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家书的客观呈现和精彩评析,引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亲切的王阳明,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
这些家书,有的谈朝局时政,有的论学问功夫,还有的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个体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积极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家书/名人家书典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明)王阳明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家书的客观呈现和精彩评析,引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亲切的王阳明,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 这些家书,有的谈朝局时政,有的论学问功夫,还有的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个体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影响巨大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目录 王阳明与父亲王华的家书 第一封 上海日翁大人札 释读:世道败坏退藏为宜 第二封 上大人书 释读:人生若寄事上磨砺 第三封 上海日翁书 释读:含冤赋闲转败为胜 王阳明与太叔克彰的家书 第四封 与克彰太叔书 释读:切莫外驰勤除习气 第五封 又与克彰太叔书 释读:孝在家常礼在中庸 王阳明与妹夫徐爱的家书 第六封 与徐仲仁 释读:落第不耻积学求成 第七封 示徐曰仁应试 释读:事上炼心不计得失 第八封 与曰仁诸弟书 释读:事与愿违生死有命 王阳明与弟弟王守文的家书 第九封 示弟立志说 释读:立志成圣道同心同 第十封 与弟伯显二札 释读:日严日畏养德修身 第十一封 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 释读:忠信持谦为己慎独 王阳明与诸弟的家书 第十二封 寄诸弟书 释读:良友砥砺乃能有益 第十三封 与诸弟书 释读:敬天爱人反求诸己 第十四封 寄诸弟 释读:一念改过精一克己 第十五封 寄伯敬弟 释读:家庭和睦邻里相亲 王阳明与侄子正思的家书 第十六封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释读:脱去凡近以游高明 王阳明与妻舅诸用明的家书 第十七封 寄诸用明 释读:晦养厚积潜龙勿用 王阳明与内侄诸阳伯的家书 第十八封 书诸阳伯卷(一) 释读:去矜去蔽善学善问 第十九封 书诸阳伯卷(二) 释读:养心穷理知行合一 王阳明与表弟们的家书 第二十封 寄闻人邦英邦正(一) 释读:不可夺志随事尽道 第二十一封 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释读:提住初心勿忘勿助 第二十二封 送闻人邦允序 释读:自重自爱荣辱不惊 王阳明与儿子正宪的家书 第二十三封 书正宪扇 释读:温恭除傲谦到至诚 第二十四封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前四封) 释读:敬守训戒良知良能 第二十五封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后四封) 释读:鞠躬尽瘁此心光明 附录一: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释读:勤学有志方成大器 附录二:阳明小传——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 附录三:如何评价王阳明这个人? 参考书目 序言 王阳明家书序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 者往往成功 吕峥 恩师周月亮邀我替新著 《王阳明家书》(名人家书 典藏)作序,荣幸之余,感 慨万千。 十年前我还在中国传媒 大学念书,周月亮教授电影 美学。关于这门课的内容, 印象已非常模糊,只记得他 抛出一个语惊四座的概括: 影视通巫术。 那是个魔幻的年代,金 融危机席卷全球,四万亿热 钱弥漫神州,后又放水至三 十万亿。房价狂飙突进,实 体经济举步维艰。年轻人毕 业即失业,马路上的跑车却 只增不减。 周月亮是清寒的大学教 授,也是富饶的硕学宿儒。 一次,《走向共和》的编剧 盛和煜到传媒大学演讲,几 名师生陪他就餐。当听说身 边坐着的是周月亮时,彼时 风头正劲、炙手可热的盛和 煜立即起身敬酒,满饮一杯 。 周月亮风趣幽默,是个 喜欢调侃人的老顽童,时不 时还会去武术协会露两手。 他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 《水浒传》到《儒林外史》 ,从佛学到王阳明,他的著 述学理深厚,文献纯熟。