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波斯帝国(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巅)/世界帝国史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于卫青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世界帝国的领头雁。它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本书稿介绍了波斯帝国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本书稿分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的强盛、希波战争和波斯帝国的衰亡四部分,用20多万字对整个波斯帝国的兴衰史做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 作者简介 于卫青,山东高唐人,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后。长期从事世界历史、中东地区国际关系与宗教民族关系、佛教与地方文化研究。现为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粤西宗教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硕士导师。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目录 第一章 追根溯源:波斯帝国的兴起 一、发端:波斯文明的源头 二、初兴:波斯文明的兴起 三、成长:波斯文明的发展 四、成熟:波斯帝国的建立 第二章 蒸蒸日上:波斯帝国的强盛 一、东征西讨:居鲁士大帝的文韬武略 二、子承父业:冈比西斯一世的统治 三、后院起火:高墨塔政变 四、登峰造极:大流士一世的文治武功 五、欣欣向荣:空前繁盛的社会经济 六、宗教信仰:影响深远的祆教文化 第三章 由盛而衰:延续半世纪的希波战争 一、希腊:垂涎已久的佳肴 二、米利都起义:希波战争的导火索 三、出兵希腊:必欲夺之而后陕 四、再度出征:波斯卷土重来 五、怎一个“惨”字了得:两大著名战役 六、一蹶不振:希波战争的延续与结局 第四章 日暮途穷:波斯帝国的衰亡 一、祸起萧墙:帝国内部的混战 二、支离破碎:帝国的逐步解体 三、《长征记》:小居鲁士夺位之争 四、寿终正寝:帝国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波斯帝国诸王列表 序言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 当人们回首历史,重新审视 数千年来人类发展进步的足 迹的时候,不由对人类所创 造的辉煌文明赞叹不已。作 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这 浩瀚宇宙中的小小星球上创 造着奇迹,传承着文明,改 变着自身和环境,谱写着最 华美的篇章。 读史可以明智。在漫长 的历史画卷中,世界帝国的 兴衰应该是最引人瞩目的内 容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世界帝国的兴衰史就是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面最具有 借鉴意义的镜子。人们可以 从它们的兴衰成败中吸取教 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基于过去,把握 未来。 在古代世界诸帝国中, 波斯帝国尤为突出。它是世 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 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 世界帝国的领头雁。人类之 所以为人类,在于能够创造 文明。自古以来,以国家、 民族为单位的人类都对人类 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无 论这个国家或民族处于什么 时代,现在是否存在,产生 过多大的影响,可以说,人 类今天的文明进步是世界上 所有已经消亡或依然存在的 国家与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 波斯帝国正是以其鲜明 的文明特征彪炳史册的。波 斯帝国发祥于伊朗高原西南 部。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类生 活的摇篮之一。公元前 3000年前后,当地居民埃 兰人就在伊朗现在的胡泽斯 坦地区建立了城邦国家。公 元前7 世纪,波斯人崛起于 西亚,并逐渐与埃兰人融合 在一起。波斯人属雅利安人 的一支,他们和印度雅利安 人原本是一个共同体,被称 为印欧语系东支印度—伊朗 语部落或雅利安人部落。公 元前3000年前后,他们由 中亚地区或南俄草原南迁到 伊朗高原。公元前1500年 前后,共同体瓦解。部分南 迁到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 为印度雅利安人;部分留居 、分散在伊朗高原,是为伊 朗雅利安人。从此,他们走 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公元 前678年,伊朗雅利安人建 立了第一个国家——米底王 国。米底王国曾盛极一时, 统一内部各部落,时常出兵 两河流域,甚至消灭了一度 强大的亚述帝国。公元前 55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将 米底王国取而代之,历史上 称之为波斯帝国。 随着波斯帝国诸王的不 断开疆拓土,波斯成为当时 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 它的领土东到印度河流域, 西到色雷斯半岛,南达印度 洋和埃及,北及里海和黑海 沿岸,几乎囊括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三 大古文明中心。波斯帝国创 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帝国 境内各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波斯帝国在古代西亚和古代 世界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文明是世界帝国的基本 特征,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 反映了世界帝国兴衰的历史 全貌。波斯帝国的兴衰是人 类文明交往的一大典型历史 个案。宏观考察文明交往, 波斯帝国正处在原始社会的 点状交往向奴隶制文明的区 域交往的过渡时期,但无论 在程度上还是在范围上,它 都达到了这一时期文明交往 的顶峰。 波斯人原本属于印欧语 系伊朗—印度语雅利安人, 居住在中亚大草原上,过着 游牧生活。公元前2000年 ,他们开始南迁,最后到了 伊朗高原西南部,在那里居 住生活,封邦建国。这一历 程充分体现了文明交往的迁 徙性。 疆域辽阔的波斯帝国是 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建立 起来的。战争交往是古代世 界最主要的交往形式。战争 的破坏性固然不小,但它对 突破各文明古国相对闭塞状 态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强有力的武力征服是波斯帝 国得以建立和延续的基础。 否则,此起彼伏的各地叛乱 和起义可能很快使帝国土崩 瓦解,又恢复到小国林立、 一盘散沙的局面,也就不可 能创造出辉煌的波斯文明了 。 在波斯帝国的历史上, 历时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可 以说是最蔚为壮观的战争交 往了。