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创建了一条近3000公里,连接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最后到达江西瑞金的交通线。这是我党唯一一条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成功突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铁桶般的“围剿”和封锁、没有遭到破坏的红色交通线,它保障了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之间输送人员、物资和情报文件的双向畅通,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被称为“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小说以此为背景,以小人物大格局、小站点大风云、小故事大智慧的艺术表达,再现了当年中央秘密交通线的艰难与险恶、作用与贡献,以及交通员们的智慧和忠诚。 作者简介 钱林森,1955年出生,笔名伍牧,浙江临安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戏剧作品《金凤与银燕》获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鲁迅文艺奖”;电视剧作品《长沙保卫战》获俄罗斯第 16 届国际电视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优秀作品奖;《契丹英后》获全国飞天一等奖;《李小龙传奇》获全国飞天二等奖等。 目录 第一章 三千公里绝密交通线 第二章 曹瑞瑛的心计 第三章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第四章 盘尼西林和麻醉药 第五章 步步紧逼 第六章 千里走单骑 第七章 护送无线电专家 第八章 一封家书 第九章 茶阳小镇的红白暗战 第十章 “大表哥”过境险象环生 第十一章 赖西诺替夫送情报 第十二章 护送“上海爷叔”闯三关 第十三章 “千里先生”蜀道难 第十四章 最后一公里 第十五章 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 第十六章 护送“洋大叔”的艰难险阻 第十七章 决战在黎明之前 第十八章 曹瑞瑛之死 尾声 序言 近几年来,由福建省人 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锦贵 领衔策划、以钱林森为编 剧的电视剧创作团队,深 挖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创作了 一系列旨在赓续红色基因 和革命传统的思想精深、 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 秀作品。其中的“三绝”—— 《绝命后卫师》《绝境铸 剑》《绝密使命》这三部 电视剧,经中央广播电视 总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后, 以其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在屏幕上刮起了一股红 色旋风,得到广大观众和 党史界、艺术界专业人士 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学习 党史的荧屏好教材。 这三部电视剧覆盖广、 观众多、影响大,编剧钱 林森也因此备受瞩目、名 声大振;但也须承认,观 赏电视剧,大多是一次性 的、稍纵即逝的,它不像 小说,只要一册在手,便 可以反复阅读、细嚼慢咽 。这便有了出版热播剧同 名小说的文化现象,本书 就是如此。 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长 篇小说《绝密交通线》, 是钱林森以电视剧《绝密 使命》为基础重新创作的 。小说描述了土地革命时 期,曾经有一条史称“沪港 粤闽赣”的红色绝密交通线 。在白色恐怖时期,国民 党反动派调动优势兵力, 对中央苏区施行了“不给赤 区粒米勺水之接济,片纸 只鸟之通过”的严密封锁。 这条绝密交通线的建立, 不仅解开了中共中央和中 央苏区“脑袋躯体分离”的困 局,同时也为中央苏区军 民五次反“围剿”战役提供了 必需的物资保障、情报输 送和人员护送,更创造了 护送200多位从上海向苏区 秘密转移的中央领导人和 重要人员毫发无损到达目 的地的奇迹。 无数个交通大站、中站 和小站,连接成近3000公 里的交通线,而每个大站 、中站、小站,都是由周 恩来同志直接布局的;每 位站长,都是从全国全党 的优秀党员干部中精挑细 选出来的。这条交通线从 1930年10月建成,到1934 年红军长征前撤离,交通 员们为苏区采购运输了600 多吨包括食盐、药品、布 匹在内的苏区紧缺物资, 护送了包括周恩来、刘少 奇、邓小平、陈云、叶剑 英、董必武、邓颖超等在 内的200多位党的领导人和 重要干部。这一奇迹的背 后,是无数交通员为完成 一次次艰巨凶险的任务而 舍生忘死地付出。他们都 是默默无闻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人民英雄。 电视剧《绝密使命》侧 重以视听方式重现当年交 通线上的一幕幕惊心动魄 的英雄事迹,而小说《绝 密交通线》侧重以文学语 言讲述交通员们赤胆忠心 的心路历程。对于作者而 言,在文字思维与视听思 维之间转换,殊为不易; 而电视剧和小说这两种不 同的艺术表达,培根铸魂 ,所求一致,都是想呈现 和重温那段鲜为人知的悲 壮历史,还原和塑造那一 个个有着崇高理想信仰却 默默无闻的英雄交通员群 像,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一 幅精彩画卷。如今,小说 与电视剧结缘互补,相映 生辉,对于人们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功莫大焉! 