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歌德谈话录(插图本)/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歌德谈话录》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提供了关于歌德生平和思想的宝贵资料。美学家朱光潜先生选译了涉及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当时欧洲文化动态的内容。
歌德的谈话大多从切身体会出发,语言平实而深刻。哲学家尼采曾盛赞本书为德语中最优秀的散文作品。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前言
1823年
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
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
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1823年10月29日(论艺术难关在掌握个别
具体事物及其特征)
1823年11月3日(关于歌德的游记;论题材
对文艺的重要性)
1823年11月14日(论席勒醉心于抽象哲学的理念
使他的诗受到损害)
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
1824年
1824年1月2日(莎士比亚的伟大;《维特》
与时代无关)
1824年1月27日(谈自传续编)
1824年2月4日(歌德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2日(谈摹仿普尚的近代画)
1824年2月24日(学习应从实践出发;
古今宝石雕刻的对比)
1824年2月25日(诗的形式可能影响内容;
歌德的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6日(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
1824年2月28日(艺术家应认真研究对象
不应贪图报酬临时草草应差)
1824年3月30日(体裁不同的戏剧应在不同的
舞台上演;思想深度的重要性)
1824年4月14日(德国爱好哲学思辨的诗人往往
艰深晦涩;歌德的四类反对者;歌德和席勒的对比)
1824年5月2日(谈社交、绘画、宗教与诗;
歌德的黄昏思想)
1824年11月9日(克洛普斯托克和赫尔德尔)
1824年11月24日(古希腊罗马史;德国文学和
法国文学的对比)
1824年12月3日(但丁像;劝爱克曼专心研究
英国文学)
1825年
1825年1月10日(谈学习外语)
1825年1月18日(谈母题;反对注诗牵强附会;
回忆席勒)
1825年2月24日(歌德对拜伦的评价)
1825年3月22日(魏玛剧院失火;歌德谈他
如何培养演员)
1825年3月27日(筹建新剧院;解决经济困难的办法;
谈排练和演员分配)
1825年4月14日(挑选演员的标准)
1825年4月20日(学习先于创作;集中精力搞专业)
1825年4月27日(歌德埋怨泽尔特说他不是
“人民之友”)
1825年5月1日(歌德为剧院赚钱辩护;
谈希腊悲剧的衰亡)
1825年5月12日(歌德谈他所受的影响
特别提到莫里哀)
1825年6月11日(诗人在特殊中表现一般;
英、法对比)
1825年10月15日(近代文学界的弊病,根源在于
作家和批评家们缺乏高尚的人格)
1825年12月25日(赞莎士比亚;拜伦的诗是
“被扣压的议会发言”)
1826年
1826年1月29日(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
健康的艺术必然是客观的)
1826年7月26日(上演的剧本不同于只供阅读的剧本;
备演剧目)
1826年12月13日(绘画才能不是天生的
必须认真学习)
1827年
1827年1月4日(谈雨果和贝朗瑞的诗以及近代
德国画家;复古与反古)
1827年1月15日(宫廷应酬和诗创作的矛盾)
1827年1月18日(仔细观察自然是艺术的基础;
席勒的弱点:自由理想害了他)
1827年1月29日(谈贝朗瑞的诗)
1827年1月31日(中国传奇和贝朗瑞的诗对比;
“世界文学”;曼佐尼过分强调史实)
1827年2月1日(歌德的《颜色学》以及他对其它
自然科学的研究)
1827年3月21日(黑格尔门徒亨利克斯的
希腊悲剧论)
1827年3月28日(评黑格尔派对希腊悲剧的看法;
对莫里哀的赞扬;评史雷格尔)
1827年4月1日(谈道德美;戏剧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学习伟大作品的作用)
1827年4月11日(鲁本斯的风景画妙肖自然而非
摹仿自然;评莱辛和康德)
1827年4月18日(就鲁本斯的风景画泛论美;
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1827年5月3日(民族文化对作家的作用;德国作家
处境不利;德国和法、英两国的比较)
1827年5月4日(谈贝朗瑞的政治诗)
1827年5月6日(《威廉·退尔》的起源;歌德重申
自己作诗不从观念出发)
1827年7月5日(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海伦后》;
知解力和想象的区别)
1827年7月25日(歌德接到瓦尔特·司各特的信)
1827年10月7日(访耶拿;谈弗斯和席勒;谈梦和预感;
歌德少年时代一段恋爱故事)
1827年10月18日(歌德和黑格尔谈辩证法)
1828年
1828年3月11日(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
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
1828年3月12日(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轻一代
受摧残;理论和实践脱节)
1828年10月17日(翻译语言;古典的和浪漫的)
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
