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动的边界(基于100个家庭的媒介社会学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李红艳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流动的边界》是长期田野调查积累的结果。作者从2005年开始做农民工与农民调查,农民工家庭的第一个个案始于2006年。此后连续十多年,每年都在田野调查中寻找适合的农民工家庭进行访谈。个案积累超过100个以后,遂开始撰写这本书。
本书是针对家庭的传播研究,重点考察农民工家庭的流动与变迁,因为农民工家庭是中国家庭变迁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类型。作为实证研究,本书既有理论张力,也有充分的经验材料为依据。作者对家庭的策略传播、代际传播、仪式传播、时空传播、媒介传播等分别进行论述,并将落脚点放在农民工家庭的阶层再生产或者循环上。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伸缩性与延展性的特征;家庭团结与家庭个人主义的内在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家庭传播的核心;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权力结构;媒介承诺成为重塑家庭文化的形式之一;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再生产的逆循环模式。
作者简介
李红艳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复旦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目前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变迁,农民工的阶层化与网络政治传播,新媒介文化等。主要著作有:《电视内外:作为文化阶层的服务业农民工研究》(2014)、《启蒙与建设:当代中国媒介从业人员职业化路径初探》(2013)、《乡村传播与城乡—体化: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传播关系之实证研究》(2009)、《乡村传播学》(2010/2014)等。
目录
绪论
一、家庭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工具
上篇 陌生的希望:家庭迁移VS.策略选择
第一章 生存导向:家庭策略
一、自发流动与两地长期分居模式的形成
二、血缘地缘流动中的“临时家庭”
小结
第二章 职业导向:家庭生产
一、农村与城市临时分居模式
二、城市分居模式
三、城市团聚模式
小结
第三章 文化选择:家庭养育
一、被托管的童年: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
二、教育:作为救赎的形式
三、打工:另一种轮回
四、代际关系与个体化
小结
中篇 挪用的技术:家庭迁移vS.媒介选择
第四章 仪式选择:农业时间与城乡勾连
一、春节仪式与春运潮:返乡还是留守
二、农忙时节的返乡仪式:农民还是工人
小结
第五章 媒介“内外”:家庭场域VS.信息传播
一、家庭内外:工作时空还是家庭时空
二、家庭领域:家庭生产与社会再生产边界的重新设立
小结
第六章 媒介流变:家庭迁移VS.代际更替
一、“媒介挪用”中的流变史
二、虚拟与非虚拟关系场景中的媒介生活方式
三、媒介中的代际勾连
小结
下篇 移动的尺度:家庭单位vS.阶层选择
第七章 农民工家庭的阶层传播
一、阶层的自我认知
二、阶层的互斥性
三、阶层的同质性
四、阶层变动与社会再生产
小结
终篇 流动的边界:个人主义VS.家庭主义
第八章 媒介承诺:流动中的家庭生命周期
一、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伸缩性”与“延展性”的特征
二、家庭团结和家庭个人主义的内在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家庭传播的核心
三、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权力结构
四、媒介承诺成为重塑家庭文化的形式之一
五、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再生产的逆循环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仪式传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九章 余论
一、个体生命历程的重构与家庭生命周期的转折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政治抑或文化
三、家庭“危机”:个人主义还是家庭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将新闻传播学擢升为
一级学科以来,中国的新
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突飞猛
进,这也对教学、科研以
及学术著作出版提出了新
的、更高的要求。
继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推出“21世纪新闻传
播学系列教材”之后,北京
广播学院出版社、华夏出
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
华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
纷纷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
教材和国外新闻传播学大
师经典名著汉译本。但标
志本学科学术水平、体现
国内最新科研成果的专著
尚不多见。
同一时期,中国的新闻
传播学教育有了长足进展
。新闻传播学专业点从
1994年的66个猛增到2001
年的232个。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本
科、专科在读人数已达5万
名之多。新闻传播学学位
教育也有新的增长。目前
全国设有博士授予点8个,
硕士授予点40个。中国人
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
学新闻学院等一批研究型
院系正在崛起。北京大学
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
教育以高起点、多专业为
特色,揭开了这两所百年
名校蓬勃发展的新的一页
。北京广播学院(后更名
为中国传媒大学——编者注
)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水
平,跻身中国新闻传播教
育名校之列。武汉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等以新获得
博士授予点为契机所展开
的一系列办学、科研大手
笔,正在展示其特有的风
采与魅力。学界和社会都
企盼这些中国新闻传播教
育的“第一梯队”奉献推动学
科建设的新著作和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
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
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
体与传统媒体的联手共进
,以及亿万国人参与大众
传播能动性的不断强化,
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有了
全方位的跳跃式的大发展
。人民群众对大众传媒的
使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
样广泛、及时、须臾不可
或缺,人们难以逃脱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的大众传
媒的深刻影响。以全体国
民为对象的新闻传播学大
众化社会教育,已经刻不
容缓地提到全社会,尤其
是新闻传播教育者面前。
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
传播学著作,已经成为当
前新闻传播学界的一项迫
切任务。
这一切都表明,出版一
套满足学科建设、新闻传
播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需
求的高水平新闻传播学学
术著作,是当前一项既有
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
重要工作。“新闻传播学文
库”的问世,便是学者们朝
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的成
果之一。“新闻传播学文库”
希望对于新闻传播学学科
建设有一些新的突破:探
讨学科新体系,论证学术
新观点,寻找研究新方法
,使用论述新话语,摸索
论文新写法。一句话,同
原有的新闻学或传播学成
果相比,应该有一点创新
,说一些新话,文库的作
品应该焕发出一点创新意
识。
创新首先体现在对旧体
系、旧观念和旧事物的扬
弃上。这种扬弃之所以必
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
之所以拥有理论创新的权
利,就在于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弃
旧扬新是学科发展的必由
之路。恩格斯曾经指出,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
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一位俄国作家回忆他同恩
格斯的一次谈话时说,恩
格斯希望俄国人——不仅仅
是俄国人——不要去生搬硬
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
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
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
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
由。中国与外国不同,新
中国与旧中国不同,新中
国前30年与后20年不同,
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研究
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学,
自然应该有不同于外国、
不同于旧中国、不同于前
30年的方法与结论。因此
,“新闻传播学文库”对作者
及其作品的要求是:把握
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
,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时
代前列,以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勇气和理论魄力,深
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
社会转型期中去,深入党
、政府、传媒与阅听人的
复杂的传受关系中去,研
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
获取新知识,发现新观点
,论证新结论。这是本文
库的宗旨,也是对作者的
企盼。我们期待文库的每
一部作品、每一位作者,
都能有助于把读者引领到
新闻传播学学术殿堂,向
读者展开一片新的学术天
地。
创新必然会有风险。创
新意识与风险意识是共生
一处的。创新就是做前人
未做之事,说前人未说之
语,或者是推翻前人已做
之事,改正前人已说之语
。这种对旧事物旧体系旧
观念的否定,对传统习惯
势力和陈腐学说的挑战,
对曾经被多少人诵读过多
少年的旧观点旧话语的批
驳,必然会招致旧事物和
旧势力的压制和打击。再
者,当今的社会进步这么
迅猛,新闻传媒事业发展
这么飞速,新闻传播学学
科建设显得相对迟缓和相
对落后。这种情况下,“新
闻传播学文库”作者和作品
的一些新观点新见解的正
确性和科学性有时难以得
到鉴证,即便一些正确的
新观点新见解,要成为社
会和学人的共识,也有待
实践和时间。因此,张扬
创新意识的同时,作者必
须具备同样强烈的风险意
识。我们呼吁社会与学界
对文库作者及其作品给予
最多的宽容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