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失踪的人》是“卡夫卡作品选“系列之一,是卡夫卡生前未出版之作,写于1912至1914年间。
讲述的是少年卡尔·罗斯曼的故事,他因被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异乡美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失踪的人/卡夫卡作品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失踪的人》是“卡夫卡作品选“系列之一,是卡夫卡生前未出版之作,写于1912至1914年间。 讲述的是少年卡尔·罗斯曼的故事,他因被女仆引诱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异乡美国。 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用德语写作,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知名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审判》《城堡》)和《变形记》《在流放地》等中短篇小说。除写作小说外,卡夫卡对寓言、箴言、随笔、日记、笔记、对话等体裁均有涉及,这些体裁的文字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 目录 一 司炉 二 舅舅 三 纽约郊外的乡村别墅 四 去往拉姆西斯的路上 五 在西方饭店里 六 罗宾逊事件 这汽车停了下来,…… 清晨,…… 残章断篇 1 布鲁纳尔达出游 2 卡尔在一个街口…… 他们行了两天两夜…… 序言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 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地位 。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鲜为 人知,死后却引起世人广泛 关注,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 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 夫卡属于表现主义一代,但 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 在布拉格特殊的文学氛围里 ,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 合,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 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 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 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 言之中的、多层交织的艺术 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 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 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 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 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 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 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 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 生。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 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 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 身无法脱身的迷宫,同时也 造就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命 运。 卡夫卡的一生是平淡无 奇的。他出生在奥匈帝国统 治的布拉格,犹太血统,父 亲是一个百货批发商。