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河套脊梁(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纪实1958年至1976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德军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工程,是河套水利发展史上的三大水利工程,也是最能体现河套人民创建美好家园、实现富国强民梦,为后代铺就幸福路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在三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河套儿女和广大水利工作者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出一曲人与河相生相克、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的壮丽诗篇。本书作者历时三年,通过采访近百位亲历者,用大量笔墨记叙和描绘了当年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艰难困苦的施工过程和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同时,通过亲历者的口述,向我们讲述了在施工过程中那些为河套地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们的英勇事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永恒的记忆。
本书通过讲述真实典型的人和事,将家国叙事和民族叙事融为一体,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了爱国、创业、奉献的主旋律,展示了具有时代风采的中国精神。
作者简介
李德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国家公务员,大学文化程度。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自治区签约作家。二〇一五年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感受秋雨》。二〇一五年、二〇一六年两次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自治区作协选派参加全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挂联体验生活活动。被派往河灌总局开展挂联活动,采写发生在河套地区的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三大工程,遂创作此书。
目录
引言
序章
第一部分 万里黄河第一闸的构想与实施
第一章 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时代背景
工程规划艰辛出笼
施工准备马不停蹄
第二章 围堰施工创造条件
围堰工地竞赛异常活跃
井点排水突出重围
第三章 劳动竞赛搞好浇筑
工程浇筑质量是生命
工程浇筑同洪水争先
第四章 截流合龙扬眉吐气
黄河截流两套方案在工地博弈
截流会战向最后冲刺
截流后的思索与感想
第二部分 开挖总千渠的那些事
第五章 开挖总干渠的时代背景
一九五八年组织实施的总干渠工程
一九五九年巴盟按照缩窄断面组织施工
巴盟总干渠指挥部组织施工评比出成效
总干渠第一期第一批工程一九六〇年胜利完工
总干渠二期工程一九六〇年十月二十日正式开工
第六章 全盟总干渠施工风生水起、各具特色
临河县丹达营李国栋被评为全县劳模
杭锦后旗的王巨才、马大锁被评为特等、一等劳模
杭锦后旗总干渠施工民工一元钱过年永生难忘
复兴连成为“二黄河”上的一面红旗
“穆桂英”小组的事迹在全盟工地流传
河套灌区老前辈讲述施工时的难忘往事
中后旗赵满禄全盟总干渠放“卫星”获第一名
第三部分 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的那些事
第七章 开挖总排干的时代背景
乌加河在“五原大捷”中功不可没
一九六五年总排干沟工程正式开工
