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Heidegger,1889-1976),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作为胡塞尔的学生,他深受价值哲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他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对哲学的贡献》《林中路》《理性的原则》等。 目录 编者前言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1936年) 物与作品 作品与真理 后记 附录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第一稿,1935年) 一 艺术作品作为作品 二 艺术作为作品这本源 雷克拉姆版导论(1960年) 伽达默尔 译后记 序言 马丁·海德格尔的论著《 艺术作品的本源》 (DerUrsprung des Kunstwerkes)于1950年被收 入《林中路》(Holzwege )一书中,由维多里奥·克 劳斯特曼出版社公之于世, 在此则作为单行本出版。在 有关收在《林中路》中的几 篇论文的“说明”中,海德格 尔就《艺术作品的本源》一 文作了如下描述:“最初的 文本系一个演讲稿,该演讲 是1935年11月13日在弗莱 堡艺术科学协会上做的;应 大学学生会之邀,1936年1 月在苏黎世重做。眼下这个 文本包括三个分别于1936 年11月17日、11月24日和 12月4日在美因法兰克福自 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做 的演讲。后记的一部分是后 来写的。”① 1960年在“雷克拉姆万有 丛书”中出了一个《艺术作 品的本源》的特别版本(特 许出版),在这个版本的“ 前言”中,海德格尔写道:“ 收入这个特别版本中的《林 中路》文本,已做重新审订 。1956年写的‘附录’解释了 若干主导词语。”这个特别 版本在不同处经作者稍事加 工,章节安排更丰富些了, 成为1977年作为《海德格 尔全集》第五卷出版的《林 中路》新版的基础。包括《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作者 样书中的“作者边注”也首次 被纳入,被印成以小写字母 标识的脚注。现在在单行本 中端出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文本,与《海德格尔全集 》第五卷在文字和页码上均 保持一致。“作者边注”来自 1950年《林中路》第一版 的样书,1957年《林中路 》第三版的《艺术作品的本 源》一文的抽印本,但主要 来自1960年雷克拉姆特别 版本的两本样书,其中有一 个夹订有空白页的样书包含 了绝大多数的作者边注。作 者边注的具体出处,我们在 小写字母后面加以标识。 眼下这个单行本在《艺 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之后, 也把海德格尔1935年的《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 (VomUrsprung des Kunstwerkes)第一稿一并付 印,后者于1989年首次发表 于《海德格尔研究》 (Heidegger Studies)( 第五卷,东克尔与洪勃罗特 出版社,柏林)。编者根据 作者手稿对这个第一稿文本 做了再次审查,在少数几处 做了修正。再有,眼下这个 单行本的最后一篇文章,是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于 1960年为雷克拉姆出版社 的特别版本所撰写的“导论” ①;有关这个“导论”,海德 格尔在前言中写道:“伽达 默尔撰写的导论包含着一个 对我的后期著作的读者来说 相当关键的暗示。” *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 一文的“附录”(1956年)中 ,海德格尔用下面这句话来 结束:“一个从外部很自然 地与本文不期而遇的读者, 首先并且一味地,势必不是 从有待思想的东西的缄默无 声的源泉领域出发来设想和 解说事情真相的,这乃是一 个不可避免的困境。”(本 书边码第74页)②但这个包 含在作于1930年代中期的 演讲《艺术作品的本源》中 的“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 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性 的或者本有历史性的③思想 ,这种思想在海德格尔于 1936/1937年至1938年间完 成的手稿《哲学论稿(从本 有而来)》的六个关节的结 构中得到了贯彻。这个手稿 是海德格尔七本宏大的存在 历史论著的第一本,是作者 身后发表的遗著的第一种, 于1989年出版,时值马丁· 海德格尔100周年诞辰。在 第247节“此-在的建基与真 理之庇护的轨道”中,海德 格尔写道:“取自这一领域 并且因此归属于这里的,〈 乃是〉关于‘艺术作品的本 源’的特殊问题(参看弗莱 堡和法兰克福演讲)。”( 《全集》第65卷,第392页 )②因此,自从《哲学论稿 (从本有而来)》出版以后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 文中依然“缄默无声的源泉 领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使得我们现在可以根据这一 源泉领域来领会和解释《艺 术作品的本源》一文所思考 的事态。在“附录”首次发表 (1960年)与遗稿《哲学 论稿(从本有而来)》出版 (1989年)之间,对于读 者来说依然幽暗不明的是, 海德格尔在“附录”中所谓《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 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到底 指的是什么。不过,当读者 自1989年以来通过《论稿 》第247节了解到,首次在 《论稿》中拟订出来的本有 历史性的思想的结构就是《 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 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这 时候,上面讲的这种幽暗不 明状况就涣然冰释了。 在“附录”中(本书边码 第73页),海德格尔进而也 写道:“艺术[……]归属于本 有”,正如这种本有 (Ereignis)的本质构造首 次在《哲学论稿(从本有而 来)》中得到了制订。由此 也可揭示关于《艺术作品的 本源》的那十二个明确地讨 论“本有”的作者边注。这些 作者边注绝非事后才在本有 之思想(Ereignis-Denken )与《艺术作品的本源》一 文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艺 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事态 自始就是根据在本有之“本 质构造”中的“诸种关联和联 系”而得到思考的,但本有 之语言(Ereignis-Sprache )却蓄意地保持了缄默。所 以,这些作者边注是要把起 初有意识地缄默不语的东西 从这种缄默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