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华为90后的故事)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继《枪林弹雨中成长》、《厚积薄发》、《黄沙百战穿金甲》、《迈向新赛道》、《一人一厨一狗》后第6本华为系列故事图书,由华为海内外的研发、制造、市场、交付、财经、行政、供应链等多个部门的20余名90后员工,以各自的工作经历分别写出的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组成,集中展示了华为90后群体的生存实态,颠覆了人们对90后的某种不正确认识。事实证明,华为90后群体,以自身的担当精神和奋力拼搏,创造出一个个佳绩,一次次验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理。任正非曾对华为90后们说,“没有技术上的S界领先,我们就只能卖低价,卖低价你们只能低工资,低工资你们就跑了,华为就成了物业公司……”,“不想挨打,就要跑得快。”……常识就是真理:人要吃饭,也还要有成就感,还要有那么一丁点的理想主义。华为90后做到了!
目录
青年是文化演递的先锋力量(序) 田涛
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者:徐聪
我选了起薪最低的那个Offer
和华为的“扫地僧”泡在一起
一天之内接到86个电话
一次“愤然反抗”,大家都变了
幽兰出于低谷,我在坚持什么?
火神山的一天 作者:谢世涛
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深夜,我拨出了两通电话
火神山“热闹”的早晨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路向南 作者:李大韧
父母的“放任自流”
一路向南,选择截然不同的人生
华为价值观的“激荡”
失败和成功的滋味
走过2019,我才理解了什么是华为
给Wi-Fi加灯罩 作者:周晓
一来就进工厂当了几个月学徒
每天最大的爱好是刷图
用超材料把天线叠成“三明治”
跨界协同创新,给Wi-Fi加上抗干扰的“灯罩”
做扩大喇叭口的“全栈”博士
极速盲滑的“眼睛” 作者:Marta Vietti
这项目很酷
暴风雪之夜
盲滑挑战
炮火还是炮灰? 作者:胥正浩
秘鲁:不做“吴下阿蒙”
瑞典:客户给我上了一课
冰岛:只有我一人的办公室
墨西哥:给本地员工的交接棒
带着妻子看世界,事业爱情我全都要
让机器“看见” 作者:张步阳
女友来电,让我灵感闪现
催命的“十道金牌”
我像个“网红”,火了
手不“抖”,眼不“花”,脑子清楚了
做“顶天立地”的学问
菜鸟买手升级记 作者:张烨苗
青铜出击,我被青春绊到了
黄金法则,笨鸟先飞
铂金般的经验:在战“疫”中成长
5G上矿山 作者:陈丹华 张丹
意料之外的征途
金色的希望
“没有”不等于“不行”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代码照出你的美 作者:吴亚伟
没办法,就是喜欢!
萌新想成为最懂相机应用的那个人
落地双摄,我“够”到了
十来天,我让相机启动性能达到业界第一
主动重构,效率提升60%
冈比亚的“鳄鱼哥” 作者:赵权
首秀惨遭滑铁卢
“又来了一个90后”
跑道上的商务谈判
我们失联了!
小国虽小,责任却大
夺金之路 作者:朱承志
灵光一闪,找到5G隐藏的痛点
尴尬了,没人“投”的点子
好点子,也得有个好故事
“约聊”专家,打磨点子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另辟蹊径,解决仿真难题
最“燃”的决赛
用创新创造价值
非洲小太阳 作者:曹菲
先斩后奏来华为
高冷客户说,我只认你一个人
转危为机,做“拆弹”达人
第一次想到了放弃
我们让村子通上电了!
刚果河畔的转身
科技的颜值担当 作者:游子良
带着“曼巴精神”走进华为
做能留下“时代烙印”的设计
华为官方主题团队优秀作品合集
凌晨4点的努力
美,来之不易
坚持原创,一看就是华为
遇强则强,大平台上的“竞技”
待到山花浪漫时
毕业就当“博导” 作者:李思杨
公司敢给机会,我就敢干!
