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作者年少时因叛逆和喜爱音乐而辍学,离开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从此开启了一种“跑题”的人生。在寻找诗意世界的横冲直撞中,在生离死别的人生遭遇中,古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成长为一名将斫琴、弹琴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独特琴人。在这本自传式非虚构作品中,作者以一种内敛又颇具张力的文字,将一种质朴的自我教育和一段青春坦然呈现。 古琴和音乐是这本书的基础,那些曾在作者生命中发光发热的亲人、师长、友人,才是这部感人至深的非虚构作品的灵魂。散落于城市和乡村平凡角落的民间手艺人和琴人,与历史传统中细微精妙的古琴之音相互交织,向读者敞开了当代琴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意生存方式。 目录 ·琴 人· 入 山 山 琴 嵩 洛 出走 斫 琴 初斫记 未完成的琴 斫琴 琴斫我 习 琴 远游 幽忧 自学 传习 秋籁 尾 声 谈琴(附录) 南北 二时 道器 绝响 序言 推荐序:生活在路上(节选) 陆庆屹 其实我不确定应该叫他杨岚还是杨朱,因为 我认识他的时候,大家都叫他杨朱,应该是他自 己取的别名。认识快九年了,现在让改口叫杨岚 ,感觉像另外一个人,我还是按习惯叫杨朱吧。 …… 认识杨朱,让我见识了古琴的魅力,此后想 到杨朱,自然也会想到古琴,杨朱和古琴,这两 个词在我脑中差不多就是画等号的。另外,还知 道他是个不安分的家伙,动不动就搬家,时不时 就旅游,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印度,跟他那 安静的外表着实有些不匹配,但我也没有因此想 太多,总以为知道了一个人的生活,就知晓了这 个人的人生。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骤然一惊, 里面仿佛是另一个杨朱,他那些离谱的经历让我 很难对应到他身上。这家伙居然可以随性到这个 地步,动个念,人生就拐了个弯。原来人生还能 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我和杨朱同为辍学流浪的人,动机却迥然不 同,我是盲目的,杨朱却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但 说是清晰,却也够虚妄,他是为了追寻心中的一 个梦境,梦里的山中有人在抚琴,他希望那个人 是自己,于是他就出发了。十六岁,只身走出了 贵州的山水,一路颠沛,想尽办法去接近这个近 乎幻想的梦。他为了知道古琴是什么,远赴石家 庄高价买了一张废琴,有点千金买马骨的意味。 一个山里的少年,他懂什么古琴?这条寻琴、寻 师之路,可想而知困难重重。但最后倒也因为那 张废琴,他摸进了与琴相关的门里,真是精诚所 至。 这样的浪漫和不羁,让我想起老家的一些朋 友,一边在人世沉浮,一边在山和水里游荡,人 到中年仍率性天真。少年心性,或许是贵州人的 特性,杨朱大概就是他们的精神代表吧。为了理 想可以义无反顾,可以不计得失,光阴和未来就 这么交付了出去,遇到任何波折也不以为意,甚 至主动去体悟其中滋味,自得其乐。当理想不够 理想时,需要调整,他也顺势而为,不会为此感 到失落。这么坦然的人,真是罕见。 习琴·幽忧(节选) 忧 我记得我是怎样开始大量练琴的。那是 2012年春天,一个具体的时刻,在一次朋友聚会 中。 我刚搬到杭州郊区一个安静的小区。此地和 市区隔着一大片田野,只有三分之一的房子有人 入住,其余都是空置的毛坯房。我租下其中的一 套,一半斫琴一半居住。 朋友们来看我。那是个明晃晃的阳春日,日 光轻溜铺下来,结束了持续两个月的冬日苦雨。 人像发霉的植物一样在太阳下蒸发水汽、软化关 节。 总之是赏心乐事的一天。 晚上我们吃了川菜,那时我还保持家乡的饮 食习惯,喜欢重油重辣。吃完饭我们散步回我的 新居,灯光较暗,屋子里空空荡荡,如果说话声 音大些都会荡起嗡嗡的回声。客厅中间摆了一张 沙发,斫琴用的老杉木在沙发前码起来当作茶几 ,四周除琴与书外别无长物。 大约有七八个朋友,他们先进屋坐定后,我 把门带上,最后一个进去。才走到他们的前方, 还没坐下,看着他们,突然有种感觉,好像我并 不在这里。这不是修辞,而是生理上的感受。我 看着他们,像看着一个电影里的场景。这个场景 与我没有物理关联,我像个画外人,他们只是投 射在我面前,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所有东西。 也许这更接近真实。想想,我们的生活就是 在看一场电影,所有的感官配合起来创造了那些 画面和声音。 我突然感到心脏咚咚咚地跳,肌肉紧张,虚 汗浃背。