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可以是精彩绝伦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不但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和习惯,更要不断放大他们的特质与优势。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懂得包容、懂得协同、懂得合作以及坚韧、自信的孩子。 本书以“胜者163教育模型”为基础,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为主线,深刻剖析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错误做法,全面阐释了父母培养优秀青少年的思路与方法。“胜者163教育模型”即:发现并尊重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六个特质,分别是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具有学识与眼界、具有自我驱动力、具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具有感恩的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的三个思维,分别是艺术思维、建筑思维、辩证思维。 作者简介 张益铭,上海胜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素质教育专家,中国素质教育推动者,“胜者163教育模型”创立者,拥有二十年教育教学经验,他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并一直遵循“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教育原则,用心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心智和能力。独创“胜者163教育模型”,旨在全面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顶层思维和综合素质。 目录 给父母的忠言 推荐序一 父母靠什么唤醒孩子 推荐序二 父母的修行 推荐序三 让孩子自己找到人生方向 推荐序四 教育的本质是影响他人 推荐序五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自序 再伟大的成就,也弥补不了教育的缺失 前言 第一部分 你的孩子本来很优秀,别亲手毁掉他 第1章 给孩子好的礼物,是精神独立与天赋自由 01 你做过的孩子都会了,你说过的孩子都忘了 02 高明的父母,从来都不说教 03 成长核动力: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04 天才也需要持续被训练 05 好奇心定律:堵不住的只能疏导 06 这些家庭教育的坑,你是否深陷其中 第2章 你是孩子的垫脚石,还是拖油瓶 01 你的辉煌才是孩子的起点 02 在输得起的年纪,允许孩子走一段弯路 03 不要因为自己“想赢”,就教育孩子“不能输” 04 与其要求孩子,不如先要求自己 05 “垫脚石”文化:是砌阶梯,而不是背上去 第3章 好的养育,是父母一直在成长 01 天天玩游戏的父母,怎能养育出爱看书的孩子 02 父母要认可孩子的努力 03 自律的父母是孩子好的榜样 04 父母间的相处,孩子时刻在模仿 第4章 做孩子的贵人,不做孩子的主宰者 01 教师授业,传道解惑的是教练 02 会买单:补全孩子的成长思维 03 扶上马,送一程,给祝福 04 胜者163教育模型:天赋、特质与思维铁三角 05 给孩子一生的精神支持 第二部分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从发现到强化 第5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但别被误导 01 我说“孩子,你是个天才”时,孩子瞬间哭了 02 发现天赋的步骤和原则 03 隐性天赋 04 如何化解天赋面前的障碍 05 和会沟通的父母在一起有多重要 06 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心花怒放 第6章 设计孩子的“人生经历” 01 B点思维:如何让孩子不迷路 02 只有让孩子去观世界,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03 导航思维:人生的路,让孩子看到全貌 04 全面了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 05 预演模型:畅想多种可能性,再做沙盘预演 06 从追寻快乐到快乐地追寻 第三部分 卓越人士的六个特质:如何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个体 第7章 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卓越人士的基础特质 01 心智能量:意志力的产生与损耗 02 意志力:有限但可以强化 03 再坚持五分钟,你就赢了 04 如何制作意志力任务清单 05 情绪温差:疲劳与偷懒 06 挺住!熬下去的秘密 第8章 具有学识与眼界:卓越人士成事的关键 01 孩子读过的书,每一个字都有用 02 刻意观察:如何培养观察力 03 学霸定律:选择走楼梯,还是乘电梯 04 父母把赢看得过重,反而会导致孩子输不起 05 每个孩子都有影响力 06 多元化价值观与包容心 第9章 具有自我驱动力:卓越人士终生成长的动力 01 孩子擅长什么,他就主动做什么 02 让孩子迷上他的偶像 03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更强 04 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05 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06 自律即自由法则 第10章 具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卓越人士的硬核实力 01 父母千万不要像“老鼠怕猫”那样逃避问题 02 解决问题的五个关键点 03 好习惯终身受用 04 强大的能力都是设计出来的 05 要让孩子明白,他配得上所有的好 第11章 具有感恩的心:卓越人士的真挚情怀 01 缺乏感恩之心,再优秀也毫无意义 02 教导他积极生活,不如告诉他学会感恩 03 急功近利的父母,怎能培养出感恩的孩子 04 感恩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要素 第12章 具有社会责任感:卓越人士的人生底色 01 社会需要有担当的孩子,而不是利己主义者 02 鼓励孩子走向卓越,成为世界公民 03 只有维护集体利益,才能获得荣耀 第四部分 让孩子具备变得优秀的力量:如何培养精英思维 第13章 艺术思维:艺术力即创造力 01 有美感的孩子才有创造力 02 那些重要的东西,往往看起来“无用” 03 打破常规才能成长 04 拥有艺术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05 培养孩子艺术思维的五个方法 第14章 建筑思维:搭积木的启示 01 建构能力是孩子的顶级能力 02 想会有方向,做才有结果 03 不要做只会线性思考的人 第15章 辩证思维:在关系中思考问题 01 人生,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02 接纳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一种成熟 03 有自己观点和见解的孩子才能成为卓越人士 04 孩子怎么看待世界,世界就怎么对待他 后记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 序言 让孩子自己找到人生方 向 在当今时代,教育显得 越发重要。