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语用学与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作者 | (英)乔纳森·卡尔佩珀//(澳)迈克尔·霍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指称语用、信息语用、语用意义、语用行为、人际语用、元语用等核心话题,涵盖语用学传统研究及最新研究几乎所有的基础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现了整合与变异研究的最新学术思想和视角融合的方法论思想。同一主题的内容呈现由浅入深,案例丰富,分析细致入微,不仅适合入门级语用学爱好者阅读,而且可以满足语用学研究者追踪议题发展的需要。 目录 插表目录 插图目录 原版丛书主编前言 致谢 语音转写体例 第一章 导论 1.1 引言 1.2 语境中的意义 1.2.1 不止是语言编码 1.2.2 语用学的范围 1.3 英语语用学 1.4 关于本书 第二章 指称语用 2.1 引言 2.2 有定表达 2.3 指示语 2.4 回指 2.5 互动中指称表达的使用和理解 2.5.1 指称表达和语境 2.5.2 指称表达和可及性 2.5.3 指称表达和共同基础 2.5.4 互动中的指称表达 2.6 结语 第三章 信息语用 3.1 信息语用 3.2 信息呈现:背景和前景 3.3 信息背景 3.3.1 背景假定 3.3.2 预设 3.4 信息前景 3.4.1 前景化 3.4.2 焦点 3.5 信息语用:互动视角 3.5.1 预设和背景化 3.5.2 共同定景 3.6 结语 第四章 语用意义(一) 4.1 所言之外的意义 4.2 所言与所含 4.2.1 格莱斯关于说话人意义的观点 4.2.2 隐含意义 4.3 所言与所含之间 4.3.1 字面意义观:新格莱斯学派 4.3.2 语境论:关联理论 4.4 暂定结论:关于语用意义表征 第五章 语用意义(二) 5.1 语用意义分析 5.2 谁的意义 5.2.1 参与者定位 5.2.2 接收者意义 5.3 理解意义 5.3.1 语句加工 5.3.2 话语加工 5.3.3 两种语用意义? 5.4 互动语境中的意义 5.4.1 语用意义和可问责性 5.4.2 语用意义与意义一行为 5.5 结语 第六章 语用行为 6.1 引言 6.2 传统言语行为理论 6.2.1 以言行事:奥斯汀 6.2.2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塞尔 6.3 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 6.4 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言语行为 6.5 语用行为和图式理论 6.6 互动中的语用行为 6.6.1 序列中的语用行为 6.6.2 语用行为的共同建构 6.6.3 语用行为和活动类型 6.7 结语 第七章 人际语用 7.1 引言 7.2 礼貌的两大研究路径 7.2.1 礼貌的社会文化观 7.2.2 礼貌的语用观 7.3 语用礼貌观的两大经典理论 7.3.1 会话准则观:莱考夫(1973)和利奇(1983) 7.3.2 保全面子观:布朗和莱文森(1987) 7.4 最新进展 7.4.1 话语路径 7.4.2 关系路径 7.4.3 基于框架的路径 7.5 不礼貌 7.6 礼貌的互动路径 7.7 结语 第八章 元语用 8.1 引言 8.2 元语用和自反性 8.3 元语用意识的形式 8.3.1 元认知意识 8.3.2 元表征意识 8.3.3 元交际意识 8.4 语言使用中的元语用现象 8.5 结语 第九章 结论 9.1 语用学:关于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 9.2 整合语用学 9.2.1 一阶语用观和二阶语用观 9.2.2 语用学研究方法 9.3 关于各种英语变体的语用学研究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我们撰写本书有多个目标 。第一个宏大目标是要挑战 语用学领域中特有的若干二 元对立观:宏观与微观的对 立,英美语用学派与欧洲大 陆语用学派的对立,观察者 视角与参与者视角的对立, 等等。在我们看来,在各种 对立当中获得某种中间地带 ,做到兼顾两个对立面,似 乎是最佳的推进方式。我们 将这一路径称为“整合语用学 ”,并指出,我们在分析各种 形式的交际互动中出现的语 用现象、提出语用理论时都 应该同时借鉴使用者和观察 者视角。细想下来,采用这 一路径对语用学方法论显然 具有各种启示,包括如何去 收集和分析语料、如何采用 最好的方式去整合或交叉使 用不同形式的数据分析。在 即将出版的另一本书 (Culpeper, Haugh and Terkourafi即出)中,我们 试图探讨语用学研究方法运 用方面的各种问题,同时, 我们希望读者关注一本刚刚 出版的手册(Jucker, Schneider and Bublitz 2018 ),该手册全面概述了语用 学研究的众多方法。 我们的第二个总体目标, 是要摆脱语用学教材中的常 见倾向,即假定其中有关英 语例子的讨论仿佛自然也适 用于世界上的所有语言、所 有文化。这一目标也就具体 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书名 中使用“and the English Language’的字眼。诚然,语 用学中的一些领域本质上具 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譬如, 利奇(Leech 1983)就谈到“ 普通语用学”,即“交际性语 言使用的一般条件”(1983 :10)。语用学的这些领域 往往带有哲学以及/或者认 知的性质。然而,即使是这 些领域,有时也需要进行语 料的分析,哪怕是为了阐述 其运作机制。如果做不到这 一点,很难说他们是在从事 语用学研究。因此,我们撰 写本书的前提是任何语用学 理论建构都必须依赖某种语 料。不过,如果使用的语料 总是来自英语,就会实实在 在地存在一个风险,即这一 理论会偏向某一门具体的语 言。例如,奥斯汀的言语行 为理论就是源于有关英语施 为动词的讨论。可是,万一 相关施为动词的特性只在英 语中有呢?事实上,罗萨尔 多(Rosaldo 1982)的研究 表明,菲律宾依隆戈人使用 的施为动词与英语中的施为 动词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 发现对于我们建构不同语言 和文化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具 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本书并非第一本探究某一 英语变体的语用学著作。开 创变异语用学这一新领域的 是巴伦和施奈德(Barron and Schneider 2005),他 们合编的《爱尔兰英语语用 学》是该领域的里程碑。虽 然我们没有说自己是在研究 某一特定的“英语变体”,但 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们其实倾 向于谈论自己最熟悉的英语 变体,包括英国英语和澳大 利亚英语。就本书讨论中出 现的情形而言,尽管我们评 论的很多语言结构特征都存 在于诸多英语变体中,但也 有许多具体的文化实践显然 并非如此。英语中这些与语 体相关的共有现象和独有现 象具体各占多少仍是一个有 待实证回答的问题。因此, 我们的目标并非是试图对英 语语用学做全面的描写,而 是去撰写一本明确面向英语 不同语体的语用学著作。 我们第三个总体目标是要 为探索人际互动中的语用现 象提供一个路线图。大多数 语用学教材往往坚守莱文森 (Levinson 1983)在其经典 著作中最初设定的一套话题 。我们的目标是超越这一套 传统议题,描绘那些语用学 分析可以介入且有别于其他 相关学科的宽广领域,以此 来展示语用学在过去三十年 中取得的进展。从这个意义 上讲,本书不仅尝试总结诸 如在英语语言使用研究中所 呈现的语用学最新动态,而 且要指出那些相对而言研究 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 的领域。 很高兴我们的书已经译成 汉语即将出版。这将给汉语 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现有一些 语用学著作的机会,这些著 作基于英语语料,对其他语 言和文化做出或明或暗的普 适性论断。不仅如此,对于 正在考虑撰写阐述非英语的 语言和文化语用问题的语用 学著作的学者,我们也希望 给他们提供一个额外的激励 。 乔纳森·卡尔佩珀迈克尔· 霍 2018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