这么实在的感受,反映出的是心里空空 洞洞。回溯过去,这种经验从来没有发生过。 空和虚无是两回事。空能容纳万物,而虚无 只是飘飞无主的空气。我很清楚我感受到的是后 者。 除了心跳之外,别的事物都变得很虚无,但 心跳却很真实,虚无感也很真实。我刺激一下自 己,想让我对当下有所反应,于是这种感觉更加 强烈。在当天,或者再往前推几天,都没有什么 线索可以追溯这是如何发生的。就突然间,一下 子整个人从场景当中抽离了出去,周围的环境和 人都与我无关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想把 心拽回来,却找不到心在何处。 我似乎在突然间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了热情和 反应,我还在那儿站着,面对着朋友们。时间也 许没过多久,还不够他们察觉到我出了问题。但 我觉得很久了,身体也变得麻木。我想唤醒它, 唯一能想到的事情就只有弹琴,于是我走到琴的 前面,坐下,弹了《渔樵问答》。 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那种感觉一直徘徊不 去,伴之过快的心率。而且只要我阅读,情况就 会加重。在那之前,我与文本为伴,虚构比真实 更让我感兴趣。我仿佛一直生活在虚构中,一种 很复杂又具体的虚构,喜欢古琴也是一种虚构, 我弹琴做琴,但却始终没有跟真实的古琴去连接 。 至今我也不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如同欧阳 修提到过的那个模糊的词:幽忧之疾。谁也不知 道那是什么,只是让你觉得不对劲。 这种感觉像是看到一个巨大的空洞,每感到 要往那个洞口下坠时,身心就激烈地想要反抗。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这么个空洞吧,只是我们 导语 本书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少年,成为以斫琴为生、以弹琴自愈的琴人后书写的人生轨迹。生与死,孤独与爱,古与今,都在作者质朴、内敛,又无比真实有力的文字中得到交融和释放。 杨岚的琴艺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称许。他也是少数集弹琴和斫琴技艺于一身的琴人。杨岚曾经师从古琴名家成公亮,书中讲述了他追随成公亮先生学琴的经历,一种深挚的师生情谊和琴人品格的温暖传承在克制的表达中尽显。 如果人生比的是境界,那么选择怎样一条路,才可以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不是谁都有胆量去追逐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梦境,比如在雪天去深山寻访一位抚琴的世外高人。 也不是谁都有胆量,在雪落时、雾起时、夜深时,安静坦然地敞开心扉,不美化不妄想,将自己看似跑题却始终被理想打磨的生命披露纸上。 书评(媒体评论) 梦里的山中有人在抚琴,杨岚希望那个人是自己,于 是他就出发了。 他让我见识了古琴的魅力。 我想,杨岚追寻的不止是琴,更是自由与独立的人格 ,琴只是他在世间摸索的一种途径吧。 ——导演、作家,陆庆屹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都容易装腔作势,这书里没有, 写得很自然,也很真诚。 ——学者、前媒体人,戴新伟 清朗隽永的文章,使我这种不识指上音的人,也能隔 岸看景领略到丝丝缕缕的琴中趣。 ——历史作家、编剧,刘勃 杨岚写得很好,有关古琴、艺术、生活,娓娓道来, 文字简练,内敛深沉。 ——青年批评家、作家,胡桑 如果说古琴和山林有关,这本书也有山林的性格。 ——陈放今,教师 一股沉静的力量带领着我们从争分夺秒的紧迫感和焦 虑感中抽离出来。 作者以极度浪漫的想象力,带我们感受他做梦的过程 ,体验跑题的别样人生。 ——吴添添,读者 精彩页 推荐序:生活在路上(节选) 陆庆屹 其实我不确定应该叫他杨岚还是杨朱,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大家都叫他杨朱,应该是他自己取的别名。认识快九年了,现在让改口叫杨岚,感觉像另外一个人,我还是按习惯叫杨朱吧。 …… 认识杨朱,让我见识了古琴的魅力,此后想到杨朱,自然也会想到古琴,杨朱和古琴,这两个词在我脑中差不多就是画等号的。另外,还知道他是个不安分的家伙,动不动就搬家,时不时就旅游,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印度,跟他那安静的外表着实有些不匹配,但我也没有因此想太多,总以为知道了一个人的生活,就知晓了这个人的人生。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骤然一惊,里面仿佛是另一个杨朱,他那些离谱的经历让我很难对应到他身上。