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大臣,开台使者,两江总督,太多首创,太多传奇,
官居一品却卖字糊口,卒时不名一钱,解一生清名,
《清史稿》说他:“清望冠时,力任艰钜,兵略、吏治并卓然,
其手创船政,精果一时无耦,
后来不能充拓,且听废弃,岂非因任事之难其人哉?”
左宗棠称他:“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
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本书是关于沈葆桢的一部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葆桢(中国近代船政奠基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船政大臣,开台使者,两江总督,太多首创,太多传奇, 官居一品却卖字糊口,卒时不名一钱,解一生清名, 《清史稿》说他:“清望冠时,力任艰钜,兵略、吏治并卓然, 其手创船政,精果一时无耦, 后来不能充拓,且听废弃,岂非因任事之难其人哉?” 左宗棠称他:“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 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本书是关于沈葆桢的一部传记。 作者简介 沈岩,学者、诗人、书画家,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专著《船政学堂》填补近代教育史的空白。该书有英文版和繁体版面世。校注陈季同《学贾吟》手稿、主编《船政奏议全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主编《船政志》(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著论文多次获奖,常做主旨发言;常应邀担任史学顾问、讲坛嘉宾。1999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沈岩书画艺术作品展》。曾赴新加坡办展、开讲座,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家”。系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理事、福建省书协常务理事、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评议员、中国交通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清正好学 第二章 初入仕途 第三章 脱颖而出 第四章 江西巡抚 第五章 船政总理 第六章 船政学堂 第七章 船政功德 第八章 甲戌巡台 第九章 总督两江 第十章 一生清明 延伸阅读 后记 序言 社会科学承载着“认识世 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 、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 重要功能,是人类赖以传 承的精神支柱。近年来, 福建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 彻《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 条例》,社会科学普及工 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通过举办全省社科普及宣 传周、建立社科普及基地 、开办社科普及讲坛等社 科普及咨询平台载体,其 制度化、常态化、大众化 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 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 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 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福建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 富特色的一部分,深度融 入了中国文化的进程,展 现出突破陈规、积极进取 、兼容并包、锐意创新的 胸襟和气魄。向大众传播 福建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 ,是福建省社科普及工作 的重要内容。以接福建地 气、讲福建故事、塑福建 形象、续福建文脉的姿态 编辑出版的“福建历史文化 名人丛书”,既较为全面地 展示了福建文化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也为福建当下的社会文 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资鉴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所包含的朱熹、林则徐、 严复、陈嘉庚等人物传记 ,记录了福建文化之于中 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以 人物史的叙述方式生动地 展现出中国人文精神的风 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 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 缺乏生命力和影响力。“福 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记录 了福建历史文化人物的价 值观践行轨迹,重温了这 批福建历史文化乃至中国 历史文化史上重要人物的 生命历程,以浅显晓畅、 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讲述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的当代意义,开辟了社会 科学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 新路子。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 巷北读书声。”一套好的社 会科学普及丛书,总是能 带动起读书的风气。将学 习作为一种追求、爱好和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福 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所期 望实现的目标。