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对北京文化圈中的三位代表人物——阿坚、狗子、张弛进行全方位记述,构成京城各种人物关系的长卷画面。他们多彩怪异的人生经历胜过任何小说情节。 这三位大仙,秉承独立的民间写作态度,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他们拒绝任何对生活的美化、抒情与畅想,在商业社会中独树一帜,让人羡慕的同时又不可模仿甚或敬而远之。 他们虽混迹同一个圈子,彼此密接,却也经常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作者高星与他们厮混30年,对他们的日常动向了如指掌,被北岛戏称为“四人帮”。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甘愿处于边缘的另类文化人,也是现代生活被世俗社会胜利接管后残留的文化英雄。 作者简介 高星,诗人,专栏作家。出版图文书《中国乡土手工艺》《京华名人踪迹录》《向着西北走》《向着东南飞》《香格里拉文化地图》《执命向西》《百年百壶》《神曲版本收藏》,随笔集《屈原的香草与但丁的玫瑰》《镜与书》《夸夸其谈》,诗集《词语诗说》《壶言乱语》《转山》《疗伤》。 目录 序言 日落西山或文学完蛋的见证者 阿坚 01 少年雷锋 02 领航大哥陈嘉映 03 渐行渐远邹静之 04 兄弟赵世民 05 米洁 06 天顺饭馆的岁月 07 死党狗子 08 遭遇小招 09 孙民和那些小兄弟 10 与高世良老先生的书信情 11 英雄主义情怀 12 崇尚张承志 13 后旅行与后小组 14 传世之作 15 诗歌写作的轨迹 狗子 01 计委大院的孩子 02 四中的调皮学生 03 文学的天地 04 差点断送《手稿》 05 偶像鲁迅 06 和太宰治“对饮” 07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08 《迷途》 09 表演艺术家 10 酒局明星 11 前扑后拥的粉丝 12 有关《狗子的饭局》的饭局 13 女人缘 14 杨柳 15 意外的情感 16 两座大山 17 扯不断的爱与死 18 佛系 张弛 01 东北少年 02 大学里的另类 03 西藏历险记 04 《幸存者》的日子 05 《边缘》人 06 《北京病人》 07 像《我们都去海拉尔》一样破碎的小说 08 像贯口一样的散文 09 将诗歌进行到底 10 热衷于《西红柿炒自己》 11 一张广告脸 12 导演电影《盒饭》 13 许多电影剧本还没开拍呢 14 能力有限的日子 15 重组西局书局 16 去旅行的距离 17 酒战士 18 干过的架 19 多姿多彩的恋情 20 李老鸭3 21 W姑娘 22 《三味线》 23 《琉璃琉器》的尘土 24 《面具》之隐 25 与阿坚 26 与狗子 27 花甲之年 后记 序言 日落西山或文学完蛋的 见证者 那天,我在万圣书园买 了一本《文化失忆:写在时 间的边缘》。澳大利亚学者 詹姆斯在这部号称“现代文 明回忆清单”里,记述的是 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 格(Z)共计93位“闪耀的群 星”与“醒目的路标式人物” 。但他们全部来自西方社会 。 我在想,如果中国学者 要写一部类似的书,肯定也 会以西方社会的名人为主。 尽管也会包括来自中国的代 表人物,但绝不会写成一部 只有中国或东方社会代表人 物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 如果那样,我们也不会用“ 文化失忆”或“时间的边缘” 这样的大词来做书名,一定 会在书名中标注“东方”或“ 华夏”的字样。 那是什么给了詹姆斯这 样命名的自信? 云南有家文化公司的老 板叫方叉,是张弛的粉丝, 他多次赞助北京西局文化圈 的活动。最近,他又要在重 庆为张弛、狗子、阿坚搞一 次活动,但出资方要他把西 川请来,作为活动的带头大 哥。张弛说,好啊,活动就 叫“西局和西川的对话”。 但由于时间排不开,西 川来不了,活动也因此搁浅 了。可见,西局还是没有西 川有名人效应,尽管在方叉 那里还行。 西局的西 我出生在北京中轴线西 侧的丰台区。之前的工作地 点在西交民巷,现在的工作 地点是西长安街的西单路口 ;我住在西城区西直门的人 民医院西门;我最喜欢吃的 菜是西红柿炒鸡蛋;我喜欢 去西藏、山西和甘肃的河西 走廊,出了《向着西北走》 《执命向西》等书。我的文 化圈朋友一个是西局这帮人 ,还有就是西川,可见我和 西的缘分。 说起西局,北京还有两 个,也都和我有关系。一个 是地名。西局源于西局村, 位于丰台区东北部,东邻西 三环,南邻丽泽路,西邻西 四环,北邻京石高速。西局 村原距金中都城西墙以西二 里处。据《析津志辑佚》载 :元代“南城彰仪门外,去 二里许,望南有人家百余户 ,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 ”这就是现今西局的地理位 置。