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千百年来人类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几乎所有人类个体都会体验的情感。
这本书中,作者呈现了心理学领域中与爱情有关的理论和研究,也结合实事呈现了生活中可见的与爱情有关的现象和事件,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多个方面对爱情进行解读,试着带领读者剥去其风花雪月的一面,了解其可归纳、可把握的一面,抽丝剥茧地分析了爱情中所反映出的人性本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情心理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张晨光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爱情是千百年来人类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几乎所有人类个体都会体验的情感。 这本书中,作者呈现了心理学领域中与爱情有关的理论和研究,也结合实事呈现了生活中可见的与爱情有关的现象和事件,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多个方面对爱情进行解读,试着带领读者剥去其风花雪月的一面,了解其可归纳、可把握的一面,抽丝剥茧地分析了爱情中所反映出的人性本质。 作者简介 张晨光,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讲师,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博士生。 累计心理咨询接案近800小时,擅长亲密关系、家庭问题等领域。 先后荣获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赛一等奖、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 目录 第一章 爱情“不可说” “爱情”一词身世复杂 爱情概念化的失败 爱情分类说 爱情成分说 爱情不可说 心理测试: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爱情”是病 生理唤醒说 激情之爱,是病 激情之爱,不能持久 秀恩爱,死得快? 伴侣之爱,是药 对生理学说的反思 活动链接:36个问题爱上一个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魅力何来 吸引=奖赏 近水楼台先得月 兔子也爱窝边草 礼尚往来/关系中的回报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相似,还是互补? 魅力的靠谱来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看脸的时代 美的就是好的 高颜值的标准 生育价值的面部信号 生育价值的身材信号 女性审美视角下的男性魅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都是头大惹的祸 亲代投资理论 爱情的进化起源 进化论反思学说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你“作”吗? 母婴依恋 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依恋风格可否改变? 父母皆祸害? 成人依恋类型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一见钟情的秘密 爱情=性欲 俄狄浦斯情结 强迫性重复 缺失感VS.熟悉感 我爱你,与你无关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童话里的爱情陷阱 消费主义时代的爱情困境 成熟之爱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如其所是的爱 金星、火星说 感觉知觉 语言表达 情绪感受 重要的补充说明 大脑性向测验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性爱,不只使用性器官 性爱技巧 情感联结 性自慰/手淫 色情作品 一点忠告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学会为爱存款 爱情账户 学做知己 制造浪漫 相互靠近 活动链接:我欣赏……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你被PUA了吗? PUA与煤气灯操纵法 爱情中的权力之争 亲密关系中难免“牺牲” 权力之争的出路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亲爱的,我们别吵了 冲突不可避免 能不能好好说话 避免吵架的关键时刻 亲密关系四大杀手 情感修复术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莫被前缘误 想说分手不容易 给我一杯忘情水 几个绕不开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新时代的“爱情挑战” 爱情发展史 对因爱而婚的再思考 新时代的“爱情挑战” 参考文献 序言 爱情,似乎并不是生活 之必需品,却又常常令人 魂牵梦萦。 不晓得是否个人生命的 召唤,鄙人在2009年便与“ 爱情心理学”结下缘分。直 至2011年春天,蒙所在学 院领导之眷顾,得以给大 学生开设《爱情心理学》 通识选修课程。彼时“筚路 蓝缕”,常常备课至深夜, 苦于没有可以倚赖的课程 教材。于是,暗自期许能 够完成一本兼具科学性、 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爱情 心理学》著作。十年来, 几成夙愿。 坦诚而言,这样的写作 目标对自己是很大的挑战 。初时多自我菲薄,总觉 得知识积累不足,理论观 点肤浅,与哲学家或文学 家对于爱情的那些深刻、 细腻、生动、鲜活的论述 相比,实在是自惭形秽。 