总排干沟工程施工测量先行
“七四”规划出台开启建设新高潮
一九七五年扩建疏通总排干的前奏
扩建疏通总排干的艰难抉择
疏通总排干规划、测量与时间赛跑
扩建疏通总排干全面开工
第八章 临河县红龙园生产队就是民工心中的太阳
“一炮黄尘”的书记李风梧成为楷模
“支干”好少年郝玉柱
祖孙三代十口人奋战总排干成佳话
崔保红站在冰冷的泥水里堵打决口
白脑包公社兽医别“兽”了大战总排干
总排干工地上的巡回医疗队
巧妇何玉玲不难为有米之炊
曙光公社十四勇士上演“敢死队”的角色
第九章 杭锦后旗提出“大干三年,灌排配套”的目标
查干公社大战水海子
二道桥公社“泥腿子书记”徐秋生
张江元:两枚军功章,一样战排干
总排干上逝去的花季少女陈改玲
哥、姐及父亲会战总排干的故事
第十章 五原县人人想着总排干,人人大干总排干
赵换世的一只眼球永远定格在了工地上
乌兰牧骑在总排干广阔的舞台上演出
苏振铁在工地擀面擀得手起泡
第十一章 磴口县情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大干总排干
王盛华“变相”保护右派分子子女
大战总排干中的“偷土”勇士苏玉祥
公地公社多挖四千多土方也情愿
李凤清妻子分娩不领奖状也荣耀
总排干施工中把落后和后退当作耻辱
第十二章 中后旗旗委书记喊着“立正”“稍息”做动员
段东红总排干施工突出被推荐上大学
呼勒斯太公社施工中大战流沙
团结嘎查民工睡在棺材盖上
李连生擅放女民工挨批也无悔
张登贵二十年的水利情结
罗庆玉高喊“河套人民万岁”
张计发重温李贵的教导——领导少上镜头
第十三章 乌拉特前旗发扬风格顾全大局晚开工
黑柳子公社搭着三层住宿挥锹大干
舞蹈演员看到工地上的同学难过地哭了
王长命与郝金莲婚前同战总排干
冀焕瑞在工地上火线入党
第十四章 潮格旗拉着后山羊肉支援总排干
扎拉森拉布登大夫一家七口放下羊鞭奋战总排干
巴音宝力格公社施工时将红旗当作信号
第十五章 巴盟军分区干部退役不转业奋战总排干
驻地部队要求谁都不能请假奋战总排干
第十六章 国营农牧场两万名知青奋战总排干
第十七章 驻地部队、中后旗、磴口县提前竣工
第十八章 全盟扩建疏通总排干竣工大会胜利召开
尾篇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书写家国情怀,讴歌民
族精神
巴特尔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李
德军同志把自己创作的三十
多万字的反映二十世纪五六
十年代河套人民在河套地区
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开挖总干渠、开挖及扩建疏
通总排干的长篇纪实文学《
河套脊梁》的样书送来,希
望我作序。二十年前,我在
乌拉特后旗任旗委副书记时
,李德军是旗委宣传部的干
事,负责《乌后通讯》的编
辑工作,直到我离开乌拉特
后旗很长时间以后,他仍然
按期给我寄送《乌后通讯》
,让我能及时了解乌后旗的
情况,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
暖。
黄河从内蒙古高原上奔
腾而过,冲积出沃野一片,
河套平原就这样诞生了。但
是,要在这片土地上五谷为
养,春种秋收,过上安逸的
生活,却还要靠人类自己的
双手来打造桑田,建设家园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套
水利发展史上的三大工程—
—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工程、开挖总干渠(二黄河
)、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
工程,就是河套人民和广大
水利工作者用勤劳和智慧。
拦河筑坝,驯服黄河,让黄
河造福人民、唯富一套,谱
写的一曲人与河相生相克、
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的壮丽
诗篇,形成了延续至今的“
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
干好”的巴彦淖尔市的“总干
”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多少人
付出了汗水、付出了青春、
付出了辛劳甚至付出了生命
,才有了后人的岁月静好、
五谷丰登,才有了“八百里
米粮川”的富庶之地。我们
怎能忘记那些奋斗的人们奋
斗的过程和奋斗的事迹呢?
