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让科学家更懂自己,让公众更懂科学家。”《科学家修炼指南》自2018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在本书中,作者团队继续整理编辑了“林墨”微信公众号自2019年以来发布的科普文章计70余篇,内容覆盖了职业发展规律、科研基本功、学术圈的成功学、性别差异、开放科学等多个与科学家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些内容为公众了解科学家这个职业和群体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本书语言风格生动活泼,插图风趣幽默,适合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或科技管理工作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家这个职业 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了吗? 终身教职考核之时,是科学家业绩的巅峰之时 科学家与艺术家、导演职业生涯的比较 影视中的科学家形象决定未来的潜在科学家 行政职务对科学家科研业绩的影响 科学家流动的重心正在以每年70千米的速度向东方国家迁移 科学家流动中的虹吸效应 科学精英的俱乐部 学术界与生物界的“先到者效应” 哲人其萎,思想长存 社会影响力是科学家的隐形资本 第二章 科研基本功 英语障碍 论文的标题越短,影响力越大 论文发表的淡季和旺季 那些错误的分类号,有没有误导你投稿 我有多个邮箱,论文中应该用哪个? 如何正确引用 如何参加学术会议,才能有更多收获? 基金资助中的马太效应 从科学研究中来,到技术应用中去 中国培养科研诚信的五大策略 中外文期刊里的中国学者 论文中作者的角色 论影响力,合作并不必然比单干更高 高铁对研发合作的影响 科研合作中的“长相厮守” 科学知识图谱虽好看但准确吗? 第三章 学术圈的成功学 姓氏越靠前越容易成功吗? 科研更需要先天禀赋还是后天训练? 如何面对失败才能成功? 论“陪跑”的重要性 跨国资本邂逅本土关联后,在“长江学者”身上的作用 想发表顶级期刊论文,你认识编辑吗? 学术之路上,与顶尖科学家合作与不合作的差别 第四章 学术圈的性别差异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科学站在女性肩膀上吗? 智力与性别有关? 谁更倾向与高水平的人合作? 女性要有多努力才能得到相同的职位 “睡美人”引发的冲突 读博士,选同性导师,还是异性导师? 对高校性骚扰说不 第五章 关于科学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学? 什么是学科? 科学学的又一个“春天” 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诺贝尔奖是否应该取消学科限制? 研究诺贝尔奖的科学学学者在研究什么? 科学发现 第六章 如何评价科学家 引用的位置重要吗? 期刊评价的再思考 走向垄断的学术注意力 大学购买的学术期刊有多少被浪费了? 如何测度论文中的创新? 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在科技评价中,如何正确地拍脑瓜? 怎么进行科研评价,看看欧盟怎么做 怎么骗过谷歌学术? 一个新的科学数据平台——Dimensions 致谢数据的质量问题 为什么新中国第一篇SCI论文不好确定? ResearchGate到底能不能用于科学评价,观点都在这里 第七章 拆掉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墙——开放科学 知识付费时代的知识免费 那些被要求向全世界开放的论文,真的开放了吗? 同行评议及其危机 审稿那些事儿 我们不喜欢“后评审” 公开论文的审稿意见 认可审稿人的贡献 开放引文 开放数据 后记 林墨2018年年终访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教授? 林墨2019年年终访谈—有没有在某个瞬间,你想放弃做学术 附录 附录一 大学老师的带娃修炼之路(爸爸篇) 附录二 大学老师的带娃修炼之路(妈妈篇) 导语 我们给本书准备了一套彩色插画,以几位科学家的卡通形象贯穿全书,形象地辅助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插画使得本书的科普受众范围拓展至青少年,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本书的内容。我们对相近主题的短文进行了合并,使得文章看上去更完整,逻辑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