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政和古迹概览(物质文化遗产集粹)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研究福建省政和县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对政和县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总结。著作内容涵盖政和县考古发现(遗址、窑址、墓葬)、古代建筑、红色史迹、朱子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馆藏文物精品等等。 作者简介 王志明,男,1961年12月出生,福建省政和县人,大专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二十多年,先后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专业报告和研究论文。现任政和县博物馆馆长、政和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文历史沿革 第三节 文物概貌与特征 第二章 先秦考古调查与发现 第一节 古人类聚落及活动遗址 第二节 其他古遗址 第三章 六朝时期考古发现 第一节 三国时期象山窑址 第二节 凤凰山西晋砖窑址 第三节 六朝墓葬群 第四章 唐宋考古发现 第一节 罗金坂唐五代窑址 第二节 龟山唐代墓葬群 第三节 东平宋墓群 第五章 古代建筑 第一节 寺庙 第二节 宗祠、宅第民居 第三节 古塔、亭 第六章 古代廊桥 第一节 木拱廊桥 第二节 木伸臂廊屋桥 第三节 八字撑廊屋桥 第四节 平梁廊屋桥 第五节 石拱廊桥 第六节 石蹬桥和石板桥 第七章 古墓葬、碑刻、牌楼、码头、古井 第一节 古墓葬 第二节 碑刻 第三节 牌楼、码头、古井 第八章 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机构旧址 第一节 中共支部及苏维埃政府旧址/20l 第二节 烈士陵园及纪念碑 第三节 其他重要机构等遗址 第九章 馆藏文物精品,22l 第一节 史前时期 第二节 汉代 第三节 六朝时期 第四节 唐代 第五节 宋代 第六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 第十章 政和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 第十一章 政和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第一节 普查情况及成果 第二节 普查数据汇总分析情况 附录 政和县文物数据统计表 政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政和县涉台文物名录 政和县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南平市政和县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后记 序言 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 可以查阅地方史志,也可以 到博物馆参观。但在实际操 作中,就地方史志来说,物 质文化遗产的阙如,使史志 上的那些个事件和人物仅仅 是一堆冰冷、凝固的文字, 这种了解和查阅没有形成鲜 活的历史记忆,往往流于走 马观花,或者蜻蜒点水。何 况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片段 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在史籍 中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而 囿于有限的展陈条件和空间 ,即便能够到博物馆去参观 物质遗存,也不过是管中窥 豹。 因此那些留存于广阔田 野和逼仄城市间的地上、地 下古代物质文化遗产,承载 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宛 如历史脉络串起的一个个明 亮的珍珠,对于亟需我们去 了解、探究、复原和完善的 地方历史显得弥足珍贵。 从《政和古迹概览》一书中 可以看出,作者扎根基层, 潜心钻研,做了大量认真和 仔细的工作,对政和县境内 所能接触到的文物遗存进行 了全面覆盖,从史前遗址到 历史建筑,从野外采集物到 馆内珍藏品,从朱子文化到 红色史迹,林林总总,蔚为 大观。其内容涉及遗址、窑 址、墓葬、山寨、关隘、矿 冶、寺庙、宗祠、民居、桥 梁、码头、牌楼、塔、亭、 井、碑刻、石刻等:还有出 土的大量史前文物和各历史 时期的文物,包括石器、陶 器、瓷器、玉器、铜器、金 器、银器等。其时代涵括了 商周、六朝、唐宋明清以及 民国时期。 《政和古迹概 览》可以说是政和县文物的 一本百科全书,经过作者细 致的梳理,通过逐次再现承 载着政和各个时期历史信息 的物质遗产,展示了政和上 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概貌, 对于想全面了解政和县的历 史以及相关物质遗产和风土 人情的人士来说,可谓开卷 有益之作。 而对于研究人员,特别 是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研究的 人来说, 《政和古迹概览 》所提供的信息非常翔实, 除了对政和县的各类物质遗 产通过文字、照片进行较为 详尽地介绍外,作者还用线 图的方式对重要可移动文物 和部分重要建筑加以说明, 使读者能够对细部有更为清 晰的认识,能够在全面了解 的基础上寻找和提取对各自 相关研究方向有用的重要信 息;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 重要遗存还进行了一定程度 的探讨。这些是大多数同类 书所不见的。 时值该书付梓之际,作 为一个在政和县曾经主持了 多项历史时期重要考古发掘 项目的考古人,目前正处在 不断拓展自身历史时期研究 课题方向的时候。很高兴通 过阅读该书而获益良多。同 时也敬佩作者在政和县物质 遗产保护中所做的坚持不懈 的努力和辛勤付出。 最后。谨向志明馆长卓 越的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 并希望政和县的文化遗产保 护能够更上一层楼。 勉以为序。 作者系福建博物院文物 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导语 本书作者有多年的文物保护和考察经验,收集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料。书稿中附有大量的古迹图片和线图,资料翔实、考证严密,专业性强,是一部较为全面的政和县物质文化遗产志书,对于了解政和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后记 政和历史悠久,文物遗 存众多,地域特色浓郁,文 化积淀深厚。早在商周时期 ,土著居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目前已发现36处古文化遗 址,出土数百件商周、春秋 战国时期石器、玉器、陶器 、青瓷器、青铜器。六朝时 期,政和是“衣冠南渡”、中 原百姓进入福建的重要聚集 地,因此也是福建地区发现 六朝墓群最多的地区之一。 宋代以来,政和建有235座 古桥梁,其中绝大多数为廊 桥,是我国古桥梁最集中、 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其中洋 后桥、后山桥、赤溪桥被列 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名单》。 政和的文物普查、保护 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专 家的大力支持。福建省文物 局、福建省文保中心、南平 市文管办,为政和的文物保 护工作给予长期、具体的指 导;省、市、县三级专业机 构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多次 进入政和,开展文物普查工 作,发现了众多的文物遗存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 所多年来在政和做了大量工 作,特别是陈明忠研究员, 亲力亲为,长期奋战在野外 考古工作上,发掘出百余座 六朝墓葬和窑址,出土数百 件珍贵文物。 本人从事文 博工作20多年,参加过历次 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古建 维修保护等工作,熟悉政和 的文物情况,积累了较多的 第一手资料。