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光投影”一下,大致应该如此:少量的高光时刻,很多的混沌,伴着不少的微光,还有一些暗影。 高光时刻谁不爱?那多半是核心的能力、特别的成就或者际遇,但混沌、平淡或许才是常态,才是生活的日常。 微光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代表着自我和生活的小美好。不断看见和创造小美好,是让日常可亲、让自我可爱、常生欢喜之心和感恩之心的正途。 而暗影,是生命的不完美和我们的接纳:因为暗的存在,光才可贵。甚至,它们也可能是光的来源。 当我们忙着追求更高更强更好而却达不到预期时,当我们陷入不开心或者坏情绪时,当我们自我怀疑和否定时,不妨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光。 本书通过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逃离五大部分的内容,让你重新发现:你的存在,有光。 目录 序言 珍惜吧,日常的光 “自我感动”的能力 幸福是很小的事情 呼吸问答 呼吸推荐 幸福 “进入自然”的生活 习惯性动作背后的力量 放轻松 与OM有关的一切 走出自我否定的泥沼 脱发的根源 静对新象 生活 了不起的毛绒“宙斯” 旧物的新生 美食、停驻与爱 日常的壮举 野性家园 与老友保持联络 正念 耐心的艺术 这样就很好 意义的海洋 内心力量 常怀感恩之心 创造力 完美的悖论 成形聚状 绽放的创意 致对艺术的爱 逃离 旷野之声 树荫仙境 绚烂花开 游戏结束 序言 珍惜吧,日常的光 李松蔚 我跟几个朋友聊到了对 工作的厌倦。 大家都幻想有一天发达 了,财务自由了,就不干 现在的工作了。进一步想 想,不工作之后要做什么 呢?一个写作的朋友,对 手头上正在写的东西极为 不耐,每天盼着交完稿去 三亚的海滩晒太阳。她畅 想着碧海蓝天、阳光晴好 ,时间多到仿佛用不完。 她躺在沙滩长椅上吸着冰 咖啡,半看不看地翻一本 小说,假如觉得有意思, 也许可以写个几百字的书 评。她就这么一直躺到太 阳落山,随便找家店吃点 儿海鲜,喝一杯酒,顶着 迷人的夜空慢悠悠地走回 酒店房间。这时离睡觉还 早,她还有时间打开电脑 ,写一段白天已经构思好 的剧本。 大家笑她:“说到底,还 不是要工作!” 但我们理解她说的感受 。写作本身是享受的一部 分,是生活的光,离开了 这件事,假期也变得黯然 失色。但写作这件事最好 没有期限,不计报酬,不 用太在意编辑的意见和市 场的反馈,只专注于表达 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她想 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 热爱写作和享受写作的人 ,然而现在写作成了自己 的一份工作,融为日常的 一部分,感受到的就全都 是桎梏了。 我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 关键的觉察。虽然在此之 前和在此之后,她的生活 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该交的稿还是要交。但当 她再为此每天伏案工作几 个小时,腰酸背痛,或是 遇到“瓶颈”抓耳挠腮时,她 意识到这不只是迫于生计 、毫无乐趣的苦差。其中 也有发光的东西,像细碎 的珠宝,只是埋藏在漫无 边际的、日复一日的庸常 和困顿中。那么她继续写 的时候,体验到的幸福感 和创造力,和在遇到困难 时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都 会相当不同。 这样的幸福,我们把它 叫作“日常的光”。 日常的光很微弱,但微 弱和没有是两回事。我们 大概都没有实现终极的幸 福,但请不要忽略那些微 弱的光。不要总想着光彩 在远方,在理想的彼岸, 一说到日常,就只剩柴米 油盐、工作业绩、房贷、 孩子的成绩、老人的健康 、家务整理、一日三餐…… 每一样东西都谈不上多么 沉重,但是它们乘以三百 六十五天,再乘上十年、 几十年,即便只是细微的 磨蚀,经年累月,也足以 耗尽一个人的心神。往往 那时,理想之光也不知所 终了。 我在第一期《呼吸》里 讲过心理咨询师的日常。 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人, 多半心里也怀有理想的期 待:听一个人打开心扉倾 诉他的烦恼,陪他一起探 索内心深藏的秘密,是伟 大又隐秘的工作。但是做 的时间一长,大家就发现 大部分人的烦恼也没什么 特别,多数时候的工作都 很简单,甚至有些单调: 来来回回都是普通人,重 复着那些普通人都会遇到 的烦恼。