1828年10月23日(德国应统一,但文化中心要多元化
不应限于国都)
1828年12月16日(歌德与席勒合作的情况;
歌德的文化教养来源)
1829年
1829年2月4日(常识比哲学可靠;奥斯塔特的画;
阅读的剧本与上演的剧本)
1829年2月12日(歌德的建筑学知识;艺术忌软弱)
1829年2月13日(自然永远正确,错误都是人犯的;
知解力和理性的区别)
1829年2月17日(哲学派别和发展时期;德国哲学
还要做的两件大事)
1829年3月23日(建筑是僵化的音乐;歌德和席勒的
互助和分歧)
1829年4
序言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
大的诗人,他同荷马、但
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
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
德的名字早已为我国读者
所熟知,他的作品,如《
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
德》《维廉·麦斯特》等,
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目
前,国内已有几种版本的
《歌德文集》面市。与此
同时,还有一本书虽然不
是歌德本人所撰写,在我
国却也同样拥有众多的读
者,那就是由爱克曼辑录
的《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共分三
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
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
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
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
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
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
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
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在
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
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
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
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
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
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
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
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
,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
。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
也就成了“圣书”。学术界更
是将这本书看做研究歌德
的必读书目;有些专家甚
至把这本书当做歌德自己
的作品。另外,许多学者
对书中记述的情景和谈话
一点也不怀疑会有失真的
地方,绝对相信它们的可
靠性。总之,从十九世纪
末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
学者都把爱克曼的这本书
看做是客观地、忠实地记
载了歌德的谈话,是一份
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
但是,这样看待爱克曼的
这部著作与他本人的原意
是相违背的。他在第一和
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
歌德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
的人显现出来的形象是各
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
,我也只能谦逊地说这是
我的歌德。”爱克曼完全知
道,他记载的那些情景和
谈话都带有他自己的主观
成分,由他塑造出来的这
个歌德只是他所看到的、
他所认识到的,以及他所
能表现出来的歌德。尽管
他也力求真实,但他的最
终目的不是客观地传达歌
德说了些什么,而是要为
歌德树立一座宏碑。爱克
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
中的“谈话”,并不是歌德谈
话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
他的筛选、整理、编排和
加工以后的“谈话”。但问题
是,尽管书中的歌德的“谈
话”并不是歌德的原话,一
些学风严谨的权威歌德专
家仍然认为这些“谈话”就是
歌德的原话。他们这样做
绝非出于无知或草率,而
是来自坚实的信念。那么
,爱克曼的这本书为什么
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为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
了解一下爱克曼与歌德的
关系以及爱克曼记录、加
工和出版歌德谈话的过程

爱克曼一七九二年出生
在汉堡附近的农村,家境
贫寒,很晚才上学读书,
虽然也勉强上了大学,但
没毕业就中途辍学。他从
小就为生存奔波,这种生
存状态决定了他的性格。
他谦虚自卑,但勤勤恳恳
,一丝不苟;他不大相信
自己的力量,但善于向他
人学习,特别崇拜名人;