在文字中 领略福建地域文化魅力, 在阅读中传承传统文化养 分,在感悟中提升人文道 德情操,社会科学普及丛 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 府原副省长,福建省政协 原副主席) 导语 沈葆桢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重臣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他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创办了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他勤政廉洁、严谨务实,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 本书以少年沈葆桢、步入仕途、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的为官顺序,沿着沈葆桢一生的不同阶段,展现了沈葆桢清正刚毅、开拓创新、求新求精的品格与为官之道以及为国为民、将国家安危与个人安危融为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 后记 福建,山海相拥,人杰 地灵,人文荟萃,英才辈 出,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 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科学家和民族英雄、爱国 先驱、革命将士、时代楷 模。他们的教育成长、道 德品行和思想文章,是福 建的宝贵精神财富,教育 和激励着一代代福建人努 力学习、奋勇前行。福建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 编写的“福建历史文化名人 丛书”,以福建历史名人为 题材,古今结合,意在从 高处着眼、从基础着手, 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促进人文道德养成,使社 会科学知识走进大众、走 进生活、走进现实,让更 多的人了解福建历史名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 强福建文化影响力和感染 力,为建设文化强省添砖 加瓦。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第三辑)所包含的董奉 、薛令之、游酢、罗从彦 、李侗、袁枢、蔡元定、 刘克庄、俞大猷、洪承畴 lO个人物故事,记录了福 建文化之于中国历史的影 响广同时也以人物史的叙 述方式生动地展现出中国 人文精神的风骨和传统文 化的传承。人物篇以人物 生平为线索,在故事中体 现传主的学问、事功、道 德,凸显他们在中华文明 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 挖掘和阐发其内在精神, 从而激起读者爱国爱乡的 强烈情感,使之成为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 要源泉。 这套丛书以广大群众为 读者对象,尤其是各年龄 段的学生群体以及受过中 等教育的读者,他们对这 些历史名人的认知,大多 来源于历史课本、乡土教 材、文化景点和博物馆, 很难形成具体、深入、系 统的认识。丛书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通过一个个 生动精彩的故事带领读者 走进福建历史,走人人文 社会科学的知识殿堂,融 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 、可读性于一体,对提升 大众的阅读水平、挚及社 会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社 会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遵 德素威看着积极的作用。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副主席林蔚芬对编撰出 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 予大力支持。省社科联党 组成员、副主席缪建萍亲 自指导本丛书的策划和编 写工作。省社科联从事社 科普及工作的李道兴、杨 文飞、林彤、李培绢等具 体组织实施本丛书的编撰 出版工作。 专家刘小新老师对丛书 写作大纲和书稿进行了认 真审读,并提出了许多很 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 示感谢! 由于编撰出版时间紧, 经验和水平有限,疏漏在 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 评指正。 编委会 2017年8月 精彩页 沈廷枫自己在科考道路上却始终不顺利,46岁才中举人,随后三次北上会试均名落孙山。 伯父沈廷槐(1781—1853)与林则徐、梁章钜相识于鳌峰书院,师从教育家郑光策。林则徐通过其伯父认识其父。看过沈廷枫的文章后,林则徐对其十分赏识。后来,林则徐将六妹林蕙芳许配给了沈廷枫。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1794—1865)在娘家时,就经常旁听她父亲在私塾的讲课,听她兄长与朋友吟诵,也略知经史子集。父亲常常感慨: “可惜你是个女孩,不然学问肯定不在你兄长之下。”林宾日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教书先生,教育态度既讲究又开明。他不只注重追求学问,还注重品格修养;不求死背,不求一体罚,循循善诱,让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他教学的五十年间,中举或考上进士的多达数十人。 母亲娘家家境贫寒,靠父亲授徒维持生计,母亲和姐妹们要做针线活补贴家用。她小小的年纪,总是埋头干活,从不言苦。 嫁到沈家后,对娘家的接济,她总是婉言谢绝,反而还常接济比自己更为困难的家庭。有人不理解,说自己家这么困难,一为什么还接济人家。她说:“他们比我家困难,能让他们多活几天,就多几天的机会,我只是尽点心意而已。”其父林宾日乐善好施,她的乐善好施就是从娘家带来的好家风。 沈葆桢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既传承了沈家的好传统,也承继了林家的好家风,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安贫乐道、清正刚毅的好品格。家风就是家庭文化,好的家风培养好的人品。 教子有万 养不教,父窘过。沈葆桢的父亲是位教师,对儿子的管教是非常严格的。 虽然沈家家庭生活拮据,但为了培养孩子,他舍得投资。有一次,私塾先生告诉他,有一本书不能不读,他毅然把身上的衣服抵押了给儿子买书。 沈葆桢幼时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常常向他的父亲提出许多问题。他父亲都能认真启发他。读《礼记·檀弓》时,沈葆桢向他父亲提出了一连串古代丧礼的问题。父亲不但详细地解答了他的疑问,还教导他:“读书要了解作者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沈葆桢日后办船政那种乐学重教、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父亲的循循善诱不无关系。 沈廷枫很留心儿子的每个进步。沈葆桢中了秀才、升为廪生、中了举人,父亲都及时地给予鼓励,也及时地教导他不要骄傲。沈廷枫常对他说:“汝进取有基,可喜。少年侥幸,易自满,尤可忧。”既激励他,又鞭策他。 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的女性,其主要任务就是相夫教子。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聪明贤惠,教子有方。 沈葆桢所学经书,都是经母亲一手抄录的。一方面,是凼为字迹小,母亲怕影响小孩的视力;更重要的是,亲自手录的艰辛,所花的心血,给小孩带来的是母爱的关怀,是一种温馨和勉励。家庭教育的可贵和母爱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