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知道什么?”看到这句传诵了四个世纪的名言,必然会想到米歇尔·德·蒙田。这位法国贤哲1533年生于佩里戈尔地区,1557年进入波尔多高等法院工作,1571年才38岁时退隐回家,开始一心撰写他的《随笔集》,直至1592年弥留之际还在修改他的这部的作。蒙田的《随笔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 蒙田一生中经历了八场宗教战争,使他深感世道险恶、人生无常。然而他不从宗教与伦理去揣测人类的处境,而是从人的生存本身去探讨生命的意义,从人的本性去寻找精神形成的线索。 让·拉库蒂尔是法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一生著作甚丰,其作品包括《戴高乐传》《马尔罗世纪传奇》《莱昂·布鲁姆传》等。他长期以来即有意写一部蒙田传,但是不对《随笔集》的内容做任何分析和阐述,这在其他汗牛充栋的蒙田研究著作中早已提到。他从《随笔集》的字里行间、当时的官方档案、同时代人的叙述、蒙田研究者的发现中,说明蒙田不但是一代贤哲,还是精通文韬武略的忠臣良将。《马背上的蒙田》描述蒙田如何从一位卑微的加斯科涅乡绅,因巴黎的兴起而承认自己是法国人,后受古罗马辉煌的启发而升华为世界公民。他不爱抛头露面,只是在幕后默默为法国统一、司法的公正、民智的开发做出超越时代的贡献。 作者简介 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法语文学翻译家,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先后翻译了圣埃克苏佩里、波伏娃、高乃依、萨巴蒂埃、克洛德·西蒙、纪德、蒙田、杜拉斯、米兰·昆德拉、洛朗·戈代等法国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著有散文集《巴黎,人比香水神秘》《镜子中的洛可可》《我眼中残缺的法兰西》《误读的浪漫:关于艺术家、书籍与巴黎》等。其《蒙田随笔全集》(全三卷)2009年荣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好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初出家门 第二章 在巴黎,世纪的中心 第三章 正派女人与其他女人 第四章 爱情终于来了,“这神圣的纽 带” 第五章 一件太长的官袍 第六章 一把太短的剑……或者说鸡笼子战争 第七章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隐士 第八章 大屠杀:蒙田与马基雅维 利 第九章 “骑在马背上”穿越欧洲 第十章 面对危机四伏的市长 第十一章 参加三亨利的赌局 第十二章 1588 年的重大使命 第十三章 向国王告别 序言 在波尔多文学院的大门 厅里,蒙田的那口铜皮棺椁 肃穆庄严,留在我们心头的 印象挥之不去,引起我们对 加斯科涅或波尔多的乡土自 豪感,然而更多的还是对这 种追慕虚荣的嘲笑。 为了对这位透彻的人心 窥测者表示敬意,是不是有 必要建造这座浅褐色大理石 陵墓,横卧着这尊石头偶像 ,全身戎装,戴头盔,佩长 剑?难道要我们把蒙田看成 夏尔·马特尔或者布莱兹·德 ·蒙吕克这类武将么?着实 好笑。 这是我们错了,没有读 懂《蒙田随笔集》,更没有 读懂《蒙田意大利之旅》或 这座城市的老市长的书信。 我们只要读明白这位怕冷、 爱啰嗦、不出门的庄园主发 表的鸿论高见,只要潜心钻 研下列这几章随笔,如《论 身体力行》(第二卷六章) 、《论盖世英雄》(第二卷 三十六章)、《论功利与诚 实》(第三卷一章)或《论 阅历》(第三卷十三章), 就可以感到蒙田是个干预历 史的勇士,是世界公民,是 在他那血肉横飞的世纪,经 常参与线的争论,义无反顾 地在敌对阵营之间调停劝和 ,为宽容而奋斗的先驱—— 宽容这个想法只是在他的朋 友亨利四世登基后才渐渐得 以实现的。 福图纳·斯特罗夫斯基向 许多波尔多大学生(其中包 括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讲 授蒙田,在编辑那部著名的 《城市版蒙田随笔》时,对 《随笔集》作者进行研究, 从而能够在蒙田传记的开头 写上这样的话: “蒙田如今显出更清楚的 面目。他不再是一位家财殷 实的乡绅、谨小慎微的书蠧 ,而是一位重要人物,熟悉 国王与亲王,时常被应召去 商讨国事,像他父亲一样是 个佩剑贵族,在王国内受到 普遍尊敬。他的睿智在我看 来不像是先天无意中造成的 ,而是一种意志与精神的修 炼,克服焦虑不安、对死亡 的恐惧……不用说这得需要 多大的毅力。” 此后迁入阿基坦博物馆 的蒙田陵墓,经过这一番全 新的阐述,再也不显得怪诞 。