因磨玉局在城西,故称 西局,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官职大观》 称:“玉局,官署名,俗称 磨玉局,元代所设,掌宫廷 营造琢磨之工。”由此可见 ,磨玉局是专为皇家建筑所 用材料进行加工的机构,因 地处金中都城之西而得名, 后成聚落,而成村名。 西局西侧的丽泽桥,因 金中都“丽泽门”而得名,金 代这里应有一片水泊,因为 磨玉离不开水。辽金两朝, 不仅统治者沿用中原用玉的 礼仪制度,普通人着装也可 以使用玉吐鹘(即玉带), 玉石用量大增。元代初期,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 开采。元中期以后,察合台 汗国控制今新疆地区,和田 玉或者通过回回商人贩入内 地,或者由西北宗王进贡。 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仅南 城就有百余户聚居。 我早年住丰台东大街, 离西局不远,我曾在那里首 次结婚生子。如今,西局是 北京地铁10号线和14号线 西段的一座换乘车站,这里 商厦楼宇林立,昔日风景不 在。 另一个西局是职业,指 西单电话局。我现在办公室 的窗户就可以和西局的电报 大楼对视。 …… 不愿意回忆过去,这对 于那些命中注定要生活在动 荡时代中的人来说,是一个 十分普遍的特征。在某个时 刻,他们会开始遗忘——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写现实, 重塑自我,就像要打开一本 新书,而非翻开一本书的新 的一章。记录家族记忆,是 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是世 代相传的系列工作,是一系 列的编辑整理,一系列的遗 漏和疯狂的猜测。这意味着 它不仅是非虚构的,比如传 记是最具有偷窥性质的文学 体裁之一,它对传主的评价 是如此之多,甚至你选择或 组织材料的方式都可以构成 一幅关于传主的非自愿的自 画像。由此看来,我认为这 些工作(非虚构)是有效的 ——比任何小说都更有效— —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关涉 和暴露现实生活的巨大力量 ,并且在付诸社会行动时会 产生无法预测的后果。但是 请记住,重要的是在写作和 阅读时,你我都要有自觉性 ,要非常警惕,并且尽可能 地让文档自己说话。 在这本书中,我不可能 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和准确 。尽管我是当事人和见证者 ,尽管我做到了客观公正, 尽管他们活的真实,尽管他 们平日日记体的写作文本保 证了我的非虚构需求,尽管 他们可以做到让我口无遮拦 ,但我还是有些选择,有些 力不从心。毕竟,我要面对 他们三个人,面对周遭的这 些朋友(特别是女朋友), 面对社会和更多的读者。 同时,我对阿坚、张弛 、狗子人生的评价,也不可 能十全十美,也做不到滴水 不漏。有些只言片语,有些 轻描淡写,有些蛛丝马迹, 有些点到为止。挑剔与委屈 ,暴露与遮蔽永远并行,可 靠的证据永远在路上。但基 本上,我确保了不加主观臆 断,只用事实旁敲侧击。 说到底,阿坚、张弛、 狗子的结局,肯定将是一种 悲剧性的。英雄难过美人关 ,如同英雄难过时代关,太 阳正在落山。所以张弛才爱 说他们是“文学完蛋的最后 见证者”,这不是夸大,而 是多少有点凄惨的自我安慰 。 导语 本书对位于京城西边的“西局书局”三位代表人物——张弛、狗子、阿坚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以点带面,构成各种人物关系的长卷画面。这三位大仙,写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其多彩的人生经历胜过任何小说情节。他们混迹同一个圈子,彼此密切接触,故事层出不穷。本书作者高星与他们厮混近30年,对他们的日常动向了如指掌。作者在时间线性的讲述中,对这三位大仙的性格做了精准的描述与精细的剖析。作者在素材的取舍与比对中,尽可能让文本自己说话。这种各类文本拼贴式的叙述方法,就像旋转的万花筒,令人目不暇接。 后记 这几天,阿坚正带着孙 民、天晖等人在江阴玩“从 头开始”之旅。据说是天晖 的创意,源于一段和头有关 的历史。 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 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 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 内外限十日,全部剃发。其 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江阴为抵制 剃发令,在典史阎应元和陈 明遇、冯厚敦等人率领下, 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后全 城殉国,无一人投降。