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海纳百川—近代上海的中西碰撞与交融》是“《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讲述了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在中西方文化及科技的冲突交融中,历经百余年,逐步从一个中国传统县城发展成为国际性都市的过程,以及在此历程中上海的制度、风俗以及上海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与进步。从城区规划到公用事业的起步,从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到公厕、疫情报告等卫生事业的艰难发展,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到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东西方文化界的频繁接触交流,社会各领域的中西交流,促进了上海大都市的快速形成与发展。书中收录的一则则生动故事,揭示了上海自中国近代以来长期领开放风气之先的缘由。 目录 外滩:上海的眼睛 开埠纪事 漫谈法租界的城区规划 水、电、煤:上海发展的推进器 人力与畜力竞跑的年代 ——行在老上海之一 小汽车驶进新时代 ——行在老上海之二 电车开辟大众化之路 ——行在老上海之三 红绿灯下众生相 ——行在老上海之四 如厕难:上海开埠后的尴尬事 ——漫话上海公厕之一 建公厕:城市卫生的艰难一步 ——漫话上海公厕之二 除粪臭:新奇的抽水马桶登陆沪上 ——漫话上海公厕之三 重细节:建造保护私密性的文明厕所 ——漫话上海公厕之四 漫话上海疫情报告制度 1908:疫情中创办的时疫医院 租界里的理发风波 ——上海理发业沧桑录之一 女子剪发潮涌上海 ——上海理发业沧桑录之二 传教士与徐家汇藏书楼 ——上海名人与图书馆之一 伟烈亚力和傅兰雅催生的“产儿” ——上海名人与图书馆之二 “维新”和“洋务”的文化蓝图 ——上海名人与图书馆之三 延续百午的工部局图书馆 ——上海名人与图书馆之四 《黄报》:老上海最好的德文报纸 1874:上海始发明信片 ——-上海明信片的故事之一 洋商的明信片发财梦 ——-上海明信片的故事之二 南京路上“五虎争霸” ——-上海明信片的故事之三 明星、影迷爱上明信片 ——老上海明信片的故事之四 上海与世界博览会 民国初午流行的洋货 过眼沧桑话电报 “大自鸣钟”与“标准钟” 旧上海摩登女性的追求 《图画日报》中的上海女性时尚 摩登漂亮的女接线员 ——老上海职业女性之一 收入丰厚的女播音员 ——老上海职业女性之二 女理发师的悲哀 ——老上海职业女性之三 吴淞路上的日本侨民 ——日本侨民在上海之一 内山书店:中日文化交流之桥 ——日本侨民在上海之二 日本医生、药房和医院 ——日本侨民在上海之三 1922年:“克隆创始人”来到上海 马可尼上海五日行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一 罗素思想潮叩上海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二 泰戈尔三到上海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三 萧伯纳上海“闪电行”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四 尼尔斯·玻尔上海低调之旅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五 哲学大师杜成看上海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六 卓别林沪上半日游 ——世界名人在上海之七 拨开爱因斯坦访问上海的迷雾 世界网球大师访沪记趣 衣冠楚楚话西服 “腿部时装”纵横谈 举“足”轻重说鞋子 导语 中国对世界各种文化采取的是“海纳百川,互相学习”的做法。尤其是上海,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将西方的先进文化,糅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产生了一种更加自信、更有活力的海派文化。于是,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中国最发达的科创中心,中国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本书供读者了解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和重要作用。为读者系统学习了解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