爱克曼对诗歌产生了兴趣
,歌德便成了他崇拜的偶
像。他竭力摹仿歌德,按
照歌德写诗的风格和习惯
创作诗歌,一八二一年结
集出版,并把这部诗集献
给了歌德。歌德对他的诗
集反应冷淡,但爱克曼并
不气馁,他中断了在格廷
根大学的学业,躲在汉诺
威附近的一个地方全力撰
写他的《论诗·特别以歌德
为证》。这是一部论文集
,其中并没有什么创见,
但所有的观点和论据都是
来自歌德的作品,这说明
他不仅仔细阅读过歌德的
作品,而且理解了其中的
含义。一八二三年五月爱
克曼将这部已经写成但尚
未出版的论文集寄给了歌
德,这一次真地感动了歌
德的心。当爱克曼一八二
三年来到魏玛时,歌德不
仅接见了他,而且建议他
留在魏玛,在他那里工作
。从此爱克曼就与歌德合
作,一直到歌德逝世。
爱克曼留在歌德身边的
主要任务是编辑由歌德亲
自审订的《歌德文集》。
他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歌
德的全部作品。此外,还
直接参与了歌德晚年的全
部创作。可以说,如果没
有爱克曼的参与,也许《
浮士德》第二部就难以在
歌德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
。由于工作关系,爱克曼
有必要经常与歌德就各种
问题进行交谈。爱克曼不
仅认真听歌德的谈话,而
且尽可能地记在脑子里,
然后写在日记里或写在信
中。很早他就开始将记在
脑子里的歌德的谈话整理
成文,交给歌德审阅。
一八二四年英国出版了
《拜伦谈话录》,与歌德
朝夕相处的魏玛公国宰相
米勒也准备出版他与歌德
的谈话。这些外在因素促
使爱克曼下定决心将他记
录的歌德谈话也公之于众
。爱克曼的这一计划得到
了歌德同意。既然爱克曼
与歌德心中都十分明白,
他们之间的谈话有朝一日
要面对广大读者,这就不
能不影响到他们谈话的内
容和方式。尤其是歌德,
他大概早已将爱克曼辑录
的那些谈话看做自己的潜
在作品,把同爱克曼谈话
看做是向广大读者阐述自
己观点的一条渠道。
一八二六年爱克曼向歌
德正式提出要出版他辑录
的《歌德谈话录》的请求
。那时由他编辑的《歌德
文集》即将出版,他建议
他编的这本小册子与《歌
德文集》一齐出版,而
导语
本书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包括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及言论,较全面地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及活动。全书语言优美,文笔流畅,通俗自然,是我们了解歌德及欧洲近代思想的好书,很值得阅读。
后记
关于本书的性质
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
》流行很广,它记录了歌
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
哲学、自然科学、政治、
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
和活动,在图书目录里通
常列入传记类,也有时列
入文学类。爱读这部书的
人不只有文艺史家和文艺
批评家、自然科学家、哲
学家和文化史家,还有关
心一般文化的普通读者。
一般爱好者多半把它作为
传记来看。歌德这个人是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他是
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
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西
方发生过深广的影响,《
谈话录》对他这个人作了
细致亲切而大体忠实的描
绘。读了这部书,对于恩
格斯屡次评论过的“伟大的
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的
两面性格可以有较具体的
认识。对于文艺、自然科
学和哲学的专门学者来说
,《谈话录》是研究歌德
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
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
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
想和实践经验。《谈话录
》时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剧
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
成时期,歌德自己多次谈
过他关于这部剧本苦心经
营的情况,对于理解这部
剧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艺创
作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歌德时代的德国文化背

在歌德时代,德国作为
统一的国家还不存在,存
在的只是一些封建割据的
小邦,工商业还未发达,
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拿
破仑战争中德国被占领,
诸小邦各自独立、互相倾
轧的局面才受到冲击,为
将来的统一开辟了道路。
但是拿破仑失败后,一八
一五年维也纳分赃会议,
把德国三十几个小邦组织
成为松散的“德意志联邦”,
归奥地利帝国控制,在政
治上是一次倒退。后来德
国各小邦以普鲁士为中心
形成一个自主的统一的国
家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歌德逝世已三十多
年了。歌德时代的德国是
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恩格
斯为英国刊物《北极星报
》撰写的《德国状况》一
文中曾做过简明扼要的论
述。在描述政治经济落后
之后,恩格斯还说到当时
德国文学的繁荣:
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
能看出美好的未来。这个
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
