质学家努力的 结果,而程裕淇先生的杰出 贡献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并 与世长存。 ——孙枢 中国科学院院 士 程裕淇院士是国内外著 名的地质学家,是我国现代 地质和地质科学研究的开拓 者之一,是我国变质岩学科 和前寒武纪地质的主要奠基 人。他在地质专业的许多方 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沈其韩 中国科学院 院士 程裕淇院士在铁矿研究 与勘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 。在成矿理论方面,特别是 在区域成矿理论方面,率领 团队创新提出矿床的成矿系 列新概念,在国际上属首创 ,并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 取得很好的成效。 ——陈毓川 中国工程院 院士 精彩页 第一章 地质之路,人生抉择(1912-1938年) 一、时代孕育,承继家风 人杰地灵的中国江南小城嘉善县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县城魏塘镇东距上海90千米,西至杭州110千米,南濒嘉兴港35千米,北接苏州91千米,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境内沃土平川,河荡密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嘉善”的美誉。 嘉善历史悠久。境内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实,早在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沼泽开田,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嘉善县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有元代画家吴镇,明代进士袁黄、魏大中,明代状元钱士升,清代进士蒋振鹭,等等。到了近现代,嘉善先后走出了顾功叙①、高尚荫②和张钟俊①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2年10月7日,程裕淇出生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浙江省嘉善县。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程裕淇就出生在中国从封建走向共和、从专制走向民主、从禁锢走向自由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程氏在嘉善虽非名门望族,但一直以教育为本。程氏先人程素庵在清道光年间就捐田兴办义学。光绪《嘉善县志》中记载:“乡先生程素庵富而好礼,于道光九年创捐义塾田五百亩有奇。凡里中寒素子弟,均入塾肄业。饮食教诲,不啻贤父兄之诱掖。大吏请于朝,得奉温纶奖异有加。一时慕义之士闻风兴起,陆续捐置田四百亩有奇。分立三斋:曰‘养正’,启蒙也;曰‘时习’,授经也;曰‘文艺’,习举业也。盈科而进,曲成不遗。一切度支,量入为出。章程规议,井井有条。历数十年如一日。”②。从祖辈延续到程裕淇的父亲程成鉴这一代仍以塾师为业。程成鉴在晚清曾考上过秀才、贡生,后在家里开办了私塾。程裕淇的母亲谢兰是家庭妇女。程裕淇上有一兄长,下有一令人疼爱的妹妹。程裕淇的哥哥先在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后任师范学校语文教师。程裕淇5岁开始发蒙,就读于程氏私立的秉义小学。9岁进入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当时课业非常繁重,但在父亲的督促和年长5岁却在同一个班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帮助下,他不仅跟上了学习进度,成绩还在班上名列前茅。 1923年,11岁的程裕淇进入嘉善县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上学。但进入中学不久家庭连遭变故,父亲和哥哥先后不幸病逝,家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家境急剧恶化。此时,程裕淇刚刚上中学,家中还有年幼的妹妹需要抚养。母亲一方面千方百计设法让他坚持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又希望他能及早谋生缓解家庭困难,于是就让他在初中二年级时上了商科,以便毕业后可去商行、银行求职。然而,他并没有按照母亲为他设计的未来去努力,而是带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坚定的信念、优异的成绩、广泛的兴趣萌发出好好干一番事业、在科学上取得相当成就的理想和抱负。他在读的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927年停办时,处于困境、已上高中一年级的程裕淇通过自我拼搏辗转到了位于杭州市的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文科一部学习。到了省会城市杭州,程裕淇的眼界更加开阔,学习更加用功,成绩也更加优秀,他也积极在为将来考进一所好大学而做各种准备。尽管在文科部学习,但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他不仅注重学好文科课程,还认真学习理科课程,尤其重视英语学习。 嘉善、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家庭的熏陶,使程裕淇自小就对自然和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年玩耍时无意中注意到家门前流淌的河水一早一晚流向相反,这一受海洋潮汐影响所引起的自然变化,使程裕淇十分好奇,他问爸爸、问哥哥,终于弄清楚其中的奥妙,这也萌发了他对大自然的强烈好奇心。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不仅要求他完成课堂学业,而且让他阅读《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结合家藏的《皇清一统舆地全图(分省)》,核对古今地名的异同和作战行军路线,还让他背诵、记忆浙江省的府、县名称。很多孩子对枯燥的地名、古今地名的差异深感头痛,但是聪慧的程裕淇却能把它们在脑海中形成相互连接、方位清晰的一幅地图,逐步确立了他对地理与历史学习的志向。初二上商科时,在地理老师和英语老师的帮助下,他能用英语把世界各国若干重要的地名背得滚瓜烂熟,不仅对中国地理,而且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母亲本来希望他通过商科的学习能尽早到商社或银行工作,看他对地理这样感兴趣就支持他继续高中的学习,以后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国家做些贡献。程裕淇学业成绩优异,地理知识十分丰富,对各地风土人情有无限的兴趣。程裕淇的家地处浙江省与上海市交界之处,是长江三角洲的繁华地带,舟车方便,四通八达,中学时他总喜欢利用寒暑假出外游览考察,涉及的范围包括长江和钱塘江下游的城镇、岛屿等。游览使他强化了对家乡附近地理位置的认识,也对人文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9月24日下午1点多钟,程裕淇与家里人同去省城杭州观光旅游,他们一行人进岳王庙之前还目睹了雷峰塔巍峨的身影,在岳王庙内游览时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