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与朱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田猛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系“名人家风丛书”的一本,主要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其中朱熹的家训家规和朱熹的做事做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对后世影响甚巨,从朱熹家族以及朱熹后人继承家风方面,对今人培育家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紫阳朱氏溯源
第一节 饮水思源:朱姓的来
第二节 源远流长:紫阳朱氏族
第二章  望子成龙的朱松
第一节 蒙以养正
第二节 言传身教
第三节 诗书传家
第三章  穷经明理的朱熹
第一节 转益多师
第二节 勤政爱民
第三节 忠心主战
第四节 赈灾救荒
第五节 惩奸除恶
第六节 化育民风
第七节 上下求索
第四章 忠孝诗书传家风
第一节 孝亲敬老
第二节 伉俪情深
第三节 朱森教子
第四节 父女情深
第五章 理学宗师的后裔
第一节 朱熹后裔--考亭朱氏
第二节 朱塾后裔--建安朱氏
第三节 朱埜后裔--考亭二房
第四节 朱在后裔--考亭三房
第六章 历代朱姓名人传略
第一节 雄才大略的帝王
第二节 鞠躬尽瘁的名臣
第三节 精忠报国的将士
第四节 博古通今的文人
第七章 垂训后世
第一节 家训典范:两部《朱子家训》
第二节 家教名篇:润泽万世
结语
参考文献
序言
总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
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
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
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
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
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
陛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
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
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
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
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
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
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
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
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
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
家风诗》。在这首诗中,
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
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
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
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
“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
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
。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
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
,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
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
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
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
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
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
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
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
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
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
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
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
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
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
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
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
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
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
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
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
,就形成不了传统。在(
《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
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
,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
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
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
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
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
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
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
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
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
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
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
,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
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
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
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
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
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
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
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
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
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
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
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
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
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
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
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
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
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
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
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
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
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
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
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
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
,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
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
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
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
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
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
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
、游荡为非、跋扈凶横。
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
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
班风,而校风有好坏之分
,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
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
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
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
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
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
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
、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
、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
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
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
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
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
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
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
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
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
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
,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
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
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
,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
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
、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
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
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
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
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
存在。在社会结构和家庭
结构者I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
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
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
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
,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
一些古典原则的式微,是
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
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
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
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
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
,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
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
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
。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
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
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
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
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
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
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
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
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
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
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
训、家诫、家仪、家教、
家法、家约、家矩、家则
、家政、家制等名义,有
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
、慎婚嫁、务本业、励勤
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
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
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
导语
本书共七部分。第一章重点介绍了朱姓的来源和紫阳朱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朱熹的父亲朱松的成长经历,以及言传身教对朱熹的教育和培养。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穷经明理的朱熹的成长历程、讲学授徒、著述立说、集理学之大成,以及朱氏家风的形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忠孝持家、诗书继世的朱氏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的落实。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朱熹的后裔——朱亭朱氏、建安朱氏和考亭朱氏。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历史上名垂千秋的历史名人。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朱氏家训、家教的重要内容及对朱氏后裔及中华儿女的影响。
精彩页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对于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来说,优秀的朱氏家风正是这汩汩不绝的“源头活水”,它是朱熹等先人留下的浩瀚思想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滋养和影响着一代代朱氏族人及所有华夏儿女。
朱氏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的一个重要缩影。从安徽黄墩到江西婺源再到福建考亭,朱氏家风的主旋律始终是“读书乐道,忠孝业儒”。朱熹的先祖婺源朱氏家境富裕,代出显宦,又为皇亲国戚,显贵一时,但是传到朱熹的高祖父朱振这一代时,却日渐衰落,不但“三世皆不仕”,而且“故乡无厚业”,家境败落。朱振虽然没能步入仕途,但他学识博洽,专攻儒业,成为乡里的学者师表。
朱熹曾祖父朱绚读书乐道,隐居不仕。
朱熹祖父朱森,“谆谆以忠孝和友为本”。他曾对长子朱松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后必有显者,当勉励谨饬,无坠先业。”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才有了学者兼官吏的朱松和理学宗师朱熹。
到朱熹的父亲朱松时,遭逢乱世,家道衰落,又仕途失意;’但作为“抗金派”的一员,他精忠爱国,不攀附秦桧等奸佞之臣。朱松罢职还乡后,兴建了环溪精合,在这里修道研理,全心教子,终于培育出一代理学宗师、孔子之后第一旷世大儒——朱熹。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综观中国历代文化世家的家风,虽然各具特点,但大都有两方面共性:一是耕读立家。以农立家,以学兴家,以仕发家,以求家族的稳定与繁荣。二是道德传家。道德为人伦之本,也是修身之基。整个家族要名显当世,惠及子孙,唯有依靠道德。以德治家,家和万事兴;以德传家,代代受其益。通览朱氏家风,耕读立家和道德传家兼而有之。作为南宋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中国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孔子。钱穆先生评价朱熹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朱熹一生重名节、轻利禄,忠君爱国、勤政爱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金人南侵时,他屡次向朝廷进谏,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在奸佞当道时,他宁愿隐居山林潜心著学,也不与奸佞为伍。他好修为常、淡泊仕宦,一生辞官60多次,而一旦做官则坚守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的准则,以民为本,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百姓办好事。在任地方官的9年里,他兴文教,劝农桑,修水利,救灾荒,惩办恶霸豪强,弹劾不法官吏,减免民众捐税,兴利除弊,造福一方。
自古雄才多磨难。朱熹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生逢乱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幼女夭折,胞妹早逝,仕途不顺,政见受阻,学术遭谤,含冤别世……人间所有磨难几乎都集于他一身,而正是这种种磨难造就了朱熹百折不挠的铮铮铁骨和锲而不合的执着精神。他明德崇教,尊礼重道,博览群书,广注经典,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可以说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在哲学、文学、历史、教育,还是在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他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是中国中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其博学、慎思,终于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笔耕不辍,著述宏富,浩如烟海。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评价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热心教育,诲人不倦。自早年出任同安主簿开始,甚至在蒙冤"庆元党禁”面对残酷的政治迫害时,他仍笔耕不辍,坚持授徒讲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弟子门人超过500人,为汉以来经师授徒人数之冠,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