因战 事长达81天之久,史称“江 阴八十一日”。 阿坚的所谓几日游,不 过又是每天在宾馆里写“抽 屉诗”,无外乎是把他身边 那些残兵败将的名字,揉进 诗里。估计他对宾馆抽屉的 要求,比对床的要求还高。 这么多年下来,阿坚抵 抗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与精 英文化不妥协?还是誓死不 玩微信?阿坚的“从头开始” 和崔健的“从头再来”有着某 种暗合,但阿坚“来”的太晚 ,也只限“始”于足下,因此 也就真的只剩足下的形式了 。 这几天,张弛也没闲着 ,正在大肆操办啤酒花艺术 节,这已经是第七届了,正 好赶上西局五周年庆典,就 合在一起办了。二河开艺术 园区提供了场地和餐饮住宿 ,正小闲赞助了白酒,张彦 赞助了红酒,牛啤堂和韩永 坤赞助了啤酒,老猫拿来了 黄酒,甚至还有穿西装的帅 小伙在台上拉小提琴,一切 都有鼻子有眼。 阿坚如故,躲在别处。 狗子也在外地。张弛一人操 持活动,事无巨细。 活动除了给李晏颁了个 奖,主要就是放映小华拍的 两部纪录片。一部是《告别 》,有关刚刚去世的赵已然 ,小华几乎陪他陪到去世前 。片中有赵老大在2018年 的最后一次演出,唱的是《 再回首》,虽然是翻唱流行 歌曲,却唱出了不一样的感 觉。那种彷徨无助的倾诉, 叫人潸然泪下。于一爽说他 唱的已经不是歌了。赵赵引 用波德莱尔的诗评论:“也 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你 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片 中有一段是狗子和唐大年去 看赵老大。张弛对此不屑一 顾:“他俩在赵老大面前, 像小丑一样。” 另一部是《十字道》, 内容是阿坚、孙民、曾德旷 爬山去门头沟十字道的安大 爷家,他们在山顶给小招修 了一座砖塔,曾德旷还在山 上的废村里开了“负诗歌”个 人演唱会。他在《在华山》 歌中唱道:“牛粪冒着热气 散落在路旁,星星眨着眼睛 升起在山岗,我一会儿看牛 粪一会儿看星星……” 豪华盛宴的背后,全是 如此这般的凄凉。 狗子利用休假,跑到赵 县柏林禅寺,会明海大和尚 去了。他回来说,并没有见 到明海大和尚,也是,人家 现在是佛教协会副会长了, 也不是总在寺里。狗子每天 无所事事,就在寺里待着, 提前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 最大的收获是少有的这么多 天,狗子肚子里一直没有酒 水。 我最近写了一首诗《如 果没有,就可能不会有》, 其中写道: 现如今,阿坚在石景山 的古城 张弛在大兴的黄垡 狗子在朝阳798的星城国 际 我在怀柔的桥梓 我们东南西北,各守一 边 我们四个人的地理位置 ,似乎预示着各自的渐行渐 远,以及我们面临的不可救 药的破碎。当然,七零八落 破碎的,不只是我们的西局 ,也是整个的文化现场。“ 从头开始”是阿坚一贯的英 雄主义趣味,他要的就是做 实一种悲壮挽歌的姿态。 其实,我写这本书又何 尝不是一种“追忆”。用阿坚 的话说:这本书一点价值都 没有,是“垃圾”。他的这种 愤怒,我知道从何而来。他 不仅要否定记忆,还要否定 时间,他的不满其实也是对 张弛和狗子的不满。 本书的部分内容,是平 日在西局公号上发的文章, 受到陈卓老师的青睐,鼓励 我汇集改写增补。他们的故 事本来就很生动,应该说, 没费什么工夫。 尽管阿坚、张弛、狗子 都是无所谓不计较的人,但 我笔下还是有所顾忌:写阿 坚出格的话,出版社不干; 写张弛出格的事,张弛不干 ;写狗子出格的情,他老婆 不干。邹静之说,这本书应 该按日记体,按去文学化的 风格写,纯粹写实记录。我 一听,头都大了。因此,我 这书写的和出的也并不算容 易。 2021年10月20日,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如今信息化铺天盖地, 不得不让我们的记忆接近于 虚无。这本书从边缘人的独 特视角,刻写并展示了过往 岁月中的某些细节,构成了 当代北京的传奇之一。 ——北岛 本书三位传主都是高星 几十年的亲密酒友。曾几何 时,立志要喝出玩出写出中 国特色的后现代大戏,唯天 道无情,看看又转回前现代 去了,老炮们渐渐露出相忘 于江湖的光景。高星不忍, 追忆二三,评点一二,留下 那深深浅浅是是非非终不会 重现的一道景观。 ——陈嘉映 高星为我们的时代生活 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书写标本 。他写出了另一些人,另一 些灵魂,另一些生活方式、 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由于 这“另一些”,我们的生活才 显得立体和多样。 ——西川 三位当世作家的传奇另 类人生,高星先生最近距离 的见证。写书之人被人写进 书里,也是一种美好的报应 。