该书将河套大地上发生的这
三大工程真实地记录下来,
让世人和河套儿女永不忘却
。铭记在心,使之成为永恒
的记忆。读过之后,确被当
年那些为河套地区的发展而
做出巨大贡献的建设者们的
壮举而震撼,对那片土地上
的人们曾经的奋斗和付出生
出深深敬意。
作者李德军是一名公务
人员,也是一名生在河套,
长在河套,热爱文学的业余
文学作者,曾两次被内蒙古
自治区文联、作协选派到河
灌总局进行“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挂联体验生活采风
活动。他以一名河套人的责
任和文学人的情感,在公务
之余,不辞辛苦,深入各地
,追踪采访,研读史料,走
访了当年奋战在这三大工程
上的建设者、劳动者及他们
的家属后人,掌握了大量的
第一手材料,收集了上百万
字的各种资料。历三年寒暑
,方得成书,其精神和付出
,令人钦佩。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
记叙和描绘了那些个当年奋
战在这三大工程中的鲜活人
物,记录了那些至今提起当
年都无怨无悔的普通劳动者
、建设者,一群可敬可佩、
可歌可泣的河套人!由此想
起一句话,大意是社会之所
以能够前行,就是因为在每
个时代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
人们,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将家国叙事和民族叙事有机
地融合一体,弘扬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表现出
以爱国、创业、奉献和牺牲
为主题的主旋律,还通过选
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典型的人
和事,展示了时代风采的中
国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
书写家国情怀,讴歌民族精
神,是我们永远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
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
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给人
们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
审美启迪,“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
当下人们多重物质、少尚文
学的情况下,每一位文学人
都应该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
入生活,深入实践,从火热
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提
炼本质,永远保持对文学的
热忱和钟情,用手中的笔,
更好地讴歌时代,讴歌那些
可歌可泣、可尊可敬的伟大
劳动者和建设者。
作为文艺工作者,创作
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
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
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
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
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
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
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衷心
地希望扎根河套大地,热爱
家乡人民,钟情文学创作的
李德军同志,在以后的日子
里,为河套、为家乡写出更
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
政府参事、内蒙古自治区文
联名誉主席)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于呼
和浩特
导语
本书描写了河套地区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扩建疏通总排干的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河套人民改变家乡面貌的感人故事。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将家国叙事和民族叙事有机地融合一体,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表现出以爱国、创业、奉献和牺牲为主题的主旋律,还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典型的人和事,展示了时代风采的中国精神。
后记
在图书馆里浏览书籍时
,我发现《河套川上铺彩虹
》这本书。该书一九七六年
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
行,我因好奇进而翻阅。
该书描写的是一九七五
年河套地区十五万人会战总
排干的长篇纪实通讯,我被
该书里所描写和记录的总排
干的历史事件所吸引、所感
染。沉醉在书中所采写的二
十七篇文章里,我几乎是一
口气拜读完这本近二十万多
字记录真实且感人肺腑的作
品。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河套
大地上,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十
五万河套儿女开挖总排干、
改造山川河流的伟大壮举。
这一发现,犹如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一般使我眼前一
