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造历史的13位音乐家(一本自带BGM的人物传记,追寻音乐巨匠的人生光芒)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法] 洛尔·多特里什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你知道莫扎特曾经是共济会成员吗?你知道贝多芬曾经为拿破仑痴迷吗?你知道施特劳斯曾被纳粹所利用,而肖斯塔科维奇饱受斯大林的迫害吗?你知道德彪西因为无法为国出战,所以选择与德国音乐展开较量吗?面对当权者、革命和战争,所有音乐家都在音乐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态度。若他们不曾经历其各自所属的纷扰喧嚣的时代,那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就不会展现出我们如今看到的风格。聆听他们的音乐,回顾几百年的历史浮沉。 《创造历史的音乐家》将音乐和历史合二为一,揭示音乐家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为音乐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作者简介 洛尔·多特里什(Laure Dautriche),法国作家,自2009年起在欧洲第一电台(Europe 1)担任记者,拥有巴黎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的音乐学和现代文学专业文凭,同时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目录 让-巴蒂斯特·吕利 用音乐演绎王权 /00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循着路德的足迹 /025 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 共济会情结 /041 弗朗索瓦-约瑟夫·戈塞克 法国大革命的歌颂者 /065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不屑与拿破仑为伍 /085 埃克托尔·柏辽兹 从七月革命到音乐革命 /109 朱塞佩·威尔第 统一意大利 /131 克劳德·德彪西 一战中的爱国者 /155 理查·施特劳斯 纳粹主义的同谋? /173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顽强抵抗斯大林 /201 吉德翁·克莱因 在带刺的铁丝网后求生 /225 米基斯·特奥多拉基斯 战胜军事独裁 /243 约翰·亚当斯 美国之声 /269 参考文献 /285 致谢 /292 精彩书摘 1632 - 1687 让-巴蒂斯特·吕利 用音乐演绎王权 路易十四给予吕利的是信任,而吕利选择用他的一生来回报。他为这位年轻的君王着迷,于是致力于通过舞台表演来颂扬"太阳王"的英明统治。 路易十四把统治国家看成是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出。当时的凡尔赛宫俨然成了欧洲最大的舞台,他在那里彰显着自己的威严和权力。为此,他需要一位能够将君权至上的精神搬上舞台的艺术家。这位"太阳王"将重任交给了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吕利的社会地位因此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为了取悦国王,他革新了音乐形式,法国歌剧由此诞生。 十四岁时,让-巴蒂斯特·吕利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早摆脱侍者这个低贱的身份。他当初离开佛罗伦萨可不仅仅是为了去教意大利语,尽管他的学生是大名鼎鼎的"大郡主"--路易十四的堂姐。当时,他和其他仆人一起住在国王的大马厩旁边的一个小屋里。但他期盼拥有自己的公寓,而且越快越好!这个男孩很机灵,观察力强,学什么都快,非常快。他的学生住在杜伊勒里宫,他在那里见识到了音乐、舞蹈和法国的艺术风格。"大郡主"有专门的舞蹈老师和音乐老师为其授课,这些老师在王室奴仆等级体系中的地位,比他这个身兼意大利语辅导老师的侍者要高得多。吕利从中看到了提高自身地位的可能性。在很短的时间内,他陆续学习了吉他、小提琴和舞蹈,决心凭借自己的才华脱颖而出。他行事相当大胆,常常在一些有王室知名人士出席的社交场合表现自己。当他婆娑起舞时,他那娴熟的舞技和优雅的姿态往往会引得众人交头接耳、称赞不已;当他模仿某人或扮演小丑时,在场的王公贵族们又会乐得无法自持!吕利正在兑现自己许下的承诺--他不再是众多奴仆中的一个无名小卒。自来到法国,不出四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已经成了"大郡主"的六人小提琴乐团的指挥。自此,他终于可以开始自己的创作,并开创一种后世所谓的"经典法兰西风格"。 即使是陪侍在显赫的王室成员身边,吕利也并未能高枕无忧。1652年秋,"大郡主"积极参加投石党运动,企图与其他贵族一起争夺更多的权力。路易十四镇压了叛乱的贵族,其中包括"大郡主"。她虽身为国王的堂姐,仍然被迫流亡到乡村。这对野心勃勃的吕利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就这样远离宫廷的奢华。由于不想分担这位蒙庞西耶女公爵的不幸,他请辞离开了。兜里揣着十五个埃居,手里拿着一把小提琴,吕利重新回到了首都。鉴于自己正值跳舞的黄金年龄,他打算以芭蕾舞者的身份进入宫廷。 天知道吕利是如何进入卢浮宫的--想必是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地走门路并四处求人才得到的引荐。