这身大理石盔甲不是一名 历史逃兵的庄严护身符,而 是对一位勇士的褒奖,他在 这个借宗教名义进行混战的 年代,担当了危险的责任, 表现出他的“美德”,那是古 罗马枭雄和马基雅维利所谓 的“勇”。 他的“美德”、他的政治 意义呢?说得好听的还可以 是他令人惊叹的政治担当。 蒙田诞辰四百周年之际, 1933 年 4 月这期《新法兰 西》杂志上,阿尔贝·蒂博 代有精彩的表述:“蒙田描 绘的法国政治肖像,犹如苏 格拉底描绘的雅典政治肖像 。我说的是政治肖像,不是 宗教、道德或文学肖像。在 后面这些方面,有些论调是 与蒙田有冲突的,跟他的对 话形成对比。但是在政治上 ,他包含了真正的一切,甚 至是针锋相对的,在今天要 用不同的或者敌对的头脑去 思想的一切。” 毫无疑问,蒙田首先是 一部巨著的作者,内省法的 创建人之一,行动中现实哲 学的祖师爷——如同安德烈 ·纪德、阿尔贝·蒂博代、雨 果·弗里德里克、斯蒂芬·茨 威格、米歇尔·安德鲁·斯克 里奇或让·斯塔罗宾斯基这 样介绍他:虽则他被米舍莱 那样雪藏在塔楼里,他依然 不愧是西方情愫与文化的创 造者之一。 因此恢复蒙田的历史地 位并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发现这位崇尚智慧与自由 的大诗人,竟还是那个群魔 乱舞、奇迹迭出的时代活跃 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位人物 经过阿方斯·格伦、保尔·博 纳丰和福图纳·斯特罗夫斯 基,还有许多当代“蒙田学 家”罗杰·特兰凯、柯莱特· 弗勒雷、马德兰·拉扎尔和 杰拉尔德·纳刚,把他棺椁 上的绷带一条条剥去,使他 得以复活,俨然成了一位引 动大仲马和圣勃夫灵感的加 斯科涅乡绅,而我尤其乐意 让他坐在“马背上”给我写照 ,据他本人称坐上马鞍能让 他的思维如天马行空…… 加斯科涅人,是不是像 人家爱说的那样呢?他既不 夸夸其谈漫无边际,也不贪 图口腹之欲,也不会想入非 非,像他的同乡三剑客中的 达达央或德·克拉克男爵。 蒙田不是这样的人,他做事 稳重,喜欢自我解嘲,谈到 闺房之乐非常低调,对于饮 食也不挑剔…… 然而,这位生长在多尔 多涅河边的公民,后来还当 上了加龙河一座城市的市长 ,我们还是承认他本质上是 个加斯科涅人,用的语言也 是(“如果法语无从表达的 话……”);他听到亨利二 世乱念阿基坦人的姓氏就生 气,他拒绝他的朋友帕基耶 的劝告,没把《随笔集》中 的“加斯科涅土话”都删去; 还有他对人文环境的强烈好 奇心,诱使他去各地漫游, 从莱茵河到托斯卡纳,了解 印第安文化或新教宗教仪式 ,为了更好地认识与理解, 他就挟了他的旅伴直至波兰 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加斯科 涅化的加斯科涅人,热爱做 世界公民的加斯科涅人…… 导语 让·拉库蒂尔发现这位崇尚智慧与自由的大诗人,竟还是那个群魔乱舞、奇迹迭出的时代最活跃的历史人物之一。《马背上的蒙田》更想做的是恢复蒙田的历史地位,描述蒙田如何从一位卑微的加斯科涅乡绅,因巴黎的兴起而承认自己是法国人,最后受古罗马辉煌的启发而升华为世界公民。蒙田不爱抛头露面,只是在幕后默默为法国统一、司法的公正、民智的开发做出超越时代的贡献。在此意义上,蒙田不但是一代贤哲,还是精通文韬武略的忠臣良将。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以前只喜欢以马代步 ……如果命运允许我按照自 己心意过自己的一生……我 选择坐在马鞍上度过。 ——米歇尔·德·蒙田 法兰西的大路是从加斯 科涅走向巴黎的。 ——阿尔贝·蒂博代《蒙 田》 在超群绝伦的作家中, 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所有 读者不论什么年纪,处于什 么时际,都可以看出他们的 心灵;而另一些作家只是在 特定的时刻才显现其全部意 义。蒙田属于后一种。要能 够欣赏他的真正价值,年纪 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 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 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 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珍 贵的帮助。 ——斯蒂芬·茨威格《蒙 田》 精彩页 初出家门 他跨上马背,顺着蒙特拉韦山坡,往下穿越森林——远处是葡萄园——经常是去追求那条河边或磨坊里的姑娘,他在那里很受人牵挂…… 有时米歇尔——也称米肖,蒙田老爷的儿子——策马奔向西边和南边,朝着拉穆特或卡斯蒂荣,然后又是波尔多和居耶纳学院前往。