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丽莲·威伦斯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上海的占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她在书中回顾了这段岁月,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尤其对居住于上海的外国人群体(如俄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等)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心理和文化观念等进行了深描,并表现出中国人和享受治外法权的租界侨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作者简介 丽莲·威伦斯的父母来自俄罗斯,她自幼生长于上海的法租界,并在那里的一所法语学校接受教育。移民美国后,她获得了波士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曾在波士顿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目前已退休,但仍时常讲述她在中国和老上海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本杰明的身世 第二章 苔丝的故事 第三章 “蛮夷”的入侵 第四章 失败的革命 第五章 “中国人”的上海 第六章 帝国主义寄生虫 第七章 社会地位的提升 第八章 小洋鬼子的学校 第九章 学校里的战斗 第十章 多姿多彩的30年代中期 第十一章 夏天的假日 第十二章 乌云压城 第十三章 欧洲难民 第十四章 恢复“常态”? 第十五章 日军的占领 第十六章 日据下的生活 第十七章 白种人的溃败 第十八章 “指定区域” 第十九章 宵禁、配给和恐惧 第二十章 轰炸,还是轰炸 第二十一章 胜利与喜悦 第二十二章 政治的轰鸣 第二十三章 移民与逃离 第二十四章 经济与政治的溃败 第二十五章 静候其变 第二十六章 解放 第二十七章 “竹帘” 第二十八章 浪漫的事 第二十九章 朝鲜的“警察行动” 第三十章 为证件而奔波 第三十一章 在路上 第三十二章 离开中国 第三十三章 父亲的来信 第三十四章 奔波的结局 第三十五章 去美国 尾声 译后记 传奇的丽莲 导语 本书既是一位犹太女孩的个人成长史,记录了她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是上海这座“东方魔都”的城市发展史,回顾了她由半殖民地时代转向主权独立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反映出近代上海各个阶层真实生活境况及社会变迁。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适合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阅读。 后记 传奇的丽莲 2011年9月,丽莲飞越了 上千公里,从华盛顿特区远 赴美国中西部的爱荷华城, 推介她新出的自传Stateless in Shanghai。 虽然被农场和玉米地环 绕,这座大学城却分布着众 多酒吧和书店。早在1936 年,爱荷华大学便在美国最 早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至 今仍稳居全美第一。在中国 大陆、台湾、美国辗转了一 生的聂华玲,最终便选择此 地定居。她与其夫恩格尔共 同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自 1967年至今,每年邀请世 界各地的作家驻校创作。众 多知名的中文作家,如丁玲 、白先勇、莫言等均到访过 爱荷华。2008年,经由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爱荷 华成为继爱丁堡和墨尔本之 后的第三座“世界文学城”。 如此浓烈的文学氛围, 也许正是吸引丽莲前来的原 因。 可是,我那时正埋首于 博士论文的写作,每日深居 简出,错过了丽莲的演讲— —这错失的一面之缘,直到 两年后才补上。 虽然没听到演讲,书的 标题却一下子吸引了我。我 好奇一个犹太老太太,出生 在上海,还是无国籍,怎么 回事?我打算得空把书找来 翻一翻。 2012年春,正值冬雪初 融的时节,我完成了博士论 文,有了大把的时间,便从 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借出了丽 莲的书。一读之下,竟难以 释手。 令我高兴的是,这不是 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当 时的我,对这类书正处于暂 时的“不应期”。