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片宗教文化的热土,历史上不仅滋生出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还接纳了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巴哈伊教。它们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相互容受,使印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本书是一部印度自上古至18世纪的文化史,着重阐述印度中世纪宗教、哲学及文学的风貌。对印度教虔诚大师格比尔达斯的全面系统分析,对虔诚诗人莱达斯、米拉巴伊的介绍,对锡克教的研究等,更呈现了作者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度文化史(精)/印度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薛克翘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印度是一片宗教文化的热土,历史上不仅滋生出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还接纳了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巴哈伊教。它们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相互容受,使印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本书是一部印度自上古至18世纪的文化史,着重阐述印度中世纪宗教、哲学及文学的风貌。对印度教虔诚大师格比尔达斯的全面系统分析,对虔诚诗人莱达斯、米拉巴伊的介绍,对锡克教的研究等,更呈现了作者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薛克翘,1945年生于辽宁大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1982年毕业于中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专著《神魔小说与印度密教》《印度密教》《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印文学比较研究》等;主编《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东方神话传说》等;译著《肮脏的边区》《一街五十七巷》《普拉萨德诗选》等;文学创作有电影剧本《玄奘》《五世达赖喇嘛》,散文集《象步凌空》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文明 第一节 石器时代 第二节 印度河文明 第二章 吠陀文明 第一节 雅利安人的到来 第二节 吠陀前期的文明 第三节 吠陀后期的文明 第三章 列国时代的文明 第一节 两大史诗与早期婆罗门教 第二节 沙门思潮 第三节 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 第四章 孔雀王朝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孔雀王朝的建立与兴盛 第二节 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 宗教 第四节 文学艺术 第五章 巽伽至贵霜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政治变迁 第二节 经济生活 第三节 六派哲学 第四节 佛教 第五节 文学艺术 第六章 笈多与后笈多文化概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文化概况 第七章 印度教文化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印度教的复兴 第二节 史诗和往世书的编定 第三节 古典梵语文学 第四节 印度教艺术 第八章 佛教与耆那教文化 第一节 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佛教的衰落 第三节 佛教文学与艺术 第四节 耆那教文化 第九章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 第一节 穆斯林的进入 第二节 德里苏丹国 第三节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穆斯林文化 第十章 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印度教文化 第一节 南印度虔诚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 梵语文学的没落和方言文学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教艺术 第十一章 佛教与耆那教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耆那教 第十二章 莫卧儿帝国的文化 第一节 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帝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 穆斯林文学艺术和教育 第十三章 莫卧儿时期的印度教文化 第一节 北印度的虔诚运动 第二节 虔诚文学 第三节 印度教艺术 第十四章 锡克教 第一节 锡克教的形成 第二节 锡克教的早期传承 第三节 锡克教的中期发展 第四节 《阿迪·格兰特》 第十五章 西方文化的进人 第一节 西方列强的进入 第二节 西方文化的影响 序言 本书叙述的是印度从 上古到18世纪的文化史。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 版过的同名书籍已有多种 ,但多属编译或翻译作品 。为尽量写出这本《印度 文化史》的特色,笔者做 了这样几点努力: 一、充分利用中国典 籍,包括史乘与汉译佛经 中的资料,扬我国独有之 长,补印度史记不足与西 学所未及之憾。 二、充分利用笔者近 些年印度佛教金刚乘研究 之新成果,通过第一手资 料使印度佛教后期的衰变 得到丰满绘制,以弥补国 内学界此项研究之不足。 