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的现代文化转型或许本来也会像西方进入现代的历史进程一样,有一个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伴随始终;但进人现代的中国社会一直受现实的紧急需要支配,来不及自我张扬和想象抒情,它更需要强劲有力的表现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运动。 本书把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作为一条主线,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走过的艰难道路,揭示其建构与冲突、激进与转折、变异与多元的整个过程。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的文学批评严格地限制自身,只能在现实主义给定的界线里舞蹈;也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文学批评被深深印上自己的历史印记。所有现实的渴求、重负、挣脱,都与此有关,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仿佛是为现实承担和规划。如此之文学批评史,就不只是政治的肯定与否定可以简单论定的,它激烈而悲怆,粗陋且复杂,执着却多变——它始终行进在中国的大地上。本书试图揭示这样的道理:不管是以现实主义之名,还是要挣脱现实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批评开辟的是中国道路。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后上大学(1977级),后读研究生,其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工作。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著有《表意的焦虑》等1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200多篇,200多万字;并在欧美学术刊物Boundary2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主编编选丛书文丛多种。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文学评论家奖项。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荷兰、德国等地的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做研究和访问讲学。1992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录》等辞典。 目录 绪论 曲折与激变的道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确立 一 现代批评传统的继承与改变:冯雪峰、茅盾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周扬 三 现实主义的异端:胡风的理论批评及其被批判 四 《文艺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第二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建构 一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与开放的可能性 二 围绕赵树理方向的文学批评 三 围绕《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文学批评活动 四 关于革命历史叙事、民族形式的探讨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学理化与政治化 一 关于“人性论”的论争 二 关于美学大讨论 三 关于典型性与形象思维 四 姚文元代表的政治激进化批评 第四章 诗化的政治与政治的诗化 一 共和国抒情诗的塑造:关于贺敬之诗歌的评论 二 诗的现实与激情:关于郭小川诗歌的评论 三 诗的情感与形式:关于闻捷、李瑛诗歌的评论 四 诗的格律问题的讨论:诗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五章 恢复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一 “拨乱反正”的批评家:冯牧、陈荒煤、张光年、周扬 二 “保卫马克思”阵营:林默涵、郑伯农、程代熙、陆梅林 三 现实主义的坚守:朱寨、张炯、曾镇南、顾骧、刘锡诚、蔡葵 四 当代文学学科的建制:北大与多所高校的当代文学学科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化 一 新的美学原则:1980年代美学热与学理重建 二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建设:钱中文、童庆炳 三 新现实主义的批评:雷达、何西来等 四 《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等批评刊物 第七章 批评的个性化与审美的能动性 一 审美的反思:变革中崛起的新一代 二 开创新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再出发 三 未完成的现代主义批评 第八章 新的美学原则与诗歌批评的更新 一 体现“新的美学原则”的新诗潮批评 二 兼重历史意识和实验精神的“先锋诗歌”批评 三 学院派诗歌批评与诗人批评 四 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论争:叙事性、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 第九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 一 “重写文学史”与“人文精神讨论” 二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介和批评 三 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先锋派文学批评 四 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格局 第十章 女性批评 一 参照系:1950-1970年代 二 “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学批评” 三 “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四 “女性文学热”及其后 第十一章 当代台港文学批评历程 一 台湾文学批评:从光复到1950年代 二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批评 三 乡土文学运动中的文学批评及其流变 四 台湾文学批评的多重脉络 五 1950-1970年代的香港文学批评 六 从文学香港到香港文学——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批评 第十二章 美国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一 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夏志清、李欧梵 二 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 三 张隆溪、奚密、张英进、刘剑梅 四 刘禾、张旭东、唐小兵、刘康、王斑 后记 导语 批评史应该给出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肯定批评家的贡献,肯定有贡献的批评家。批评史应该有关于批评的价值的理解,能判断什么是好的批评,什么是批评的正能量,什么是批评的负能量。这当然也是基于对文学史发展的理解,没有对当代文学比较全面的理解,没有对文学创新性的把握,就无法理解批评的创新,无法把握批评方向,无法确认批评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