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普洱为主,统筹考虑整个普洱茶马古道路线,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本书在实地调查踏勘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普洱茶马古道的一些具体路线走向,绘制主要部分茶马古道主要路线图和主要遗址、遗迹分布图,便于读者直观了解普洱茶马古道的历史概貌和现存遗址遗迹状况;本书坚持“多说并存”原则,收入持不同观点的史料、文章,供读者研究参考;本书注重突出史料性特点,收集整理了一些普洱茶马古道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为普洱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提供可以参考的历史资料;本书注重普洱茶马古道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挖掘,力图诠释茶马古道丰富的文化内涵、持久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历经千年升华形成的“坚韧、开拓、无畏”的茶马古道精神;本书没有严格限制文体风格,收入其中的有理论研究文章,也有部分抒情性较强又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散文佳作,同时还有一些简短的介绍性材料,以增加多样性、通俗性、可读性。 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获得关于普洱茶马古道一些新的资料和信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普洱茶马古道兴衰的历史和普洱茶马古道博大精深的文化。本书是广大普洱茶马古道爱好者、研究者了解普洱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工具类性质的图书,同时也是深入研究普洱茶马古道文化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古道概述 中国茶马古道 云南茶马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文化特征 第二章 古道寻踪 宁洱茶马古道 思茅茶马古道 墨江茶马古道 景谷茶马古道 镇沅茶马古道 景东茶马古道 江城茶马古道 澜沧茶马古道 孟连茶马古道 西盟茶马古道 第三章 古道重缜 普洱府城 思茅古城 他郎吉城 威远古城 磨黑古镇 碧溪古镇 通关古镇 景谷古镇 碧安古镇 安定古镇 振太古镇 勐烈古镇 整董古镇 清凉吉街 那柯里古村 第四章 古道拾遗 普洱茶马古道经纬 普洱茶马古道之宁洱篇 被遗忘的普洱山茶区 百年谦岗风雨桥的追忆 墨江古桥——普洱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津梁 茶马古道上忠爱桥的前世今生 消失的墨江马店街 店房:茶马吉道上的驿站 清水河畔消逝的马铃声 灵气磨黑 家乡墨江的茶马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之景谷篇 威远旧事古道悠悠 江城茶马古道水路的起点——坝溜渡 被割断的茶马吉道 茶马吉道上的驮牛帮 龙马渡 消失的李仙江渡口 茶马吉道上的土堡城——镇沅古城 振太古道上的望夫台 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振太紫马街 镇沅通京山神庙 普洱茶马古道之景东篇 镶嵌在景东境内茶马古道上的三颗“明珠” 穿越“澜沧卫”的七条茶马古道 思易茶马青石古道浅谈 孔雀屏不是孔雀屏 探访孔雀屏 石膏井往事 途经大山老郭寨通往吉六大茶山的官马大道初考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印记 普洱茶马古道思普段旧事 茶马古道鏖战激 《出门调》——茶马古道上的悲情 狗碑的传说 茶马古道上的“神舟渡” 李和才与茶马古道 第五章 古道马帮 茶马吉道上的马帮文化 普洱马帮文化的价值 普洱茶马古城忠义驿站博物馆展品及故事 马帮见闻 景东的马帮与茶商 墨江县联珠镇马帮传说 茶马古道上的振太马帮 远去的马帮 爷爷的马背人生 最后的马锅头杨春林 吉道马帮菜 第六章 古道纾怀 普洱茶马古道——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一条穿越时空的悠悠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走笔 茶马古道赋 蹄印深深话墨江 茶马古道边的曼景湾 磨黑吉镇难忘的两夜 在那柯里,回望另一种乡愁 那柯里美食老店——高老庄的前世今生 尘封的茶马古道 行走在普洱古城到磨黑的茶马古道上 孔雀屏——写在古道时光上的老故事 大山老郭寨遗存的官马大道 川藏茶马古道散记 第七章 古道茶香 普洱茶之恋 景谷谢家寨的古茶故事 江城县胜利号茶庄的记忆 千年古茶藏深山 探秘茶山箐茶 镇沅的老海塘茶 北行困鹿之巅 第八章 古道展望 关于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普洱共识 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 普洱茶马商道研究 关于普洱茶马古道保护和利用情;兄的调研报告 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 茶马古道第一渡——糯扎渡开发浅谈 普洱茶马古道的现状与保护 与新时代的马帮同行 探访那柯里:烂漫迷人的城市传说 孔雀屏——普洱茶马古道上的明珠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建设回望 第九章 滇省古驿 云南驿 易武古镇 巍山古城 沙溪吉镇 鲁史古镇 迤萨古镇 胜境关 豆沙关 束河古镇 奔子栏 独克宗古城 雾里村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 丝绸之路,以及今天横跨 欧亚大陆、海陆并进的“一 带一路”在不同时空中交汇 ,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从 古至今绵延不绝,历史脉 络清晰可见,具有重要的 经济价值、文物价值和文 化价值。 