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在水面的秤砣/中国政府出版品国际营销平台精选图书文学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学安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家刘学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短篇小说近20篇,包括《邂逅》《浮在水面的秤砣》《笛子王传奇》《旷日持久的爱情》《风吹草低见牛羊》《季美丽张大宝和足球》《兜里是谁的手机在响》等。小说大部分聚焦普通底层人物,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地处苏鲁交界的微山湖边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每篇小说主题鲜明,文本结构完满,叙事语言通畅,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却在细腻生动、行云流水间传递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和温暖,映照出时代乡村的风云变迁。文本充满了艺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刘学安,江苏沛县人。现从事教育工作,业余致力于小说创作。作品散见《中国作家》等国内期刊。曾获“时代文学新锐奖”“雨花小说奖”“当代小说征文奖”等。小说集《你说我是谁》列入“舞动汉风”徐州市作家精品丛书。 目录 邂逅 浮在水面的秤砣 笛子王传奇 旷日持久的爱情 张飞 风吹草低见牛羊 季美丽张大宝和足球 兜里是谁的手机在响 你不知道的事 玛拉嘎西 哥是妹的根据地 风光的事 婆婆手中的书 进城陪读的父亲 锦绣 稻花 喜鹊 歌声 后记 在歌声中深情叙事 序言 微山湖畔踏歌声 杨洪军 故乡土地对一个作家的 影响是莫大的,甚至会成为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灵感 来源,或者是独特的文学创 作资源。刘学安的乡土情结 就来源于他的故乡——微山 湖畔的那一片苏北平原。对 农村和农民,刘学安始终有 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这种 感情,是儿女对母亲的赤诚 ,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生 命对春天的呵护珍惜。对刘 学安来说,微山湖西岸不仅 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他 创作的精神家园,一个来自 灵魂深处、骨子里体验生命 痛感和走出欲望的最原始的 出发点…… 作为一个生于故土长于 故土的作家,刘学安对故土 的爱是深沉的,也是真诚的 。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关注 农村,关心农民,关注着农 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生老病死、乡风民俗、老屋 炊烟,耳闻目睹着百姓的欢 乐、期盼、哀痛、幽怨,用 脚步丈量着他们的憧憬和希 望,思绪紧随着他们的所思 和所愿。“我手写我心”,笔 触须臾不曾离开过他所生活 和熟悉的这片土地。在他的 笔下,乡村的社会、生活、 场景、人物、故事、情感, 甚至某种气息,都得到了尽 情的渲染和完美的呈现。这 一点,无论是在他的小说集 《你说我是谁》,还是在长 篇小说《龙兴镇》里,都可 以找到注脚。故乡人、故乡 事、故乡情“真实得让人魂 牵,细腻得让人陶醉,美丽 得让人心碎,感动得让人落 泪”。 《浮在水面的秤砣》这 个集子,是刘学安写作上的 又一次挑战、又一次拓展和 又一次突破。我曾经不止一 次地听刘学安谈起这部小说 集子的创作设想,从人物到 故事,从结构到语言,甚至 一些具体的细节,都有很严 谨很完善的规划。可见他对 这部作品的重视。我自然是 非常期待,因为,正值年富 力强的刘学安,小说创作也 同样处于旺盛期和成熟期。 生活上,他积累了那么多熟 悉的人和事;写作上,他进 行了那么多的思考和探索, 此时不放手一搏更待何时? 刘学安的小说,写的大 多是普通底层人物,写他们 的基本状态,写他们的生活 场景。不存心设局,不刻意 铺垫,从细节入手,写实实 在在的人,状实实在在的事 ,让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 见其心的阅读美感。