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黄淮中原”,主要收录了黄河、淮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古关,共138个。这部分古关,其功能主要有:历代王朝的动乱年代,各个地方势力集团在争夺中央霸权的战争中,驻屯军队,防范敌对势力之用;中央政权在和平年代进行交通管制和收取税金的关卡。其战争形式表现为时有时无,其功能也常常大起大落。
第二部分是“长城丝路”,主要收录了长城沿线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古关,共166个。这些古关的功能有:驻屯军队,防范少数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侵犯;开辟交易市场,发展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商贸互市。其战争形式也以狂风暴雨般的掠夺式,或以日夜巡防的驻守式为常态。
第三部分是“蜀道江南”,主要收录了四川周边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古关,共208个。这些古关大多为动乱年代的产物,由各地方政权因地就险设立,其古关的特点大致有:常常并不受行政区划的约束,因地就险设立;以军事防御和交通控制为主要功能,达到在战乱年代地方自保的目的。
由于这种划分,便使本书在排序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例如,在黄淮中原的介绍中,内容涉及的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在长城丝路部分再次出现。这是因为,这些行政区划中既有中原地区的部分,又有北部长城和丝路的部分,如果按行政区划介绍,势必会打乱地域的特点,如果按地域特点划分又势必要打乱行政区划的约束,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中国的土地上曾有过数以千计的各种各样的关隘。这些关隘中,有的亘古不衰,有的兴兴废废,有的昙花一现,有的东飘西荡,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具有各自的地位。全书收录500多个古关,这些古关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黄淮中原”,主要收录了黄河、淮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古关,共138个。第二部分是“长城丝路”,主要收录了长城沿线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古关,共166个。第三部分是“蜀道江南”,主要收录了四川周边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古关,共208个。
汪泾洋,祖籍河南巩县,1951年2月生于陕西。1968年3月入伍,曾在炮十五师任战士、班长,教导队排长,宣传科新闻干事,副指导员。1978年调入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从事新闻工作,主任编辑,大校,2011年退休。1970年开始发表短诗、散文、小说、新闻等作品。著有长诗《哨所放歌》(甘肃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影视论文集《乱云书》(海潮出版社1990年出版),通俗读物《怎样敲开编辑部的大门》(海潮出版社1990年出版),主编图书多部。曾在总政文化部主办的十多次全军优秀电视剧评奖,总政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第二届“人民子弟兵”节目评奖,全国首届、第二届影评“星光奖”,首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摄制组评选等十多次活动中担任评委,曾任中国革命军事题材影视研究会负责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评协会会员。近年来有《中国古关概览》《人之初的风景》《山居情诗》《寻访天下第 one 路》等图书出版。
《中国古关概览》:
正德十六年(1521年),吐鲁番速坛满速儿又率部来嘉峪关侵扰,大掠嘉峪关附近诸部。民众、牛羊被大量掠去,关防义急。嘉靖元年(1522年)秋八月,吐鲁番速坛满速儿义率兵大掠肃州,进兵甘州、“以二万骑入甘州,焚庐含,剽人畜”,被都御史甘肃巡抚陈九畴败于甘州、肃州一带,满速儿退逃关外。嘉靖三年寇肃州,掠甘州,四年复寇肃州,皆失利去,于是卑词求贡。嘉靖四年(1525年),吐鲁番遘坛满速儿令其将领牙木兰攻占了沙州(敦煌),又侵及肃州。嘉靖七年(1528年)十二月,满速儿又令牙木兰率帖木哥上巴攻肃州,但困他逾期未归,满速儿要杀他。牙木兰得知后,即拔帐2000顶,率老幼万人奔向肃州,投降明朝,并于白城山、金塔寺驻牧。次年,牙木兰移驻嘉峪关外双井子堡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