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事天津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何玉新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城事·天津》是一部图文结合的天津城市文化主题书,循着天津设卫筑城六百多年来的历史文化脉络,用百余幅水彩画串联起天津的地标建筑、历史人物、特色民俗等内容,囊括海河、古文化街、解放北路、五大道、小白楼等十余个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近百处在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风貌建筑,系统梳理了天津的地域文化,以“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叙述方式精准定位文旅主题,向全国读者传达天津城市魅力。
作者简介
何玉新,20世纪70年代生于天津,《天津日报》记者。城市随笔作品散见于《深圳特区报》《炎黄地理》《中国旅游报》《天津日报》《假日100天》等报刊,合著出版《穿越百年,民国前传》《中国近代之旅》《琳琅满纸忆前时》。
目录
第一章 设卫筑城
明永乐帝赐名“天津”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老城里到底什么样
李鸿章办洋务,洋人也佩服
严复译《天演论》
直隶提督聂士成抗击八国联军
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北洋大学堂
袁世凯小站操练新军
有轨电车七条线通八方
袁世凯兴建北洋新城
造币总厂铸“袁大头”
清代天津的火车站
粤商建起广东会馆
曹锟私家花园师法自然
盐商安氏收藏《富春山居图》
曹雪芹年少时寄居水西庄
严修、张伯苓办南开学校
王襄、孟广慧发现甲骨
清帝退位,华世奎誊写诏书
久居天津梅家诞生清华校长
清华导师赵元任爱说相声
李善人家族捐献私家园林
河北公园天下英雄会
霍元甲、霍东阁开创精武体育会
戚继光修复蓟州古长城
梁思成探访独乐寺
第二章 九河下梢
僧格林沁、李鸿章大沽口修筑炮台
玄奘法师部分灵骨曾存大悲禅院
少年时代李叔同
天后宫里的百年民俗
望海楼教堂沉浮几度
海河上三座老铁桥
京津双城经由运河相连
杨柳青年画绘尽生活图景
津西第一大宅门
三千货郎赶大营
侯家后引来赛金花
漕运繁华
孟子后裔开了谦祥益
大红桥通往九河
水漫东西淀,春生大小沽
第三章 租界风云
李鸿章为戈登建纪念堂
英法美三国租界统称紫竹林
英租界的核心地带
德璀琳主持设计大龙邮票
金编钟抵押到盐业银行
洋行买办财富超越军阀
太古洋行伙计宁星普赴伦敦催款
冒险家李亚溥建利华大楼
印度人泰莱悌白手起家
法租界大营门袁家大院
黎元洪私宅戏台改为儿童影院
辫帅张勋效忠大清不剪辫子
小白楼美租界变身俄国城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旷世绝恋
张爱玲童年爱吃起士林蛋糕
末代皇帝溥仪避居日租界
段祺瑞下围棋以快取胜
《大公报》记者跑遍全中国
上海人逐鹿中原建百货大楼
影后胡蝶的童年往事
高星桥开劝业场
光明电影院华北第一
惠中大饭店与“八大天”争高低
麒麟童提议建中国大戏院
国民饭店对标利顺德
吉鸿昌法租界遇袭
袁氏宅邸主人不是袁世凯
文武双全冯国璋
曹锟家产血本无归
梁启超饮冰室著述
《日出》让曹禺成为戏剧界明星
回力球场赌球成风
梅兰芳东天仙舞台首秀
五卅运动爆发“砸裕大”
第四章 五大道
马场道路名源自英商赛马会
达文士楼,马场道上第一幢洋房
桑志华与北疆博物院
马场道上最美大学
潘复家中常设流水席
东北首富之子吴泰勋
朱启钤成立营造学社
北洋头号军火商雍剑秋
张作霖几位夫人都住睦南道
美食家张学铭
周叔弢抢救敦煌书简
徐世章痴迷收藏喜欢就买
颜惠庆组内阁谁也不敢来
孙殿英盗空乾隆、慈禧两座皇陵
张自忠将军堪为中国抗战军魂
一代名士袁克文
小德张为他人作嫁衣裳
庆亲王全家都是戏迷
奥运短跑冠军李爱锐
奉系辅帅张作相低调过日子
润园,因毛泽东入住得名
顾维钧与唐宝玥的初恋故事
抗日名将马占山曾租住在天津
王光英在民园大楼住了三十年
第五章 沽上滋味
京剧名丑刘赶三台上抓哏
老乡亲孙菊仙
南市三不管艺人扎堆儿
相声大师逗你玩儿
津派评书热闹火炽