无论是电视连续剧,还 是长篇小说,钱林森都是 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以 过目难忘的细节和跌宕起 伏的情节取胜。他珍视革 命文化资源,认真学习, 深刻领悟,真正践行了“传 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 事”。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 百条、一千条,最根本、 最牢靠的一条就是深入生 活、扎根人民。他遍览革 命史籍,走访红色根据地 ,以当年红色交通员的事 迹为蓝本,塑造了潘雨青 、邹叔宝、赖西诺、孙同 阶、卢清泉、余良廷等有 着真实生活原型、经艺术 加工而成的英雄人物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剧中 或是小说中人物的英雄壮 举,是可信可敬可学的, 也是一定能够感动观众和 读者的。 这部小说的吸引人之处 ,还在于透过对交通线组 织和个人那种表面平淡无 奇的日常生活描述,呈现 其种种瞒天过海、明修栈 道暗度陈仓,甚至“装聋作 哑”“装疯卖傻”的令人拍案 叫绝的斗争智慧。这种于 无声处听惊雷的美学风貌 与艺术格调,无论是电视 剧《绝密使命》还是小说 《绝密交通线》,都因此 大大增加了吸引力和感染 力。这一点,对于红色革 命历史题材的审美表达, 尤为重要,有着普遍的借 鉴意义。 权且充序。 仲呈祥 2021年11月于北戴河 导语 轰轰烈烈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时期,担负起了特殊的使命。交通员们凭着一腔赤胆忠心和高超的斗争智慧,成功突破了国民党蒋介石声称“不给赤区粒米勺水之接济,片纸只鸟之通过”的严密封锁,在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从白区采购了数十吨的食盐、药品、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苏区,为根据地红军取得一次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这条3000公里的交通线上,交通员们先后护送了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从上海向苏区转移,其中党的重要领导人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董必武、陈云、王稼祥、任弼时、邓颖超、瞿秋白、李德等,并创下了所有被护送的领导同志毫发无损地安全到达苏区的奇迹。 小说以此真实历史背景为基础,描绘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一笔党史上的奇迹,展现了无数无名英雄谱写的一首历经百年而不朽的英雄壮歌! 精彩页 客栈个把月没开张了。这天,余良廷和往日一样,起了个大早去码头上拉客。到太阳偏西的时候,总算等来了六位要在青溪住店过夜的年轻人。他心想个把月不开张,这一来就是六位住客,今天可算是吉星高照了。可当他高高兴兴地把六个年轻住客带进他的永丰客栈后,很快就发现这几位住客有点奇怪,有男有女却只要了一间房,互相之间也很少说话,吃完晚饭把碗筷一推房门一关,便再无声息了。 余良廷纳闷得很,等客人熟睡后悄悄起来,轻轻摸到客房门前。刚趴在门缝前想窥探一下,门就吱呀开了,一条黑影严严实实地堵在他面前。 “你想干什么?”年轻人的口气带着点敌意。 余良廷就像做贼被抓了现行似的,尴尬极了:“哦,我忘了告诉你们便桶就在里面的角落里,怕你们起夜找不到,就来知会一声。” “知道了。”挡在他面前的年轻人并不想听他解释,冷得让人打哆嗦的目光分明是在赶客栈老板。 余良廷就回到楼下房里睡了。 半夜,余良廷被一阵激烈的枪声惊醒。枪声持续时间很短促,就像炸了一小截鞭炮一样,他刚从床上坐起就停了。他出了房间奔到堂前朝院子里一看,吓得差点摔一跟斗。院子周围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人,那六个年轻住客都横七竖八地倒在血泊中。一个身穿黑色中山装的男人比老娘们缝衣服还仔细地在一个个尸体身上搜索着。 余良廷感觉这一切不像是真的,更像是半夜做了个噩梦。这一刻,他真希望这就是一个噩梦。 带队执行这次行动的就是那个穿中山装的男人。他叫曹瑞瑛,是国民党调查科汕头站的副站长。曹瑞瑛原本是想抓活的,可没想到他们进镇子时引起了一片狗吠声,惊起了警惕性极高的六个青年,他们抓起行李就想夺门而出,正好撞上了冲进永丰客栈来抓捕他们的官兵。参加行动的官兵是曹瑞瑛从当地驻军79团临时借来的,他们一见几个黑影冲上来,就下意识地抢在对方开枪之前先下手为强,二三十条枪一阵齐射就把对方全打死了。然后才发现这些人其实没有枪,完全可以抓活的。 曹瑞瑛进院子的时候心里是很撮火的,可他知道怪这些小兵油子也只是白费唾沫于事无补,便咽下了刚顶到喉咙口的一句臭骂,心想如果能从尸体身上找到点有价值的线索,那也算有所斩获了,所以他在六具尸体身上的搜查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 曹瑞瑛终于还是搜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那是一块大烟。共产党队伍里的人,还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居然带着烟膏,可不就是“此地无银”吗? 曹瑞瑛眼睛一亮,双手用力一掰,烟膏里面果然大有名堂。 他重新合上那块烟膏,急急赶回军营后,才小心翼翼地重新掰开烟膏,从里面取出一个蜡封的小纸卷,展开一看,却是一张没写一个字的白纸。一张白纸裹在烟膏里随身携带,就一定不会是白纸了,曹瑞瑛脸上浮现出一种成就感十足的笑容。 汕头站站长吕文超一听说行动有所收获,就急急忙忙从外地赶了回来。曹瑞瑛把从尸体身上搜到的情报交到吕文超手上时,那已经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份写满文字的情报。尽管这份情报被巧妙地隐藏在一块烟膏里,且用了特殊的墨水写就,却还是没能逃过曹瑞瑛作为职业特务如猎狗一样的嗅觉。他把用隐形墨水写的纸条放进清水里,纸条很快显出了字迹。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