“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中途黯然离场的队员
从被气哭,到被暖哭
让博士所用即所学
“20级专家”和“呆萌的主管”
算法倔驴和外籍大牛 作者:罗军
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勾搭”外籍技术大牛
车窗敲出的“Impossible”灵感
敢想:让“不可能”接近“可能”
勇闯巴格达 作者:黄媛
“为什么每个月都是你发现的问题最多?”
伊拉克零现钞支付 再也不怕现场数钱了
第一个踏入客户办公室的中国女性
突然有一天,巴格达发生了暴乱
一个客户经理的修炼 作者:崔纹野
真诚又友善的博茨瓦纳
出师不利的首秀
电梯间的五分钟
“我们只接收你深夜2点的邮件”
第三次长大 作者:魏达久
不服?就证明你的水平!
入职一年,主动请缨PL
“谁说90后不靠谱!”
从10秒到2秒
世俗又理想,佛系也激昂
1.你为什么愿意来华为?
2.进入华为前后,华为给你的感觉有差别吗?
3.来华为后,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4.你在华为第一个月的工资是怎么花的?
5.来华为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6.你在华为最奇葩的经历是什么?
7.你会推荐别人来华为吗?如果有朋友想来华为,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8.你介意被打上90后的标签吗?为什么?
9.美国制裁后,你对华为、对自己工作的感受有变化吗?
10.来华为后,有过动摇或沮丧的时刻吗?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继续留下来?
而立之年,中流砥柱
WLAN开发部经理王世康:
不要尝试去“管”他们
大中华终端电商部部长张俊松:
我眼里的90后,天生就是奋斗者
解决方案重装旅作战营班长武晓菲:
90后,让我看到“新”世界
序言
青年是文化演递的先锋
力量(序)
田涛
十多年前,我和华为几
位高管共进午餐,我们讨论
了一个话题:公司80后的员
工越来越多了,他们大多是
独生子女,也受互联网影响
很深,华为这一套文化对他
们还有效吗?他们会不会成
为华为奋斗精神、奋斗者文
化未来的颠覆者?我们共同
认为,这个话题无比重要,
它关乎华为的价值观能否传
承,更关乎华为的基业兴衰
。我们一致决定,要跟任总
讲一讲,以引起他的关注。
我和其中一位高管去了
任正非办公室,我开始陈述
看法,没讲到一半,就被他
打断了:杞人忧天!80后就
不吃饭啦……
四年前,在《枪林弹雨
中成长》《厚积薄发》出版
之后,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
们反响热烈。我在南开大学
讲演时,有位大学生问我,
华为90后、95后的员工认
可华为的文化吗?北京大学
一位学生社团负责人直接建
议我应该主编一本《华为新
生代的故事》。《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华为90后的故
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
始创意、访谈并整理出版的

1990年出生的华为员工
已经30岁了,三十而立,
90后、95后的许多人已经
成为华为各个业务部门、研
发部门、后勤行政体系中的
挑大梁者、领头人和骨干员
工。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
形形色色的华为90后——在
艰苦地区绽放青春的“冈比
亚鳄鱼哥”“非洲小太阳”和
勇闯巴格达的账务姑娘;将
5G带进矿山、让无人驾驶
的挖掘机在矿海深处大展拳
脚和给盲人极速滑雪运动员
装上“眼睛”的项目经理;在
代码的世界发现美和学校刚
毕业就进入华为的“博导”;
勇于挑战难题并攻克难题的
“揭榜英雄”;还有大年三十
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的
“战地坚守者”……他们仅仅
是华为90后员工的几十幅缩
影。他们的背后是数万无名
的90后华为英雄、天才、平
凡而努力奉献的普通员工,
他们像极了40后、50后、
60后、70后、80后的华为
人。80后已经成长为华为文
化的奉行者、守候者、传播
者,数万90后华为人也早就
融入到了华为奋斗者的队列
中,融入到了华为奋斗文化
的洪流中。同时,他们也是
华为文化的创新力量和变革
力量。
青年从来都是文化演递
的先锋军。90后的华为员工
无论在成长经历、思维和行
为风格,乃至于交流语汇、
文化符号等方面,都有其独
特的“部落风”,但这并不影
响他们在高度认同华为的主
流价值观、英雄主义文化的
同时,也以一种鲜明的“族
群”风格、挑战性个性为华
为文化带来新的内涵、新的