离开失宠的"大郡主"后才三个月,这个满腔抱负的年轻人就回到了宫廷,并决心抓住这次机会出人头地。1653年2月23日,卢浮宫里即将上演芭蕾舞剧《夜芭蕾》(Ballet de la Nuit),以庆祝路易十四在镇压投石党运动中取得的成功。吕利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了伴舞的资格。尽管他在台上暗淡得如同别人的影子,而且要相继扮演牧羊人、士兵,甚至是瘸子的角色,但他将有幸与国王本人同台演出。没错,年轻的路易十四也会参演这出舞剧,因为他热爱舞蹈,每天都会花数小时来练舞。吕利孤注一掷:他出言建议国王穿上饰有金色辐射状条纹的华丽舞服,饰演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舞剧结束后,年仅十四岁的路易十四走到朝臣中间,宛如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散发出君王特有的威严。通过艺术手段,这位年轻的国王既确立了他在法国宫廷中的威望,又向其他欧洲国家展示了法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光辉。"太阳王"即将诞生,而吕利迈出了加官晋爵之路的第一步。 自此以后,路易十四指名要吕利来当自己的舞伴。《夜芭蕾》过去仅六周,年仅二十岁的吕利就被任命为国王的器乐作曲家。他的成功引来了宫廷里部分人的妒火。只要有演出,吕利就一定到场,有时甚至分饰若干角色。他在路易十四身边时而扮演印度人,时而扮演埃及人,时而扮演年长者,时而扮演希腊神话中的美惠女神。在这些舞剧的剧评中,人们纷纷夸赞起他的模仿天赋。然而,吕利一心只想着利用舞台来烘托"太阳王"的伟大。为此,芭蕾舞剧变得更加奢华气派、靡丽高贵了。很快,路易十四一遇到有关舞蹈和音乐的问题,就会立即咨询吕利。毫无疑问,他已经赢得了国王的恩宠。可是,要想留住这份恩宠,他必须拼尽自己的最后一口气。 路易十四给予吕利的是信任,而吕利选择用他的一生来回报。他为这位年轻的君王着迷,于是致力于通过舞台表演来颂扬"太阳王"的英明统治。当国王把《相思病》(L' Amour Malade)这一整部芭蕾舞剧的编排任务托付给他时,吕利刚满二十四岁。尽管筹备时间很短,但这部作品于1657年1月17日在卢浮宫大厅上演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舞剧的第一场开始,国王便随着吕利创作的音乐,以翩翩舞姿出现在众人眼前,这一幕在后来的岁月里不知重演了多少次。虽然吕利还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作曲家,但他的音乐已具备了某种魔力。每一个简单的半音化手法、每一个巧妙的调性转换似乎都在诉说一个君王的非凡魅力和磅礴气势。从1653年到1661年,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所创作的一系列芭蕾舞剧逐渐提升了他在法国乐坛的影响力。至此,吕利虽未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却是第一个用音乐来诠释法兰西君主制的艺术家。 在参加王室管弦乐队的同时,吕利很快就从国王那里得到许可,组建起了他自己的"小提琴乐团"。在短短几周之内,这支由十名乐师组成的乐团就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他们只为年轻的君主演奏,而吕利终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理乐团了。他带领乐师们反复彩排,不断调整他们的运弓动作,以及每个谱架的高度和倾斜度,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在三年内,他成了国王的御用作曲家,而且是法国当时颇受欢迎的舞者之一。此外,他还出演戏剧,用滑稽的方式模仿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的人物来逗乐观众。自从有了自己的乐团,吕利在王室乐团内部的等级制度中越来越有话语权了。 1660年6月9日,年轻的法国国王即将迎娶一位西班牙公主--人称"奥地利的玛丽-泰蕾兹",全国一片欢腾。枢机主教马萨林委托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利创作一部名为《坠入爱河的赫丘利》(Hercule amoureux)的歌剧。同时,他也请吕利编写若干首可穿插在歌剧中的舞曲。为此,杜伊勒里宫里建起了一座剧院,即一间能够容纳六千名观众的巨型表演厅。但由于剧院的施工进度有所延迟,再加上枢机主教马萨林在中途不幸离世,原定的歌剧不能在王室婚礼举行之际如期上演。最终,人们决定将卡瓦利于六年前写成的另一部歌剧搬上舞台。为彰显法兰西君主国的荣耀,所有外国使臣都被邀请来观剧了。吕利才不甘心错失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呢!每到幕间休息,他便上台跳舞:一会儿在一群医生中间扮演小丑,一会儿又成了舰船上的司令……吕利的表演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演出结束后,人们全都在谈论他的舞蹈,而把卡瓦利的音乐全然抛诸脑后了。 吕利比任何人都更有办法为法兰西君主争光,若不重用这样一位音乐家,那岂不是国家的损失?在柯尔贝尔的建议下,国王于1661年将吕利任命为"皇家音乐总监"。从此,吕利成了那个有权在法国乐坛发号施令的人。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很快就显示出了极强的领导才能--他强制手下人遵守他的一套规定。比如,凡是未经他许可的音乐作品,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演唱。