亮。“不是缺少关。只是缺
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哲
理掷地有声在我的心头重重
一击,使我感慨万千,心潮
澎湃,促使我要为总排干书
写一笔,讴歌一把。我几乎
也是一气呵成写出了《河套
川上铺彩虹》纪实通讯的读
后感《万人奋战总排干》。
并且,在这篇读后感上自以
为是、自作主张、毫不吝啬
地把十五万河套儿女开挖总
排干的行为称为“河套健儿”
的所作所为。
之所以称河套儿女为“河
套健儿”,是因为在当时全
盟各旗县、公社、大小队、
部队、机关、学校、医院、
工厂等所有河套大地上身强
力壮的男劳力,除留下生产
队的饲养员、机关单位一两
人值班外,几乎一涌而上全
上了总排干工地。家里、队
里只留下老弱病残,有的生
产队“铁姑娘”“钢媳妇”都上
了工地。一句话,在河套大
地上,只要是身体健康的人
都奋战在了总排干的工地上
,所以,称他们为“河套健
儿”,自我感觉非常合适,
犹如运动场上参加比赛的健
儿一般。
《万人奋战总排干》这
篇读后感受到自治区党委宣
传部、自治区文联、自治区
作家协会领导、老师的好评
,同时,他们也中肯地提出
了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主要是作品虽有框架,但缺
少有血有肉的内容,需要再
深度地挖掘、采访,并加以
完善。
有幸能得到自治区党委
宣传、文艺战线的领导、老
师等同仁们这样的评价,我
已经是欣喜若狂了。二〇一
五年至二〇一六年,自治区
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
自治区作协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
以及在中国文代会、作代会
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宣部
等五部委《关于开展“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
活动的通知》精神,安排部
署全区范围内的专业和业余
作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
人民”主题实践挂联活动,
我两次荣幸地被选派到河套
灌域管理总局开展挂联深入
生活体验活动。
在河灌总局挂联期间,
我了解到扩建疏通的总排干
是宛如人体静脉的排水系统
,而总干渠是宛如人体大动
脉的灌溉系统,龙头便是黄
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这
样才能灌排配套结合。所以
,我查阅了兴建黄河三盛公
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
、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三
大工程的历史资料,从泛黄
的有的是手迹、有的是刻蜡
板的油墨打印等珍贵的历史
资料中,以及同样也是泛黄
并且散发着霉味的当年报纸
中,搜集了大量的、对于采
写有价值的素材,使我对这
三大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
解和认识。其中,有些素材
还是这些事件的首次揭秘和
披露。通过查阅和了解,我
决定完成影响河套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给百姓带来福祉
的这配套的三大工程的走访
采写和创作。
此后,我便转入对这三
大工程的深入实地采访之中
。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和开挖总干渠发生在二十世
纪,于一九五八年开始施工
,距今近六十年的时光了。
当年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大都
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小
伙子,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
的行列了,有的已经作古。
所以,对当年建设者和劳动
者的走访可以称为是对“抢
救性”的历史事件的走访。
一九七五年扩建疏通总排干
距今也已过去了四十个春秋
,当年的劳动者现大多已六
十岁以上了。
接受挂联体验任务后,
我一刻也不敢懈怠,决心不
辱使命,完成好这三大工程
的采写创作任务。按照三件
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寻找健在的当年的建设者
进行采访。
首先,通过对三盛公水
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及开挖
总干渠的劳动者进行寻找走
访。了解其施工的时代背景
及建设情况。
采写三盛公水利枢纽工
程和开挖总干渠事件,是在
下榻的河灌总局下属的总干
渠管理局第二分水枢纽管理
所进行的。我每天伴随着总
干渠里流淌着的滚滚的黄河
水的波涛声入眠,欣赏着汹
涌、咆哮,仿佛朝气蓬勃的
棒小伙儿般的总干渠里的黄
河水日夜向东流的迷人风采

第二管理所新鲜的黄瓜
、西红柿等时令蔬菜以及淳
朴的风土人情滋润着我愚钝
的才思,使我日夜畅游在浩
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去采
撷每一朵精彩的花瓣。
关于对一九七五年扩建
疏通总排干的采访,是在巴
彦淖尔市范围内的七个旗县
区一个地区接着一个地区及
河灌总局水利系统内深入下
去进行的。笔者有幸还赶上
了河灌总局下属的排水事业
管理局在总排干四百里的沿
线所、站的现场观摩活动,
目睹了经过开
精彩页
为了成为永恒的记忆

你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咧,
几十几道弯上,
几十几只船咧,
几十几只船上,
几十几根杆咧,
几十几个艄公来呀把船来搬。
……
我晓得,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咧,