这家伙居然可以随性到这个地步,动个念,人生就拐了个弯。原来人生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展开! 我和杨朱同为辍学流浪的人,动机却迥然不同,我是盲目的,杨朱却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但说是清晰,却也够虚妄,他是为了追寻心中的一个梦境,梦里的山中有人在抚琴,他希望那个人是自己,于是他就出发了。十六岁,只身走出了贵州的山水,一路颠沛,想尽办法去接近这个近乎幻想的梦。他为了知道古琴是什么,远赴石家庄高价买了一张废琴,有点千金买马骨的意味。一个山里的少年,他懂什么古琴?这条寻琴、寻师之路,可想而知困难重重。但最后倒也因为那张废琴,他摸进了与琴相关的门里,真是精诚所至。 这样的浪漫和不羁,让我想起老家的一些朋友,一边在人世沉浮,一边在山和水里游荡,人到中年仍率性天真。少年心性,或许是贵州人的特性,杨朱大概就是他们的精神代表吧。为了理想可以义无反顾,可以不计得失,光阴和未来就这么交付了出去,遇到任何波折也不以为意,甚至主动去体悟其中滋味,自得其乐。当理想不够理想时,需要调整,他也顺势而为,不会为此感到失落。这么坦然的人,真是罕见。 习琴·幽忧(节选) 忧 我记得我是怎样开始大量练琴的。那是2012年春天,一个具体的时刻,在一次朋友聚会中。 我刚搬到杭州郊区一个安静的小区。此地和市区隔着一大片田野,只有三分之一的房子有人入住,其余都是空置的毛坯房。我租下其中的一套,一半斫琴一半居住。 朋友们来看我。那是个明晃晃的阳春日,日光轻溜铺下来,结束了持续两个月的冬日苦雨。人像发霉的植物一样在太阳下蒸发水汽、软化关节。 总之是赏心乐事的一天。 晚上我们吃了川菜,那时我还保持家乡的饮食习惯,喜欢重油重辣。吃完饭我们散步回我的新居,灯光较暗,屋子里空空荡荡,如果说话声音大些都会荡起嗡嗡的回声。客厅中间摆了一张沙发,斫琴用的老杉木在沙发前码起来当作茶几,四周除琴与书外别无长物。 大约有七八个朋友,他们先进屋坐定后,我把门带上,最后一个进去。才走到他们的前方,还没坐下,看着他们,突然有种感觉,好像我并不在这里。这不是修辞,而是生理上的感受。我看着他们,像看着一个电影里的场景。这个场景与我没有物理关联,我像个画外人,他们只是投射在我面前,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所有东西。 也许这更接近真实。想想,我们的生活就是在看一场电影,所有的感官配合起来创造了那些画面和声音。 我突然感到心脏咚咚咚地跳,肌肉紧张,虚汗浃背。这么实在的感受,反映出的是心里空空洞洞。回溯过去,这种经验从来没有发生过。 空和虚无是两回事。空能容纳万物,而虚无只是飘飞无主的空气。我很清楚我感受到的是后者。 除了心跳之外,别的事物都变得很虚无,但心跳却很真实,虚无感也很真实。我刺激一下自己,想让我对当下有所反应,于是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在当天,或者再往前推几天,都没有什么线索可以追溯这是如何发生的。就突然间,一下子整个人从场景当中抽离了出去,周围的环境和人都与我无关了。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想把心拽回来,却找不到心在何处。 我似乎在突然间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了热情和反应,我还在那儿站着,面对着朋友们。时间也许没过多久,还不够他们察觉到我出了问题。但我觉得很久了,身体也变得麻木。我想唤醒它,唯一能想到的事情就只有弹琴,于是我走到琴的前面,坐下,弹了《渔樵问答》。 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那种感觉一直徘徊不去,伴之过快的心率。而且只要我阅读,情况就会加重。在那之前,我与文本为伴,虚构比真实更让我感兴趣。我仿佛一直生活在虚构中,一种很复杂又具体的虚构,喜欢古琴也是一种虚构,我弹琴做琴,但却始终没有跟真实的古琴去连接。 至今我也不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如同欧阳修提到过的那个模糊的词:幽忧之疾。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让你觉得不对劲。 这种感觉像是看到一个巨大的空洞,每感到要往那个洞口下坠时,身心就激烈地想要反抗。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这么个空洞吧,只是我们用各种事物来填塞它,或者在上面盖些东西,仿佛它是可以被充实或者是不存在的。直到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