二十九岁的吕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趁着目前的有利形势继续扶摇直上。然而,他的官途上有一个阻碍--他的意大利国籍。 只有成为法国人,他才有希望和宫里的贵族平起平坐。几周之后,他便收到了"入籍法令"。在证明他入籍的文书中,吕利的名字"Lulli"依旧保留着意大利语的写法,但法国政府非常赞赏他的忠诚--信里特别提到了他想要成为陛下的"真正天然的臣民"的愿望。不过,入籍未能改变他浓郁的佛罗伦萨口音。而后,在1661年12月,吕利开始改用法语化的名字"Lully"。 吕利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生活也愈加奢华。除舞蹈和作曲方面的才能外,他还特别有商业头脑,投资理财的收效甚佳。他把资金投进了不动产,准备在巴黎的圣罗克高地上建起一座私人豪宅。此外,他还懂得使用多元化投资的策略,靠收租获得了一笔额外收入。吕利自己定租金、签订合同、谈判借贷事宜……他处理这些事务的才能一点也不亚于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天赋。他很擅长抓住一切机遇,就连婚姻也不例外。1662年2月24日,吕利娶了蒙庞西耶女公爵的乐长之女马德莱娜·朗贝尔(Madeleine Lambert)。不过,他娶的主要是对方那笔高达两万利弗尔的嫁妆!结婚契约下方的一个个签名见证着一个来自佛罗伦萨侍者的飞黄腾达--要知道,法国王后、王太后"奥地利的安娜"以及"太阳王"本人都在上面签上了自己名字的缩写。在这么多重要人物的支持和见证下,这场婚姻必定是多子多福的!几年后,吕利就与妻子有了六个子女。 对路易十四而言,统治法国和举办宴会是一回事。这位君主无意与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和威望。1664年,他决定在凡尔赛宫内举行一场盛况空前的庆祝活动。为了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一切都必须尽善尽美。话说,路易十四对三年前财政大臣富凯让他当众蒙羞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当年,富凯邀请了包括国王在内的许多宾客到自己的沃勒维孔特城堡参观,晚上不仅为众人提供了一顿饕餮盛宴,还让大家欣赏了莫里哀和吕利共同创作的第一部芭蕾喜剧,剧中甚至插入了令人难忘的烟火表演。路易十四不甘心被自己的臣子盖过风头,于是在三周后把富凯关进监狱,然后命人扩建了凡尔赛宫。正因如此,国王才会于1664年春天宣布举办一场为期三天的盛大庆典--"魔法岛的乐趣"。这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瞬。 凡尔赛宫成了统治者彰显荣耀的工具。路易十四把全国最有才华的艺术家都揽到了自己身边:勒诺特尔负责园林规划,勒沃负责建筑设计,莫里哀负责写剧本,而吕利则负责编曲。路易十四既喜欢吕利,也很欣赏莫里哀。为了迎接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大庆典,国王让他们二人联手编排一出融戏剧和音乐为一体的新型表演。这对两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言简直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前言/序言 引言 窥探音乐名家背后的创作故事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若他们不曾经历其各自所属的纷扰喧嚣的时代,那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就不会展现出我们如今看到的风格。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沉浮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甚至感受到一个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回到了他们生活的年代,对他们当年的经历感同身受。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我们当然可以单从艺术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莫扎特如果没有受到启蒙哲学的影响,他还能在离世前的最后几年谱写出传世佳作吗?吕利如果不是在路易十四的宫廷里度过了三十年,他还能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吗?假如贝多芬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浸染,那他创作的交响曲还能有那般波澜壮阔之势吗?还有威尔第,假如其歌剧《纳布科》(Nabucco)中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没有成为意大利独立的象征,那他恐怕会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永远也没有机会成为一流的作曲家。正如阿多诺在《音型》(Figures sonores)中提到的那样:"任何音乐(哪怕其个人风格再浓重)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一些受集体影响而存在的内容--每个单独的音符都在诉说着'我们'。"由此可见,音乐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在我的印象里,不论是巴赫的颂赞曲,还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我一到可以聆听古典乐的年纪,就立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力量。