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社会风俗史(精美图文版)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秦永洲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进行介绍,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风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目录
第一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人类服饰探源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一、头衣:冠、弁、冕、巾
二、上衣
三、下衣
四、足衣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第五节 妇女缠足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等级观念和角色心态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第二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一、主食
二、副食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二、中国的茶道
三、古今名茶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的流程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第五节 饮食器具
一、古代的炊具
二、古代的饮食器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三章 居住风俗
第一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一、四合院
二、堂、室、火炕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四、墙和影壁
五、卜宅
第三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
——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
四、床、帐、屏风、户帘
第四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
一、庭院树果
二、六畜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
序言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
、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
丧生老、岁时节庆、生产活动、儒学思想、文化
娱乐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民
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文
化心理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
的反映。

关于风俗,中国古代有“风”“风俗”“民
风”“习俗”“谣俗”等说法。
西汉毛亨《诗·周南·关雎诂训传》讲道: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
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
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
声成
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
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故曰风。
所谓的“风”,是氏族民主社会上下沟通的
语言,也是远古民众品评政治、臧否人物、参政
议政的渠道。“上以风化下”,即“风教”“风
化”;“下以风刺上”,即“风谣”“风谏”“
风刺”。“风”反映了在氏族民主制时代上下间
的互动,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所
采用的形式就是诗、言、嗟叹、咏歌、舞蹈、音
等。《诗经》中的风、雅、颂也都是风。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风”与诗、歌、谣,以
及音乐、舞蹈的关系。
《尚书·舜典》称:“诗言志,歌咏言。”
诗和歌,就是要把自己的意志、言论表达出来。
上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永(咏)歌”即
是此意。
《诗·魏风·园有桃》云:“我歌且谣。”
东汉郑玄笺曰:“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
歌是一种有宫商曲调,配以钟石管弦伴奏的
诗,或者是没有伴奏,但有曲调的清唱。古代“
民歌之曰”之类的歌,在一般场合下都没有管弦
伴奏,即使在祭祀、乡饮等隆重场合下,高层统
治者的歌有时也不用管弦。汉高祖入宗庙,“独
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
《清庙》之歌也”〔1〕。汉高祖的歌和祭祀周
文王的《清庙》之歌没有管弦,但都称作歌。齐
庄公到崔杼家与棠姜偷情,“拊楹而歌”〔2〕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齐国
孟尝君的食客冯驩弹剑歌曰:“长铗归乎!”〔
4〕显然都没有伴奏。
《左传·僖公五年》载:“童谣云:‘丙之
晨,龙尾伏辰。’”孔颖达疏曰:“徒歌谓之谣
,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谣是没有宫
商曲调,但有节奏的顺口溜。
从上述“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来看,手的动作称作“舞”,脚的动作
称作“蹈”,都是用来帮助表达语言的,也是“
风”的组成部分。
风又可称作“音”,上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即是。
音与乐相连即为“音乐”,都是远古时代用来听
政议政的。《淮南子·汜论训》载:“禹之时,
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
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
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
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这里的“五音
”,可以是宫、商、角、徵、羽,也可以是钟、
鼓、磬、铎、鞀等奏出的音乐,它们都是“风”
的组成部分。《国语·周语上》载:“天子听政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
,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诗、曲、
书、箴、赋、诵、谏、语等,也都是“风”。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讲的“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1〕的道理所在了。《吕氏春秋·仲
夏记·适音》讲道:“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
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
音而知其俗矣。”《史记·乐书》载:“博采风
俗,协比音律。”这些都表明:音乐是“风”的
表现形式。
自封建文化专制形成后,统治者把这些诗、
赋、歌、谣称作“诗妖”,再也登不得朝堂,只
能在民间流传了。《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载:
“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钳)口,则怨谤