金嗓歌王骆玉笙
李润杰始创快板书
宫廷戏法进杂耍园子攒底
泥人张作品源自日常
风筝魏活眼鹰风筝引来真鹰
隆顺榕弘扬“卫药”
河海两鲜不让江南
四大扒、八大碗包容津菜津味儿
牛羊肉砂锅炖浓香诱人
周家食堂每天只做一桌菜
起士林西餐厅一枝独秀
津门包子铺各有绝招
耳朵眼炸糕炸出爆刺儿
十八街麻花夹酥馅
灵魂早点
独一无二锅巴菜
办喜事吃打卤面
已绝迹的风味小吃
后记
序言
提及天津,人们总是忘
不了相声和小吃。诚然,
津派相声诙谐有趣,包子
、炸糕、锅巴菜、煎饼馃
子等特色小吃也其味无穷
……但是,它们之所以会得
到大家垂青,成为天津的
标志性符号,究其原因,
恰恰是因为经过积年累月
的沉淀与发展,相声和小
吃不仅没断了“老味道”,还
满足了人们的“时下胃口”。
天津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之处正在于此。
谈到天津的历史,先后
在宝坻、蓟州出土了新石
器时代的石器、陶器,这
些早期遗存是这片土地的
根源。这里曾是燕国的渔
阳郡,经历辽、金、元、
明、清的定鼎,南粮北运
和海盐产销带来一派繁荣
。明代内阁大学士、诗人
李东阳在天津卫城修葺一
新后前来观览,写下《直
沽八景》七律八首。前四
首《镇东晴旭》《安西烟
树》《定南禾风》《拱北
遥岑》,描绘卫城之景;
后四首《吴粳万艘》《天
骥连营》《百沽潮平》《
海门夜月》,抒写海门气
魄。这组风景画一般的七
律,可以说是天津第一份
城市导览。
天津曾是尚武之地。金
贞祐三年(1215),在三
岔河口一带建立直沽寨,
派都统带兵驻守。宋朝时
为抵御辽兵南下,在海河
南岸设“寨”“铺”,军兵戍边
屯垦,寨名有独流、沙窝
、当城、双港、泥沽、小
南河……绵亘至今。明成祖
朱棣赐名“天津”,设卫筑城
,自此有了“天津卫”这个名
号。明清两代屯田的士兵
、漕运的水手,以及长期
驻扎天津的李鸿章的淮军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都
留下了军旅气魄,客观上
造就了天津的豪气。天津
人抑强扶弱,爱抱打不平
,有事儿互相照顾,热心
肠,但有时又爱耍胳膊根
儿,侠义与混横都传承下
来,形成了坚韧的性格。
天津的人文底蕴同样厚
重。明正统元年(1436)
起,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
在家办“卫学”,教官兵子弟
读书识字,他的家宅就是
今天文庙所在地,也是天
津文化的根脉。晚清时期
文人李慈铭、王闿运、樊
增祥、黄遵宪、刘鹗都曾
在天津小住。李慈铭的《
越缦堂日记》有他提炼的
天津史料,刘鹗的《老残
游记》后半部,在他自办
的《天津日日新闻》上连
载。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
任职时翻译《天演论》,
曹禺以天津为背景创作了
《雷雨》《日出》。弘一
法师李叔同,京剧艺人孙
菊仙,专攻殷墟甲骨的王
襄,戏剧家焦菊隐,电影
界的沈浮、谢添、石挥,
红学家周汝昌……这些人都
是标准的“老天津卫”;范文
澜、田汉、老舍、何其芳
以及袁家骝、竺可桢、马
寅初、茅以升、梁思礼……
都在天津度过了难忘的岁
月。
九河下梢,五方杂处,
天津人的幽默感别具一格
。清末开埠以来,天津老
百姓在九国租界与老城里
的夹缝中求生存,顺理成
章形成了戏谑自嘲、乐观
豁达的生活态度。翻译家
李霁野在南开大学外文系
任教时说过,老师授课要
言之有物,为活跃课堂教
学气氛,不妨向相声演员
学习抖包袱的技巧。可见
相声在天津深入人心,正
是天津世俗风情的一种体
现。
本书名为《城事·天津》
,讲的正是天津这座城市
几百年间波澜起伏的故事
。出于梳理城市历史脉络
的缘由,融入了一部分大
家耳熟能详的素材,无法
回避、绕行,可能让熟悉
天津的朋友认为欠缺新鲜
感。但我的想法是,希望
让更多不了解天津的人,
读过这些故事之后,对天
津有客观的认知,能带着
这本书穿街过巷,穿越时
空,畅想未来。我想他们
新的视角和新的记录,会
帮助我们发现和展示更好
的天津。
◎何玉新 《天津日报
》编辑、记者,著有《天
津往事》等图书,发表天
津人文历史类文章百万字

◎田同芬 毕业于天津
美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
师,创作了大量以天津城
市风光为主题的水彩画作
品,被国内外艺术爱好者
收藏。
导语