相比于教科书上 的经典案例、学术研讨会 里的疑难杂症,日常遇到 的更多是琐碎且需要你聚 精会神处理的生活烦杂。 谈一个时段,拿一份报酬 ,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 最好喝点儿咖啡),就要 准备好见下一个来访者…… 所以我提醒很多刚入行的 新人:我知道你们在摩拳 擦掌,期待一段惊心动魄 的心灵奇旅,但最考验你 们的,反倒是那些“没什么 意思”的案例。不难,甚至 有些乏味,但是会重复一 万遍。你耐得住这个,才 能做好这一行。 人们要描述一种无法容 忍的枯燥生活,习惯于说 它“一眼能看到头”。对这个 说法,我也有一点儿发言 权。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历 的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职 业生活:这一行的前辈, 很多都七八十岁了,还在 老老实实地做咨询,工作 一个小时,收一个小时的 报酬。欧文·亚隆先生在 2021年过完90岁生日,现 在也还在做咨询。从收入 的角度想一想就会让人泄 气:就算比年轻的时候收 费高一些,但只要还是按 小时收费,又能高到哪里 去呢?前几天,一位做投 资的朋友告诉我:“你没有 商业模式,现在开奶茶店 都有商业模式!” 我理解的商业模式是这 个意思:刚开始一杯一杯 地卖奶茶,等到打出点儿 名气,雇几个工人帮忙, 就可以十杯、十杯地卖; 继而做品牌、做市场,扩 张门店、扩大生产,成千 上万杯地卖。如果再加上 一些资本运作,还会有无 穷的想象空间,在这个过 程中,创始人当然也捎带 手解决了财务自由问题。 总而言之,你不需要在60 岁的时候,还一杯一杯地 亲手做奶茶。 “那样的生活太可悲了。 ”朋友说。 “问题是,”我说,“我愿 意60岁了还在做咨询。”我 不知道奶茶店员工怎么想 ,就我自己来说——并不 是故作清高——就算有一 天我中了头彩,再也不愁 生计问题了,我能想到的 最好生活仍然包含每周咨 询的时段。就像写作的朋 友想在度假之余写几笔, 那就是一种给我们带来乐 趣的存在方式。 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是 不需要等到未来,等到理 想彻底实现之后才来临的 。 这是一种日常就可以把 握的幸福。说到“幸福”两个 字,我迟疑了一下,前面 说了,我最知道这份工作 一天天做下来,有它的枯 燥和折磨。我也早过了天 真的年纪,再坚持把它当 成“幸福”,会不会只是在自 导语 创刊于英国,风靡世界的正念生活读物。 一本帮你平衡身心的正念启发书,让我们一起把每个日子过成良辰。 心理学家李松蔚担纲《呼吸》中文版主编,撰写主题文章; 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创始人童慧琦、《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音乐人钟立风鼎力推荐; 心理学家李松蔚、阅读类自媒体主理人焦尾Tyler、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撰写主题文章,探讨“日常的光”哲学,发现微小的幸福; 建筑师戚山山、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第1整理术主理人周一妍、作家曾焱冰、服装设计师郭则焓、脱口秀演员小鹿受访分享生活中的微光瞬间。 也许焦虑和无力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那就“Breathe and make time for yourself”吧。为什么叫“呼吸”?Breathe编辑部创立于英国,创始人希望这本书能帮你变得更轻松、更平静。这本身心指南包括五个部分:幸福、生活、正念、创造力和逃离,旨在帮你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make time for yourself”(专注当下,把时间给你自己),给焦虑的日常生活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我 们尤其需要正念,它帮我 们学会跟自己深度连接, 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到自我 的锚定。很高兴看到《呼 吸》这本优秀的正念生活 读物在中国出版。 ——童慧琦 美中心理治 疗研究院创始人 斯坦福大 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及整 合医学中心正念项目副主 任 呼吸是变化,是与世界 的交流,是生命的流淌。 ——陈海贤 心理学家、 《了不起的我》作者 人需要一个安全的角落 ,离开他人的评价和语言 ,听自己头脑中的声音, 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 》的每一篇内容都很轻, 颜色和图画都很美。每次 我翻它的时候,都觉得像 捧着一汪湖水,很轻盈。 ——简里里 简单心理创 始人、首席执行官 让我最愉快的事包括: 彼此无须解释,相互分享 沉默……这一切,仿佛一呼 一吸,仿佛时间流逝又倒 回…… ——钟立风 写作者、歌 手 精彩页 “进入自然”的生活 自然景致与风物是否具有魔力,能让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切实回归踏实的境地? 如果请你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处心仪之地,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是阳光沙滩,还是幽静密林?是给人希望的荒漠绿洲,还是广袤喧嚣的生机丛林?是一群鸟儿叽叽喳喳地落在繁花摇曳的草地上,还是一望无际的欧石楠荒原,紫雾缭绕,野趣十足?何种场景能让你感到平静呢?是山间细碎阳光照耀的涓涓细流,还是暴风雨中奔腾的惊涛骇浪?无论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景象,你都会发现自己身处的自然总有一种魔力,只是需要你找到如何利用它获得平静的真谛。 无论种族,无关文化,全世界对自然的神圣性的认知是惊人地一致。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信仰基础便是敬畏自然,尊重每一块岩石、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流、每一只动物,相信它们与人类同宗同源,都是由已化身为大地、水源和天空的祖先用同种物质所创。同是大地为母,因此他们有责任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无独有偶,亚马孙丛林中的不少原住民部落,也相信他们的身份认同源于自己生活的领域,这里连接着文化传承,事无巨细地供给着他们生存所需。当他们从河中捕鱼、砍伐树木或其他植物搭建房屋以及制作木舟时,感谢造物主恩典的仪式必不可少。 在加拿大,“第一民族”原住民敬畏大地,认为自己是大地之母的守护者,并因她的庇护而拥有水、火与空气。他们保留着许多敬拜自然的仪式,同时辛勤劳作,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加拿大知名原住民作家理查德·瓦格梅斯在其作品《余烬:一个奥季布瓦人的沉思》(Embers:One Ojibway's Meditations)中写道:“被大自然的壮阔震撼的一刻,即回归本我的一刻,回归如初生婴儿般的纯净,心怀敬畏、惊叹与谦逊。” “我们投入自然的怀抱,永远谨记造物主无处不在,自然永远真实可靠。若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秉持此种深刻思想的交流,便是施惠于所遇之每一人。” 想要保持与自然的深刻联结,可于公园漫步,可于花园赏花,所需仅是开放的大脑,以及放慢脚步、专注倾听的意愿。灵气(Reiki)疗愈师莫拉·布鲁克斯在北爱尔兰的蒂龙郡负责一些古迹导览活动,其中包括延续自青铜时代的比莫尔巨石圈,于10世纪建成的位于内伊湖畔的阿德波砂岩高十字架等。莫拉认为身处旷野的感受即“用眼睛‘呼吸’每一处细节”,而此举世人皆宜。 莫拉说:“人各不同,能引发人们产生共鸣的场所也不尽相同。仔细想想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是空旷的山坡、海滩或是小森林?花点时间,身临其境,彻底沉浸,让纷乱的大脑减速。身处自己最心仪的自然之地,身心是何感受?有时这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预期效果。也许你会忙着留影或者寻找手机信号,但当你逐步脱离这些范式,去享受自然本身,你就会慢慢感到平静。” “让你的感官放松,敞开怀抱拥抱周遭的自然气息。观察所有的细微琐碎之处——藤蔓、水流,看清风如何拂过树梢,聆听双脚踩上落叶时的松脆声,试着想象这些静默千古之地曾经历过怎样的沧桑变幻,读一读墓碑上的姓名与墓志铭。如果你实在毫无头绪,只需低首看看大地,你会发现无尽的鸟羽、落叶、贝壳、砾石。”无论你是会在回家后对所探之地做进一步的研究,还是只保留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徜徉自然的经历都能滋养与疗愈我们的心灵。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