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
方面却是伟大的。
一七五〇年左右,德国
所有的伟大思想家——诗人
歌德和席勒、哲学家康德
和费希特都诞生了;过了
不到二十年,最近的一个
伟大的德国形而上学家①黑
格尔诞生了。这个时代的
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
当时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
神。歌德写了《葛兹·封·伯
利欣根》,他在这本书里
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
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席
勒写了《强盗》一书,他
在这本书中歌颂一个向全
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
年。但是,这些都是他们
青年时代的作品。他们年
纪一大,便丧失了一切希
望。……②
在另一篇描述当时德国
状况的文章里,恩格斯又
说:这个最屈辱的对外依
赖时期,正是文学和哲学
领域最辉煌的时期,是以
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最兴
盛的时期。①
这种情况正是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言》里所提到的文艺发展
和社会物质基础的不平衡
,马克思举了古希腊为例
。②歌德时代的德国是一个
近代的例子。
关于译:这部书是译者
译完黑格尔的全部《美学
》之后开始译的。所以接
受这项任务,也有一部分
是因为黑格尔在《美学》
里经常提到歌德的文艺创
作实践和理论,由此译者
认识到歌德对近代美学和
文艺思潮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译黑格尔转到译歌德
,对于译者来说,是从九
霄云雾中转到脚踏实地,
呼吸着尘世间的新鲜空气
,是一种乐趣和精神上的
大解脱。歌德在思想上和
语言表达上都是亲切具体
、平易近人的,所以译他
比译黑格尔远为容易。这
不是说,译者在工作中没
有遇到困难。困难首先在
于歌德学识渊博,思想上
有多方面的联系,译者经
常感到知识有限,不能完
全掌握。语言倒不像黑格
尔的那样抽象,但因为是
当时实际谈话的记录,虽
然经过爱克曼的润色,有
些地方用的还是口语,译
者在这方面对德文的掌握
更差。译者依据的德文本
有两种,一种是一九一八
年汉斯·克洛博(Hans
T.Kroeber)编辑的,一种是
弗朗茨·达伯尔(Franz
Deibel)编辑的。前者附有
插图,正编和补编分成两
册,后者合成一册,附有
详细引得,阅读较为方便
;翻译时主要是根据后者
。此书在西方各国大半都
有译本,有时还不止一种
。译者遇到语言上的困难
时,参考了约翰·奥克生福
德(John Oxenford)一八
五〇年的英译本和姜·秀兹
维伊(Jean Chuzevill)的法
译本。这两种译本都流畅
易读而有时不尽忠实于原
文。译者所悬的目标只有
两条,一是忠实于原文,
一是流畅易读。实际做到
的当然和理想还有些差距

关于注:原文版没有注
,英、法文版只偶有简注
,书尾附有详略不同的专
名和专题的引得。本译本
是选译,不便译引得,所
以为着一般读者的方便,
在必要时加了一些注释。
注释有时只限于解释正文
,也有时就歌德的某些意
见或倾向提出译者个人的
看法,错误在所不免,敬
求读者指正。
这部选译本的部分译文
和译
精彩页
1823年
魏玛,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①
我来这里已有几天了,今天第一次访问歌德,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我把这一天看作我生平最幸福的一天。
昨天我去探问,他约我今天十二点来见他。我按时去访问。
他的仆人正等着引我去见他。
房子内部给我的印象很愉快,不怎么豪华,一切都很高雅和简朴。陈列在台阶上的那些复制的古代雕像,显出歌德对造型艺术和古希腊的爱好。我看见底楼一些内室里妇女们来来往往地忙着。有一个漂亮的小男孩,是歌德的儿媳妇奥提丽的孩子,他不怕生,跑到我身边来,瞪着大眼瞧我的面孔。
我向四周瞟了一眼。仆人打开一间房子的门,我就跨过上面嵌着“敬礼”②字样的门槛,这是我会受到欢迎的预兆。仆人引我穿过这间房,又打开另一间较宽敞的房子,叫我在这里等一会儿,等他进去报告主人我已到了。这间房子很凉爽,地板上铺着地毯,陈设着一张深红色长沙发和几张深红色椅子,显得很爽朗。房里一边摆着一架钢琴,壁上挂着各色各样的绘画和素描。通过对面敞开着的门,可以看见里面还有一间房子,壁上也挂着一些画。仆人就是穿过这间房子进去报告我已来到。
不多一会儿歌德就出来了,穿着蓝上衣,还穿着正式的鞋。多么崇高的形象啊!我感到突然一惊。不过他说话很和蔼,马上消除了我的局促不安。我和他一起坐在那张长沙发上。他的神情和仪表使我惊喜得说不出话来,纵然说话也说得很少。
他一开头就谈起我请他看的手稿说:“我是刚放下你的手稿才出来的。整个上午我都在阅读你这部作品,它用不着推荐,它本身就是很好的推荐。”他称赞我的文笔清楚,思路流畅,一切都安放在坚牢的基础上,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他说:“我很快就把它交出去,今天就写信赶邮班寄给柯达①,明天就把稿子另包寄给他。”我用语言和眼光表达了我的感激。
接着我们谈到我的下一步的旅行。我告诉他我的计划是到莱茵区找一个适当的住处,写一点新作品,不过我想先到耶拿,在那里等候柯达先生的回信。
歌德问我在耶拿有没有熟人,我回答说,我希望能和克涅伯尔先生②建立联系。歌德答应写一封介绍信给我随身带去,保证我会受到较好的接待。
接着歌德对我说:“这很好,你到了耶拿,我们还是近邻,可以随便互访或通信。”
我们在安静而亲热的心情中在一起坐了很久。我触到他的膝盖,依依不舍地看着他,忘记了说话。他的褐色面孔沉着有力,满面皱纹,每一条皱纹都有丰富的表情!他的面孔显得高尚而坚定,宁静而伟大!他说话很慢,很镇静,令我感到面前仿佛就是一位老国王。可以看出他有自信心,超然于世间毁誉之上。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