一本书读懂天津,体会地道津沽味道。收录百余处天津地标、八十余幅水彩画、两百余名风云人物,一步一景讲述设卫筑城、中西交融的历史故事,品味美景美食、烟火人间的独特风情。
漫步海河两岸,迷失于九河下梢、漕运繁华的历史烟云中;徜徉在五大道,用脚步追寻风云际会的民国故事;南开中学、觉悟社、解放桥,革命的红色炬火传递不熄,相声茶馆、泥人张、风筝魏引人驻足,民俗风情散发独特津味,忘不了的沽上滋味,煎饼果子、大麻花、锅巴菜唤醒了热闹的烟火人间……
精美插图,全彩印刷,裸脊精装,可平铺书册阅读;边栏内容丰富详实,拓展知识边界,融历史、人文、地理、建筑、书画等多元内容于一册;穿越六百年,从历史走向现代,带着《城事·天津》游览津沽美景,打开天津这座城市的正确方式。
后记
因从事媒体工作,我采
访过很多天津人,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天津人的性
格从古至今都是心直口快
、古道热肠,同时也懂得
低调自嘲的道理。在媒体
工作的这些年,我搜寻到
许多天津历史中鲜为人知
的闪光点。那些人、那些
事,让天津的形象在我心
里越来越清晰,让我更想
为天津做点什么。
在一次采访中我认识了
画家田同芬老师。她自小
生活在五大道,对那里曾
经幽静惬意的洋房,树荫
遮蔽的街道念念不忘。有
一天,她走在重庆道上,
被一幢古朴优雅的小洋楼
所打动,一闪念,她萌生
出把它拍下来、画出来的
念头。但等她过几天拿了
照相机再去,却意外发现
那幢小洋楼已整饬一新。
那一瞬间她明白,自己再
也见不到它本来的面目了
。于是,她决定拿起画笔
,将一幢幢洋房、一条条
街道在画卷上定格。至今
,她已创作了百余幅记录
天津风貌绘画的作品,每
一幅都呈现出温暖、美好
的色调,直抵人们记忆深
处。
与田同芬老师的交流,
促成了《城事·天津》这本
书的诞生。在写作过程中
,我心里有了更明确的念
头:天津值得被描述、被
绘制,值得我们为它树碑
立传。
追溯天津六百多年的历
史,不难发现有几个改变
命运的节点:明成祖设卫
筑城,确立了津门故里的
原点;南粮北运和海盐产
销,为处于退海之地的天
津累积了财富;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
,设各国租界,大饭店、
西餐厅、跑马场、花园别
墅带来西方的生活方式;
李鸿章、袁世凯先后出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
天津办学堂、开工厂、修
铁路、建新城,推动了天
津的现代化发展;盛宣怀
主持官办北洋大学堂,严
修、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
,夯实了天津的教育事业
基础;数以千计的军阀政
客、洋行买办来天津买地
盖楼、投资实业,高星桥
创办劝业场,上海人开办
中原公司,极大促进了天
津工商业的繁荣;梁启超
、严复、李叔同彰显着天
津的人文气韵;戏曲、曲
艺摆阵斗将,潜移默化影
响了市民的生活态度;李
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
学堂走上觉醒道路,周恩
来、邓颖超发起觉悟社,
天津的革命火种生生不息
……历史就像海河水一般奔
流不息,流过一代代天津
人的记忆。
近年来,我细读了冯骥
才、林希、来新夏、张仲
、杨大辛、罗澍伟等作家
、学者关于天津的著作,
并通过不同媒介阅读了大
批研究者关于天津历史的
书籍、文章,许多朋友也
为我提供了很多私人记忆
,让我获益匪浅,在此一
并致谢。感谢百花文艺出
版社编辑刘洁为本书做出
的努力。因篇幅所限,舍
弃了一些内容,不得不说
是一种遗憾。历史细节已
在文字中凝固,我阅历有
限,书中定有纰漏,不足
之处万望专家读者批评指
正。
何玉新
2021年7月
精彩页
明永乐帝赐名“天津”
金贞祐二年(1214),直沽寨开始驻军,渔民、农户在三岔河口附近捕鱼种地,自给自足。一百多年后,元延祐三年(1316),直沽寨扩为海津镇,是南粮北运的一个中转站,漕船驶过海津镇,再往前就到了京城。
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在明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带兵北上,驻守燕京北平。朱棣的三个哥哥相继去世、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密议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领兵从直沽寨海津镇出发,一路南下攻城拔寨,征战三年。明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南京登基继位,年号永乐。