文学、时代、酒色、远方 ,名流雅士穿梭其间;趣味 性、警世性、作品性直逼《 世说新语》,好看之极! ——韩东 精彩页 阿坚 2019年冬月的一天晚上,我和阿坚、张弛、狗子等人在西直门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这是我们经常聚会的地方。阿坚用大瓷盆装上热水,泡上啤酒瓶,他现在已经喝不了凉啤酒了。在酒桌上,不知因为什么,张弛骂阿坚滚蛋。阿坚拉着脸,放下酒杯,一脸绝决地起身出了屋。我们见他真生气了,都在喊他,有一哥们赶紧追了出去,最终给劝了回来。阿坚重新坐在桌前,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他说:我没走,我只是想上洗手间。阿坚一脸装傻和无赖的表情,一头花白的头发和胡茬,好久没有梳理,让我们泛起一片同情和耻笑。我想起刚才阿坚出门时,他那因腰不好使而有点歪斜的背影,更是恍如隔世。早年被称为“大踏”的阿坚,如今变得一瘸一拐。一时间,我真的相信:阿坚老了。 01 少年雷锋 阿坚祖上是山东崂山的农民。农民应该是从土里刨食的人,作为崂山农民,应该是从石头里刨食的人。这里的耕地有限,地里到处都是石头坷垃,可以想象生活的艰辛。 阿坚的祖父是富农,阿坚的父亲从小勤奋好学,初中时曾获崂山、即墨两地考试第一名,名传乡里。 1950年,阿坚的父亲考入东北冶金工业学校,学费难以支出,祖父欲留他回乡教学,还可帮助农活,但阿坚父亲执意外出上学。 1952年,阿坚父亲毕业后,分配到冶金部下属铁矿科学研究设计院。他先回乡结婚,后携夫人进京。他在院里担任技工,夫人任描图员,开始了大院生活。铁矿科学研究设计院,就在现在军博的对面。 说起北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诗人,人们总是习惯探寻其出自哪个大院。阿坚虽不是胡同串子,也算出身大院,但他不是军队大院的,出身也不行。特别是他的岁数和所谓的老炮们比起来,属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代,因此,阿坚的身份有些尴尬。 坚持自我记述写作的阿坚,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早年的成长经历,甚至有人当面让他口述,他也经常顾左右而言他,有所讳忌。阿坚从不拿自己在大院的经历进行炫耀,甚至极少记述与回忆。 1955年,阿坚出生,按家谱排序是“世”字辈,叫赵世坚。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妹妹。 50年代,是一个革命热情高涨的年代,每个人的内心就如烧红的铁块,十分炽热。阿坚的父母作为山东人,保持着特有的朴实憨厚以及朴素的革命热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阿坚本应该有着一条正确的成长路径,而事实也是如此。 阿坚是在大院学生里学雷锋的积极分子,经常帮助锅炉房推煤车。阿坚在有色金属子弟小学上学时,在课堂上,坚持用右手捧着毛主席语录,贴在胸前。阿坚发明的这个上课姿势,曾被广泛推广,他也因此被评为海淀区小学唯一的“活学活用毛著积极分子”,与一百多个大人一道披上大红花,四处作模范报告。 这些,都是阿坚后来难以言表且有意回避的成长经历。 阿坚当年作为普通职员子弟,和同住一院的干部与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自然玩不到一起。倒不仅仅是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阿坚的父亲在“文革”时是抢班夺权的造反派,把知识分子家庭的父亲给打倒了。走资派、臭老九的孩子,怎么好意思和根红苗正的赵世坚一起过家家。而大院里的小流氓又不带追求上进的阿坚玩,甚至还经常欺负他,阿坚的童年是孤独和不自信的。 据初中同学肖长春讲,有一次,班里的老大在课堂上欺负一女同学,作为班干部的阿坚,仗着自己的身高,勇敢地打了老大一拳。那是阿坚少有的反抗,尽管他事后也很害怕,放学后抄近道回的家。 也就是说,日后阿坚崇尚英雄、同情弱势的情怀,是和早年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血脉遗传。阿坚一直彰显着反对权威、拒绝合作的姿态,这和他小时缺少父爱有关。 阿坚的父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阿坚拳脚相加,且经常是在弟弟妹妹面前打他。本来是农民的手掌,再加上敲矿石的手掌,那力量可想而知。有一次,阿坚反抗了,离家出走,可胆小的阿坚连大院都没敢出去,只是来到他家楼下的菜棚,窝在柳条筐里睡了一觉。 1969年,阿坚和弟弟随父母到云南草坝冶金部五七干校下放劳动,全家在那个荒芜的环境里生活了两年,阿坚的妹妹就在那里出生。阿坚后来写了几万字的小说《我的小青春时代》,记述了那段时光。 P1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