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韩诗外传》卷三
第九章载:“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后来史书中的“时人为之语曰”“谚曰”“时人
号曰”等,也都是“风”。
俗,指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说文八上
·人部》称:“俗,习也。”《礼记·曲礼上》
载:“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
问讳。”据唐朝贾公彦之疏,“禁”指诸侯国中
政教所忌;“俗”,谓常所行也,即习以为常的
行为;“讳”,主人的祖先、国君的名讳。三者
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禁令、忌讳。用通俗的
话说,就是该说、该做的,以及不该
导语
脉络清晰,精心编撰
本书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对中国的社会风俗进行系统介绍。
精美图画,四色印刷,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
本书严格遵守言之有据的撰述原则,每一风俗物象、事象及语言、情节都取材于正史、经书、子书。
各章节之间互相参照,宁肯挂一漏万,而不面面俱到,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不提则已,提则说深说透。
精彩页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一)玉、杂佩、璧、瑗、环、玦(jué)、香囊
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男子佩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东汉许慎《说文一上·玉部》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sāi)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所以,《礼记·玉藻》又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先秦男子的玉佩叫杂佩。《诗·郑风·女曰鸡鸣》载:“知子来之,杂佩以赠之。”《三才图会》中绘制的明代皇帝的佩绶。最上面的叫作“珩(héng)”。第二层中间一块叫作“瑀(yǔ)”,两边的叫“琚(jū)”。先秦时的杂佩共三层,第三层也是三块。中间一块叫“冲牙”,呈狭长的六边形,两边的两块叫“璜(huáng)”,呈相对的半圆形。珩、瑀、琚、璜、冲牙用蠙珠丝绳穿起来,佩在身上一动,就会互相碰撞出声,做到“君子行则鸣佩玉”了。
璧、瑗、环、玦都是平面环形玉,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边叫“肉”。《尔雅·释器》讲:“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玦是平面环形断开的玉。
《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返)绝以环。”杨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可见,环的含义是回还、团圆。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北宋蔡京被罢官居钱塘,宋徽宗派宦官赐给他茶、药,盒中放了一个玉环。蔡京马上命人准备行装。不到两天,召他还京的诏书就到了。玦的含义是决绝、决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伐东山的狄人,“佩之金玦”〔1〕,狐突据此预知申生将被废掉。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就是暗示项羽当机立断。
古代佩饰用来提醒、告诫、鞭策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公猪)”。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带的香袋,又称锦囊、容臭。有的用来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机密物品。东晋名将谢玄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看不惯,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就以赌博的方式赢来烧掉了。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诗人李贺(字长吉)经常背着一个破锦囊,一有灵感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二)沐浴、沐发、护须、傅粉
古人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爱清洁,讲卫生,注意自身的外在美,以乐观的精神装点和美化自己的外表,是古老的传统。
《礼记·内则》载,古人鸡鸣开始盥漱理发。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1〕说明周公经常沐发,否则就不会老让拜访者碰到了。
周朝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之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作“汤沐邑”。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公主等,都有汤沐邑,就是借沐浴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经济特权。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叫作“休沐”,也是为了让他们沐浴和浣衣。孔子“沐浴而朝”,古人在祭祀和重大活动,包括会客前,要斋戒或沐浴更衣。《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一章载:“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弹冠相庆不仅是高兴,而且要把灰尘除掉,反映了古人对仪容和清洁的重视。
古代男子特别注意蓄须和护须,以长须为美,无须为耻。
孔子孙子思无须,齐王要把一个美须人的胡须移给他作假须。西汉张良无须,司马迁满怀遗憾地说:“余以为其人计(极)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2〕三国关羽美须髯,不服气马超,诸葛亮回信说,马超“犹
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3〕。古人不仅以长须为美,还以长须为贤。《资治通鉴·周威王二十三年》载:“美鬓长大则贤。”
既然须髯是仪容和品格的标志,就要好好珍视、保护。东汉温序被隗嚣的军队劫持,衔须于口,说:“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于土。”〔1〕西晋张华美须髯,以丝帛缠起来,以免玷污。
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蓄发、留须一直是中原汉人的传统。除此之外,古人沐浴、沐发还是道德品格的自律,即保持身心的清洁,《礼记·儒行》叫作“澡身而浴德”,现在仍然叫作“洁身自好”。
男子唯一的化妆是傅粉。《史记·佞幸列传》载,西汉惠帝时,郎、侍中皆“傅粉脂”。三国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送给他“巾帼妇人之饰”〔2〕,没送粉脂。因为男子也用粉脂,不足以羞辱他。
魏晋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男子整容化妆发展到高峰。“魏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3〕,“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4〕,人称“傅粉何郎”。西晋尚书令贾充的女儿贾午与司空掾韩寿私通,将西域进贡的奇香偷给韩寿,韩寿佩带在身上,被贾充觉察出他们“偷香窃玉”的风流韵事。当时的士族官僚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3:00