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00短篇小说卷)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00短篇小说卷)》选取2000年优秀的短篇小说20余篇,包括柏原、毕飞宇、裘山山、聂鑫森、刘继明、邓一光、马晓丽、石舒清、迟子建、史铁生、潘军、苏童、彭见明、冯骥才、莫言、王方晨、温亚军、刘庆邦、王安忆、衣向东、黄燕萍、戴来等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在内的二十余位名家新作,代表了年度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00短篇小说卷)》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他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年度最值得阅读的短篇小说,每篇附有专业的、精彩的评论。 作者简介 吴义勤,1966年生,江苏海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 目录 毕飞宇 唱西皮二簧的一朵 裘山山 传 说 聂鑫森 春风三柳 刘继明 短篇二题 邓一光 多年以前 马晓丽 舵 链 迟子建 河柳图 史铁生 两个故事 潘 军 某部的于村 苏 童 女 声 彭见明 说 说 冯骥才 俗世奇人 莫 言 天花乱坠 王方晨 王树的大叫 温亚军 夏天的羊脂玉 刘庆邦 响 器 王安忆 小说二题 衣向东 小镇邮递员 黄燕萍 又见椹子红 戴 来 准备好了吗 柏 原 瘪 沟 石舒清 旱 年 序言 我们该为“经典”做点什 么? 吴义勤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 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 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 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 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 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 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 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 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 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 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 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 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 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 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 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 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 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 指称。但是,经典又是无法 科学检验的主观性、相对性 概念。经典并不是十全十美 、所有人都认同的作品的代 名词。人类文学史上其实根 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所有 人都喜欢、没有缺点的所谓 “经典”。那些把“经典”神圣 化、神秘化、绝对化、乌托 邦化的做法,其实只是拒绝 当下文学的一种借口。通常 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 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 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 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 定的,政治、思想、文化、 历史、艺术、美学等因素都 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 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 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 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 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 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好 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 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 “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 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 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 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 古薄今,似乎没有人敢于理 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 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 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 权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 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然相 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 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 ,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 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 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 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 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 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 。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 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 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 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 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 者更准确。我觉得,一部被 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 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 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 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 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 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 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的例 子,但我要说的是,他们的 文学价值在他们生活的时代 就早已被认可了,只不过新 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由于意 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 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们 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认为 ,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 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更是 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 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 ,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 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 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 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 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 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 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 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 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 