2017年5月18日,中共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在致首届中 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贺信中 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 ,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 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茶船古道, 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 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 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早 在2008年11月18日,习近 平总书记(时任国家副主 席)在踏访普洱市宁洱县 那柯里茶马古道时指出: 茶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 要认真做好茶马古道的保 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作 ,加快发展旅游业,增加 群众收入。贯彻落实好总 书记的重要指示,做好中 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好 茶马古道,切实做好茶马 古道这篇大文章,既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又是一 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普洱在世界茶树演化发 展和茶马古道形成过程中 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普洱茶起源于“茶之源”的普 洱,普洱是核心原产地、 加工地、集散地。域内具 有从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 祖景谷宽叶木兰化石、 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 ,到镇沅千家寨2700余年 野生型古茶树、澜沧邦崴 1700余年过渡型古茶树, 再到19万亩(1亩约为 666.67平方米,下文同) 的栽培型古茶树、167万亩 现代茶园,在茶树演化发 展史上形成环环相扣、依 次递进的完整发展链条; 茶马古道起源于“道之始”的 普洱,普洱茶马古道从这 里走向西北边疆、中原大 地,走向京城,从这里通 向南亚、东南亚各国。至 今,在普洱茶马古道上还 可以看到千百年来马帮行 走留下的众多清晰的马蹄 印,这些印迹证了茶马古 道曾经的兴盛,可谓“茶以 城名、城以茶兴”,道也因 茶而名。普洱实现了茶、 城、道三者的完美结合,“ 茶源道始”是它特殊的身份 代码。2006年4月,云南 省文化厅、交通厅、省茶 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县竖 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 明确了茶马古道的起点; 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 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 称号;2021年6月11日, 云南省委、省政府普洱现 场办公会指出“从普洱起源 向国内外辐射的5条茶马古 道,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 样声名远扬”,进一步确认 了普洱是“茶前源,道之始” ,是茶马古道的源头。 普洱茶马古道特指起源 于古普洱府城(今宁洱县 ),不断向外延伸拓展, 连接内地和边疆,连通中 国与世界。以“普洱”命名的 茶马古道,包括5条主道及 其他若干通道,滇藏茶马 古道是普洱茶马古道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干道之 一。普洱茶马古道源于古 代民族迁徙和各民族生产 生活、交流交往,兴于唐 宋,盛于明清,与“丝绸之 路”齐名。经过漫长的历史 演变发展,终形成了主次 干道结合,相互连通、纵 横交错的茶马古道网络体 系。它历经了千年风雨, 见证了历史兴衰。 普洱茶马古道的5条主 道呈放射状分布,由内而 外向四周辐射,向外延伸 发展,形成一个极具动感 的结构和开放的形态,具 有对外开放初的形式和内 容;普洱茶马古道连通古 茶山、古茶园,连通边疆 内地、国内国外,马帮沿 茶马古道将普洱茶驮运到 西藏、内地乃至京城,驮 运到东南亚、南亚各国, 甚至更遥远的西方;普洱 茶马古道历经唐、宋、元 、明、清,直至现代,跨 越千年时光,跨过千山万 水,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地 方,以时光和岁月刻下了 众多历史文化印记,形成 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留下 不胜枚举的珍贵文化遗迹 。普洱市境内11段茶马古 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凸显了普洱茶马 古道的文化价值和文物价 值;普洱茶马古道跨越东 西南北,连通不同国度, 连接不同文明,具有多元 文化特征,中原文化、边 地文化、民族文化、宗教 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 等都在普洱茶马古道沿线 得到呈现,并沿茶马古道 交流、传播和互鉴。 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 重视普洱茶马古道的保护 、开发和利用工作,不断 推进保护利茶马古道的普 洱实践,形成了保护利用 茶马古道的普洱共识。