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他把“信念”,这样一个无法负重却独具核心价值与意义的命题写在情书里,天心月圆,却让天下人分享。
本书稿从家世以及身边环境、国内学习、留学海外、参加革命等几个方面写林觉民的一生,写出了出生革命年代的林觉民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出国留学的雄心壮志,参加革命的舍我其谁,接受审问时的慷慨激昂,身赴刑场的镇定自若,展现的是一个“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觉民(铁血柔情的黄花岗烈士)/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他把“信念”,这样一个无法负重却独具核心价值与意义的命题写在情书里,天心月圆,却让天下人分享。 本书稿从家世以及身边环境、国内学习、留学海外、参加革命等几个方面写林觉民的一生,写出了出生革命年代的林觉民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出国留学的雄心壮志,参加革命的舍我其谁,接受审问时的慷慨激昂,身赴刑场的镇定自若,展现的是一个“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形象。 作者简介 陈碧,《海峡姐妹》采编部主任。曾获福建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及编辑奖数十项。出版有专著《大时代的小爱情——民国闽都名媛》,合著有《长乐映像》《智者长乐》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南后街 第一节 福州记忆与家世 第二节 林旭之死 第三节 蒙学堂 第二章 从学校到社会和家庭 第一节 全闽大学堂 第二节 实践活动与思想探索 第三节 后街之屋 第三章 海外留学 第一节 同盟会活动 第二节 林家铺子 第四章 黄花岗起义 第一节 樱花节前 第二节 滨江楼灯下的诀别书 第三节 广州东辕门 第四节 水师提督署受审 第五章 英雄之后 第一节 走不出的陈意映 第二节 《与妻书》与《禀父书》 第三节 悼英雄 第四节 英雄有后 后记 序言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 隅,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福州是福建省会,早在 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 便在此筑城建治。这个城 市襟山带海,形胜东南, 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英才。先人 借这海天交汇的胜地辟港 开津,放眼世界,兼蓄中 西文化。 《花甲记忆:一位美 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 》一书这样描述晚清时期 的福州:“拥有七十万居 民的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 和红茶的主要出口中心, 坐落于距海岸线二十二英 里的起伏不大的平原上, 是中国最干净和建设得最 好的沿海城市之一。” 李鸿章曾说“晚清风流 属侯官”。侯官是古旧县 名,东汉时即已设立。隋 朝时改名闽县。唐初又复 设。至晚清时期,闽县与 侯官同城并存。中华名街 福州三坊七巷街区,即属 于侯官。 从地图上看,三坊七 巷街区像一本翻开的线装 书。这本书的书脊,就是 街区的中轴——南后街。 在它的西边展开三坊,东 边展开七巷。安泰河和金 斗河,沿着书边的两缘缓 缓流淌,像书的切口叠加 的页张。 这册街区所书写的, 既有其作为晋南渡以来闽 都文化腹地的历史,也有 三十余家科举世家、五代 科甲、翰林父子为代表的 望族名门的历史,还有生 息歌哭于斯的无数生命的 历史。 古代晋身之阶基本经 由科举甲第。作为闽都文 化腹地,这里的世家,注 重文化教育,但凡有条件 ,就在家中办私塾教育子 弟;南后街向有“古旧书 店一条街”之称,由明代 始的三山堂到现代吴玉田 刻书,都经办于此地。此 地的笔庄墨店以及装裱书 画的堂店层出不穷。概而 言之,这里可谓书香满巷 。正如郁达夫所说,走过 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 是钟鸣鼎食之家。 有人说“一片三坊七巷 ,半部中国近代史”,这 并非虚誉。回溯中国近代 史,每个历史节点,都有 三坊七巷士家人物作为事 件的重要角色出场。虎门 销烟的林则徐,主持马尾 船政的沈葆桢,开中国近 代思想启蒙的严复,维新 变法中的林旭,立宪派首 领人物郑孝胥,黄花岗起 义中舍身举义的林觉民等 人,他们和中国人民在争 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 ,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用热血开启了近代中国思 想解放的闸门,使近代民 主革命走向了新阶段。 