朱棣想迁都北平,这样一来,扼守出海口的海津镇位置格外重要,必须设卫据守。宰相姚广孝提议,在海津镇修筑一座城池,以此“锁住龙脉,留存王气”。他来到海津镇,选定风水宝地。《天津卫志》记载:“明永乐二年,文皇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都指挥佥事凌云、指挥同知黄纲筑城浚池。”选定吉日良辰开工,夯筑土垣,高三丈五(约12米),厚两丈五(约8米),密布垛口,四面城门上有城楼,墙外挖凿护城河,周垣九里十三步(约4500米),东西长,南北短,形状像算盘。
朱棣下旨赐名“天津”,也就是“天子渡河之地”,同时大修紫禁城,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驻军一万六千多人,都是永乐帝从安徽老家调来的亲兵。“卫”是军队建制,《明史·兵志》记载“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卫的管辖范围比郡府要大。随军家属在天津城里城外修路盖房,做买卖的也多了。
六十多年以后,明弘治三年(1490),山东按察司副使刘福在天津整饬兵备,重修城墙,用砖石包砌,增高增厚,重建四门城楼,题名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北门楼最宏伟,因为这是通往京城的大门。北大关口南运河边有一座“龙飞渡跸坊”,专为纪念朱棣由此渡河扫北。
到了清雍正年间,天津卫改为天津州,属直隶省河间府管辖,天津镇总兵统辖镇标二营,兼辖河间、大沽。天津水系发达,常闹水患,清顺治十年(1653),大水淹塌两面城墙,天津镇总兵甘应祥、副使梁应元再修天津城。清康熙十三年(1674),赵良栋任天津总兵,拨兵勇在城外七座炮台昼夜值守,整顿城内外秩序,铲除地痞流寇,休养生息储备粮草,在百姓中口碑极好。他来天津的第二年,得知城楼附近藏有火药,下令将靠近城墙的民宅拆毁,离城三丈不许盖房,重修城垣,新建角楼,重题四门匾额为“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在城东南角设石闸水门,引海河水入护城河。
北京城规模宏大,有九个城门,关上城门,城里百姓活得舒舒服服;天津城只有四个城门,比北京城小得多,关上城门,城里百姓基本上没法过日子,因为城里没有河,水坑虽多,但坑里的水不能喝,井水是苦的,一旦被围困,坚持不过十天。清咸丰年间,守卫天津的御前大臣僧格林沁上奏折,认为应该在天津城外再修一道防线。皇帝准奏,于是僧格林沁派人在城的四面八方筑起高墙,墙外深挖壕沟,设十一座营门,各垛口排列抬枪、炮车,有官兵值守,外围足有十个老天津城那么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认为天津居民增多,城区日渐扩大,须依赖围墙抵抗突发事件,于是加固围墙,重修了十四座营门,深挖壕沟,从小西关南运河过紫竹林流入海河,后人称其为墙子河。
清咸丰十年(1860),天津开埠,租界与老城里并存,一个区域,两种风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天,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成立都统衙门,第一件事就是野蛮地拆除了城墙。那么大一座城墙,足足拆了小半年。碎的城砖做了路基,在城墙的位置修筑四条马路,命名为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整块的城砖大部分卖到山东德州,剩下的被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买走,他们在英租界红墙道(今新华路)买下地皮,各自用这些城砖盖起洋楼别墅。天津成为中国第一座被拆掉城墙的城。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0: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