匠 心烛照,潜心沉笃。但细绎 其思想,不难觇知那隐藏在 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的悲凉 底色。 文人感时忧世,常想救 弊补偏。然政治之诡,天意 叵测,又有几人能一展平生 所学?成功只是偶然,失败 才是常态。当被造化的无形 之手打到怀疑人生时,好一 点的与世俯仰,从俗浮沉, 等而下之者便如信仰崩溃的 探花郎焦芳,阿附权奸,排 斥异己,变成自己年轻时所 反对的那种人。 十年前,我本打算创作 韩非子的评传,但因周月亮 的影响,最终写了本《明朝 一哥王阳明》,没想到一炮 而红,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 路。 韩非子与王阳明都看穿 了人性。这不难,但也于己 无益,因为透彻的背后只是 一片虚无。难就难在重建意 义,于漫漫长夜中找到一条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新路。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 反权奸、救言官,触犯上怒 ,被贬谪至贵州的化外之地 龙场驿。万里投荒,居无定 所,缺医少药,生活无着, 王阳明陷入“瘴疠蛊毒之与 处,魑魅魍魉之与游”的绝 境,日夜煎熬,生出“俟命 而已”的感叹。 那么,到底是什么助他 刺破黑暗,乐以忘忧,悟道 成圣,心通九境? 是儒家的君子人格:孔 颜乐处。 孔门弟子众多,然孔子 独垂青于颜回,盖因其即使 在极端困苦的环境里,依然 能保持乐观,坚守儒家之道 ,用《论语》里的话说就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孔颜所乐者,当然不是 贫,而是道。这种精神被李 泽厚总结为“乐感文化”,是 儒家文化的根本特征,有别 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 的“耻感文化”。 儒家的妄念在于:一个 人道德高尚,就能成功。比 如梁惠王当年问孟子:“你 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利于 我们魏国的?”孟子说:“王 何必曰利?”接着便开始兜 售“仁义”,论证“有仁义则 百姓拥护,不仁义则百姓反 对。那么两国交战,必是有 仁义者胜”。 虽有偷换概念之嫌,但 也并非全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 失败都源于心理。人对某件 事的态度,其实比这件事本 身重要得多。比如某人的小 说写了三年,未能出版。若 他的态度是“失败”,那的确 一败涂地;但若他的态度是 “尝试”,那么这三年的时光 就变成了积累经验。 大多数人的失败都是败 于自己内心对某些事的认知 ,而非败于事情本身。 另一方面,人所相信的 东西往往都是他自己愿意相 信的,而不一定是真实的。 因为很多真实的东西彼此之 间是完全相悖的,无法被人 理解。因此,人常常选择相 信其中一种而否定另一种, 以免自己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有 时候就取决于信心,它给人 以安定感和幸福感。世事千 变万化,矛盾错综复杂,人 必须具备从乱七八糟的现象 中抽象出简单规律的能力。 不管它靠不靠谱,都是我们 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因为 意义和规范是人性的两项基 本需求,前者告诉人为什么 而活,后者告诉人怎么去活 。 宗教便给信徒提供了这 两种慰藉,无论它看上去如 何荒谬,也比一个人漫无目 的地在寒夜里乱走强。 王阳明的“良知”与此类 似。人人自有,个个圆成。 一炬灿然,千灯相映。它是 审视天地万物的灵明,在其 观照下,客观事物的意义逐 一点亮,价值次第呈现,原 本死寂的世界顿时缤纷多彩 起来。 良知一振,群寐陷醒。 从此,“天下之人不复自安 于规矩绳墨之内”,因为良 知既然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 “是非之心”,那么知识、真 理乃至判断美丑善恶的标准 都不再为帝王或学者所垄断 ,而是交还给了每一个个体 。于是,王阳明的弟子和拥 趸里涌现了一批富有批判和 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以狂者 的胸次和无所畏惧的豪杰气 概,唤醒人性当中“越名教 而任自然”的自由冲动与“虽 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精神 。 王阳明对大明有再造之 功,生前却一再遭权臣打压 、奸佞排挤,“一屈于江西 ,再屈于两广”,形势一度 危如累卵。左右无不紧张, 导语 认同思维,多会落入偏见;超越思维,则可体认良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就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的无条件的道德意识,不假外部带累。它是虚幻的理想和高蹈的口号破灭后,世人所能感悟到的最后一缕真谛,宛若漆黑一片的深海之中,那颗倔强发亮的明珠。 