这一部历史的长卷里 ,南后街南口是林则徐纪 念馆,林觉民故居就在北 口杨桥巷19号(经过城市 改造,三坊七巷中的杨桥 巷已改为杨桥路),而他 们恰巧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与结束的标志性人物。 导语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记录了福建历史文化人物的价值观践行轨迹,重温了这批福建历史文化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命历程,以浅显晓畅、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开辟了社会科学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新路子。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以林觉民生平为线索,在故事中体现传主的学问、事功、道德,凸显他们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和阐发其内在精神,从而激起读者爱国爱乡的强烈情感,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后记 福建,山海相拥,人 杰地灵,人文荟萃,英才 辈出,产生了许多伟大的 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科学家和民族英雄、爱 国先驱、革命将士、时代 楷模。他们的教育成长、 道德品行和思想文章,是 福建的宝贵精神财富,教 育和激励着一代代福建人 努力学习、奋勇前行。福 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 织编写的“福建历史文化 名人丛书”,以福建历史 名人为题材,古今结合, 意在从高处着眼、从基础 着手,普及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促进人文道德养成 ,使社会科学知识走进大 众、走进生活、走进现实 ,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建历 史名人,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福建文化影响力 和感染力,为建设文化强 省添砖加瓦。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 书”(第二辑)所包含的 李贽、宋慈、郑樵、柳永 、黄榦、蔡襄、辜鸿铭、 林觉民、沈葆桢、陈宝琛 10个人物故事,记录了福 建文化之于中国历史的影 响,同时也以人物史的叙 述方式生动地展现出中国 人文精神的风骨和传统文 化的传承。人物篇以人物 生平为线索,在故事中体 现传主的学问、事功、道 德,凸显他们在中华文明 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 挖掘和阐发其内在精神, 从而激起读者爱国爱乡的 强烈情感,使之成为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 要源泉。 这套丛书以广大群众 为读者对象,尤其是各年 龄段的学生群体以及受过 中等教育的读者,他们对 这些历史名人的认知,大 多来源于历史课本、乡土 教材、文化景点和博物馆 ,很难形成具体、深入、 系统的认识。丛书深入浅 出,雅俗共赏,通过一个 个生动精彩的故事带领读 者走进福建历史,走入人 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殿堂, 融故事性、知识性、趣味 性、可读性于一体,对提 升大众的阅读水平,普及 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人文 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 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 记、副主席冯潮华对编撰 出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给予大力支持。省社科联 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建萍 亲自指导本书的策划和编 写。省社科联从事社科普 及工作的缪旭明、杨文飞 、林彤、李培鋗等具体组 织实施本丛书的编撰出版 工作。 刘小新、林国平、刘 传标等专家学者对丛书写 作大纲和书稿进行了认真 审读,并提出了许多很好 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 感谢! 