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口述史的体例,以口述史访谈的内容为主,依照平湖派琵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大祯的访谈内容编辑成文。
朱大祯老师在采访中讲得很好,分别从家庭情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及平湖派琵琶的典型技法、传承的过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尤其是他的父亲,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朱英的史料介绍尤为珍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朱大祯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遵循口述史的体例,以口述史访谈的内容为主,依照平湖派琵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大祯的访谈内容编辑成文。 朱大祯老师在采访中讲得很好,分别从家庭情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及平湖派琵琶的典型技法、传承的过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尤其是他的父亲,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朱英的史料介绍尤为珍贵。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三、传承与保护 第二章 人物小传 一、生平事迹 二、学艺师承 三、授徒传承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平湖派琵琶传承史略 二、第三代平湖派琵琶的传承 三、平湖派琵琶传统曲谱及技法解读 四、孜孜以求合力推进平湖派琵琶传承保护新局面 第四章 周边访谈 一、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温州大学教授黄大同访谈:朱大祯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平湖派琵琶的传承与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乔建中先生访谈:朱大祯先生在当地教徒授学,做得非常好 三、平湖市“非遗”中心主任胡似松访谈:朱大祯先生是一位做实事、做好事的优秀“非遗”传承人 四、平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邓中肯访谈:朱大祯为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当代诠释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五、朱大祯弟子黎庆慧访谈:朱大祯老师对我要求很严格,把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 六、朱大祯学生李园访谈:朱大祯老师思路清楚,教法仔细 七、朱大祯学生高冬梅访谈:生活中朱大祯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者,教学中他是一位细致耐心的老师 附录 朱大祯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 录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2015年起,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抢救性记录工程全面启动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传承人,采用数字化 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 段,进行人物访谈、传承 实践、带徒教学的全方位 记录,并对已有文献资料 进行搜集,建立传承人专 项数据库,将记录成果编 纂成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丰 富的知识与精湛的技艺, 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和传递者。代表性传承人 所承载的精湛技艺、实践 经验、文化记忆和传承能 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 来源。由于代表性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 的核心作用与不可替代性 ,加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 人普遍年事已高,对他们 及其技艺的记录任务尤为 紧迫。全面、真实、系统 地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 知识和技艺,不仅可保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也为后人研究、宣传、利 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 贵资料,对传承和弘扬传 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 重要意义,这是一项与时 间赛跑的工作。 将抢救性记录中的口 述访谈内容梳理转化成口 述史,这是一项极为繁重 的工作,不仅要保留口述 真实的特点,还要强调语 言文字的严谨。该套丛书 是浙江在开展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专业人员撰 写,在编纂过程中,既尊 重传承人口述的真实性, 又兼顾可读性,在不改变 传承人原意的前提下对文 字进行了部分调整。 该套丛书以传承人为 单元,一人一书,单独成 卷。从传承人第一人称口 述的角度,记录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 人传承实践的丰富历程, 讲述他们多彩的人生故事 。该书还对传承人所属的 项目进行介绍,从文化价 值、存续状况、传承保护 等方面叙述项目的基本情 况,从生平事迹、学艺师 承、授徒传承等角度阐述 传承人的生平经历。丛书 的重点定位在传承人的从 艺经历、实践经验、传承 状态等内容,此外,与传 承人相关的人员分别从不 同角度多层次地补充了传 承人的经历。书中还附有 传承人个人年表、文献图 录等,提升了丛书的学术 价值。 该套丛书由浙江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 持编纂,组织非物质文化 遗产专家、文化学者、出 版社编辑等讨论丛书的框 架、体例、版式;丛书分 卷作者用心编撰书稿,反 复斟酌文字,不厌其烦地 查阅资料、核对内容;代 表性传承人及其家人也积 极主动参与了丛书的编撰 过程。各方的共同努力, 终于促成了该套丛书的付 梓。 我们相信,“浙江省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能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者、研究者铺路搭桥, 提供丰富、翔实、鲜活的 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希望 能让记录成果更好地发挥 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成果惠及大众,为社 会共享。 丛书编委会 导语 本书从传承人第一人称口述的角度,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实践的丰富历程,讲述他们多彩的人生故事。 本书旨在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研究者铺路搭桥,提供丰富、翔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希望能让记录成果更好地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大众,为社会共享。 后记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 述史丛书·朱大祯卷》终 于完稿。感谢黄大同老师 对我的信任,将如此重要 的任务交于我。从搜集整 理资料到完成初稿,几经 修改,历时一年,最终定 稿。 本书遵循口述史的体 例,以口述史访谈的内容 为主,依照平湖派琵琶艺 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大祯的 访谈内容编辑成文。 