然而,随着各种资料的不 断累积,又有一种“老虎吃 天,无从下口”之感觉。如 果将所有知识全部写进书 里的话,会显得冗长而沉 重。更为棘手的是,目前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研究缺 乏必要的理论系统,看起 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而且常常有相互矛盾的观 点或研究结果。如此,在 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中去 芜存菁、整合观点,又成 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而我,越发畏葸不前了 。 眼瞅着实在不能再拖下 去了,碰巧看到这样一句 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既然连这种自我安慰的 退路都有了,还要害怕什 么呢?又撞上了新冠疫情 ,在那种生命紧迫感的催 逼下,我初步建构出了书 写框架,然后积沙成塔般 地填充内容。就这样,终 于有了这本《爱情心理学 》。 如今夙愿得偿,需要感 谢的太多。先贤的智慧、 前人的成果、领导的关爱 、家人的支持、编辑李睿 老师的辛苦……缺少以上哪 一方面的帮助,这本书也 难以出版面世。此外,本 书得到了2020年四川省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民族院校双向多层心理育 人模式探索”项目的支持。 非圣人而作书,其人可 诛,其书可烧也。 每当想到文学批评家金 圣叹的这句话,心下便惶 恐不已。毋庸赘言,鄙人 不揣谫陋完成的这本小书 中定然纰漏众多。所以, 诸位方家只要不来“砍头焚 书”,尽可以放手批评、不 吝赐教。 张晨光 2021年7月 于都广之野 导语 本书以心理学众多研究中提出与爱情相关的这些内容和议题,并给予了解释和说明,娓娓道来极具端庄的学术氛围,让人知晓爱情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次,趣味性不仅体现在每个章节中那些活灵活现、激起人们阅读好奇心的题目上,而且许多话题更是用冷静式的幽默和打趣来阐述和表达,显示了晨光老师那深人浅出的格调和功力,读起来有亲切感和代入感,让人感知到爱情也是一门有趣的艺术;最后,实用性则体现在本书所涉及的许多议题都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所关心和热心的,贴近年轻人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多数章节之后还设有相关议题的测试和活动,让读者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能有的放矢地去践行爱情中的相关问题,让其切身体验到爱情还是一门需要不断“操练”的技术。所以说,《爱情心理学》这本书可以让人在心智上和行为上都有所收益和成长!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爱情的主题,我们 通常都是在诗歌和小说中 见到的,而这却是一本科 学地研究和讨论爱情的书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 心理学家们对“爱情”的深入 讨论和客观研究。它剥去 了爱情浪漫和虚无的外衣 ,展现出了其本质,让读 者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 种情感,具有很高的阅读 价值。 ——王晓刚 副教授 西 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 学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我们在针对大 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中遇到过一些由于处 理不好爱情的关系而造成 的悲剧性事件。可以说, 爱情是需要每一个人独立 学□□科目,有人游刃有余 ,有人却不那么擅长,有 人遇人不淑,又不知如何 处理,□终非但没有体验到 爱情的甜蜜,反而是吃尽 了爱情的苦。这本《爱情 心理学》,相信可以作为 一本爱情的“教科书”,帮助 有需求的读者去学习这个 科目。 ——程虹娟 副教授 成 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心主任 张晨光的《爱情心理学 》深刻地剖析了爱情这种 特殊的人类情感,解读了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两性差 异,探讨了爱情中两性各 自的需求及相处之道。书 中将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 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两性 相处有着很实际的指导意 义。 ——刘经伟 博士 台湾 资深咨商心理师 晨光老师的《爱情心理 学》,把科学性、趣味性 与实用性融为一体。涵盖 了爱情的生理、心理和社 会的功能与价值,让人知 晓爱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同时又贴近年轻人心理 发展的实际需求。让读者 在心智上和行为上都能有 所收益。 ——陈秋燕 教授 教育 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精彩页 第一章 爱情“不可说” 在人人关注的爱情领域,心理学家可谓“有辱使命”。我们所知道的有关爱情的知识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观察者;我们所能写出来的东西远不如那些诗人和小说家[1]。 ——哈利·哈洛(Harry Harlow) 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50岁生日时,同为犹太人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发来的贺信中称其为“幸运儿”。