能对政和的文 物工作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 编撰出版一本反映政和文物 的专著,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专家 的指导下,结合“三普”“一 普”工作要求,本人不揣浅 陋,编撰此书。 本书的出版,凝聚了众 人的智慧。在编撰过程中, 得到了政和县委、县政府、 县文体旅局领导的重视和关 心,得到了县博物馆同仁的 支持帮助;得到了文物、考 古、历史、方志、党史诸方 面专家、学者的鼓励和支持 ;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博研 究员郑辉先生为本书的编写 、出版做出巨大的贡献。在 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 书编撰、出版的领导、专家 、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 高的敬意。 由于本书编撰时间仓促 ,本人学识水平有限,文中 难免会出现差错,恳请专家 和读者批评指正。 王志明 2019年秋于政和 精彩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8。33’至119。47’,北纬27。05’至27。23’之间,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东与宁德市寿宁县、周宁县接壤,南与建瓯市和宁德市屏南县相邻,西与建阳市相连,北与松溪县及浙江省庆元县交界,是闽东北与浙南的交通咽喉和物资集散地。辖4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7个社区,12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1749平方千米,2018年末,辖区总人口25万。原称关隶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因进贡银针茶,赐年号为县名。因县城北靠黄熊山,简称熊城。 政和山川雄秀,风景独具。地处武夷山东南麓和鹫峰山脉北段,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类型多样,分为中、低山,高、低丘陵,盆地及平原。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山地广布,平原盆地狭小。境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因境内山地多,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所以具有多层次立体气候。其基本特点是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特别是东部山区乡镇,年平均气温仅13~14℃,被誉为“天然冷库”和“生态氧吧”。 政和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孕育地,素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属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先后荣获中国竹具工艺城、中国锥粟之乡、中国白茶之乡、全国“产茶明星”县等称号,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佛子山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洞宫山风景区、中国白茶小镇一石圳风景区、中国第一楠木林风景区、东平奖山风景区、岭腰锦屏风景区、石屯望浙山风景区、镇前宝岩风景区、星溪大风山风景区,中国驰名商标“政和工夫”红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政和白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戏和洋后桥、后山桥、赤溪桥人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政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县山地面积223万亩,森林覆盖率。78%,林木总蓄积量490万立方米。盛产香菇、马铃薯、魔芋、苦锥果、蕨菜和杨梅、银杏等山珍,生产的东平酱油、东平高粱酒、杨梅酒、青梅酒等久负盛名,竹凉席、竹茶具、竹门帘、按摩器等竹木制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钼银、黄金、水晶、硫磺、磷、钾、明矾、滑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叶腊石等20余种,共有矿床、矿点和化矿点62处,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国重要的白银产地之一。 第二节人文历史沿革 政和县早在青铜时代就有先民在境内生产、活动,经多次文物普查,境内发现有多处古代文化遗址。六朝古代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在石屯发现有密集墓葬群。 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划宁德县北部设置关隶镇,镇治设在西里今镇前乡镇前村天王寺北,属福州宁德县。后晋开运二年(945),南唐兵克建州,闽王王延政投降福州,属南唐。后汉乾禧元年(948),福州守将李仁达判南唐归吴越。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顺于宋,其间关隶镇均随福州变更其隶属关系。 宋咸平三年(1000)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划建宁军建安县东北部东平里、高宅里、长城里、东衢里、感化里并人关隶县,隶属建宁军。县治移到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宋政和五年(1115)改关隶县为政和县。绍光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 元至元二十六年(1 289)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政和县隶属建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复改建宁路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景泰六年(1456)划出政和县东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东里13都、14都、15都归属寿宁县。 清朝政和县沿旧制隶属建宁府。 民国元年(1912)改建宁府为建安道,道署驻建安,政和县属建安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除道制,政和县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区署驻浦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区署由浦城移驻建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2个市,政和县隶属第一专区区署驻建瓯。1950年4月,第一专区更名为建瓯专区。1950年9月建瓯专区更名为建阳专区,政和县隶属建阳专区,区署驻建阳。1956年6月改建阳专区为南平专区,政和县隶属南平专区,区署驻南平。1959年7月,政和县改隶福安专区,区署驻福安。1960年2月,政和县与松溪县合并为松政县,县府驻松溪,隶属福安专区,区署驻福安。1962年8月,松政县分立,恢复政和县建制,隶属福安专区,区署仍驻福安。1970年7月,政和县与松溪县再度合并为松政县,县革命委员会驻松溪,隶属建阳地区。1975年3月,松政县再次分县,恢复政和县建制,隶属建阳地区。1988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公署驻南平市,政和县隶属南平地区。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南平市,政和县属之。 第三节文物概貌与特征 政和有“先贤过化之乡”美称,历代人才辈出。宋宣和年间,大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在政和创办“云根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