卡夫 卡从小受德语文化教育,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攻读 德国文学,后迫于父亲的意 志转修法学,1906年获得 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 ,先后在法律事务所和法院 见习,1908年以后一直在 一家半官方的工伤事故保险 公司供职。1924年肺病恶 化,死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 林疗养院。 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大 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尤其 对歌德的作品、福楼拜的小 说和易卜生的戏剧钻研颇深 。与此同时,他还涉猎斯宾 诺莎和达尔文的学说。大学 时期就开始创作发表一些短 小作品。供职以后,文学成 为他惟一的业余爱好。 1908年发表了题为《观察 》的七篇速写,此后又陆续 出版了《司炉》(长篇小说 《失踪的人》第一章, 1913),以及《变形记》 (1915)、《在流放地》 (1919)、《乡村医生》 (1919)和《饥饿艺术家》 (1924)四部中短篇小说集。 此外,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 说:《失踪的人》(1912— 1914)、《审判》(1914 —1918)和《城堡》(1921 —1922),但生前均未出版 。对于自己的作品,卡夫卡 很少表示满意,认为大都是 涂鸦之作,因此在给布罗德 的遗言中,要求将其“毫无 例外地付之一炬”。但是, 布罗德违背了作者的遗愿, 从1935年起陆续整理出版 了卡夫卡的全部著作。这些 作品发表后,在世界文坛引 起了巨大的反响。从上世纪 四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史 上形成了特有的一章:“卡 夫卡学”。 无论对卡夫卡的接受模 式多么千差万别,无论有多 少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和卡夫 卡攀亲结缘,但卡夫卡不是 一个思想家,也不是一个哲 学家,更不是一个宗教寓言 家,他只是一个风格独特的 奥地利作家,一个开拓创新 的小说家。在卡夫卡的艺术 世界里没有了传统的和谐, 贯穿始终的美学模式是悖谬 。首先,卡夫卡的作品着意 描写的不是令人心醉神迷的 情景,而是平淡无奇的现象 :在他的笔下,神秘怪诞的 世界更多是精心观察体验来 的生活细节的组合;那朴实 无华、深层隐喻的表现所产 生的震撼作用则来自那近乎 无诗意的,然而却扣人心弦 的冷静。卡夫卡叙述的素材 几乎毫无例外地取自普普通 通的生存经历,但这些经历 的一点一滴却汇聚成与常理 相悖的艺术整体,既催人寻 味,也令人费解。卡夫卡对 他的朋友雅鲁赫说过:“那 平淡无奇的东西本身就是不 可思议的。我不过是把它写 下来而已。”其次,卡夫卡 的小说以其新颖别致的形式 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视角, 以陌生化的手段,表现了具 体的生活情景。他所叙述的 故事既无贯穿始终的发展主 线,也无个性冲突的发展和 升华,传统的时空概念解体 ,描写景物、安排故事的束 缚被打破。强烈的社会情绪 、深深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 变态心理蕴含于矛盾层面的 表现中。卡夫卡正是以这种 离经叛道的悖谬法和多层含 义的隐喻表现了那梦幻般的 内心生活——无法逃脱的精 神苦痛和所面临的困惑。卡 夫卡所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 、非理性的;困惑于矛盾危 机中的人物,是人的生存中 普遍存在的陌生、孤独、苦 闷、分裂、异化或者绝望的 象征。他的全部作品所描写 的真正对象就是人性的不协 调,生活的不协调,现实的 不协调。卡夫卡独辟蹊径的 悖谬美学就是独创性和不可 模仿性的完美结合。 未竟之作《失踪的人》 写于1912年至1914年间, 它是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处女 作。作者生前发表了其中的 第一章,也就是脍炙人口的 短篇小说《司炉》(1913) 。1927年,卡夫卡的挚友 马克斯,布罗德编辑出版这 部小说时取名“美国”。根据 卡夫卡的日记和书信记载, 德国费舍尔出版社后来出版 的校勘本则采用了作者在其 中多次提到的“失踪的人”这 个名称。这也是卡夫卡研究 界迄今普遍所认可的。 小说《失踪的人》叙述 的是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 的少年的故事,他十六岁时 因被一个女仆引诱而被父母 赶出家门,孑然一身流落到 异乡 导语 卡夫卡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其遗著陆续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深刻影响了莫言、余华、残雪等中国当代作家。 