普 洱市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 构的作用,充分利用联系 面广、智力密集的优势, 以收集史料、开展调查研 究、提交提案的方式,助 推普洱茶马古道保护、开 发和利用,组织编写了普 洱茶文化三部曲系列(即 《普洱古树茶》《普洱府 史料》《普洱茶马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就 是普洱茶文化三部曲的第 三部,由普洱市政协文化 文史和学习委牵头,联合 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县( 区)政协共同编写。本书 分古道概述、古道寻踪、 古道重镇、古道拾遗、古 道马帮、古道抒怀、古道 茶香、古道展望、滇省古 驿九个部分,邀请从事茶 马古道研究和普洱地方史 研究的专家、学者收集史 料、撰写稿件。本书着眼 于普洱茶马古道遗址遗迹 的保护和利用,强化对茶 马古道的保护意 导语 普洱是世界茶树起源地的中心地带,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茶马古道(精)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与“南方丝绸之路”齐名,是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为深入挖掘普洱茶马古道(精)史料资源,进一步弘扬普洱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更好地宣传普洱,提升普洱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一些基础性准备,编者编撰出版《普洱茶马古道(精)》一书。本书内容包含了普洱茶马古道概述、普洱茶马古道寻踪、古道古村、古道拾遗、古道茶香、古道展望和滇省古驿,等等。 后记 《普洱茶马古道》一书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 ,在市政协的重视下,在 编委会精心策划组织下, 在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下 ,历经两年的努力,终于 付梓问世。 普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 ,在西南大地上镌刻下了“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辉煌历 史。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 和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 茶马旧事已经逐渐被遗忘 在历史深处。近20年来, 茶马古道研究在学术界持 续升温,已经产出了不少 研究成果。但是作为茶马 古道源头、拥有众多茶马 古道遗址的普洱本土,却 一直以来缺少一部关于普 洱茶马古道整体记录和研 究的著作,资源的得天独 厚与研究的后劲不足未免 让人感到遗憾。正是基于 以上种种考虑,本书的编 撰出版列入了普洱市政协“ 普洱茶文化三部曲”的出版 计划,并成为三部曲中的 压轴之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 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事之 成,必赖众人之功。本书 的编撰工作得到了普洱市 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及社会 各界的支持。一是本书编 委高度重视编写工作,为 了力求客观真实、科学严 谨地将普洱茶马古道的情 况展现给读者,市政协组 织了由市政协办公室、文 化文史和学习委、部分政 协委员等人员组成的普洱 茶马古道调研组,赴思茅 、宁洱、墨江、景东、景 谷、镇沅、澜沧、江城、 勐腊等县(区)对遗存的 部分茶马古道路段、古迹 、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本 书的编撰提出明确要求和 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在 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对重要 内容严格把关、推敲斟酌 ;在样书出稿后又进行了 数易其稿的统筹修改。二 是普洱市各县(区)及相 关单位对文稿资料的征集 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2020年3月19日,普洱市 政协办公室、普洱市文化 和旅游局联合向各县(区 )政协、文化和旅游局下 发了《关于编撰(普洱茶 马古道)有关事项的通知 》,随后,云南网、普洱 日报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 界发出《普洱茶马古道》 征稿启事。通知及启事发 布后,得到了普洱市各县 (区)的积极响应,各县 (区)政协和文化部门组 织对茶马古道进行初步实 地踏勘,取得了大量第一 手资料。各单位认真宣传 组织,在征稿期内投来了 大量来稿。三是本书在征 稿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 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征稿 启事发布后,省内外茶马 古道研究者、爱好者纷纷 来稿支持,足见此举赢得 了一定的关注度。云南省 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云南 大学博士生导师杨福泉, 普洱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 家黄桂枢,著名画家贺昆 ,普洱作家黄雁、向洪、 泉溪等纷纷为本书赐稿, 增加了本书的厚度;普洱 本土的杨志坚、罗洪波、 白马辛荣等多位茶叶专家 、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提 供了大量珍贵的茶马古道 图片和照片;参与本书茶 马古道路线图和遗址分布 图制作的除了随图注明人 员外,还有龙麟、李剑锋 等同志。四是本书的文稿 撰写和资料编辑倾注了编 委、作者本人和编辑人员 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汇 集稿件、归纳分类到修改 完善等编辑工作,都融入 了大家对普洱历史文化无 限的热爱与深情;还有普 洱方华印刷厂、普洱精优 广告公司在本书装帧设计 、绘图制作等印制工作中 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心帮 助。