三、充分利用笔者前 些年对古代耆那教研究之 新成果,使古代耆那教文 化的若干细节首次得以生 动展示,这在中国学界尚 属首次。 四、充分利用锡克教 圣典《阿迪·格兰特》的 第一手资料,对古代锡克 教的思想和传承做了细致 分析,这在中国学界亦属 首次。 五、充分利用笔者数 年前对印度教中世纪几位 宗教诗人,如格比尔、莱 达斯、米拉巴伊、贾耶西 等的研究成果,丰富本书 对中世纪印度教文化的介 绍得以丰富。 以上五条,是笔者的“ 自卖自夸”,也是向读者 的自荐。 须要说明的是,本书 的前8章以《印度古代文 化史》的书名由中国大百 科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此次有较大删节。 仍须由衷感谢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领导和 编辑同志们,感谢“印度 研究丛书”主编姜景奎教 授。 薛克翘 2021年2月9日于京东 太阳宫 导语 充分利用中国典籍,扬我国独有之长,补印度史记不足与西学所未及之憾。 充分利用笔者近些年印度佛教金刚乘研究之新成果,以弥补国内学界此项研究之不足。 充分利用笔者前些年对古代耆那教研究之新成果,使古代耆那教文化的若干细节首次得以生动展示。 充分利用锡克教圣典《阿迪·格兰特》的第一手资料,对古代锡克教的思想和传承做了细致分析。 充分利用笔者数年前对印度教中世纪几位宗教诗人的研究成果,丰富本书对中世纪印度教文化的介绍得以丰富。 精彩页 第一节 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从19世纪中期起,考古学家们陆续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了一些史前人类使用的石器。这些石器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通过敲击、摔打等办法制作出简单粗糙的石斧类切割工具。 发现有旧石器时期石斧类工具的地方分布较广,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意义的遗址在次大陆的西北部索安河(印度河支流)流域(具体位置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北端)。因此,这里的旧石器文明被命名为“索安河文化”。索安河文化的时间被确定在公元前40万年至前5万年之间。当时的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据推测,索安河文化的后期,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火,已能够驯养动物,并会以树皮树叶及兽皮御寒。他们居住于沿河地带的树林或洞穴中。 二、中石器时代 根据出土石器工具的碳一14测定,这个时期不早于公元前4万年,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其在印度的分布较广,主要地区有拉贾斯坦、安得拉、信德、中央邦和奥里萨等地的河谷地带。而旧石器遗址的集中地西北地区则未发现中石器时代的遗址,这说明,当时可能由于上述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较好,适合动植物生长,为原始人的生活提供了较充足的食物来源。也有人推测,这个时期的人口数量有所增长,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来源。 这个时期的石器以刮削器、石钻、石锥等为主,虽有用较大石片制作的刮削器和手斧,但以小型为多。有些锋利的尖状小石器可能是做箭头用的,因为此时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还有些小石器可能是用树胶之类黏合在木棍上当做矛或投枪使用的。一些针状木器、骨器表明,他们可能已经学会将毛皮缝合在一起,做成衣服或口袋。当时的人们仍然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但已经会饲养一些动物。 三、新石器时代 印度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这一时期,次大陆的人类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主要标志是:除了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外,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和制作陶器;渔猎虽然为主要谋生手段,但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已经形成规模,人们还学会了纺织;在居住方面,人们除了利用洞穴之外,还学会了搭建茅棚;有迹象表明,当时的人们具有了初步的商品交易行为。 从其石器看,这一时期的刮削器数量大增,且多为长条形石片,打磨得光滑而锋利,制作成箭镞、匕首、矛头、鱼镖、手斧等,不仅更适用,而且样子也显得精致美观了。相关遗址在印度多有发现。在石器制作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中心,其中以中部纳巴达河畔的那瓦德塔利遗址(中央邦)、南方达普提河岸的普拉喀什遗址(马哈拉施特拉邦)、迈索尔地区的马斯基遗址(卡纳塔克邦)和东部的比尔班普尔遗址(西孟加拉邦)等最具代表性。 在农耕和动物饲养及铜器和陶器制作方面,西部的俾路支、旁遮普、信德、克什米尔等地,东部的比哈尔、孟加拉等地,南方的马哈拉施特拉和卡纳塔克地区,都有几处重要遗址。这一时期出现了小型的村落,人们开始使用木质的农具耕种,生产的谷物主要是大麦、小麦和豆类。铜制工具以斧、锤、匕首等为主,已经比从前锋利得多。陶器则主要用于饮食和装盛粮食。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考古学家又在迈尔戈进行发掘。在早期居民定居点的土层中,他们发现了12种猎物的骨骼,其中有羚羊、鹿、野水牛、野山羊和野猪的骨骼。而在公元前6000年的土层上,他们所发现的几乎全部是家养动物的骨骼,如绵羊、山羊和牛的骨骼等。这一变化说明,迈尔戈的先民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牲畜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