二十五封家书,看一代圣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书评(媒体评论)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 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 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 其文章自足传世也。——纪 晓岚 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 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 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 结束,吐很大光芒。——梁 启超 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 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 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 、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 千古。——钱穆 精彩页 写这封家书时,阳明四十八岁。过往七年间,他几次剿匪,屡建奇功,官位虽是节节高升,但每结束一场战役,他就给皇帝上疏,希望批准自己辞官养病。正如这封家书所言“欲归已非一日,急急图此已两年”。屡次请辞而不准,迫不及待想回家的王阳明,结果突然摊上了大事——宁王反了。 得知宁王造反的消息时,王阳明正和江西两个大名士谈天喝茶,名士们瞬间就蒙了,惊慌失措,王阳明虽已“每临大事有静气”,但即便再怎么“不动心”,也要面临接下来“怎么办”的问题。 宁王举兵,就在王阳明管辖的地界。事发突然,他只得仓促备战。写这封家书的前一天,他刚发出《调取吉水县八九等都民兵牌》,号令组织民兵,准备征讨宁王。他趁着巡检的间隙,给父亲写了这封信,报平安,分析局势,也表明立场:先不想回家了,等干完这票再说! 当其他官员都在观望,都在担心宁王万一成功篡位,接下来怎么办的时候。阳明则是依良知而行,当机立断,举兵讨伐。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敢于首义,打响了第一枪。我们平日空谈心性容易,真在大事大节上,要凭良知抉择、判断时,知行还能不能合一? 张君劢先生曾说阳明学有两方面:事业和枯禅。日本阳明学得其事业的一面,中国得其枯禅的一面。明治维新的理论奠基人吉田松阴.和实际指挥了维新战斗的西乡隆盛,都因阳明学而激励奋迅。冲破罗网,建立不朽功业。他们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决断力和勇气,与王阳明如出一辙,不问生死,无私忘我。 王阳明家书中说“人臣之义至此,岂复容苟逃幸脱!”大敌当前.君子取义。尽管危机四伏,局势充满不确定,但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给父亲描述自己的应对策略时,却显得稀松平常。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自信地说“观天道人事,此贼不久断成擒矣”。也算在父亲面前给自己壮胆了,并表示“事势稍定,然后敢决意驰归尔”。即干完这票.我要决绝地飞奔回家了。 这一票王阳明干得确实漂亮,以最小成本平定了宁王叛乱,成就了一生最大的事功。这一仗是心学最好的广告,心学绝不是空谈心性.它也有事功精神。牟宗三先生就曾说:“中国人有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而缺乏事功精神。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讲得非常透,但外王却始终不够,亦即是事功精神不够。中国从墨子起即讲事功,到后来法家.南宋的浙东学派,再到民国胡适之等,总有一股要求事功的暗流。但要求事功是一回事,而事功精神又是一回事。总要求事功,而事功精神不具备,故事功总是出不来。”而王阳明能建立事功,正是先完备精神,聚集心能。 此时王阳明立下如此大的军功,却没有因此飞黄腾达,反而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逼着他不得不再次完成超越。靠近皇帝的宦官说王阳明是宁王真正的同党,他是要和宁王一块造反的,结果发现不成,才把宁王做了。抓宁王有什么难的,派个知县就把他抓了,没那么大的功劳。羡慕他功高的人和本身就看他不顺眼的人,结成了神圣同盟。硬生生把刚立下举世大功的阳明,狠狠戏耍了一番,还一直要把他打成个叛党。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 英雄总带有些许悲情。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祸福相依,当年被打四十大板,发配龙场,绝境中成就了阳明的“大悟”。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奉旨讲学”的王阳明,生徒猛增,心学大发展,一代宗师到此也修成正果。 平乱剿匪是一时的事业,讲学则功在千秋。我们的心学大师总有扭转现实磁场的能力,于至暗处散发光明,生意无穷。从而,闲则成圣,乱则成雄。P17-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