后来,在高等学院的文科预备班,还有接下来的音乐专业学习中,我开始精准分析每部音乐作品的具体特征,以及每位作曲家的影响。这让我有了许多珍贵的发现。有件事令我甘之如饴,那就是剖析一章乐谱的每一个小细节:从主旋律到和声序列,甚至是一个不协和音!尼采认为,不协和音是痛苦在音乐上的表现,它包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可以对这种声音现象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解读。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音乐史上的好几部作品。以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Septième Symphonie)为例,这部作品中有一部分完成于1941年的列宁格勒--如今的圣彼得堡。当时,纳粹分子正在轰炸整座城市。后来,作曲家坦言他在创作时想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恶行,并进一步联想到了恐怖的各种表现形式。 当我聆听莫扎特的《小伙子漫游》(Le Voyage du Compagnon) 时,一种感觉油然而生:音乐真的能让人嗅到一个时代的气息。鉴于这首小曲是他在加入共济会后不久写下的,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的场景:二十八岁的莫扎特乘着马车,疾驰在维也纳的石砖路面上。夜幕降临,他终于赶到了一座宫殿的后厅(这里已被改造成了共济会会员的集会处),迫不及待地将这首纯净而迷人的乐曲分享给他最珍视的听众--共济会的兄弟们。七年后,共济会成为他生前最后一部歌剧《魔笛》(La Fl?te Enchantée)的基石。 所有音乐家都在音乐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态度。面对当权者,他们有的选择讨好,有的选择抵制。一些创作者成为黑暗政权的传声筒,比如理查·施特劳斯--身处纳粹时期的德国,他在忠于希特勒和保持音乐的独立性之间挣扎不已。可是,当音乐家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又会如何反抗呢?1914年8月,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由于无法代表自己的国家出战,便与德国音乐展开了一番较量:他决心谱写出最具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在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肖斯塔科维奇就一直被斯大林的阴影笼罩着,一时一刻都不得喘息。此外,历史的进程也迫使一些预感到暴风雨将近的音乐家颠沛流离:身为犹太人的阿诺尔德·勋伯格和库尔特·魏尔早在1933年就逃离了德国,并且再也没有回到故土。自流亡开始,魏尔先后到过法国和美国,至死都拒绝用德语来交流和写作。 这些乐章虽然不曾改变历史的轨迹,但也绝没有被忽视,有时甚至引起了国家高层的不适。这些乐章成为历史资料,正如米兰·昆德拉在谈论抒情诗时所提到的无与伦比的"记忆堡垒"。即使是一件已经完成的音乐作品,也依然在跟随历史的车轮前进。难道威尔第在逝世两百多年之后就不再是意大利统一的象征了吗?另外,审视音乐中所承载的历史也可以唤起我们对戈塞克等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的记忆。要知道,戈塞克曾为法国大革命中的各类事件谱写了大量作品。 回首音乐家们创作的那些与其时代相关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各种表现形式--歌剧、交响曲、康塔塔、钢琴奏鸣曲等,这些灿烂的篇章就好比一个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它们曾令一批又一批的听众心潮澎湃、欢欣鼓舞。这些音乐给了他们生活上的启发,甚至帮助他们与自己的祖国达成了和解。大多数作曲家怀揣着这样的创作意图:写出让广大听众都能欣赏的音乐。他们非常清楚,只要采用一段由几个音符组成的简单旋律或一种讨喜的节奏,抑或加入一丝弦乐器的声音,听众就会喜欢。有时,音乐家们所处的时代会促使他们采取保守的创作风格。不过,当他们试图向乐谱里注入一种革命性或征服性的基调时,其风格上的转变就会格外明显。为此,他们会选用一种非正统的形式及和声,进而改变音乐史的发展进程。 那么,这些作品具体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诞生的呢?事实上,它们中的许多都是应一些富裕的支持者、音乐厅的管理者,甚至国家元首的要求而被创作出来的。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吕利。这位17世纪的法国音乐家在路易十四身旁侍奉了将近三十五年,其间没少在国王耳畔窃窃私语。从他华丽的编曲与和弦中,我们不难领略"太阳王"的威望。由于十分了解路易十四,吕利不仅能在音乐上投其所好,而且能用音符描绘出路易十四的政治色彩。到了战争或压迫时期,音乐不再单单是音乐,而被视作一种在混乱中依旧能够顽强生存的事物。在聆听者的耳中,它是解脱的声音。 所有这些作曲家都用音乐定义了时间的节拍。不论是身处凡尔赛宫的吕利,还是在生前最后七年全身心地投入共济会的莫扎特,不论是无奈被卷入纳粹主义的理查·施特劳斯,还是饱受斯大林迫害的肖斯塔科维奇,他们都通过自己时而明朗时而神秘的音乐,为那段展开在他们眼前的历史留下了一份宝贵而独特的见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