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石老人自述/掌故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齐白石(1864-1957),名琐,字濒生,号白石、老萍、借山吟馆主者等,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工书法,篆刻自成一家。本书是白石老人晚年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追忆,由其口述,张次溪笔录。该自传“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充满乡土气息,充分展现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创作经验以及处世哲学。
目录
前言(张次溪)
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罗家伦)
一 出生时的家庭状况(一八六三)
二 从识字到上学(一八六四—一八七○)
三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一八七一—一八七七)
四 从雕花匠到画匠(一八七八一—一八八九)
五 诗画篆刻渐渐成名(一八九○一—一九○一)
六 五出五归(一九○二—一九一六)
七 定居北京(一九一七—一九三六)
八 避世时期(一九三七—一九四八)
附录一 齐璜生平略自述
附录二 白石自状略
序言
白石老人是我的世伯,又是我的老师,我和老人交往
了将近四十年,一直保持着我们两代世交的深厚感情。他
叫我笔录他的口述自传材料,原是预备寄给苏州金松岑丈
替他撰著传记用的参考资料。记得一九三三年的春天,老
人到我家来,见到金丈寄给我的信,信内附有一篇替我朋
友作的传记体文章。老人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佩服得了
不得,说是这样的好文章,真可算得千古传作。我把老人
说的话,写信告知金丈,并介绍他们二位缔结了文字交。
后来,老人还很高兴地画了一幅《红鹤山庄图》,托我转
寄金丈,作为两人订交的纪念,同时他还希望金丈也能给
他作一篇传记。从那时起,老人就开始自述他一生的经
历,叫我笔录下来,随时寄给金丈。
我笔录他的自述材料,大概写到一半时候,卢沟桥事
变突起,在戎马仓皇之间,我为了生活,到南方去耽了几
年,就把这事给搁下了。已写成的稿子,还留在我处,而
抄寄给金丈的,只不过是这一半成稿中的一小部分而己。
我旅居南方的几年中,也曾回来过几次,都因匆匆往返,
没有时间和老人畅谈,把笔录的事搁置下来。等到一九四
五年我回到北京,老人又跟我谈起这事,希望能继续笔录
下去,早早地写完全。岂知这时金丈已经逝世,给他撰著
传记的诺言,无法实现,老人觉得很失望,我也替他扫
兴。有一天,老人对我说:“金公虽已不在,这篇稿子,
半途而废有点可惜,我来说,你接着写下去吧!”说得非
常恳切,我只得一口担承下来。但我因为职务羁身,不能
常常前去。而每次去时,老人总是滔滔不绝,说得很高
兴,我就随时笔录。到一九四八年为止,把前后断断续续
所记的,凑合在一起,积稿倒也不少。
那时,老人已届八十六岁高龄,身体渐渐有点衰弱迹
象,坐得时间长了,似乎感觉异常劳累,说话也不能太
多,多说就显得气促力竭。而我的高血压症,一度又十分
严重,遵医之嘱,在家休养,老人那边,足迹遂疏,此稿
只得暂时告一段落。
我本想等我病愈之后,趁哪一天老人精神好时,再去
听听他的口述,给他多记录点。想不到隔不多久,老人逝
世了。回想往日促膝谈心的情景,已是不可再得,叫我怎
能不感慨万分呢!老人生前,为了这篇稿子,总是念念不
忘,对我提起了不知多少次。而经过许多波折,一再停
顿,我心里头着实有些怅惘。因此,我把历年笔录老人口
述的草稿,加以整理,编次成篇,算是我对于老人最后尽
的一点心意,而我自己,也算了却一桩心愿。可是没有在
老人生前,让他能亲眼看到完篇,真是遗憾万分!
我所记的,都是老人亲口所说,为了尽量保留老人的
口气,一字一句,我都不敢加以藻饰,只求老人的意思,
能够明明白白地传达出来。虽说老年人说话,有时不免重
复,这一点,我在初步整理时,已注意到了。尤其老人说
话时,关涉到我个人和我先父的事情,我更是力求精简。
凡是不必要的,我都删削。这样整理,恐怕缺点还是难免
的,希望亲爱的读者同志们多加指教!