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 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正是 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事实上,正是出于这种对 “经典”的认识,我才决定策 划和出版这套书的,我希望 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 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经 典化”的进程,充分展现21 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并真 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 为“现在进行时”,切实地为 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 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 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 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 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 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 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 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 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 典”、成为“经典”的勇气。 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 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 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 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 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 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 同,而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 等方面的原因,“遗珠之憾” 更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 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和 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忠实 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感觉与 判断的,我们对“经典”的择 取是把审美和艺术放在第一 位的。说到底,“经典”是主 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 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 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 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 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 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 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 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 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 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任 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 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 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 路径,本套书所提供的同样 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的作 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 ,它们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 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 代 导语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00短篇小说卷)》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本年度最值得阅读的短篇小说,并附有专业的评论,按年度形式推出,精选了本年度优秀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既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成绩的梳理,更是为读者带来美味可口的文学盛宴。 精彩页 响器 刘庆邦 庄上死了人,照例要请响器班子吹一吹。他们这里生孩子不吹,娶新娘不吹,只有死了人才吹打张扬一番。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她以为有人大哭,惊异于是谁哭得这般响亮!当她听清响遏行云的歌哭是著名的大笛发出来的,就忘了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把活儿一丢,快步向院子外面走去。节令到了秋后,她手上编的是玉米辫子,她一撒手,未及打结的玉米辫子又散开了,熟金般的玉米穗子滚了一地。母亲问她到哪里去,命她回来。这时她的耳朵像是已被大笛拉长了,听觉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母亲的声音从相反的方向传来,她当然听不进去。 大笛不可抗拒的召唤力是显而易见的,不光高妮,庄上的人循着大笛的声响纷纷向死了人的那家院子走去。他们明知去了也捡不到什么,不像参加婚礼,碰巧了可以捡到喜钱、喜糖和红枣,但他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去了。他们是冲着大笛吹奏出的音响去的。这种靠空气传播的无形的音响,似乎比那些物质性的东西更让他们热情高涨和着迷。高妮的母亲本打算一直把玉米辫子编下去,编完了高高挂在树权子上,给女儿做一个榜样。可大笛的音响老是贴着树梢子掠来掠去,她编着编着就走了神,把玉米辫子当成了女儿的头发辫子。她还纳闷呢,高妮滑溜溜的头发什么时候变得像玉米皮子一样涩手呢!做母亲的哑然笑了一下,很快为自己找到一个听大笛的借口:去把高妮找回来。 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高妮的母亲进不去了,只能站在大门口往里看看。响器班子在院子一角,集体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吹奏。他们一共是三个人,一个老头儿,一个中年人,还有一个小伙子。吹大笛的小伙子坐在中间,老头儿和中年人分别在两边捧笙。他们面前置有一张方桌,上面有暖水瓶、茶碗和纸烟。高妮的母亲认出来了,这是镇上崔豁子的响器班子,那个老头儿就是四乡闻名的崔豁子。据说从崔豁子的曾祖父那一辈起就开始吹响器,到崔豁子的儿子这一辈,他们家已吹了五代。换句话说,周围村庄祖祖辈辈的许多人最终都是由他们送走的。他们用高亢的大笛,加上轻曼的笙管,织成一种类似祥云一样的东西,悠悠地就把人的魂灵过渡到传说中的天国去了。吹奏者塌蒙着眼皮,表情是职业化的。 他们像是只对死者负责,或者说只用音乐和死者对话,对还在站立着的听众并不怎么注意。他们吹奏出的曲调一点也不现代和复杂,有着古朴单纯的风格。不消说曲调代表的是人类悲痛的哭声,并分成接引、送别和安魂等不同的段落,以哭出不同的内容来。它又绝不模仿任何哭声,要说取材的话,它更接近旷野里万众的欢呼,天地间隆隆滚动的春雷。人们静默地听着,只一会儿就不知身在何处了。有人不甘心自我迷失,就仰起头往天上找。天空深远无比,太阳还在,风里带了一点苍凉的霜意。极高处还有一只孤鸟,眨眼间就不见了。应该说这个人死得时机不错,你看,庄稼收割了,粮食入仓了,大地沉静了,他就老了,死了。他的死是顺乎自然的。 大笛连续发出几个直冲霄汉的强音,节奏也突然加快。笙管紧紧地附和着,以它密集的复合音,把大笛的强音接过来,再烘托上去。原来死者的女儿哭着奔丧来了,响器在做呼应的工作。响器推动了死者女儿的悲痛,使女儿家悲上加悲,哭得更加惊天动地。这时响器的声响仿佛是抽象的、统摄性的,对女儿家的哭声既不覆盖,也不吹捧,只是不露痕迹地给以升华,使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幸福的悲痛。从高空垂洒的阳光给每一位听众脸上都镀上了金辉,他们的表情显得庄严而神圣。庄民的感觉是共同的,世间有了这样的乐声相伴,死亡就不再是可怕的事情了。 有人碰了高妮的母亲一下,示意让她看一个人,那个人是她的女儿高妮。高妮的母亲这才看见了,高妮站在离响器班子很近的地方,满脸的泪水已流得不成样子。死者是别人的祖父,又不是高妮的祖父,两家连姓氏都不相同,可以说没有任何血缘和亲戚关系,高妮不该这样痛心。再说,一个十四五岁的闺女家,当着这么多人流眼泪是不好看的,是丢丑的。高妮的母亲生气了,她生高妮的气,也生自己的气。双重的气愤促使她挤过人群,捉住高妮的胳膊,不由分说就往外拉。 沉浸在乐声中的高妮吃惊不小,好像她在梦境中正自由地飞翔,被外力一拽,突然就跌落在真实的硬地上了,就被摔醒了。还不知道拽她的人是谁,她就恼了,本能地夺着胳膊,作出反抗。当知道了拉住她的翅膀,破坏了她飞翔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的母亲时,她就更恼怒了,几乎踢了母亲。母亲强有力的手仍不放松她,一股劲把她拉到院子外头去了。母亲说,你娘还没死,你哭什么哭! 高妮不承认她哭了。 没哭你脸上是什么?是蛤蟆尿吗?母亲松开她,让她用自己的手摸摸自己的脸。 高妮还没摸自己的脸,嘴里浓浓的咸味已作出证实,她确实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流泪了,泪水通过分水岭般的鼻梁两侧,流进嘴角里去了。她用手背自我惩罚似的把眼睛抹了一下,脸上掠过一阵羞赧,辩解说,她不是为死人而哭。 那你为什么哭?母亲问。 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