《浮在 水面的秤砣》这部小说集, 概括起来,我以为,具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色。 一是丰富多彩的人物群 像。一部小说能否站得住, 往往取决于一个作家塑造的 人物能否立得住。何其芳先 生曾经说过:看一部长篇小 说是否成功,就看有多少人 物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样的人物越多,说明作 品越成功。刘学安塑造人物 很少描写人的外在,如五官 长相、穿着打扮等,也很少 表现人的现实的、具体的、 功利的目的,而是把着力点 放在刻画人的精神体验、心 路历程和个人追求上。如《 邂逅》《张飞》《喜鹊》《 歌声》《笛子王传奇》《旷 日持久的爱情》等,笔调都 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 追求。他习惯和擅长于先构 筑一个现实场景,再将所要 刻画的人物集中到现实场景 中来,让现实中的场景和理 想中的人物发生摩擦、争执 、冲突,从而自然而然地显 现出蓄积在人物身上的正义 、达观、执着、宽宏、坚韧 ……他用细腻的笔调抽丝剥 茧地调动情绪或者转折,给 人一种如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并能像磁铁一样紧紧抓住 读者,进而提振读者的阅读 兴趣。这很不容易。 二是安闲恬淡的叙事风 格。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 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 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 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 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 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 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 刘学安的叙事风格自然、细 腻、朴实、柔美,他很少设 置和营造不可调和的矛盾和 大开大合的气势,更多是用 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淡淡 地铺展故事的发展脉络,像 《婆婆手中的书》《进城陪 读的父亲》《稻花》《哥是 妹的根据地》等,平实而含 蓄,生动且隽永。小说的语 言基调是以叙述为主,融描 写于叙事,实现了形态可见 、情思可感的审美境地。这 样的叙事,与其说是在多视 角地记录琐碎的家长里短, 不如说是在娓娓道来时代背 景下的风云变迁。“大大小 小的事在这里尽情铺排,形 形色色的人在这里登场。别 具匠心的建构、异彩纷呈的 语言和对当代乡村的切切关 照、殷殷情怀,不仅体现了 学安对小说叙事的刻意追求 ,还让人多了不少阅读的耐 心和思考的宽阔深邃”(著 名作家范小青语)。景与物 ,都在文中活脱脱地呈现, 你无须想象就可以触摸到、 感觉到并与之共鸣。 三是明丽温暖的语言魅 力。汪曾祺说过:“语言不 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小 说的语言不是纯粹外部的东 西。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 的,不可剥离的。”刘学安 的文笔雅洁、凝练、明丽、 乐观、昂扬,文字、意象都 经过长期酝酿、修改和打磨 ,很有点杜甫“为人性僻耽 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劲头。这得益于刘学安对生 活的态度,也得益于他的审 美情趣和创作理念。刘学安 的文字在岁月的打磨中已不 再跳跃激扬、怒气 导语 一部回肠荡气的时代乡村叙事,一曲明丽晓畅的人生交响,一次丰饶人心的小说赏读之旅。 一笔一画,绘遍时代乡村的多姿多彩;一咏一叹,道尽尘凡人生的离合悲欢,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的血液中流淌着乡野之韵,既有大江大河的风云集汇丰博浩繁,又有涓涓小溪的低吟浅唱款款深情。 后记 在歌声中深情叙事 睡意蒙咙中,脑里突然 冒出这部小说集的后记题目 ,眼前霎时一亮。 顿时呼啸的风,裹挟着 如困兽般被禁锢多日的涛声 ,汹涌而出。隐约中,还有 行军进行曲的昂扬和激越, 一如我每次开始的纵情抒写 。我感谢这个夏日的早晨, 尽管窗外的天空阴云层层, 我的心依然灿烂千阳,百鸟 鸣唱,明丽如昨。 