变化。这从“心声社区”大量
90后员工的文章中、跟帖中
能够获得强烈感受:扑面而
来的青春气息,90后式的批
判性言论,极富个性的否定
性或建设性拍砖,无不透着
他们对华为强烈的“爱与失
望”和强烈的使命感。我和
华为位资深专家交流时谈到
这一现象,他的评论是:这
是华为正在崛起的一种亚文
化形态,说明华为未来大有
希望。世界永远是年轻人的
,当年轻人不愿关心华为、
懒得批评华为时,华为就走
到尽头了。
人生只会往一个方向前
进,这就是时间流动的方向
。个体的生理演化是不可逆
的,但人的思想青春却有可
能永远保鲜,甚至可逆。2
月下旬,正是疫情肆虐之际
,任正非连续六个下午去华
为2012实验室研究院与从
事基础研究的专家们座谈,
我陪同参加并做了许多笔记
。任正非对这些以85后、
90后为主体的青年人说:
“华为需要哲学,不需要
哲学家。”
“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
养活了我。我没什么指示,
大家一起喝咖啡、吹牛,吹
得越远越好。咖啡厅说话不
算数,我说给你提三级工资
,没人听我的。”
“钱伯斯很伟大,你们这
里要有个口号:向钱伯斯学
习!他是我们的对手,是伟
大的对手。”
“步调一致只适合传统工
业,高科技企业思想要自由
。发现费马定理花了300年
,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要求
科学家。我们说做肥黑土地
,要多施肥,科学就是我们
的牛粪、猪粪,造成未来的
丰收。”
“博士是用来啃骨头的,
不是来做码农的。你们专家
要自己管理,管理哪有那么
难?神枪手是子弹打出来的
。”
“没有技术上的世界领先
,我们就只能卖低价,卖低
价你们只能低工资,低工资
你们就跑了,华为就成了物
业公司,靠出租房子养活。

“不想挨打,就要跑得快
。”
“一个人干净到连细菌都
没有,这个人就没用了。”
“枪声一响上战场,尿了
裤子的升一级,没尿的升两
级,有贡献的升三级。什么
叫成功?工资没降就成功了
,涨了就更成功了。”
……
参观实验室和座谈间隙
,我问一位面孔青涩的专家
:多大了?答:26岁,
1994年出生的。我接着问
:对任总怎么评价?答:原
来觉得在云端里,现在觉得
很有烟火气,接地气。旁边
有位插话:老板也像个90后
,很新潮啊……
本质上,任正非是一位
人性大师。他明了那个简单
到极致、但却亘古不变的常
识,而常识就是真理:人要
吃饭,也还要有成就感,还
要有那么一丁点的理想主义

事实
导语
这本书延续了华为系列故事的出版特色——励志向上,感动满满,泪光闪闪。以故事的形式,本书集中展示华为90后群体的生存实态,颠覆了人们对90后的某种不正确认识,有利于激发年轻人的奋斗精神,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中美贸易磨擦的大背景下,本书有利于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去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
精彩页
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者:徐聪
2014年4月,当我走出“象牙塔”、准备加入华为时,我给自己定下了五年的小目标:收入翻五倍,在云计算虚拟网络某一个领域内成为技术专家,并能够负责一个20~30人的团队。
朋友听到我的目标时很不理解,因为我家里和周边亲戚都是经营公司的,虽然规模不大,但朋友觉得如果我想做管理,还不如回家干活。可是我有自己的追求——我想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在我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中做出一些成绩。
如今,五年多过去,收入目标早已实现,我带着一个100多人的团队,做着一份在未来5~10年都大有可为的工作,打了几场刻骨铭心的“战役”,亲眼见证了自己的付出给公司和社会带来的改变。
回望来路的种种艰辛波折和曾经的困惑迷茫,到现在都只剩下一个字:值。
我选了起薪最低的那个Offer
我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毕业时获得了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公共管理专业的双硕士,收到了九份Offer,跨度从国家事业单位到金融机构再到民营企业。