由于编撰出版时间紧 ,经验和水平有限,疏漏 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 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17年2月 精彩页 第一节 福州记忆与家世 晚清的南后街,市民稠密,这里还是花灯、肉松、酒库、结婚订婚用的皮箱(清代英商来闽运茶出口,均购皮箱装盛,日本人来闽购古物,亦利用皮箱做容器)、藤箱、家佩、绣鞋,甚至祖宗“牌套”(牌位)、寿衣、棺材等商品的集散地。生老病死,歌哭悲欢,斯乡斯土,似乎都可有一切的照应。 林家大院坐西朝东,大门开在南后街北段。大门出去向北数步,便是现在的杨桥路。这里地处“虎节河”“大水流湾”“小水流湾”的交集结汇处,是这个城市南北水路的交通要点。河上有座桥,桥上有桥亭,这座桥被人们称作“合潮桥”,但民间常叫它“双抛桥”。 觉民家世 福建林陈半天下。林觉民家族是“凤池林”后裔。“凤池林”源自豫州汝南,但由于世远族繁,加以宋元兵燹之后,家族中谱碟存世的很少。按明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林继禄在《凤池林氏族谱》中所写的《林氏始末》,凤池林始祖友菊公大约是明朝初年人,自幼随父宦游于外。父卒,回到福州,卜居省城的冶东路凤池坊。这就是这一林氏衍派得名“凤池林”的由来。 林觉民的祖父林彦起是个举人。林觉民生父是林孝觊,字玉珩;叔父林孝颖,字可珊,又字可山,当时膝下无出,大哥林孝觊就把林觉民过继给了他。林孝颖是当时的名士,以诗词称于世。民国初年的一些大学者如陈衍等都与之有交情。陈衍主持编纂《福建通志》时,福建通志局则以陈元凯为提调,林孝颖任分纂。林孝颖著有《木樨香馆诗话》一卷,内容讲诗歌的欣赏与创作,还著有《拾穗居士文存》。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南后街。 林觉民承嗣之前,林孝颖没有生育。孝颖与原配黄氏的感情似乎并不融洽,但对林觉民的爱抚,黄氏胜似亲母。可惜,林觉民8岁那年,她便去世了。 在黄氏去世之后,林孝颖续娶尤氏,生一子两女。幼年从学 林觉民过继给叔父为子,从小体弱多病。 “金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平平仄,仄平平,希望弟子都聪明,一鼓名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林觉民很快就会朗朗诵吟这些儿歌,像住在坊巷的所有世家子弟,林觉民度过了他的人之初生活。 林孝颖在家中开馆办学,小觉民便跟着他与其他孩子一起就学。5岁那年春节过后,转眼又是上元节。南后街的各户人家都做了许多花灯张悬。孩子们也欢欢喜喜地提着心爱的灯笼在家中各处招摇。林觉民刚刚病愈,也和族中兄弟们提着大关刀灯笼在院子里晃动。林孝颖坐在微冷的院中,看着自家门口挂着的福字灯,低低吟着:“一盏当头吉语占,千欢万悦迓穷檐。叨光但使能如愿,便是庸庸亦不妨。” 林觉民的聪慧出乎了林孝颖的意料。上课或者读书,孝颖发现,只要小觉民看过的书,基本就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而且还常常目光灼灼像流星一样,那是他进入思考后心有所得的表情。有时候他的发问,让林孝颖都觉得难以回答。例如在祭祀祖宗的年节,觉民拜完了,看到祖宗牌位,便打听是谁。林孝颖告诉他,叔祖是在马尾中法海战时病中亡故。他存下了种种疑问,问何以法国人要打中国人? 会发问,就说明孩子会思考。 在离南后街不远的东街,十字街口那一处分界,筑有一座骑术排楼大门标志的旗下圈地。父亲领他路过这块地时,都要经过一个小型衙门的检查,那里叫旗汛口。 见不同装束的旗人男女,特别是悠游在其间的一些八旗子弟,手中提拎着罩了黑布罩的鸟笼,林觉民奇怪地问:“这里的人为什么穿得跟我们不一样?” 林孝颖耐心地解释说:“这里是旗人营界,没有住汉人。” 林觉民又问道:“我们为什么是汉人?为什么这里不让汉人居住?” 林孝颖无语了。 回到家,林孝颖便告诉他,那些旗人呱呱坠地便有一份粮食,到了12岁,便有应考“小甲”的权利,经过简单考试,及格者为“小甲”,每月便可有饷银二两,粮食若干,还有夏衣冬衣的配给。16岁就可以通过考试手续,升补“大甲”,饷银与衣物等翻倍。这些旗人,“月头用脚打门,月尾回家不名一文”,他们领到饷银时居高临下挥霍,买了许多东西回家,但平时不事生产,到了月尾便两手空空。他们受了朝廷的豢养,平日练习舞刀射箭,其余都是荒嬉度日,过着悠游的生活。 “所以啊,咱们汉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博得一第,你身体又弱,将来会受到旗人的欺负……”他顺势又教育道。 林觉民8岁时嗣母去世,之后,他由嗣父一手抚养长大。林孝颖非常疼爱这个身体孱弱的孩子,连睡觉都陪着他。一个大男人这样带孩子,在当时是少见的。林家虽是世家,但孝颖没有功名,日子相当清贫。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