爱因斯坦对此莫名其妙,弗洛伊德回信解释说这是因为“没有哪个不精通物理学的人敢批评爱因斯坦的理论,而对于弗洛伊德,人人都可以批评,不管他是否懂心理学”[2]。且不论弗洛伊德是否真的曾有此言,这种解释确实能十分传神地描绘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尴尬处境。正如篇首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1958年说的那样,当文学家、艺术家,乃至于普通民众都能对“爱情”品头论足的时候,心理学家反而显得“黔驴技穷”了。可是即便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之后,国内出版的《爱与不爱之间——爱情与人际交流中的心理学》一书开篇就明确指出“心理学界对‘爱情’的研究几乎交了白卷……谁都没法抓紧爱情这只‘暗房里的黑猫”[3]。而这也成为坊间爱情科普书籍惯用的开篇模式——通过对比爱情在民间的“如火如茶”和在科学界的“惨淡经营”,来为该书的写作使命和写作难度做好铺垫。 时间又过去了十几年,可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多少好转。不敢说心理学,至少在爱情这样的领域,坊间流传和有影响力的“鸡汤”要远远多于科学研究结果。这可能要归咎于爱情这种现象很难被“概念化”,也因此很难成为能够被系统测量和分析的对象。毕竟,充分的概念化在科学发展领域中是“永恒的真理”,对一种现象的清晰概念化优先于它的实证调查及随后的实证结果和相关现象的整合[4]。 “爱情”一词身世复杂 “爱情”这个词并非音译,在明代小说《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中有这么一句:“人有七情,乃是喜怒忧惧爱恶欲。我看你六情都尽,惟有爱情未除。”这里的“爱情”二字,说的是“爱”这种“情”,在故事中指的是杜子春在看到孩子被摔死之后的那种疼爱之情,与我们现在说的“爱情”一词的含义相差甚远。现代日常口语,乃至科学研究中说的“爱情”,常常被认为是由英语“love”翻译而来的。“love”源自原始印欧语“*leub-”(喜爱、关爱、称赞之意),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形式,更像是汉语中的“爱”这个单字,可以用于对人和物的态度、情绪、情感和行为等庞大范围的描述,并不特指情侣之爱。早在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的《情绪心理》一书中,张耀翔就论述了这种广义的“爱的心理”,内容涉及儿爱、母爱、父爱、孝、报恩、友爱、仁爱、性爱、本能的爱、恋爱、同情等方面[5]。美国最早从事爱情研究的心理学家鲁宾(Rubin)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其研究中选择使用“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来表示爱情,并将其定义为“未婚男女之间的爱,这种爱可能导致婚姻的结果”[6]。 “浪漫”音译自英文“romantic”,而“romantic”又源自法语“roman”[7],指那种描述“惊心动魄的故事、冒险的骑士事迹或风流韵事”的小说。也许是由于“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先天倾向于那种“狂热的激情”—即法国骑士的“romantic”倾向,它并没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响应,在后续的爱情相关研究中,“love”“passionatelove”“companionate love”“erotic love”“limerence”等词均用来代表其研究主题。这种对研究主题词的松散使用,无疑是不利于爱情研究进展的[8]。因此,在1988年出版的《爱情心理学》一书序言中,鲁宾指出爱情科学尚不成熟的一个标志是“该书提到的研究者几乎没有关于爱的一个通用词汇”,并呼吁研究爱情的学者“最好还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概念性词汇前进”[9]。 爱情概念化的失败 与爱情词汇不统一相对应的另一个问题是爱情概念化的失败。其实,爱情这样一个从未被“冷落”过的议题,一直都不乏学者对其本质进行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会饮篇》,所谓“柏拉图式爱情”无论在学界[10]还是坊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此后,除了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在爱情探索方面做出的贡献,现代心理学界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爱情理论。其中,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内将爱情视为内在性欲的升华,即经过精致装扮后符合社会文明要求的“性欲望”;抑或爱情被视为“一种神经症,一种与异性父母竞争的投射以及对苦难和死亡的铭记”[11]。而提出“依恋(attachment)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则认为爱情不过是一种“依恋”,是表现在情侣之间的行为系统。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福摩(Fromm)完全颠覆了常人对爱的理解,主张爱不是一种感受,更多的是包含“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的能力与艺术。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Maslow)在其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爱情做了区分,一种称为匮乏性的爱(deficiency love),即那种从人的不安全感和低水平的情绪需求中生发出来的爱;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