《失踪的人》是“卡夫卡作品选“系列之一,小说的主人公罗斯曼从一开始就是其生存环境的牺牲品,不断地陷入了一个又一个卡夫卡式的迷宫里而无所适从。 书评(媒体评论) 卡夫卡影响了我们每个 人。 ——安东尼·伯吉斯 精彩页 一司炉 十七岁的卡尔·罗斯曼被他那可怜的父母发落去美国,因为一个女佣勾引了他,和他生了一个孩子。当他乘坐的轮船慢慢驶入纽约港时,那仰慕已久的自由女神像仿佛在骤然强烈的阳光下映入他的眼帘。女神好像刚刚才高举起那执剑的手臂,自由的空气顿然在她的四周吹拂。 “多么巍然!”他自言自语地说,一点儿也没想到该下船了。一群群行李搬运工簇拥着擦他身旁流过,他不知不觉地被推到了甲板的栏杆旁。 “喂,你还想不想下船?”一位在旅途中萍水相逢的年轻人走过他身边时喊道。“我这就下去。”卡尔微笑着对他说,随之把行李箱扛到肩上,显得满不在乎的样子,因为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目送着那位稍稍挥了挥手杖便随着人群离去的相识。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己把雨伞忘在船舱里了。他急忙上前求这位显然不大情愿的相识帮他照看一会儿箱子,匆匆地看了看眼前的情形,看好了折回去的路,便一溜烟似的跑去了。到了下面,他懊恼地发现本来可以供他走捷径的一条通道现在关闭了,这大概是因为所有的旅客都已经上了岸。于是他不得不穿过数不胜数的小舱间,沿着拐来拐去的走廊,踏着一道接一道上上下下的扶梯,艰难地寻找着那间里面仅摆着一张写字台的空房间。这条道他仅仅走过一两次,而且总是随着大流走的,他最终完全迷了路。他一筹莫展,连个人影也见不到,只听见头顶上响着成千上万咯噔咯噔的脚步声和那从远处传来的已经熄火的机器最终呵气似的转动声。他开始四处乱撞,随意停在一扇小门前,不假思索地敲起门来。“门开着!”里面有人喊道。卡尔急不可待气喘吁吁地推开门。“你干吗这么狠狠地打门?”一位彪形大汉问道,几乎看也不看卡尔一眼。一丝微弱昏暗的余光从上层船舱透过某个天窗,映进这寒酸的小舱室里。室内一张床,一个柜子,一把靠背椅连同这个人拥挤不堪地排列在一起。“我迷路了,”卡尔说,“这条船大得惊人,可我在旅途中丝毫也没有这种感觉。”“是的,你说对了。”这人带有几分自豪说,依旧忙着修理一只小箱子的锁;为了听到锁舌咔哒锁上的声音,他用手把锁压来压去。“你进屋来吧!”这人接着说,“你可别老站在门外呀。”“不妨碍你吗?”卡尔问道。“啊呵,你怎么会妨碍我呢!”“你是德国人?”卡尔试探着要弄个明白,因为他听说过许许多多关于初到美国的人遭受无妄之灾的事,尤其是爱尔兰人作恶多端。“是,是的。”这人回答说。卡尔依然迟疑不决。这时,这人突然抓住门把手,狠力一拉,迅速关上了门,卡尔被拽进了屋里。“我无法忍受有人从走道上往里面看着我。”这人说着又修理起他的箱子。“无论谁路过这儿都往里面看看,这让人受得了吗?”“可这会儿过道里一个人影也没有。”卡尔说着紧紧巴巴地挤在床腿旁,心里不是滋味。“我说的就是现在。”这人说。“事关现在,”卡尔心想,“这人可真难打交道。”“你躺到床上去吧,那儿地方大些。”这人说。卡尔一边尽力往里爬,一边笑起自己刚才企图纵身鱼跃的徒劳。可是当他刚要爬到床上时,他却突然喊了起来:“天啦,我的箱子给全忘了。”“箱子放在哪儿呢?”“甲板上,一个熟人照看着。只是他叫什么呢?”他说着从母亲给他缝在上衣里的内兜里掏出一张名片,“布特鲍姆,弗兰茨·布特鲍姆。”“这箱子你非常急需吗?”“当然啰。”“那你为什么要把它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我把雨伞忘在船舱里了,我是跑回来取伞的,不愿随身拖着那只箱子。我哪里想到会迷了路。”“就你一个人?没人陪伴?”“是的,就我自己。”我也许应该求助于这个人,卡尔思考着,我一时上哪儿去找个更好的朋友呢!“现在你连箱子都丢了,我根本用不着再提那雨伞了。”这人说着坐到靠背椅上,似乎卡尔的事现在赢得了对他的几分兴趣。“可我相信,箱子还没有丢失。”“信任会带来幸运。”这人边说边使劲地在他那乌黑浓密的短发里搔来搔去。“在这艘船上,道德也在变化着;不同的码头就有不同的道德。要是在汉堡,你的那位布特鲍姆也许会守着箱子,可在这儿,只怕连人带箱子早就无影无踪了。”“可是我得马上上去看看。”卡尔边说边看看怎样从床上爬起来。“你就呆着吧。”这人说着用一只手顶着卡尔的胸膛,粗暴地将他推回床上。“为什么呢?”卡尔生气地问道。“你去顶什么用!”这人说。“过会儿我也走,我们一道走好吧。你的箱子要么是让人给偷走了,找也无济于事,你到头来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要么是那个人始终还在照看着它,那他就是个傻瓜蛋,而且会继续看守下去,或者他是个诚实的人,把箱子放在原地。这样等船上的人都走光了,我们再去找它岂不更好。还有你的雨伞。”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