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教师价值取向的形成,既离不开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也受制于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具有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和动态适应性等特征。鉴于此,教师价值取向的研究必定要以教育场域为中介做到内外兼顾,既要把握教师日常生活,也要关照到教师的文化性格和心理基础。本书遵循教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框架,将教师研究放在宏观社会系统中,揭示教师群体观念与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特征。从社会心态、人格特征、价值追求等多个维度及其互动来考察教师群体价值取向变迁。在横向上,把教师放在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来理解;在纵向上,把教师置身于历史的阶段性转向中来考察。通过教师群体观念与行为的解读,回溯并展望教师的价值取向变迁,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化提供现实思路。 作者简介 于翠翠,女,辽宁大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师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价值取向及其一般问题研究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 (三)对教师价值取向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教师价值取向的性质与特点 一 价值取向释义 (一)价值取向的内涵 (二)价值取向的层次与类型 (三)价值取向的形成基础与关系向度 二 教师价值取向的特点与影响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特点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影响 三 教师价值取向的分析维度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研究维度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结构分析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师价值取向的国家本位 一 新旧交替中的人民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 (二)人民教师的历史特点与思想改造 二 人民教师的奉献取向 (一)感恩与满足 (二)人民教师为人民 (三)理想主义的人格特征 三 人民教师的思想形塑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教师价值取向的知识维度 一 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教师的成长环境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 (二)政治调整时期的教育政策变动 (三)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二 知识型教师的工具取向 (一)希望的田野 (二)照亮求知路的红烛 (三)既成人也为己 三 教师职业的红色传统 (一)红烛精神的代际传承 (二)身份的力量 第四章 社会转型时期教师价值取向的个人维度 一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活与教育 (一)市场经济与日常生活 (二)教育事业的定位与发展 二 教师的谋生取向 (一)教师忧道亦忧贫 (二)世俗化的价值追求 (三)橡皮化的人格特征 三 由教师流失现象引发的精神困惑 第五章 信息社会教师价值取向的技能维度 一 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一)数字化的生存方式 (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 二 技术型教师的有用崇拜 (一)宽容却寂寥的社会心态 (二)崇高而务实的价值追求 (三)限定性质的专业精神 (四)主动适应的人格特点 三 教师实用化取向的现实归因 (一)实用理性的传统与现实 (二)管理制度的功利导向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平面化倾向 第六章 智能时代教师的技术适应与促进主张 一 引言:智能技术时代教师的“远虑”和“近忧” 二 教师技术适应及其发展旨向 (一)技术适应与人的发展 (二)教师技术适应的时代意蕴 三 教师技术适应的现实逻辑 (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理想与现实 (二)教师技术适应的局限与张力 四 教师技术适应的促进主张 第七章 社会变迁中的教师价值取向 一 教师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代际归属 (二)教师价值取向历史变迁的特点 (三)教师价值取向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 二 教师价值取向变迁的启示与思考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离不开稳健的社会环境 (二)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建设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培育教师积极的价值取向需要以几对合理关系为依托 三 教师价值取向的现实关照 (一)价值多元与教师职业核心价值的建构 (二)价值冲突与教师价值取向支持系统的培植 (三)价值危机与教师价值坚守 结束语 经由教师改进社会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