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青海省生态立省、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点,针对黄河源区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草畜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结合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学、生态学、草业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系统理论,采用常规植被调查和生态化学计量等方法,结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高寒草句退化演替机理与恢复治理生态效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依托团队近20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对黄河源区高寒草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期待本书能对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目录 1 绪论 1.1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1.2 高寒草甸退化现状 1.3 高寒草甸退化成因分析 1.4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微生物系统研究的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案 2.1 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植物系统对草地退化的响应 3.1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生产力及群落特征的演替动态 3.2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3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3.4 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5 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特征的退化演替规律 4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及调控机理 4.1 退化高寒草甸人工修复技术及生态修复现状 4.2 研究方案 4.3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技术及其修复效应分析 4.4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演变趋势 4.5 土壤微生物对退化高寒草甸植被修复的响应与反馈 4.6 计论 4.7 小结 5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生物、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与反馈 5.1 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 5.2 高寒草甸土壤因子对草地植被及土壤微生物的网络调控 5.3 高寒草甸土壤真菌与细菌之间的协同/竞争 5.4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关系 5.5 高寒草甸环境因子耦合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关联性 5.6 讨论 5.7 小结 6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生产功能协同恢复策略 6.1 建立完善草地退化格局及等级划分的3S监测体系 6.2 草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6.3 乡土草种资源挖掘、选择及优化配置 6.4 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恢复技术 6.5 土壤环境改善与土壤质量提升 6.6 合理放牧、优化管理制度 6.7 积极推动牧民文化和科技教育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