希波战争的根本原因 是波斯帝国的帝国统治和希 腊诸城邦的商业殖民的根本 对立。波斯帝国的君主们志 在域外,气吞八荒。大流士 一世自称全部大陆的君主, 薛西斯一世下决心把“波斯 的领土和苍天相接”。这种 雄心在广大范围内与希腊的 商业利益相冲突。利益因素 和利害关系是文明交往的根 源。利益冲突引发的战争交 往的目的也在于利益的重新 分配和调整。当时,凡黑海 沿岸、小亚细亚沿海地区, 尽是希腊的商业殖民地或自 由城邦。波斯帝国武力之所 及,悉数纳入臣属范围,构 成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 剥削的关系。希腊人,特别 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拒绝 屈服。一场大战,终不可免 。 希波战争促进了希腊和 波斯帝国各自的内部交往, 也促进了双方的多方面交往 ,尤其是双方的文化交往, 深刻影响了各自的历史发展 进程。在希波战争中,波斯 成为向希腊传播东方文化的 主力:它不仅把自己的文化 向西方输送,而且把其吸纳 来的东方文化也向西方输送 。希波战争促进了希腊城邦 两大同盟的形成,也把波斯 帝国境内的民族几乎全部卷 入了战争。正如希罗多德所 描述的:“亚细亚的哪个民 族不曾被薛西斯一世率领去 打希腊呢?除去那些巨川大 导语 本书根据波斯帝国历史交往的发展历程来叙述它的兴衰过程。全书从结构上分为四章。首先,溯其渊源,叙述它的发端和帝国建立的过程。其次,明其强盛,概述帝国的文治武功和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成就。再次,言其由盛转衰的转折,描绘帝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对外军事交往——希波战争。最后,示其衰亡,叙述其持续不休的内乱纷争及被亚历山大征服的过程。本书旨在以文学性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把波斯帝国鲜活的历史奉献给读者。在勾勒波斯帝国辉煌文明的同时,叙述了刀光剑影的宫廷政变、你死我活的夺位之争、空前惨烈的战场厮杀…… 精彩页 第一章 追根溯源:波斯帝国的兴起 一、发端:波斯文明的源头 (一)伊朗高原:并不优越的地理环境 地球演化到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才产生了人类。自然环境绝不仅是充当人类舞台上无动于衷的背景。从一开始,地理环境的位置、地质构造、土壤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就以明确可辨的形式塑造着人类活动的进程。尽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似乎削弱或消除了,但实际上其影响仍在以更微妙、更间接的方式起作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它决定性地影响着某一环境中人群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群体性格。而环境和谋生手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内部和外部不同的交往模式。正如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一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文明种类。所以,我们需要先把视野转向孕育了波斯文明的伊朗高原。 从自然地理上讲,伊朗高原自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索一直延伸到南亚次大陆的旁遮普平原西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包括今天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兴都库什山脉,西至扎格罗斯山脉,北抵阿拉斯河、里海、科佩特山链、阿姆河以南的帕罗帕米苏斯山,南到印度洋和波斯湾。伊朗高原的形状像一只碗,有高耸的周边,围绕着比较低但绝对高度并不低的不整齐的内部。周边由许多山链组成,其中西部和北部的山链地势高耸,面积广大。南部和东部的山链较窄,平均高度也低,多被低盆地切断。 按其自然特征,伊朗高原可划分为五个地区:第一,扎格罗斯地区。它由自西北地带向东南、沿两河流域河谷延伸平行的山岭地区组成。西北地带降雨量较多,形成了众多发育良好的河流与河谷地区。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汇入底格里斯河。在南部,卡伦河冲积形成了伊朗最大的冲积平原——胡泽斯坦平原。在地理上,它既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伊朗高原的延续部分。伊朗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国家埃兰就在这里。埃兰的东面是向东倾斜的山岭地区,包括今天的法尔斯等地。扎格罗斯地区物产丰富,森林、矿产资源富足,自古就是两河流域统治者垂涎的对象,屡遭侵略。第二,内陆荒漠盆地。它位于扎格罗斯山以东、厄尔布尔士山以南和大盐滩之间。该地区境内的哈马丹地区古称米底,米底王国即产生于此。该地区现在干旱少雨,境内遍布盐滩、沙丘,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第三,里海沿岸地区。这是一条狭长地带,厄尔布尔士山将其与伊朗其他地区隔开。由于地近里海,且受地形影响,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人口稠密,农产品丰富,蚕桑业发达。第四,古代的帕提亚地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呼罗珊地区。其北面为科佩特山麓,西为里海地区,东面是东伊朗地区,南濒大漠。这里大部分地区是干燥的草原和沙漠。北部的山麓北坡,雨水充沛,农牧业发达。南坡的阿特腊克河谷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一地区。第五,东伊朗地区。该地区西接伊朗中部沙漠,东到印度河谷,北以阿姆河谷为界。该地区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自东向西,将伊朗和中亚分隔开来。其北部是古代的马尔吉亚那、巴克特里亚、索格狄亚那和花刺子模地区。古时,此处农牧业发达,城市繁荣,号为“千城之国”。帕罗帕米苏斯山脉东部是犍陀罗地区。其西部的赫里河,北流至中亚草原。帕罗帕米苏斯山脉的西部支脉附近是古代的阿利亚地区,其西部和南部还有其他山链。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中央沙漠边缘的沼泽和绿洲。这条河流的下游是德兰吉亚那和阿拉科西亚地区。与之毗邻的是印度河谷地区,其中喀布尔地区最为重要。在东伊朗的南部地区,加德罗西亚和卡曼尼亚与印度河谷相连,这里曾是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东伊朗地区现已分属于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但是,在古代,这一地区曾长期作为伊朗的一部分,并且对伊朗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样一来,广阔平坦的荒漠、高大复杂的山系、封闭的盆地、沿海平原的湖泊、海洋,相互紧邻,一并构成伊朗高原的基本地貌。降雨量不足且在季节上高度集中,地形使水分集中在高原周边,核心部分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然而,就是这算不上优越的环境孕育了较早的文明。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