但是当他在古尔松栗树林中驰骋时,兴致要差一些。这是因为他爱少女胜过爱教师吗?那还用说!此外这也是进入大城市的道路。 曾经有过两次,为了渡过多尔多涅河和加龙河,他不得不下马,推着坐骑上了一艘平底船,“忍受水上颠簸”,“船桨划动,船身轻轻晃动在脚下滑过去,我不知怎么会感到脑袋和胃一阵搅动”。幸好那时是春分或秋分时节,多尔多涅河和加龙河的褐色河水没有受到海水可怕的冲击而泛滥!晕船的人往往显出是好骑手。 但是那一天,这位少年不必费心去解决水运问题。米肖尽管踌躇满志,次出远门走的还是陆路:这次他要去发现的——即使不是去征服的——是巴黎。到达卢瓦尔以前,在旱季不用从东面绕河,蹚水也可以过去。这样朝着蒙蓬、绿色佩里戈尔、利穆赞、奥依地区,他可以骑着马走的。 这是夏天,还是冬天?走的是灰尘扑扑的道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地?这是1549年,还是1550年?父亲皮埃尔·埃康·德·蒙田是波尔多市市政官和副市长,当儿子在波尔多艺术学校学业结束,学习了初级逻辑学与伦理学之后,就把他送去上大学。进入社会或者政界时,米歇尔是十六岁,还是十七岁? 说实在的,没有人知道。蒙田幼年,他初生时的哭闹,少年时不习惯学校集体学习的坏脾气,从乡下来的保姆,早熟的性意识,童年初的拉丁语情爱读物——那段时期关于蒙田的一切,我们都知道得事无巨细。就是后来这段时期,直到他1554年到佩里戈尔间接税法院任职为止,将近十年间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 他的童年就像小路易国王那样事事都有案可查,那位教拉丁语的德国教师姓甚名谁、早晨催起床的音乐,等等。然而到了少年时代,已是外省豪门望族、即将又是大城市市长之子,他反而无声无息了,岂不是不可思议?……我们只限于不多的几条线索,猜测他在图卢兹几度逗留,例如在波尔多花天酒地,在波纳法有过艳遇,在布列德诺森林打过猎……这方面的资料阙如实在太残酷了,因为正是这几年决定了人的一生——跟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在文化、立志、行为上的行事和表现。我们只是通过他的《随笔集》知道正在成长中的米肖,精神上既“萎靡不振”,看起来又傻又自负。 为了识破步入成年的蒙田,必须依靠想象的力量,《随笔集》作者对此是擅长的,卷第二十一章就是以此为题目,他反而嘱咐不要让想象变成脱缰之马。这方面的好建议,应该依据罗歇·特兰凯的作品《蒙田的青年时代》,在所有蒙田传记中谈到这段时期的,算它令人信服——也因为它是详细的么?还可依据的是雅克·德·费托的那些读来津津有味的研究。雅克·德·费托既是蒙田研究者,也是蒙田庄园附近圣埃米里翁的酒库主人。 我们不尽可信地让这个少年在1550年,走上多尔多涅河边山丘到圣杰纳维耶芙山的这些难走的路,主要是根据《蒙田的青年时代》的作者的假设。这些假设有坚实的根据,但与以前大多数说法是相违背的,以前的说法是皮埃尔·埃康的儿子那个时期在图卢兹读法律,然后从1554到1568年先在佩里格,后在波尔多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法官。 种种论据使《蒙田的青年时代》的作者采用蒙田在巴黎读书的这个假设,而放弃他所谓“图卢兹读书的神话”;尤其这些论据皆参照《随笔集》文本。这里面缺乏他早年寄寓巴黎的经历,也对他在朗格多克首府可能上学一事保持沉默。当然,《随笔集》不是一部自传(即使是的部分也必须验证一下……)。书内不是什么都说,隐瞒的反而更多,偶尔还让人看出作者力图要人相信什么。但是《随笔集》总是一个信息来源。 关于蒙田不提自己学校学习一事,其中明显的是他对学法律缄口不谈。他两次提到去图卢兹,他母亲的家庭在那里的影响,几乎与他父亲在波尔多享有的同样重要。虽则他去朗格多克大城市的旅行一般要走他讨厌的水路,他在1548到1560年间还是受到外祖父母家多次接待,这是毫无疑问的。 图卢兹那时有一所大学,威望要比波尔多的那所还要高,尤其在法学方面,这点无人反对。就是因为有这个好名声,让人怀疑少年米歇尔是不是在这里读过书。他这人很乐意炫耀他的关系、他的头衔、他的教师——对于在学校教过他的教师,如波尔多的戈维亚、巴黎的图尔纳斯,他都赞不绝口,而对图卢兹著名的法学家则默不作声。他提到让·德·科拉,那是在一件著名的诉讼案中才说起的;还有马丁·盖尔,那是在上述大学时期结束十多年后的事了。 怎么,对著名的居亚斯没有一句话?他可是图卢兹大学的殿堂级人物,全欧洲都向他请教,从博洛涅、奥格斯堡、萨拉曼卡都有人来听他的课。他对“他的”布坎南或“他的”西尔维乌斯推崇备至,怎么对那么德高望重的一位大师则又不吱一声了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