朱大祯老师在采访中 讲得很好,分别从家庭情 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 及平湖派琵琶的典型技法 、传承的过程几个方面详 细讲述,尤其是他的父亲 ,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 人朱英的史料介绍尤为珍 贵。朱英对平湖派琵琶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上海 国立音乐学院17年的琵琶 教学生涯中,朱英把李氏 仅限于民间流传与文人非 专业传授的琵琶文化,融 入了现代高等音乐专业教 育中,确立了平湖派琵琶 艺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 地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 关键作用,为平湖派琵琶 培养了许多重要传承人, 如程午嘉、樊伯炎、陈恭 则、汪荣琛、丁善德、谭 小麟、杨少彝、杨大钧等 。此外,朱英首创了运用 左手大拇指按托之法,突 破了不用小拇指按音的禁 区,开创了琵琶弹奏中倒 轮的指法技艺。朱英反对 演奏琵琶“只求声音之响 ,不求韵味之长”的不良 作风,要求演奏注重声、 韵、情的艺术表现。他还 创作了许多琵琶新曲,为 传承和弘扬平湖派琵琶做 出了重要而非凡的贡献。 朱大祯谨遵父亲的教 诲,学琴的过程中十分严 谨,弹奏传统曲目讲究原 汁原味,对平湖派琵琶的 典型技法“下出轮”尤为重 视。他一心想要传承平湖 派琵琶,积极授课传艺, 整理父亲的曲谱,希望平 湖派琵琶能够得到完好的 保护和传承。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中心将该项工作视 为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全 力支持编者走访传承人、 查阅核实资料、修改完善 书稿内容等。本书在写作 中得到采访者黄老师的指 导以及传承人所在地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 位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平 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心副主任、平湖派琵琶 传承人黎庆慧老师提供了 本书插图中的相关照片, 在此对所有单位和个人表 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读 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9年9月 精彩页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平湖,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东北部嘉兴辖区内,南濒杭州湾,东邻上海市,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宜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繁多,经济繁荣,素有“金平湖”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优裕丰饶的物产资源以及源远流长的人文脉络,孕育了平湖派琵琶这朵娇艳的艺术之花。 平湖派琵琶是琵琶传派的重要一脉,缘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创始人为浙江平湖人李延森。在其影响下,李氏家族喜好琵琶之风得以流传。生活背景使然,李氏琵琶起初只是以一种世家传承的书斋文化形式出现,而非开放性的舞台艺术。 到了19世纪末,江浙一带民间说唱音乐十分活跃,多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但是,在李氏族人看来,这些民间艺人演奏的曲子大多格调不高,甚至为迎合商业需要而融入一些淫词艳曲,致使风气愈趋愈下,加之一些琵琶曲谱和技法标记上错误百出,于是就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公之于众,影响世风。 李芳园的父亲李其钰将家传琵琶秘谱公开,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与许多名家共同研习,使李氏琵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95年,平湖派琵琶第五代传人李芳园在继承整理古曲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世称《李氏谱》)。该书集李氏家族五代操习琵琶之大成,成为平湖派琵琶形成的标志,对我国整个琵琶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求学人数日益增多,平湖派琵琶发展进入上升时期。 朱英作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七代传人,在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朱英,平湖人,深得平湖派琵琶之精髓,被世人誉为琵琶“国手”。朱英对琵琶演奏技法有着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平湖派琵琶做出了非凡贡献。1922年,朱英随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为与会各国政要演奏的《浔阳琵琶》倾倒了在场的所有中外宾客,被称为“天国之音”,这也是中国琵琶首次代表国家走出国门、享誉世界。至此,平湖派琵琶更是声誉日隆,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1927年,蔡元培邀请朱英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琵琶。将琵琶教学纳入高等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不但确立了平湖派琵琶在音乐界和音乐教育界的地位,也对平湖派琵琶的研究、推广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英的弟子和学生中,后来成为琵琶界或音乐界巨擘的大有人在,如:程午嘉、樊伯炎、陈恭则、汪荣琛、丁善德、谭小麟、杨少彝、杨大钧等。随后,在朱英及其学生樊伯炎的影响和教导下,朱英的儿子朱大祯成为平湖派琵琶的第九代传人。目前为止,平湖派琵琶传承已发展至第十代。 二、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平湖派琵琶是一种世家传承的书斋音乐,文人气息浓郁,演奏风格婉转、平实,以丰满华丽、坚实淡远著称。其演奏的乐曲,字密音繁,音实韵长,洒脱清雅,富有歌唱性,倾向于自娱自乐的表达,以自我欣赏为内心需求,展现了文人的艺术趣味与情操。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注重“意在指先”,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表现了文人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内外一致、相互包含的艺术追求。有时乐曲看似描写的是实在的景物,其实要表达的是演奏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平湖派琵琶演奏曲目多以韵味纯正为要,强调手势虚拟动作和琴声余音的配合,使之余音袅袅,音尽意不尽。 在演奏技法方面,李氏家族所精通的“下出轮”成为平湖派琵琶演奏的最显著特点。轮指是琵琶演奏的基本技法之一,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种。“上出轮”从右手的食指开始,依次为中指、无名指、小指接大拇指,音色明亮坚实,富有颗粒感,手指力量容易控制,弹奏起来均匀连贯;而“下出轮”是从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接大拇指,音色柔和,各手指的力度不易控制。虽然“上出轮”因更适合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逐渐盛行以至基本替代了“下出轮”。但“下出轮”对于平湖派琵琶的音乐风格来说则尤为适合,其特殊的指序排列产生了音色细腻的奇妙效果,文人气息浓郁,对于表现文曲空灵、文雅的意境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平湖派琵琶的演奏以“下出轮”为主,力求音色“清健圆活、连而勿断”,这一演奏技法成就了平湖派琵琶内敛、清雅的艺术特色。除了“下出轮”之外,平湖派琵琶其他的轮法种类也十分繁多,有扫轮、拂轮、挂线轮、挑轮、满轮等十多种,在演奏时要求演奏技巧的运用要符合乐曲的意境,“不能只求其声音之明,不求其韵味之长”,应视曲而灵活使用轮法,各展所长,文者取其圆捷、轻清,武者取其宏大、刚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