也因此,我万分感谢灵 感的频频惠顾,让我的创作 淙淙如溪叮咚如泉;感谢生 命的如此厚爱、生活的如此 馈赠,即使炎炎如炽,仍荷 风轻扬荷香四溢;感谢诸多 的文朋诗友和亲邻家人们一 如既往的关注激励;更感谢 我自己,能在人心浮躁的当 下,摒弃众多世俗,在文学 的天空下与文学结缘、跟创 作持续做伴,如苦行僧般, 在乡村一隅不停地守望,书 山孤灯,焚膏继晷,以求心 中的文学圣火不断地凤凰更 生灵光涅檗。 在我致力的文字中,小 说文本叙事是我的最爱,更 是我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坚守 、最苦心经营的文学大厦。 在坚守中,我用小说叙事去 发现、去思考、去摄取,去 践行我一直匠心秉持的“宽 阔、深厚、细致和准确”的 小说创作艺术追求,我希望 我的小说叙事不仅有形、有 声、有色、有迹,有别人没 有的味道,还希望我的文字 有相对更顽强的生命力;在 经营中,我用小说叙事关注 乡村拥抱时代,我用小说叙 事愉悦读者心灵,浪漫读者 文学情怀,让文学丰饶人心 ,与生命风雨兼程,我希望 我的建构能让文学之炬擎得 更高一点更亮一点。或者, 让我的小说叙事有歌声缭绕 ,或沉郁,或昂扬,或低吟 浅唱风花雪月,或铁马秋风 江河滚滚,或飞沙走石雷霆 万钧。当然,这只是我一个 乡村野老的童真梦呓。 在歌声中深情叙事,不 是我的哗众取宠之语,也不 是我有播放着歌曲进行创作 的习惯,更不是我的一种边 唱边写的特异功能。说白了 ,这是我文学创作的一种尝 试,甚至说是一种创作追求 ,让创作按照它既定的节奏 或旋律一路跃马扬鞭纵横驰 骋,让小说文本按照我的编 程肆意狂歌,成就一曲多声 部集聚的音乐交响,让我守 望的乡村在交响中提振志气 。纵是呓语,我也尝试;纵 是屡败,我也屡败屡战,且 歌且舞;纵是此生就此无为 ,也“老夫喜发少年狂”,也 会“左牵黄,右擎苍…‘竹杖 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其实,我是个乐盲,没 有经过系统的乐理训练,更 不懂歌唱技巧,嗓音也不敢 恭维,可我喜欢歌唱。这缘 自我的少年时代,就像我在 散文《放声歌唱》里写的那 样,那时的我对电影歌曲有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热爱, 每有电影在村里放映,里面 的歌曲就成了我电影故事之 外特别涉猎的对象,像《地 道战》中的《地道战》、《 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 、《英雄儿女》中的《英雄 战歌》、《闪闪的红星》中 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和《 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 心爱的土琵琶》,等等,每 当夜幕降临,我与玩伴除了 游戏就是随心所欲地歌唱。 尤其是工作以后,那时年轻 的我,在距家三四里外的一 个村子做住校教师,不忙的 时候,晚上就请懂乐理的同 事教唱。学会了,我们就一 起唱,唱《红日》中的《谁 不说俺家乡好》,唱《搭错 车》中的《酒干倘卖无》, 唱《柳堡的故事》中的《九 九艳阳天》,唱《甜蜜的事 业》中的《我们的生活充满 阳光》《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我们还唱起当时流行的 《我的中国心》《十五的月 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还有《北国之春》《莫斯 科郊外的晚上》,等等。我 们有时也把一些歌有选择地 教给自己班里的学生,于是 我们晚上唱了白天也唱,歌 声响彻校园,在我们任教的 村子回荡……歌唱让我们对 自己的事业更加热爱,歌唱 让我们对未来生活更加向往 ,歌唱让我们年轻的心更加 年轻,歌唱让我们昂扬的青 春更加昂扬。及至夏秋两季 大忙放假时,每当我和弟弟 妹妹收工回家,一起走在自 家承包的地里,路上就会触 景生情地唱起《走在乡间的 小路上》,每当唱起,我不 知道我的歌声会不会穿过暮 色渐浓的田野,惊动临近芦 荡里的苇喳喳和村边树梢上 的喜鹊巢、屋檐下的麻雀窝 中的鸟儿飞到村东的谷场上 ,融入石磙轧场的欢快吱嘎 、脱粒机隆隆的繁忙声里, 更不知道在歌唱得忘乎所以 时,我的歌声会不会被骤然 擦肩的手扶拖拉机或机动三 轮车立即掩下,但最起码可 以让我暂时忘掉疲惫。也许 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歌唱一 直伴随着我的生活,高兴了 唱,伤感了唱,有时听到别 人唱也情不自禁地悄悄跟着 哼唱,尽管我的哼唱没有目 的,有时还走了音跑了调, 可我能沉浸在自己的深情里 ,用歌唱去触摸每一个音符 ,用歌唱去诠释我对歌曲的 理解,用歌唱去表达我当时 的心情或一直苦苦追寻的理 想。