在此,向为本书编写 付出辛勤努力和提供大力 帮助的各县(区)政协、 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单位 ,以及热心普洱茶马古道 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表示 真挚的谢意!《普洱茶马 古道》共分为:古道概述 、古道寻踪、古道重镇、 古道拾遗、古道马帮、古 遭抒怀、古道茶香、古道 展望、滇省古驿九章,全 书约50万字,图片300余 幅。参加本书撰稿的作者 分布面广,从年龄上讲, 老中青结合;从地域上说 ,覆盖省内外;从职业上 看,有专家、学者、教师 、史志工作者、地方文化 研究者、文旅工作者等, 还有来自各行各业关注茶 马古道的人员。这些,都 充分说明普洱茶马古道还 一直在人们心中、记忆中 延伸,还有着沉甸甸历史 的分量。这些篇目及作者 分别是: 前言:张国华。 第一章(古道概述): 龙麟、师顺。 第二章(古道寻踪): 高飞鸿(第一篇),思茅 区政协(第二篇),刘德 阳(第三篇),陈登辉( 第四篇),镇沅县政协、 县文化和旅游局(第五篇 ),周德翰(第六篇), 李启学(第七篇),李勇 、罗小祥、李剑锋、吴志 刚(第八篇),刘克(第 九篇),杜建华(第十篇 )。 第三章(古道重镇): 龙麟、师顺(第一、三、 五、八、十一、十二、十 五篇),左仁簧(第二篇 ),陈登辉(第四篇), 赵德文(第六篇),张洪 星(第七篇),朱华(第 九篇),周德翰(第十、 十四篇),李启学(第十 三篇)。 第四章(古道拾遗): 向洪(第一篇),黄雁( 第二、十二、二十三篇) ,周庆明(第三、三十二 篇),周发光(第四篇) ,敏塔敏吉(第五、八篇 ),王瑛(第六篇),邓 起文(第七篇),刘江龙 (第九篇),周庆明(第 十篇),刀纯学(第十一 篇),姜勇(第十三篇) ,罗班辉(第十四、十六 、十七篇),李启学(第 十五、十八 精彩页 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学者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6人考察了云南茶马古道的部分重要路段,并在他们出版于1991年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中国古代“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之说逐渐被人们所接受。2001年,木霁弘出版了《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一书,将茶马古道定位为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互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甚至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蒙古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期,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主要就来源于云南。元代,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且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的重要手段,还制定了茶叶与马匹交易的规则,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箅(茶箅是明代边销茶的计量单位,约每3500克鲜叶蒸晒出的干茶为一箅),中等马一匹换茶二十箅,下等马一匹换茶十五箅。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雍正年问,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近千年。在茶马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一队队商人和马帮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辟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行走之路。而这条马帮踏出的古道,却形成了一张庞大的交通网络,堪称中国交通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中国茶马古道主要有四条,第一条是滇藏茶马古道,主要是云南马帮和藏区马帮互通往来的古道;第二条是通京茶马古道(贡茶道),是普洱茶从普洱起运至北京的古道;第三条是川藏茶马古道,主要是四川与藏区互通往来的古道;第四条是陕甘茶马古道,是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古道。现分别介绍于下: 滇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是云南普洱到西藏拉萨,以普洱茶与西藏马匹、货物进行贸易的交通线。滇藏茶马古道起于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宁洱(古普洱府所在地)。滇藏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为:从宁洱出发,经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到巍山进人大理,然后从洱源、剑川、鹤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出云南,进入西藏芒康,过昌都、林芝抵达拉萨。 另外,滇藏茶马古道次要路线为:从宁洱出发,经景谷出普洱境后,进入临沧、云县、凤庆。经巍山后进人大理,汇入主要路线后进人西藏。 通京茶马古道(贡茶道):通京茶马古道的主要任务是运输进贡朝廷的贡茶入京,从宁洱出发,经墨江、元江、峨山、玉溪直达昆明,后经昭通进入四川成都,再经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被称为“贡茶措”。 P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