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丁帆研究资料(精)/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丁帆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学术成果丰硕,影响广泛。该书稿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生平自述”,丁帆自述学术经历;“研究文选”,选取多篇研究丁帆学术思想与成果等的优秀论文;“人生访谈”,丁帆与其他学者的深度学术对话;“研究编目”,整理了丁帆从发表作品至今的学术成果。书稿资料丰富翔实,编排规范科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丁帆的学术脉络、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目录
辑一:生平自述
丁帆:我的少年时代
丁帆: “我的大学”和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丁帆:丁帆谈枕边书
丁帆:我的自白——文学批评最难的是什么
丁帆:批评家“再造形象”和“骑士精神”的能力
丁帆:我的创作梦——在第三届“雨花文学奖”颁
奖仪式上的发言
丁帆:我走过的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上)
辑二:研究文选
樊国宾:师父
潘向黎:似这般分明响亮
刘晓蕾:刺猬的魅力——毕业之际,写给丁帆老师
王尧:作为学者和思想者的丁帆
何言宏:批判的学术如何可能?
孟繁华:丁帆: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梁鸿:丁帆: “历史一美学”批评及其启蒙性
刘卫东:丁帆学术思想论略
邢丽凤:建构批评的自主性——丁帆的《扬子江评论·卷首语》及其批评理念
黄轶:从价值维度的重构谈丁帆的百年文学史观
傅元峰:当思想穿越历史的雾霭——丁帆启蒙文学史观论析
陈晓明、丛治辰: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吴义勤、王秀涛:回到文学自身——评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
王尧、张蕾:评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
何锡章、王婷:评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兼及新文学史写作的思考
杨洪承: “新文学史”的百年反思和不懈探求——以丁帆新近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为例
刘巍: “坚守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
王达敏: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中国乡土小说研究
毕新伟:绘制乡土中国的全景图——读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
姜玉琴:在城市疆域中拓展的乡土小说——对丁帆先生乡土小说研究之研究
胡光波:水积深者其流远——读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
郑有:小说潮汐的感应与解析——评《新时期小说读解》
王菊延:文本阐释哲学思辨——丁帆新时期小说批评论略
董健:21世纪怎样做人文知识分子?——从丁帆的《江南悲歌》说开去
张王飞、林道立、吴周文:人格审美、忧伤情怀与悖论式思维——丁帆随笔审美意义的探寻
李冰:提灯夜巡人——读丁帆《先生素描》系列散文
贺仲明: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与人文情怀——读丁帆的文化随笔
何家欢:味之于民间,心之于自然——读丁帆的随笔集《天下美食》与《人间风景》
辑三:人生访谈
丁帆、舒晋瑜: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访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
丁帆、施龙:从历史的夹缝中寻找学术良知——丁帆教授访谈
丁帆、杨辉:文学史的视界——丁帆教授访谈
丁帆、卢欢:丁帆:回到时代现场体悟文学
丁帆、赵普光:文学史也是人的精神史——访丁帆教授
丁帆、王防:人性、历史、审美是文学史的不二选择——专访丁帆
辑四:研究编目
黄轶:丁帆学术年谱
施龙:丁帆文学批评年谱
序言
“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
丛书”第一辑编选了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
的几位学者——谢冕、钱理
群、洪子诚、王富仁、丁帆
、陈平原、陈思和、南帆的
研究资料。他们不但在各自
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其言说的方式为现当
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
研究提供了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他们曾
被称为“中青年批评家”,其
中大多数属于“第五代批评
家”。论者认为和前代学者
/批评家相比,他们具有“
宏阔的历史眼光;顽强的探
索精神;现代的理性自觉;
深刻的自由意识”①。这四
个主要特征,是这代批评家
能在新时期开创文学研究/
批评新天地的内因。四十年
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已不
再年轻,然而从学术生命上
讲,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是
“年轻批评家”,充满探索精
神,充满了对文学现场的关
注热情。
如果对自“五四”百年来
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
理辨析,便能清晰地认识到
这些学者和批评家在批评史
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精
神特征。
1917年初,胡适、陈独
秀在《新青年》先后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
命论》,开启了中国现代文
学批评之门。1918年12月
,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代表了“五
四”的时代精神,亦上升为
中国新文学的传统,遂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
这一时期,虽然以文学
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代表的各
个文学团体提出各自的理论
主张,但“人的文学”,新鲜
的、立诚的、现实的文学成
为时代的“共名”。作为百年
来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
代批评家,他们不仅是开创
者,也是批评范式的确立者

1928年后,时代的“共名
”被打破,文学批评向更多
元和差异方向发展,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京派
批评家以及持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的批评家之间有着更
多的对话、论争和挑战。
1942年5月,随着延安文艺
座谈会的召开,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逐渐占上风,这也
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
重要转折点。在座谈会上,
毛泽东指出:“在现在的世
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
都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属于
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
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
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毛
泽东明确提出了“文艺界的
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
批评”。毛泽东的讲话为那
一时期的文艺批评划定了严
格的、不容置疑的批评标准
。1949年7月2日至19日,
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北京
)召开,这是新中国文学理
论和批评的起点。周扬在会
上发表了影响中国文学创作
数十年之久的讲话,这是延
安文艺座谈会在新的历史时
期的“升级版”。周扬指出: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
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
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实践了这
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
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
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
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
是错误的方向。”毛泽东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
批评指定的标准,一直延续
到20世纪80年代。
1984年初,福建批评家
林兴宅在《鲁迅研究月刊》
发表了《论阿Q性格系统》
,成为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之后
,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
长的刘再复发表了《用系统
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
—读(论阿Q性格系统)》
等文章加以支持。1985年3
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全国
文学评论方法论讨论会”,
将刘再复关于“方法论变革”
的一系列主张推向高潮。同
年底,刘再复的《论文学的
主体性》分两期刊发在《文
学评论》1985年第6期和
1986年第1期。刘再复在《
论文学的主体性》中强调作
家要超越现实主体,写作时
一定要进入艺术主体。这是
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主
张的回归,也是新时期文学
批评步入审美层面的开启。
“方法热”直接的后果,一是
大量西方的文学理论被介绍
进来,对此前单一的政治社
会学批评形成了极大冲击;
二是各省市作家协会和社科
院也纷纷创办了自主性的文
学批评刊物。这是在之前没
有过的,之后也不再重现的
辉煌。如:1984年1月25日
,《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
省创刊,9月《文艺评论》
(前身为《文艺评论报》)
在哈尔滨创刊,10月上海比
较文学的机关刊物《中国比
较文学》出版;1985年1月
《小说评论》在西安创刊,
4月《文艺新世纪》在广东
创刊,4月10日《批评家》
在太原创刊,5月《文艺评
论家》在济南创刊;1986
年1月,《文艺争鸣》《文
艺理论家》分别在吉林和江
西创刊;1988年1月,《南
方文坛》在南宁创刊,6月
《理论与创作》在长沙创刊
;等等。
1985年前后,中国当代
文学批评迎来了它的黄金时
代,文学批评起到了引领时
代风潮的作用。时势造英雄
,第四代批评家正在披荆斩
棘开创思想解放的批评道路
,第五代批评家也是在这个
时期顺利走入批评领域。如
陈思和、丁帆、许子东、黄
子平、吴亮、程德培、李洁
非、蔡翔、张志忠、季红真
、周政保等,就是顺应时代
而崛起的一代批评家,被称
为第五代批评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