九十九道弯上,
九十九只船,
九十九只船上,
九十九杆根杆,
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来搬,
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来搬。
……
一曲《黄河船夫曲》,把我引进了九曲黄河十八弯的黄河“几”字弯顶端的河套平原上。漫步行进在河套平原上,走进旗县、乡镇、村庄、农舍、牧区,与旗县、乡镇、村社干部、农民、嘎查牧民交谈四五十年前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发生在河套地区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及扩建疏通总排干的三大工程,与叔叔、阿姨、大伯、大娘、兄长、姐妹促膝谈心,畅谈八百里河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的河套是“野兔卧在枳机滩,野鸡飞在红柳滩”的不毛之地。一九三五年,著名记者范长江沿中国的西北一路采写行走,写出了关于西北的所见所闻《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他在书里这样描写河套:
黄河到磴口,转向东北流。照目前河水冲刷的情形,巨流已直指磴口后方而来,冲成一大弯曲。如不修堤排水,恐磴口将成河中孤岛。
路旁随处有野鸡“咯咯”之叫声,颇易动人情怀。在此沙窝草滩相间之道上,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特殊的旅客,他们大半是送粮小贩,从绥远西部运贱价的粮食到宁夏转卖。他们总是结成二三十人的大帮,每人有一头以上的毛驴,所以毛驴合起来也有三四十头。他们因经济的困难不能住店,亦无力买草饲养他们的毛驴。因此,他们总是随身带好自吃的干粮,走疲了,大家选个草场,放驴吃草,他们自己就倒在草中睡将起来。睡醒了,吃干粮,赶起牲口又走。于是,走疲了睡,睡好了又走,并无一定的站口,更无所谓昼夜。此种办法,既经济又卫生,更可以表示西北人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能力。
后套中一大特色,即天主堂,总堂在三圣宫。临河西境乌拉河至磴口之间,尽为天主堂势力,甚有“天主国”之称。此间种地农民,非入天主教不能种地。事实上(非法律上)这一带的居民尽为教徒。教堂为唯一可以指挥民众之机关,神父为最有支配民众力量的首领。
在三圣宫时,看过教堂的“国语教本”,是他们教会自己编印的……里面是汉字。教本里说,中国之所以穷,由于实业不发达。实业不发达,由于大家“懒”,即是“不知振作”云云。
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试问天津、上海破了产的工厂,是不是因为我们工人整天在工厂里睡觉弄糟的呢?还是因为关税在外人手里,保护不了自己幼稚的工业,活活被外国的工业品打倒的呢?
三圣宫天主教堂的“国语教本”里编印的教材与清末官吏姚学镜在《五原厅志略》里所描写的“河套人是好吃懒做的闲散之人”的论调如出一辙。那么河套人真像他们所描写的那样吗?请跟随我在河套的童年记忆,看看河套的过去是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
从晋、陕、、甘、豫、冀等地走西口过来逃荒的人们来到河套地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们用碌碡碾压土地,裁成坷垃,还骄傲地自诩为“坷垃垒墙墙不倒”,盖起了自己用来栖身的房屋。房屋就是俗称的三十六眼窗户的坷垃泥巴墙土房,转动着户枢不蠹的门轴吱吱呀呀开门。三十六眼窗户上糊裱着吒不见人的麻纸,还常年经受着风雨侵蚀、虫蛀雀咬、西北风丝丝刮的严重考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着这里的土地,用以延续着活着就得吃饭、就得脚踩着这块土地生存的博弈。
再用麦秸拌土、和泥抹在土坷垃泥巴墙上,这便有了河套的农谚:“人活脸,树活皮,墙头就活得一把麦柴泥。”这就是当时人们在河套大地上的居住环境。
在一九四九年前的旧社会,当时的河套大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说河套有三件宝,即“坷垃垒墙墙不倒,大姑娘养娃娘不恼,嫖客翻墙狗不咬”。
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起来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俗不可耐。听起来感觉话有点糙,确实有点给当时的河套人脸上抹黑的味道。但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河套人就会有无奈的尴尬。因为,河套这片土地是蒙、汉、回等民族杂居的地方,而汉族当时大多是走西口过来逃荒的饥馑的人们,食不果腹,生活难以为继,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民谣日:
白天穿,黑夜盖,天阴下雨毛朝外;
天阴下雨毛朝外,娶不上老婆到粱外(指今鄂尔多斯市);
前吊羊皮,后吊毡,走起路来像簸箕煽;
前露尿,后露蛋,后面还露得两个屁股蛋。
所以,大多是住宿简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满足。谈医疗条件,结婚之前的婚前健康检查纯属是无稽之谈,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己。同是作为女性的母亲,对已长大成人的女儿的婚事更是寝食难安,对女儿托付终身的小伙子的身体状况是否满意、放心,且当时又是战火连绵的年代,健康的小伙子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的又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战火纷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