另外有两件事,需在此顺便说明一下:(一)老人原配
陈夫人,是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戊)生的,比老人大一
岁,这自述的材料里说的是对的。而在一九四。年(庚辰)
老人所撰祭陈夫人文中所说的:“前清同治十三年正月二
十一日,乃吾妻于归期也,是时吾妻年方十二。”那是老
人记错了,按照旧习惯,那年陈夫人应为十三岁。(二)老
人跟他外祖父周雨若公读书,是在一八七。年(同治九年
庚午),是年,老人年八岁,他亲口对我说过不止一遍,
而《白石诗草》卷六“过星塘老屋题壁”诗注:“余九
余,从村塾于枫林亭。”这是老人作诗注时的笔误。因恐
读者根据老人所作的祭文和诗注,对于自传里所记的陈夫
人生年和老人上学时的年龄发生怀疑,所以附记于此。
一九六二年夏,东莞张次溪记于北京。
导语
本书是“掌故丛书”之一,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自传,由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本书齐白石口述“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流露出真情实感,充满乡土气息,耐人回味,是近现代口述史中的精品。
精彩页
一 出生时的家庭状况(一八六三)
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从哪里说起呢?先说说我出生时的家庭状况吧!
我们家,穷得很呐!我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十一月二十二日,我生肖是属猪的。那时,我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在堂,我是我祖父母的长孙,我父母的长子,我出生后,我们家就五口人了。家里有几间破屋,住倒不用发愁,只是不宽敞罢了。此外只有水田一亩,在大门外晒谷场旁边,叫做“麻子丘”。这一亩田,比别家的一亩要大得多,好年成可以打上五石六石的稻谷,收益真不算少,不过五口人吃这么一点粮食,怎么能够管饱呢?我的祖父同我父亲,只好去找零工活做。我们家乡的零工,是管饭的,做零工活的人吃了主人的饭,一天才挣得二十来个制钱的工资。别看这二十来个制钱为数少,还不是容易挣到手的哩!第一,零工活不是天天有得做。第二,能做零工活的人又挺多。第三,有的人抢着做,情愿减少工资去竞争。第四,凡是出钱雇人做零工活的,都是刻薄鬼,不是好相处的。为了这几种原因,做零工活也就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混不饱一家的肚子。没有法子,只好上山去打点柴,卖几个钱,贴补家用。就这样,一家子对付着活下去了。
我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听我祖父说,早先我们祖宗,是从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湘潭来的,这大概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刚搬到湘潭,住在什么地方,可不知道了。只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的高祖添镒公,从晓霞峰的百步营搬到杏子坞的星斗塘,我就是在星斗塘出生的。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名殿子树。星斗塘是早年有块陨星,掉在塘内,所以得了此名,在杏子坞的东头,紫云山的山脚下。紫云山在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有一百来里地,风景好得很。离我们家不到十里,有个地方叫烟墩岭,我们的家祠在那里,逢年过节,我们姓齐的人,都去上供祭拜,我在家乡时候,是常常去的。
我高祖以上的事情,祖父在世时,对我说过一些,那时我年纪还小,又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现在已记不得了,只知我高祖一辈的坟地,是在星斗塘。现在我要说的,就从我曾祖一辈说起吧!
我曾祖潢命公,排行第三,人称命三爷。我的祖宗,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爷,都是务农为业的庄稼汉,上辈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发过财,勤勤恳恳地混上一辈子,把肚子对付饱了,就算挺不错的。在那个年月,穷人是没有出头日子的,庄稼汉世世代代是个庄稼汉,穷也就一直穷下去啦!曾祖母的姓,我不该把她忘了。十多年前,我回到过家乡,问了几个同族的人,他们比我长的人,已没有了,存着的,辈份年纪都比我小,他们都说,出生的晚,谁都答不上来。像我这样老而糊涂的人,真够岂有此理的了。
我祖父万秉公,号宋交,大排行是第十,人称齐十爷。他是一个性情刚直的人,心里有了点不平之气,就要发泄出来,所以人家都说他是直性子,走阳面的好汉。他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兴亡盛衰,晚年看着湘勇(即“湘军”)抢了南京的天王府,发财回家,置地买屋,美的了不得。这些杀人的刽子手们,自以为有过汗马功劳,都有戴上红蓝顶子的资格(清制:一二品官戴红顶子,三四品官戴蓝顶子),他们都说“跟着曾中堂(指曾国藩)打过长毛”,自鸣得意。在家乡好像京城里的黄带子一样(清朝皇帝的本家,近支的名日宗室,腰间系一黄带,俗称黄带子;远房的名日觉罗,腰间系一红带,俗称红带子。黄带子犯了法,不判死罪,最重的罪名,发交宗人府圈禁,所以他们胡作非为,人均畏而避之),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出一头,什么事都得他们占便宜,老百姓要吃一些亏。那时候的官,没有一个不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老百姓得罪了他们,苦头就吃得大了。不论官了私休,他们总是从没理中找出理来,任凭你生着多少张嘴,也搞不过他们的强词夺理来。甚至在风平浪静,各不相扰的时候,他们看见谁家老百姓光景过得去,也想没事找事,弄些油水。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