孩子是社会的未 来,孩子的教育关系着国家 的未来,所以孩子的家庭教 育必须得到重视!我看到张 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很高兴 ,其提出了“胜者163教育模 型”,即:发现并尊重孩子 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六个特 质,分别是具有强大的意志 力、具有学识与眼界、具有 自我驱动力、具有解决问题 的思维与能力、具有感恩的 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培养 孩子的三个思维,分别是艺 术思维、建筑思维、辩证思 维。 读了张先生的这本书, 我感想颇多。我想到了教育 家孔子,想到了千千万万为 教育奉献的人们。文明的动 力在于人民,人民才是历史 最好的创造者。做好家庭教 育,人民的创造力就会更加 丰富。 张老师的这本书提出了 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方法, 它能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 时候找到正确的、合适的路 径。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赖 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 会教育同样重要。特别是家 庭教育,孩子的很多习惯、 思维、观念等都会受到家庭 的极大影响。如果家庭教育 出了问题,孩子就无法健康 成长。 张先生的这本书让很多 对孩子教育问题感到焦虑的 家长能静下心来,真正去思 考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家 长没有必要将自己的观念、 焦虑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 自有天赋,只要合理引导, 他们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家长不要试图去改造孩子 ,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要 尊重孩子的个性,在关键的 时刻帮孩子一把。 我很高兴为这本书写序 !祝福作者张先生!祝福孩 子们! 高有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主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民族节庆委员会委员 2022年6月 导语 本书是张老师深思好学的结晶,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实情实景,更揭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蜕变的正确方向。书中典型的故事描述可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张老师的育人观点也显得意义深远。这本书绝非闭门造车的自圆其说,张老师的所有观点皆出自其十余年教育历程的感悟,绝非折中他人之见,仅从这一点出发,这本书就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通过本书的学习,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便会有章可循,从而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力。 后记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美 好的人生 父母普遍认为,今天的 孩子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和 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 、学习条件都发生了质的飞 跃,孩子无须为生存担忧, 无须为生活而苦恼;但孩子 普遍认为,成长是辛苦的, 因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越来 越多。 深耕青少年教育领域十 余年,我看到更多的是父母 的急功近利,是父母“走得 太急”而背弃教育初衷的行 为,所以我更同情青少年成 长的辛苦。在现实生活中, 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父母 高举的分数指挥棒,孩子的 健康成长显得微不足道。 我一直在努力改变家庭 教育的现状,为我国青少年 探索成长的大道,这也是我 创立胜者教育的初衷。我希 望每个青少年都可以展现自 己的特质,都可以在自己擅 长的领域快乐成长。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产品没有生命,是 完全按照设计图纸加工制作 出来的,成品差异不大、功 能相似;但农业产品却是有 机生命体,每一株植物都有 其独有的生长规律,在不同 地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 培育方法。我看到的是父母 用工业方法设计农作物的生 长,揠苗助长、填鸭等教育 方式让孩子的人生失去了本 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 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 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唯有注 重孩子的特性,才能够让孩 子成长到应有的高度。 最后,我希望各位父母 懂得自省,勿因自己的虚荣 和焦虑忽视了孩子的独特性 与唯一性,勿因外界的不良 习气而忘记教育的初衷。正 确地看待孩子的成长,永葆 教育的初心,父母才能让孩 子拥有美好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 世界的未来,我们要勇敢地 担当起父母的责任,让自己 觉醒,唤醒孩子,真正把孩 子培养成国家的财富。到那 时,虽然我们已经两翼斑白 、步入老年,但是我们的孩 子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为民族、为世界做出了他们 应有的贡献。 ——卢勤 中国少年儿童 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 、原总编辑,知心姐组 教育行业是一个很难用 科学方法衡量的行业,但教 育成果可以说明问题。我感 觉《觉知的父母》中提出的 一些观点值得教育者细细推 敲,张老师的教育思维给我 们教育孩子提出了新的思路 。我认识他已经有相当长的 时间了,以前我十分钦佩他 对教育的执着与专注,读过 《觉知的父母》之后,我对 他有了新的认识。 ——徐浩宇 扬子江药业 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 事长、总经理 我想站在一名读者的角 度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这 不是一本教育知识的文字汇 编,而是立足实际,为青少 年发声的一本书;这不是一 份教育工作者的心得总结, 而是一份想要改变青少年教 育的宝典。 ——李践 上海行动教育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老师的这本书提出了 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方法, 它能帮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 时候找到正确的、合适的路 径。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赖 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 会教育同样重要。特别是家 庭教育,孩子的很多习惯、 思维、观念等都会受到家庭 的极大影响。如果家庭教育 出了问题,孩子就无法健康 成长。 ——高有鹏 上海交通大 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中典型的故事描述可 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张老 师的育人观点也显得意义深 远。这本书绝非闭门造车的 自圆其说,张老师的所有观 点皆出自其十余年教育历程 的感悟,绝非折中他人之见 ,仅从这一点出发,这本书 就有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张大豆 豹变IP创始 人、豹变学院创始人 我曾自恃有一定的教育 功底,但细读了《觉知的父 母》后才意识到,原来我教 育孩子的火候远远不够。我 从张老师的书中看到,教育 的关键不是教育内容、教育 方式,而是对人的唤醒,教 育者灌输一百,不如受教者 自省其一。 ——陈昱桥 杭州坚果影 业创始人、80后女性创业代 表 精彩页 01 你做过的孩子都会了,你说过的孩子都忘了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关于家庭教育的问答。 有人问:“为何父母总爱提‘别人家的孩子’?” 答案中点赞最多的居然是:因为父母认为“和逼迫自己比起来,逼迫孩子容易多了”。看到这个答案我不禁哈哈大笑,孩子们真是太好玩了,但又感觉无奈。的确,父母总是以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去催促孩子成长,却从来不想想自己曾经也是孩子。 在当今社会中,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孩子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而课外兴趣班能让孩子拓展兴趣…… 但孩子的教育却依然是父母心头的刺,父母在教育方面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往往收效甚微。父母何曾想过,教育如果只是物质、金钱的投入,那世间的教育岂不是太简单了。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用在父母身上,那就是教育孩子应该是父母先做,给孩子做榜样。 孩子缺少的不是文化知识,也不是兴趣、爱好,他们的性格、习惯、处世智慧很大部分都来自父母的“身教”。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存在了,在没有文字、没有学校之前,人类靠什么教育后代呢?正是“身教”。 父母错误地以为,只要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就应该学会。殊不知,为人处世,哪能是说说那么简单。要是这么简单,所有父母都应该是专家,因为父母学过的知识、听过的道理真的太多了。 有一次,我朋友和他的孩子并排走在街上,他太太跟在后面。突然他太太说:“你看你,把孩子带坏了。”朋友很纳闷,自己走路走得好好的,怎么就把孩子带坏了?原来他的太太看到父子两人并排走的时候,姿态一模一样,甚至连内八字的走姿都一样。我朋友跟我说起这事,就感慨,内八字的走路姿势可从来没有教过孩子,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他一直和孩子说走路要挺直身板,孩子一点都没学。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教育不好孩子?关键是父母的“言传”总多于“身教”。孩子在成长中对世界的认知、理解更多源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对书本知识的感悟。所以,父母需要亲身示范给孩子“应该怎样做”“如何做效果更好”,而不是义正词严地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应该怎样做”。 李嘉诚曾说过,再大的家业传承,也抵不过言传身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李嘉诚的身教明显胜于言传。比如李泽钜和李泽楷年满8岁便参加李嘉诚公司的董事会议,两个孩子不仅要旁听,还要针对一些问题表达观点。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李泽钜和李泽楷学会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 当然,每个人的家庭环境都不同,但身教胜于言传的教育理念却是父母都应该学会的。孩子在成长期间的学术知识源于老师,但品德操守更多源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懂得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则有“养而不教”的嫌疑。 孩子的成长是对世界从无到有的认知过程。言传的效果更多的是让孩子“认识”世界,而“知晓”与否还要靠身教。因为身教可以传达适应世界、融入世界的方法,缺少身教的孩子很难及时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 比如父母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但如果父母有说脏话的习惯,那么文明与礼貌在孩子眼中便一文不值。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传授给孩子的理念,父母首先需要做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又怎么会遵从呢?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大力推荐过一本书,书名为《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贾容韬最初的身份并不是老师,而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正因为有一段惨痛的育儿历程,贾容韬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的企业,投身到青少年教育领域。 作者的儿子是一个“资深网瘾少年”,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校期间打架等事件频发,小小年纪已经有两次被学校劝退的经历。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