走上小说创作之路后, 我的第一篇小说《谷场歌声 》就用了《月亮走,我也走 》这首歌,遗憾的是这个短 篇一直捂在我的电脑里,尽 管每次读来,都能读出当时 的心境和味道,也会不知不 觉哼起这首歌,可我知道这 篇小说至多算是一种释放、 一 精彩页 邂逅 按节气,小暑已过,昭佩从县城下了车,连家也没回,就大步流星匆匆赶往青墩寺。 相传,青墩寺原是一座佛教古刹。“江南燕子矶,江北青墩寺”,与燕子矶相比,青墩寺虽没有它俯瞰江水滔滔的豪迈壮阔,却地处城南丰饶腹地,有绿野、村落环抱,更有别处难得的幽静。查阅相关史料可知,青墩寺建于汉朝,明清时期规模最大,占地百余亩,内有大佛殿、三圣宫、鲁班祠,等等。在参天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正殿与配殿掎角相抱,青砖绿瓦间,竹影婆娑,晨钟暮鼓里,紫烟缭绕,木鱼声和诵经声声声高扬,更显肃穆庄重,远远望去,就像平畴万顷中耸起的一个常年葱郁蓬勃的土墩形山峰。1905年,青墩寺附近的孟楼乡绅朱才全利用寺里闲置房舍开了私塾,一年后又自筹资金扩大校基、增修校舍,创建了青墩寺高、初两等学堂,当时县知事曾亲书“热心兴学”匾额,褒其兴学之功。民国纪元,青墩寺小学被定为市立第一国民学校,因学校规模大、设施先进和教学质量高而名冠周边四省。昭佩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农家子弟。 1913年,十一岁的昭佩进入因战乱停办后又复课的青墩寺小学。在国民初小的四年里,他被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和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回家后不仅给左邻右舍的小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还暗下决心以他们为榜样长大做个有本事的人。升到高等小学,他又听丁老师讲解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等,更觉得眼前一亮,曾经立下的志向有了更具体的表达,生命的张扬有了更形象的展示,胸怀也更加开阔。为了给家里节省花销,他每天往返二十多里。他要求自己所学功课必须样样名列前茅;在学校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中,要积极冲在前头,表现出别人没有的热情。在1917年的全县体育运动会上,昭佩还取得了百米赛跑第一名的好成绩。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921年。去年,他以青墩寺小学高才生的身份升入江苏省立第十中学。一年来,跟丁老师通过几封信,知道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于变化成了什么样,一直在想象,却想象不出,只知道张绪泰校长去了县劝学所任了督学,新派来的校长姓沈,还新来了几位博学多才、思想进步的青年老师,丁老师在信中把他们说得那样好,但能好成啥样呢?真想见见,更想交交。 拐向通往学校的那段沙土路,绕过迎面的花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写有“中山堂”的高大建筑,这一定是丁老师在去年十月信中说的学校大礼堂,朝东望去是一大片树林,这必定是丁老师今春告诉我的,为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十周年按“中山”二字新辟的柏林,可咋没人呢?丁老师早在放假前就说,这个暑假他不回家,要在周围的村里做些事,如果有兴趣就回来参与,他是不是又去了附近的村子呢? 按说,接信后放假时他就能回来,可他必须带头参加学校师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而再,再而三,就拖延到了现在。其间,恐丁老师挂念,或是对自己有别的想法,就想把活动的事致信给丁老师,但转念一想,丁老师曾多次告诫,有些事绝对不能写在纸上,特别是参加的社会活动,于是就决定等回来后再作解释汇报,没想到连个人影都没见,是不是先回家看看呢? 正犹豫着,从丁老师宿舍方向走来一位个头高高穿着黑裙白短衫的白净女孩,留着齐耳短发,不禁一愣,这可是寺庙啊,这女孩子家咋一个人进来了?在他的记忆中,这之前,青墩寺的学堂是不收女生的,是不是他离开后开始收了?等走近了,仔细一看,心陡然提起,咋这么面熟呢?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一定在哪里见过。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