丽莲的书里 没有枯燥的数据和空洞的理 论,只有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而我一向以为,历史学的 灵魂就是对个体生命的记忆 ——这本书正合我的味口。 丽莲的语言轻松幽默, 读来常令人忍俊不禁。给我 印象深刻的情节很多,譬如 她回忆当年就读于法国学校 时,从小学到中学,每逢考 试都会设法作弊,为了防止 被抓,学生们不断变换花样 ,彼此掩护,丽莲将之戏称 为师生之间的“战斗”。再比 如,她十几岁时,与小姐妹 们对两性关系充满了好奇, 每人私下都为自己选定一个 男生作“男朋友”,可又不让 对方知道;她们还会从学校 图书馆的书架上,偷偷找到 D.H.劳伦斯的禁书《查太莱 夫人的情人》,专挑情色描 写的段落跳着读,而且为了 下回接着看,每次都把书藏 在某个角落里,以防被别人 发现。我惊奇地发现,这个 生活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 精灵古怪的小姑娘,竟与五 十年后的我,做过同样的事 情! 作者的坦率无疑会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丽莲在书中 不仅翔实记述了自己的个人 生活——包括约会过的每个 男友,也毫不讳言治外法权 庇护下的白种人在上海享有 的种种特权。她用自己的成 长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一个 “小洋鬼子”如何养成的过程 :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比 普通中国人地位优越,因此 对街边的中国小孩骂他们“ 大鼻子”“外国瘪三”毫不介 意:他们每日由来自中国农 村的“阿妈”和“厨子”服侍照 料,虽然日久情深,但对这 些中国仆人的家庭从不过问 ,甚至连名字也不清楚;他 们虽然久居上海,活动的范 围却不过两个租界,与普通 中国人几无往来,更无学习 中文的必要。直到1951年 离开上海、暂居日本之后, 24岁的丽莲目睹日本人在美 军占领下的种种遭遇,触景 生情,才开始反思种族不平 等的问题。这种意识转变的 过程在书中展现得细致人微 、真实可信。 丽莲的回忆不止于个人 的成长历程,更将自己的家 庭和租界的日常生活与时代 的大背景完美地融合,呈现 了1927-1952年间上海的历 史变迁。她亲历过国民党、 日本人和共产党三个政权统 治下的上海,目睹过日军轰 炸下闸北上空的滚滚硝烟, 曾向从头顶呼啸而过的美军 战机挥手致意,见证了国民 党溃败前夕的仓皇无措,也 曾好奇地身穿中山装在街头 围观讽刺“美帝”的活报剧。 更为可贵的是,丽莲忠 实地描绘了儿童眼中的世界 ,它与成人的观感常常截然 不同。比如二战期间,滞留 在上海的英美等同盟国公民 被迫在日本人看押下集中居 住,失去了人身自由,可是 丽莲竟有些羡慕隔离区里的 女同学,羡慕她们因此有机 会结识英国和美国的帅小伙 ;在上学的路上,她每天都 希望碰上防空演习,以便名 正言顺地迟到;上课时遇到 空袭,她趴在教室的地上, 心里竟然希望警报不要解除 ,这样就不用上讨厌的数学 课了;而当日军突然出现在 法国学校时,她则兴奋地给 同学们四处打电话,期待学 期因此提前结束…… 好的历史书写从来不靠 抽象的理论和廉价的煽情, 靠的正是这些丰满生动的细 节、新颖独到的视角和未加 修饰的真情实感。我只用了 两三天时间便读完全书,并 立即决定,一定要把它译成 中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 这些有趣的故事。 2012年下半年,我回国 任教于南京大学,工作之余 开始着手翻译此书。过程并 不难,花工夫最多的是一个 一个核对新旧地名、外国机 构当年的中文名称以及外国 人的中文姓名。2014年, 译稿完成,我将它托付给偶 然结识的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社的编辑饶淑荣女士。 感谢淑荣的精心编辑和 不懈努力,2018年3月,该 书终于得 精彩页 第一章 本杰明的身世 我的父亲本杰明·威伦斯基从未告诉我们姊妹仁他出生于乌克兰(那时还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从小在基辅往西60英里的小镇拉多梅什利长大。母亲警告我们绝对不许向父亲打听他早年的情况。跟他一同离开俄国的他妹妹索尼娅也从未提起过他们的过去——我们也没兴趣问她。我们知道父亲憎恶斯大林和苏联,总是极力避免和俄罗斯发生任何社会或政治方面的联系。 本杰明出生于1894年,成长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的时代,那时的俄国经济和政治长年动荡不安,在沙皇的许可下时常发生反犹的暴力屠杀。当时俄国的犹太人被蔑称为“意第”(Yid),这是一个非常侮辱人格的词。那些身为精英部队成员的哥萨克骑兵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一旦进入犹太人的“定居区”内——包括今天的白俄罗斯、立陶宛、摩尔多瓦、波兰和乌克兰等广大地区——就会对犹太人肆意捕杀并以此为乐。