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里根(想象的胜利)/涵芬香远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理查德·里夫斯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经度,详细记录了里根总统在1981年到1989年的任职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历史事件,以及里根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政治态度。同时,以人物为纬度,记录了里根时代,发生在他身边的幕僚、亲人等的一系列态度、观点、政治立场等。为读者记录了一个真实的里根,对里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并理解那个时代的里根,和那个时代的美国。 作者简介 理查德·里夫斯,美国著名记者和传记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纽约客》、公共电视台《前线》栏目记者。他获奖无数,其中包括1993年国际笔会最非虚构作品奖、全美专栏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美国政治协会凯里·麦克威廉斯奖等。代表作有《肯尼迪总统传》《尼克松:孤独的白宫主人》《美国民主的再考察》等。目前任职于南加州大学。 目录 第1章 1981年1月20日 第2章 1981年3月30日 第3章 1981年4月28日 第4章 1981年8月8日 第5章 1981年8月13日 第6章 1982年6月8日 第7章 1983年3月8日 第8章 1983年9月5日 第9章 1984年2月26日 第10章 1984年11月6日 第11章 1985年3月11日 第12章 1985年11月16日 第13章 1985年11月19日 第14章 1986年1月28日 第15章 1986年6月17日 第16章 1986年10月12日 第17章 1986年11月25日 第18章 1987年6月12日 第19章 1987年7月7日 第20章 1987年10月19日 第21章 1987年12月8日 第22章 1988年5月29日 第23章 1989年1月11日 后记 注释 参考书目说明 档案资料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译后记 导语 通过《里根(想象的胜利)》一书,成功写作了尼克松和肯尼迪传记的理查德·里夫斯用同样生动的、栩栩如生的笔法带我们进入了里根的世界:了解其政府、思想和性格。他深入研究口述史,从关键人物那里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发掘会议、谈判、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作者刻画了里根在管理方面惊人的直觉力,以及其演员天赋对其生涯的帮助:他以精明而圆滑的政治手腕塑造了一个无辜的爱国者和成年童子军形象。这是一位人们想象中的总统,一位在当政的8年中以打赢战争和重创对手而给人留下胜利印象的总统,不过有些人认为这些胜利做秀的成分多,真实的成分少。 后记 里根是一位有争议的总 统。有人认为他学识粗浅, 冷漠疏远,看待事物过于简 单化,并且似乎在总统任期 内已经显出老年痴呆征的迹 象;也有人认为他大智若愚 ,予人信任,开创了美国经 济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几个 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和选择,足以彪炳千古。里 根总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我个人的看法,里根有 点可怕,和他在一起让人觉 得不太舒服,有点不安。… …(他)是个奇怪的人。” 尼克松曾这样评价里根。《 大外交》一书中,基辛格也 多次提到里根:“里根的表 现令人咋舌,无懈可击。就 学术界观察家而言,则几乎 是不可理解。因为他对历史 几乎一无所知,他所知道的 一小部分,也被他东挪西借 ,支持他坚定的偏见。他把 《圣经》中提到的善恶大决 斗,认为是对当今世界的预 言。他所爱引用的许多历史 轶事,跟常人所知的事实完 全不符合。” 身边的幕僚对里根不以 为然。曾经的幕僚长里甘说 :“人人都觉得自己比总统 有头脑,……尤其是我。” 另一位幕僚迪弗对里根的老 下属说:“你知道吗,我才 是罗纳德·里根。你以为这 么多年来,他那么多想法是 从哪里来的?每天早上我从 床上爬起来,都会假装我就 是他,都要想一想他今天该 做哪些事,该去哪些地方。 ”里根对下放权力的一贯态 度是:“这些事情就留给专 家吧。我不掺和具体事务。 ”他与戈尔巴乔夫会谈前夕 ,助理和幕僚们非常紧张。 