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着重梳理《被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探析其于主流话语之下呈现的丰富历史内容,发现细节之中所隐喻的历史真实及作家的微妙情感立场和道德判断。从叙事学角度,发现其具体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讨论这种手法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时代共鸣和个人话语的融合,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深沉现实主义精神对意识形态规约的突围,由此肯定作品所具有的优秀现实主义品质和精湛艺术技巧。书稿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杨烜,1980年生,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郑州师范学院,主要从事当代作家及作品研究。 目录 导论 “五四”至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状况 第一章 《被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热情中的兴盛:1933—1949年的译介 第二节 严谨中的深入:1950年至“文革”前的译介 第三节 理性中的繁荣:新时期以后的译介 第二章 我国批评视野中的《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一节 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意识解读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话语阐释 第三节 “文革”期间的批判责难 第四节 新时期以后的批评研究 第三章 苏中集体化运动小说概述 第一节 苏联20世纪30—60年代农业集体化小说概述 第二节 中国十七年时期农业合作化小说概述 第四章 《被开垦的处女地》与中国合作化长篇小说 第一节 相同叙事模式之下的相异美学表现 第二节 相似文本建构之中的不同文化倾向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再现和变形 第五章 译介与接受:《被开垦的处女地》与周立波创作 第一节 相似背景中创作精神的渐染 第二节 相似题材中人物形象的对应 第三节 相似构思中艺术技巧的相同 第六章 敬佩与学习:《被开垦的处女地》与柳青创作 第一节 革命与文学融为一体的创作追求 第二节 史诗效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文本内容的互文表现 余论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