从薪资角度看,在三家企业里,华为当时给出的起薪是最低的,互联网公司最高;从招聘规模看,互联网公司的部门向我抛出了他们年度唯一的珍贵橄榄枝,而华为则一口气招了二三十人。父母想让我去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同学则劝我去薪资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我正在犹豫时,师兄对我说:“那家互联网公司论资排辈的问题比较严重,你作为最新的菜鸟,要想在六七十人的部门里熬出头太难了!如果你想往技术管理方向走,华为给年轻人的机会更多!”华为杭州研究所的所长面试时告诉我:“虽然华为的起薪不算最高,但只要你够努力,发展速度一定很快。”
他们的话不仅给了我“定心丸”,更是与我内心潜在的想法不谋而合——早在我踏出校园的那一刻,我就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要在新兴的云计算行业做技术管理。当时云计算的发展正是欣欣向荣之时,而华为平台够大、机会够多,只要我肯拼肯干,一定能扎扎实实地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所以权衡一番之后,我接受了华为的Offer。
那时华为杭研所的云计算部门刚组建,主力就是我们这批新进来的员工。大家年纪相仿,都是90年前后出生的“小鲜肉”,聊起天来有共同语言,工作起来干劲十足,行事作风也很相似——部门很少开大会,有问题就自己找相关人员快速解决闭环,把时间都花在刀刃上,一门心思想的就是怎么能快点打出一片天地来。
就在这时,我接到了一个任务——和另外一个比我早进公司两年的“老员工”一起,做Openstack(开源的云计算项目)级联大规模架构的预研。
和华为的“扫地僧”泡在一起
进华为之前,我对云计算业务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进了华为之后,我主要做的也是NFV(电信云)领域的虚拟网络工作,也就是小规模的云。为了支撑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部门派我去深圳承接大规模云计算的新架构,并拜访一个在泛网络领域专注耕耘了15年的高级别战略规划专家——吴红宁。
那时我作为刚入职的新人,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专家交流,于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衣着,心想可不能露怯。结果我在走廊里第一次碰到吴老师时差点没认出来——他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格子衬衫,套着一件灰扑扑的毛背心,还背着一个半新不旧的小挎包,真的朴素到了极点,而且态度也非常平和谦逊,我在他面前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的“级别差”。
直到正式交流时,我才感受到了他厉害的地方。他对云计算的理解超出我的想象,从当时的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形势到竞争对手的情况,从宏观的系统设想到具体的策略执行,他侃侃而谈近两个小时,让我的视野豁然开朗。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考虑业务时不再是一个个割裂的模块,而是从全局来进行架构和设计。
接下来的几次交流中,吴老师对技术细节的理解和精通程度也令我震惊,他不但懂每一行业务代码,还追求极致。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功能可以用10行代码实现,那就绝不应该写出11行。
他让我想到了之前华为宣传过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外表看起来低调朴素、毫无光华,对学术的追求却充满了热爱和赤诚,能耐住寂寞,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内心最在乎的事情上。这份安之若素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几年后,当我看到网上有人对华为的云计算业务提出各种质疑和责难时,我就会想起吴老师,想起我们曾经的那些憧憬和梦想,想起他在坚持的道路上的那份淡然和洒脱。
那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天我都和吴老师“泡”在一起,他带着我一点点建立全系统的思维,手把手教我怎么把代码写得简洁又漂亮,我们连中午吃饭都在一起。有时讨论太久过了饭点,他还会从他随身背的那个小挎包里拿出一些巧克力、士力架之类的零食和我分享……我几乎是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从他身上汲取养分。两个月后当我离开深圳回杭州时,我感到自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