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地球》
书中分别从天文、地理、地质、地热方面分析了地球的年龄,介绍了地 球形状、地壳、地质等地球的基本信息,讲述了冰川、陆地的变化以及人类 的出现,解释了地震的形成与学说,探讨了地热、燃料、石油和地质结构之 间的关系,并且阐述了煤炭与现代人类生活的关系。本书是致力于介绍地质 知识,引导读者多了解自然、多阅读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书籍。
《灰尘的旅行》
本书共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灰尘的旅行”,主要是高士其的“科学趣谈”类 文章,包括《灰尘的旅行》《土壤世界》《细胞的不死精神》《纸的故事》《谈眼镜》 《镜子的故事》《热的旅行》《温度和温度计》《蜜蜂的故事》《大海的宝藏》等 ;二是 “细菌和人”,主要是高士其的“科学小品”类文章,包含《人生七期》《细菌的衣食 住行》《清水和浊水》《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毒菌战争的问题》等。高士其 爷爷以诗人的情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将深奥、 神秘的科学知识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带领读者轻松进入科学世界,为我们揭去 科学的神秘面纱。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本书所收文章,为读者解析了古人类的演化过程和人类的起源问题,同 时也讲述了贾兰坡从小到大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而又跌 宕起伏,令人惊叹不已。可以说,一次偶然造就了他格外不凡的一生。
《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名称,米·伊林则取自获1907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它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伊林站在家中水龙头前,开始想水,为什么水能灭火?又走到他家的炉子旁,开始想火。他家的餐桌,也让他想了许多。他家的碗柜和衣柜,也让他想了许多。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伊林在家里走了20 多步,就写了该书,然后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导游书,是写给那些愿意在家里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我国地质学 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19 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获硕士学位,1920 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 一批杰出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在科研方面,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 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 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 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社会活 动方面,李四光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武昌起义,是一 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教学上,李四光授课生动有趣,推崇“直接的求 学”,不鼓励读死书 ;他经常带着学生去野外实习,倡导首先要重视精确观察 和准确记录,其次才是思考求索。李四光经常对学生说 :“野外这个大千世界 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自然书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真实,配置*适当。可惜 我们的生命有限,不能把这本大百科全书一气读完。” 其主要著作有《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地质力学概括》《天 文、地质、古生物》等。
高士其(1905—1988),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诗人、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祖籍福建福州,1918 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 年毕业,入美国威斯 康辛大学化学系。1928 年在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后遗症,导致 1939 年 全身瘫痪。 1930 年,高士其回国,被聘为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同年发表处女作英文 诗《圣诞节的月亮》。后在上海,他开始接触进步的文化思想界人士。几年时间,他 写下了近 100 篇科普作品和论文。1949 年,高士其从香港回到北京,主要从事科学 普及和少年儿童读物的创作。先后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 誉会长,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高士其代表作有《菌儿自传》《病的面面观》《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
贾兰坡(1908—2001),字郁生,笔名周龙、蓝九公,我国著名的旧石 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出生于河北玉田,1929 年毕 业于北京汇文中学,后刻苦钻研,自学成才。20 世纪 30 年代协助裴文中参 与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工作,发现“北京人”头盖骨。1935 年接替裴 文中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和整理,获得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 界高度重视。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参加了一系列著名古人类、古文化遗址 的发掘。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代表作有《中国猿人》《山顶洞 人》《西侯度》和《北京猿人发掘记》等。
米·伊林(1896—1953),苏联著名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1914 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自1924 年起,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7 年发表《 不夜天》,受到读者的喜爱。在此后的30 多年中,他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有《黑白》《几点钟》《在你周围的事物》《人怎样变成巨人》等,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伊林于1953 年11 月15 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 岁。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古今中外无数的智者都对人生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丰富的精神世界。现在,我们选编的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流的作品,选取这些精华,结集成册,献给我们深爱的读者,既帮助家长和老师解决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重大课题;又让学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提高阅读水平、扩展知识、丰富精神世界。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丛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一、选材广泛,形式和风格多样,集众家之长。选入本丛书的均为列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作品,它们都是受国内外广泛赞誉的经典文学名著,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它们题材和主题广泛,形式和风格多样,其中既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章回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教人懂史明辨的《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以及代表古代诗词曲最高成就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又有代表世界文学成就的名著,诸如经典童话《小王子》《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苦儿流浪记》《安徒生童话》,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童年》《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汤姆叔叔的小屋》《鲁滨孙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老人与海》等;还有代表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的名家名作,诸如《边城》《子夜》《骆驼祥子》《阿Q正传》《茶馆》《女神》《野葡萄》,以及《宝葫芦的秘密》《稻草人》等,让读者在不同的精神领域中获得不同的心灵享受。
二、没有严肃的说教,还原经典的本来面目拒绝说教是我们选材的首要目标。这不是枯燥的几何题,为什么要说教?这不是语文课文要总结中心思想,为什么要加上枯燥无趣的讲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写出了人性最真实的诉求,给人生动而鲜活的印象。比如小说作品,有的只是丰满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充满想象力和幻想的文学世界;而古诗词有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和文采斐然的句子;童话作品则贯穿着真善美的大爱主题和终身难忘的童话形象,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扩展知识面,感受生活之美,思考人生的价值,领会文学的无穷魅力。
三、版式新颖,边读边想,精彩互动本丛书具有自己的特色,除选取权威的版本之外,我们加入了诸多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的栏目。如在进入正文阅读之前,设置了“阅读准备”的板块,提供了包括“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速览”“文学特色”四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在阅读原文之前就对文章的整体创作大环境和作者的相关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即便进入文章阅读环节。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每篇文章开篇我们设置了“名师导读”的环节,读者可以迅速掌握本篇文章的宗旨和重点;在阅读正文过程中,读者可以看看正文旁边的“点评”栏目,这里有关于文章写作手法、修辞特点、遣词用句的点评,对于那些值得称道的画龙点睛之笔,读者可略加留意,多品味一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遇到精彩之处,自己想加以点评的话,侧边栏也留出了“读书笔记”的位置,读者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进去,这样的精读方式对理解文章更有好处;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处,根据需要酌情设计了“精华赏析”“延伸思考”“相关评价”(或“相关链接”)等板块,让读者在意犹未尽之际,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微言大义,在潜移默化中拓展视野,开阔眼界。
在书的结尾处,有的还设置了“阅读总结”“阅读训练”栏目,集合了“名家心得”“读者感悟”“真题演练”等栏目,这些内容是对整本书内容的回溯,读者也可以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
一本好书,可以滋养人的一生。希望这套书能帮助读者在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提高运用语言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拥有丰富的心灵、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进而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立人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