除了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犹太人都像我父亲一样被强迫居住在那里,一直到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这个“定居区”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在18世纪90年代建立的。当时,她占据了波兰的一部分,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那里的一百万犹太人,这令她既惊讶又厌恶。 1992年我去乌克兰出差。直到那时,我才了解到一些关于父亲、祖父母以及我父亲的五个兄弟姊妹在拉多梅什利小镇生活的情况。在父亲留下的一堆文件中,我发现了一封20年前他住在基辅的一个侄子利奥尼德·威伦斯基写给他的短信。我知道,苏联的公民们都住在国家分配的房子里,而且几乎不可能搬家,于是便决定按信封上的地址去找找看。我爬到五楼,敲门,看到一个长相酷似我父亲的男人来开门,便知道找对了地方,面前这个人肯定就是我的堂兄利奥尼德。看到一个外国人——从我的衣着和带口音的俄语很容易判断出来——站在门口,他看起来很惊讶。当听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他的堂妹,他立刻对他妻子柳达喊道,上帝今天给他送来一份大礼——那天恰好是他的生日。初次拜访后,我又在工作之余几次登门同他一起聊起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亲戚们。利奥尼德在交谈中说到我们各自的祖父母、父亲、叔叔和姑妈在拉多梅什利的生活情况,他们自从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后就一直住在那儿。我们的祖父是个小商人,而祖母在家照料小孩——四个男孩和两个女孩都出生在拉多梅什利。当孩子们长大后,最让她担心的就是沙皇的军队把她的儿子们抓去当兵。 利奥尼德骄傲地向我展示我父亲在20世纪70年代初寄给他的一件雨衣,这件雨衣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穿。他告诉我,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发生的乌克兰大饥荒中,正是由于我父亲和他的妹妹索尼娅从中国向他们提供经济援助,他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才没有饿死,他对此无比感激。他告诉我,这些经济援助使他的父亲得以从特供商店购买食物,因为那里只能用美元付款。利奥尼德那时还是个小孩,他陪妈妈去过这些商店好多次。因为担心被大街上的饥民袭击,他母亲不得不雇用几个强壮的男人帮助自己将一袋袋面粉、大米和肉运回家,而保镖们会高兴地分到一些食物作为报酬。听着利奥尼德和柳达述说他们在斯大林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后的困顿生活,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谢天谢地,要不然我也得遭这份罪。 因为我表达了强烈的愿望,想看一看我父亲的出生地,利奥尼德的一个亲戚便开车载我们去拉多梅什利,那里的主广场被一尊巨大的列宁塑像占据着。利奥尼德指给我看祖父母家的旧址,现在那里是一家餐馆。他告诉我,他们家原来的房子跟广场后面俄国革命前建的房子很像,低矮的屋顶,落地的窗户,后面有个很小的菜园。我看到有农民赶着马车将蔬菜和水果运往市场,让人不由想起过去的时光。随后,我们走进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它有着洋葱形状的蓝色圆顶,在幽暗的室内,许多信徒按东正教的习俗站立着,回应着神父低低的祈祷声。当一个教堂的职员向我大步走过来时,我正在偷偷地拍照,他生气地告诉我这里不准拍照。我告诉他我是名外国游客,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并表示了道歉,这才让他冷静下来。想到此刻我正走进父亲的出生地,得以窥探他保守了终身的秘密,内心的感觉真是五味杂陈,无比复杂。 离开教堂时,我觉得就像离开了一座监狱。望着面对教堂的祖屋旧址,想象着昔日的场景,我突然一阵战栗,尽管此时天气温暖而晴朗。在沙皇时代,教堂的钟声日日敲响,不仅是为了召唤信众参与宗教活动,也是为了宣布来自圣彼得堡的沙皇和政府当局的最新法令。所有的负面消息,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都会怪罪到犹太人头上,愤怒的居民们倾听着神父谴责犹太人制造了当时所有的灾难,而更糟糕的是杀害了他们的拯救者耶稣基督。我父亲家住得离这个教堂如此之近,让我感觉犹如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就住在盖世太保总部附近。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