他们发现他对身边发生的事 情好像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舒尔茨、鲍威尔和贝克认为 他在与戈尔巴乔夫会谈时应 对失当,糊里糊涂。伊朗一 反对派丑闻之后,1/3的美 国民众希望他辞职。 可是他卸任以后,却在 长达20多年间成为历史学家 的宠儿,不断激起美国民众 的争论,并在争议声中确立 了越来越崇高而稳固的地位 。CNN的民意调查把他评选 为过去50年来支持率排在第 3位的美国总统,仅次于约 翰·F. 肯尼迪和比尔·克林顿 。更有共和党人积极倡导把 里根的头像镌刻在拉什莫尔 山上,与华盛顿、林肯、杰 斐逊和罗斯福齐身等列。 基辛格发出疑问:“当你 和里根谈话时,有时会想: 为什么有人认为他应该当州 长,甚至当总统。但是,身 为历史学家,必须说明的是 ,这样一位才智平庸的人何 以能主宰加州八年,之后又 主宰白宫政务。”更为奇特 的是,他何以在圈内和圈外 给人留下大相径庭的印象, 在任职之际声望有高有低, 却在离职乃至去世之后赢得 偶像般不可撼动的地位? 历史发展自有其玄妙的 地方,历史研究的迷人之处 恰恰在于对诸多矛盾给出合 理的解释。里根的总统生涯 距离现在过于贴近,现在评 价他的功过为时尚早。在一 片喧嚣中,本书作者沉淀下 来,从史实人手,努力按照 时间顺序还原当年的历史风 云,还原总统生活的细节, 具体到每一天,每个事件。 理查德·里夫斯曾经担任《 纽约时报》首席政治记者, 拥有与里根近距离接触的第 一手资料,亲历了里根的两 届总统任期;他长期关注世 界各国对美国的政策和行动 作出的反应,撰写了大量政 论文章并出版多部关于美国 政治的专著。这本书除了参 考他本人曾经的报道,还采 访了里根任期内包括里根夫 人和内阁成员乃至新闻记者 在内的白宫的决策人士和重 要的影响人物,甚至克服诸 多困难,不辞辛苦地收集了 大量刚刚解密的档案资料。 他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里根 在遇刺之后的优雅风度,看 到他在以色列轰炸贝鲁特问 题上的不知所措,看到他在 峰会上与戈尔巴乔夫的针锋 相对,看到他的坚韧顽强, 也看到他的老谋深算。抛开 得失毁誉不谈,在作者笔下 ,里根是个有血有肉、真实 可信的老人。事实不会过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 书提供的大量翔实内容才具 有真正宝贵的价值,这部历 时数年之久的呕心沥血之作 才具有沉甸甸的分量,或将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里根 和里根时代,并对他给后世 留下的精神财富作出公允的 判断。 这本书洋洋洒洒,内容 浩繁,涉及政治、经济、军 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如果没有许多师友和同僚 的帮助,这本书的面貌会有 所不同。翻译期间,我曾向 他们寻求过多方面的支持。 我尤其要感谢韩冰和王晓辉 ,他们分别为我提供了第4 章和第10章的译文初稿;李 明和张永兰从百忙之中抽出 时间接受我的咨询,为我澄 清了美国官职译名和军事方 面的一些知识,并校阅了部 分译稿;杨丽萍、傅敏、吴 晓雯热心地为我查阅和整理 了美国司法制度和外交政策 方面的相关资料。王婷、张 晓玲、宋小梅耐心细致地整 理了本书的注释部分并提出 恳切的建议。在此我向他们 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 书馆的金哗女士,我在翻译 期间得到她持续的支持。她 是一位周到而专注的女性, 为书稿的最后润色付出了辛 苦的努力。 译文虽经反复校阅,可 是由于水平有限,疏漏与错 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 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读者要感谢里夫斯:这 本书深入挖掘,揭露真相, 读起来轻松流畅。它刻画了 一位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总 统,这位总统注定会在去世 之后继续享有他生前曾经享 受过的荣光。 ——乔·米查姆 《华盛顿 邮报图书世界》 理查德·里夫斯这本广受 好评的总统传记揭开了罗纳 德·里根的一个谜题——里 根虽然知识面不广,缺乏深 度,但也许是美国这个超级 大国政绩最好的总统。 里夫斯写的肯尼迪总统 和尼克松总统的传记都是畅 销书。现在他用相同的写作 手法,带我们走进里根的椭 圆办公室,让我们看到一位 具有人格魅力、老谋深算而 又目标专注的政治家。本书 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和私密性 令人称奇,它对现代美国总 统权力的描绘将使它成为研 究里根白宫岁月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我们了解里根及 其时代的宝贵文献。 ——特里·戈尔韦 《纽约 观察家》 里夫斯的这本书独树一 帜,它对里根的总统生涯做 了公允、深入、可信的考察 ……让我们重新想起这位改 变了世界的总统。 ——戴尔德丽·多纳休 《 今日美国》 理查德·里夫斯是美国从 事报道多年的杰出的政治新 闻记者。对现代美国总统职 务感兴趣的读者,千万不可 错过里夫斯写的《肯尼迪》 、《尼克松》和这本《里根 》。 ——非利普·塞布 《达拉 斯晨报》 精彩……优秀的政治新闻 工作者理查德·里夫斯……从 一位不引起注意的观察者的 角度按时问顺序讲述了一个 人的想象力产生巨大力量的 故事。 ——马克·肖戈尔 《费城 询问报》 精彩页 1981年1月20日早上7点不到,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给尚未就任的新总统罗纳德·里根打电话时,已经近48小时没合眼了。“传来了人质的好消息,”他对接电话的里根助理迈克尔·迪弗(Michael Deaver)说。 在这将近48个小时里,卡特一直待在白宫的椭圆办公室和地下二层的战情室(Situatior Room)。他在亲自指挥华盛顿、德黑兰和阿尔及尔的外交官与纽约、伦敦的银行家之间开展复杂的谈判,设法解救被伊朗扣留了444天的52名美国人质。最后一步是操作一系列复杂的银行现金转账,解冻价值120亿美元的伊朗资产——1979年11月,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的外交官、工作人员、间谍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被扣留以后,美国政府就冻结了这笔资产。早上6:47,最后一笔转账完成。德黑兰机场的跑道上停着几架飞机,等着把人质从伊朗带回美国。 里根正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白宫斜对面的布莱尔宫(Blair House)睡觉。迪弗告诉卡特总统,里根下了命令,除非人质确已获得自由,飞机确已起飞离开伊朗的领空,否则不要打扰他。里根要求迪弗8点钟叫醒他,再过4个小时,他就要宣誓就任第40任美国总统了。到了预定的时间,迪弗来敲门。里根嘟囔了几声,迪弗听见他翻了个身继续睡去,就又敲了敲门,说:“8点了。再过几个小时,您就要正式当上总统了。” “是吗?”里根应了一声。然后他笑了。 卡特总统8:30又来了一次电话。里根已经起床。卡特说,飞机还停在德黑兰的跑道上。伊朗方面推迟了飞机起飞的时间,看样子,在华盛顿时间正午之前,那几架飞机不会离开伊朗,而到那时,里根已经是第40任美国总统了。里根说,听到这个消息他很遗憾。这是真话。人质危机以及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利率问题,让卡特丢掉了总统宝座,里根不希望自己也被这些问题拖下水。他把吩咐过手下的话转述给卡特:他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谈论人质问题,除非人质已经全部安全地飞离了伊朗领空。“就快离开了,”卡特回答说。里根对11月份被自己击败的卡特并非没有同情。他认为伊朗危机的功过是非全都归于卡特。危机的发生要怪卡特,解决也是卡特的功劳。里根总统对人质谈判的主要贡献是发表过一篇竞选声明,意在告诉伊朗方面,他这个对手比卡特难对付,他们最好在他当选之前释放人质。两个人的电话交谈结束时,里根问疲惫不堪的卡特总统,他是否愿意前往位于西德威斯巴登(Wiesbaden)的美国空军基地和医院,在人质最终获释时迎接他们回国。卡特马上答应了。 过了几个小时,里根和卡特并肩乘坐一辆豪华轿车,驶上宾夕法尼亚大道,前往国会大厦,去出席里根的就职典礼。他们彼此没什么好感,谈话很不投机。里根一如既往地采取主动——毕竟,娱乐业是他从事了30多年的老本行。他想让自己的手下败将心情好起来,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当年发生在好莱坞的趣闻轶事,有几件事是他在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时期发生的,当时华纳由杰克·华纳(Jaek Warnet)执掌。 “他一直在说杰克·华纳、杰克·华纳,”卡特后来对他的公关经理杰拉德·拉夫肖恩(GeraldRafshoon)说,“杰克·华纳是个什么人?” 新老两任总统真正的私人交流只有那么几分钟。里根希望在就职典礼上宣布人质释放的消息,给卡特记上一功。就在中午12点前,他站起来准备宣誓就职时,转身看了看卡特,卡特微微摇了摇头,悄声说道:“还没起飞。”在白宫西翼(West Wing)地下18英尺的战情室,卡特的幕僚长汉密尔顿·乔丹(Hamilton Jordan)和拉夫肖恩还在工作,他们随时与阿尔及尔保持通话状态。里根在一英里开外的地方站着发表就职演说时,一名白宫秘书下到战情室,有点儿狐假虎威地对他们说:“你们得离开这儿。里根夫妇马上就要来了。”两个人赶紧从战情室上了楼。他们发现,通往新闻办公室的走廊墙壁上的照片已经全部更换。卡特的照片不见了,相框中,里根正对着他们微笑。 P9-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